合同法行使留置權
㈠ 請問合同法中"留置權"的含義
指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扣留已經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並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就該動產優先受償的權利。
㈡ 如何行使承攬合同中承攬人的留置權
審判實踐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根據《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關於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的規定,定作物的所有權應屬於定作人所有,因此,即使定作物的質量未達到合同的要求,定作人也須履行受領的義務,而無拒收的權利。對此,筆者認為,定作人定作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定作物的所有權,承攬人在完成承攬工作後,應將定作物的所有權轉移給定作人。但是,定作物的所有權並非均自承攬人交付時起轉移給定作人,應區分下列情況而定:1、原材料由定作人提供,由承攬人加工、定作的,承攬人負有完成工作的義務,其因履行這一義務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應歸提供材料的人,即定作人。2、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因材料歸承攬人所有,故承攬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也歸其所有;只有當承攬人將定作物交付給定作人後,定作物的所有權才轉移給定作人。至於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有關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的規定,筆者認為:首先,構成留置權的前提條件是留置權人對留置物的合法佔有,而非合法所有;其次,承攬人的留置權一般發生在由定作人提供原材料的情況下,此時因定作物歸定作人所有,故在定作人不支付報酬而要求承攬人交付定作物時,承攬人可依法行使留置權以對抗定作物交付請求權。而在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情況下,如果定作人對定作物不滿意,而且在其要求承攬人修理、重作未果時,定作人往往會選擇放棄定作物,而使承攬人的留置權無從行使或失去實際意義。因此,雖然《合同法》賦予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但在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定作合同中,承攬人的留置權同樣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換句話說,承攬人的留置權並不適用於定作合同。因此,不能以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反證定作物的所有權即歸定作人所有,兩者不能劃等號。3、原材料由雙方提供的,應依照何方提供的材料為主要部分而定。如果定作人提供的材料為定作物的主要部分,則定作物的所有權歸定作人,無需交付定作人即取得所有權;反之,則由承攬人先取得定作物的所有權,經承攬人的交付而歸定作人所有。至於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應根據原材料的價值、所製作的部件在整個定作物中的功能等因素綜合判定。在上述第一種情形下,如果有證據證明承攬人已經構成根本違約,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並要求賠償損失時,因原材料的所有權歸於定作人,故定作人無法進行退貨,而只能要求承攬人賠償損失;在具體認定損失時,應考慮雙方履行合同的具體情況和過錯,必要時應委託專業機構作出評估,以確定定作人的實際損失。在上述第二種情形下,因原材料由承攬人自行提供,故在定作物交付給定作人之前,該定作物的所有權歸於承攬人。因此,當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或在定作物加工完畢之前行使任意解除權的,其均有權利拒絕受領該定作物。
㈢ 行使留置權的合同有哪些
加工承攬合同,倉儲合同,運輸合同等 我歸納的含義是 合同行使留置權人對留置物享有佔有權,但是和被留置一方又不是擔保關系的合同 這類的合同都是
㈣ 當事人能行使留置權的合同有( ).
當事人能行使留置權的合同有(B、加工承攬合同;C、倉儲保管合同;D、借款合同)。
理由:加工承攬合同、倉儲保管合同、借款合同這些合同,當事人能夠行使留置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留置已經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並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前款規定的債權人為留置權人,佔有的動產為留置財產。
㈤ 怎樣行使留置權
留置權,是指債權人因合同關系佔有債務人的財物,在由此產生的債權未得到清償以前留置該項財物並在超過一定期限仍未得到清償時依法變賣留置財物,從價款中優先交償的權利
1、留置債務人的財產後,應當約定或確定必要的寬限期並通知債務人。《擔保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債權人留置財產後,債務人應當在不少於兩個月的期限內履行債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在合同中未約定的,債權人留置債務人財產後,應當確定兩個月以上的期限,通知債務人在該期限內履行債務。」按照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債權人未按擔保法定的期限通知債務人履行義務,直接變價處分留置物的,應當對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2、留置權人負有妥善保管留置物的義務。因保管不善致使留置物滅失或者毀損的,留置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留置的財產數量或價值要適當。依《擔保法》規定,留置的財產為可分物的,留置物的價值應當相當於債務的金額;
4、盡量不要自行變賣留置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就操作方法而言,最好與債務人協商解決或委託公證處或拍賣行變賣或拍賣,或者通過訴訟由法院委託有關機關變賣拍賣。
㈥ 合同法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優先受償權和留置權哪個優先
要弄清什麼是留置權,首先要搞清什麼是留置。所謂留置是指債權人以繼續佔有控制債務人的財產,迫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擔保方式。對留置權,我國擔保法第82條規定:留置權是指債權人按照合同約定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留置權的構成要件:①留置權的標的物為動產。我國擔保法第82條及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8條規定: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可以按照擔保法第82條的規定行使留置權。②根據合同約定佔有動產。擔保法第82條規定行使留置權必須是依照合同約定佔有債務人動產。③留置權人須有債權。我國法律規定,只有合同債權人才能成為留置權的主體,而且是在債務人未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否則不得行使留置權。留置權僅適用於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所發生的債權。④留置的動產必須與債權的發生有牽連關系,只有因同一合同關系發生的佔有動產才能行使留置權。⑤必須是在債權人催告債務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債務,償還無果的情況下,即債權已經屆清償期,才能行使留置權。
優先受償權是指某一債權人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優先受到清償的權利。優先受償權行使的條件:①債權人必須按照合同規定全部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且經檢驗符合要求,否則,債權人不得行使該權利。②債權人在債務人未按照合同約定支付價款時,一般應當先行催告,要求債務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價款,債務人在催告期限滿後不支付的,債權人方可行使優先受償權。③優先受償權的實現方式為兩種:第一種為雙方協議,即由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將合同標的物折價,以折價價款優先受償;第二種為拍賣方式,即由債權人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將合同標的物拍賣,就該標的物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④優先受償權行使的限制,即合同標的物不宜折價拍賣的,債權人不得行使優先受償權。
留置權與優先受償權二者均具有擔保物權的從屬性、物上代位性、不可分性、優先受償效力和無須登記公示的五個共同點,留置權中包含了優先受償的權利,而優先受償權並不以必須佔有對方財產為前提。但兩者也有著明顯的區別:①兩者的設置和能否約定排除不同。留置權是法定的,當事人可以約定排除;優先受償權的設置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當事人不得約定排除,也不允許當事人任意創設。②兩者行使權利的方式不同。優先受償權的行使,法律沒有規定必須以佔有標的物為前提,而留置權法律規定以佔有標的物為前提。③行使權利的客體的性質不同。優先受償權的客體既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留置權行使的客體只限於動產,也僅僅於承攬加工等涉及動產的合同所產生之債。④與已消費的第三人關系不同。優先受償權不得對抗已消費的第三人,留置權卻可以對抗已消費的第三人。⑤權利救濟的性質不同。留置權是一種私力救濟權,優先受償權既可以通過私下協議,也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實現。⑥實現位次不同。優先受償權實現的位次直接由法律規定,同一物之上存在數個優先受償權時,優先受償權人的受償順序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同時,在同一物之上發生優先受償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競合時,優先受償權人的權利與其他擔保物權的位次,也是由法律規定的。而留置權的實現位次則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即以佔有債務人動產的債權人優先實現。
㈦ 對租賃物行使留置權的適用什麼法律
《民法通則》第89條第(四)項規定:「按照合同約定一方佔有對方的財產,對方不按照合同給付應付款項超過約定期限的,佔有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依照法律的規定以留置財產折價或者以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得到償還。」根據這一規定,留置權只有在法律對其有直接規定時才能適用,如果法律沒有具體規定留置權這一擔保形式,則不能適用。
㈧ 合同法規定的又留置權的四個合同有哪些
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以及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的債權人可以成為留置權的主體。
㈨ 承攬合同中承攬人如何行使留置權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關於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的規定,定作物的所有權應屬於定作人所有,因此,即使定作物的質量未達到合同的要求,定作人也須履行受領的義務,而無拒收的權利。對此,筆者認為,定作人定作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定作物的所有權,承攬人在完成承攬工作後,應將定作物的所有權轉移給定作人。但是,定作物的所有權並非均自承攬人交付時起轉移給定作人,應區分下列情況而定:1、原材料由定作人提供,由承攬人加工、定作的,承攬人負有完成工作的義務,其因履行這一義務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應歸提供材料的人,即定作人。2、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因材料歸承攬人所有,故承攬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也歸其所有;只有當承攬人將定作物交付給定作人後,定作物的所有權才轉移給定作人。
至於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有關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的規定,筆者認為:首先,構成留置權的前提條件是留置權人對留置物的合法佔有,而非合法所有;其次,承攬人的留置權一般發生在由定作人提供原材料的情況下,此時因定作物歸定作人所有,故在定作人不支付報酬而要求承攬人交付定作物時,承攬人可依法行使留置權以對抗定作物交付請求權。而在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情況下,如果定作人對定作物不滿意,而且在其要求承攬人修理、重作未果時,定作人往往會選擇放棄定作物,而使承攬人的留置權無從行使或失去實際意義。因此,雖然《合同法》賦予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但在原材料由承攬人提供的定作合同中,承攬人的留置權同樣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換句話說,承攬人的留置權並不適用於定作合同。因此,不能以承攬人對定作物享有留置權,反證定作物的所有權即歸定作人所有,兩者不能劃等號。
3、原材料由雙方提供的,應依照何方提供的材料為主要部分而定。
如果定作人提供的材料為定作物的主要部分,則定作物的所有權歸定作人,無需交付定作人即取得所有權;反之,則由承攬人先取得定作物的所有權,經承攬人的交付而歸定作人所有。至於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應根據原材料的價值、所製作的部件在整個定作物中的功能等因素綜合判定。
在上述第一種情形下,如果有證據證明承攬人已經構成根本違約,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並要求賠償損失時,因原材料的所有權歸於定作人,故定作人無法進行退貨,而只能要求承攬人賠償損失;在具體認定損失時,應考慮雙方履行合同的具體情況和過錯,必要時應委託專業機構作出評估,以確定定作人的實際損失。
在上述第二種情形下,因原材料由承攬人自行提供,故在定作物交付給定作人之前,該定作物的所有權歸於承攬人。因此,當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或在定作物加工完畢之前行使任意解除權的,其均有權利拒絕受領該定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