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保障法關鍵術語

社會保障法關鍵術語

發布時間: 2022-01-18 12:06:43

Ⅰ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內容

社會保障的功能。人類發展到今天,社會保障與人們的關系幾乎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隨著歷史的延續及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社會保障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首先,社會保障具有多種經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保護和配置勞動力功能。社會成員正常健康的生活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基礎。沒此則民不聊生,是社會產生不安定的隱患;沒此則不能調動起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優勝劣汰的競爭又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必然會導致部分勞動者可能要退出勞動力市場,使其及家屬失去收入而面臨生存危機。此時,社會保障就可以通過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得以擺脫生存危機的困擾,維持最起碼的基本生活需要,這樣才能保護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全社會的統一的社會保障網路及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解除社會成員因變換工作或家庭遷徒而帶來的後顧之憂,從而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調節投融資功能。社會保障資金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如把經過幾十年積累的社會保障基金合理地利用起來,其作用將不可忽視。目前,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用都是在保證投資安全的情況下,投向可獲較高利潤的項目上以使其增值,但客觀上也確實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國家建設。如1988年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保險基金投資收入已佔到社會保障總收入的54.9%和35.4%,可見它在財政投融資上發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被挪用的情況較嚴重,出現短缺的現象,因此這種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國民所得再分配功能。首先,市場機制在運行中雖保證了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但也形成了負面影響,出現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如分配的差異、收入的懸殊等,這勢必會導致部分社會成員收入下降,生活出現困難。這時,社會保障就可以對低收入階層給予生活所必需的給付,或者在老齡、失業、傷病、殘廢等情況發生之時實施必要的所得給付,就會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進行再分配,實現對國民收入的再調節,盡量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Ⅱ 我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保障法的概念對社會保障法概念的理解正確、全面與否,涉及版到社會保障法律權體系構架是否合理和有效的問題。而在對社會保障法的概念下定義時,最主要的是正確地概括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取決於社會保障的內容與范圍,凡因社會保障工作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即是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那麼,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呢?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加快養老、失業、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也就是說上述六個方面內容構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凡因調整上述社會保障制度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都應屬於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各項制度中,社會保險制度是基礎和支柱部分。其內容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等方面。一般情況下。通過社會保險就能夠使大多數暫時遇到困難的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生活保證。社會救濟是補充,它旨在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並

Ⅲ 社會保障法的定義

關於社會保障法的概念,從國內有關社會保障法的著述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⑴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⑵社會保障法即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維護社會安全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⑶凡是依據社會政策制定的,用以保護某些特別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進社會大眾福利的立法,就是社會保障法
考察以上幾種關於社會保障的法的定義,所採取的都是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以其屬(法律規范)加上各差(調整的社會關系)——來定義社會保障法,因而有一定的缺陷。第一種定義的缺陷在於定義項「社會保障關系」本身又是一個不太明確的概念,無法用以明確被子定義項,所在地以很難使人對社會保障法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把握。第二種定義以社會保障法的功能作為它的種差來定義之。但在這一定義中,定義項的外延大於被定義項的外延,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因此「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不僅包括社會保障法,也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法律規范,諸如民法經濟法甚至刑法中的許多規范同樣有此功能。所以,這個定義還是未能揭示概念的本質和內涵。第三種定義同樣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社會保障法的主權應包括國家、社會(用人單位)和全體社會成員,而「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勢必將部分社會保障法律規范排除在外。
因此,如果要考慮給社會保障法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定義中的種差如何來界定,社會保障法的種差實質上也就是該法律與他種法律之間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區別。社會保障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任何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都有其獨特性,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也正是一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的不同所在。社會保障法到底調整哪些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屬性是什麼?基於對社會保障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理解(後文將詳述之),筆者認為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為主體,為了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並不斷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決某些特殊社會群體的生活困難而發生的經濟扶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Ⅳ 社會保障法的宗旨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的宗旨:1、保障基本人權;2、保障社會公平;3、保障社會安全。

社會保障法的原則:1、普遍保障原則;2、平等保障原則;3、基本保障原則。
請採納,謝謝@!!

Ⅳ 社會保障法的內容簡介

《社會保障法》 講述了: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擔負著發展社會生產,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重任。與此同時,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為求得社會的穩定,又不得不設計出符合本國國情與民族需要的社會保障措施,並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實施。因為不如此,便無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致使人類陷入社會危機。對人們來說,勞動是最基本的經濟保障,如果人人能勞動,人人勞動了,並且勞動所得足以維持人們有人格尊嚴地生存和發展,那麼就人人有保障了,並且這是最好的保障,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實現了社會保障。但由於各種原因,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失業,他們無法通過就業獲得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他們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這樣的人多了會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外,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老病殘死,人人在所難免,人生是充滿風險的。一旦風險來臨,往往使人不堪一擊,甚至使人一蹶不振,並且這種風險是不確定的,降臨到誰的身上是不可知的,人人面臨風險的情況具有普遍性,風險來臨後給人們和社會造成的損害和影響也具有社會性。

Ⅵ 社會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麼

法的創制,需要深刻的核心理念,立法理念是法的精髓和靈魂,主導著法的形成、發展;奠定了法的基本制度和體系。社會保障立法的重要理念包括:生存權保障理念、社會連帶思想和社會平等思想。
一、 生存權保障理念
生存權與生俱來,是伴隨人的出生而自然產生、直至人的死亡而自然消滅的一種權利,終身專屬,不可轉讓、不可剝奪、不可繼承。生存權雖然是一種自然權利,但國家和法律出現後,如果不予以確認和保護,公民個人卻難以實現這種權利,而生存權本身的抽象性,也要求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實質性內涵,予以實質性保障。因此,生存權在形式上又表現為一種法定權利。生存權的這種雙重屬性,使得自然權利和法定權利之間會產生一定距離和矛盾,即法定權利的內容,與自然權利的要求及生存權保障的目標,因國家立法機構的立法裁量而產生距離和矛盾。 最初把生存權作為"法的權利"來表述的,是奧地利法學家門格爾·安東。
最初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生存權的,是德國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存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重視。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強調了生存權是基本人權;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規定公民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保持和保障充分生活水準的權利,以及勞動權、教育權和文明生活權。 受魏瑪憲法和《聯合國憲章》的影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了生存權保障的內容和原則。社會保障法所保障的公民權利,包含了生存權的全部內容,無論是濟貧的社會救助立法、扶貧的社會保險立法,還是以提高公民生活素質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立法,無不浸透了生存權保障的理念。二、社會連帶思想
社會連帶,是指人們在社會分工基礎上所形成的互相依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並意識到自己必須依靠他人,從而形成了互相間的依賴感、團結感、與社會的聯系感。 社會連帶思想源遠流長,早在人類社會誕生時,互助共濟思想就存在於血緣共同體中;以後又發展成為地域共同體或職域共同體成員的互助共濟。 最早將社會連帶思想理論化的,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其在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論中,系統闡述了人類間的互相依賴關系。 受迪爾凱姆理論的影響,法國法學家狄驥創立了社會連帶法學,認為法律建立在互相依賴的連帶關繫上,法律僅僅就禁止侵害或保障、發展社會連帶關系作出規定。
社會保障是全社會的事業,國家作為這一制度的組織者,只有依靠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互助共濟,才能實現和達到目標,因此,社會連帶思想成為社會保障立法中的重要理念。根據這一理念,社會成員均應承擔相應的社會保障責任,履行互助共濟的社會保障義務,共同參與社會保障事業。 在各國的社會保障立法中,均能找到社會連帶思想的影響。三、社會平等思想
社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在政治和經濟上處於相同的社會地位,享有相同的權利。社會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理想,也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價值。
但是,傳統私法所保護的,只是社會成員在形式上的平等,並造成其在政治上、經濟上、生活上存在諸多實質性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包括社會保障法在內的社會法,在批判私法以形式上平等掩蓋實質性不平等的同時,以追求社會成員經濟上、生活上的實質性平等為法的價值,充分體現了社會平等思想。其中,社會保障法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利。 社會平等思想,是社會保障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Ⅶ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試題名詞解釋 什麼是社會保障法

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關於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安全生產法、消防回法等。也是保障社會成答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為了保證有困難的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其生活質量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Ⅷ 社會保障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勞動者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或喪失勞動收入時,能從社會獲得經濟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基本生活。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這三個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災害的生活困難者提供無償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在教區進行貧民登記,以維持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國制定了濟貧法,規定對貧民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一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初級形式的社會救濟制度。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三)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需要給予特殊關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從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屬,如軍人及其親屬予以優待、撫恤、安置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Ⅸ 社會保障法的名詞解釋

、社會保障——它是政府和社會為了保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對勞動者和社版會成員因年老、傷殘、權疾病而喪失就業機會,或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臨生活困難時,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Ⅹ 《社會保障法》包含哪些內容

《社會保障法》包括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障制度和對盲童、孤兒和其他殘廢兒童的資助。社會保障法尚不是推行於全國的法律,除養老金外,社會保障均由各州管理,而大多數州只為社會福利提供少量的資金。

熱點內容
立法解釋權屬於 發布:2025-08-15 23:36:37 瀏覽:660
對律師的祝福 發布:2025-08-15 23:32:59 瀏覽:953
醫保法治有獎 發布:2025-08-15 23:29:12 瀏覽:930
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 發布:2025-08-15 23:28:20 瀏覽:163
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事項作出 發布:2025-08-15 23:27:05 瀏覽:244
合同法建設未驗收使用 發布:2025-08-15 23:26:48 瀏覽:225
非道德測試 發布:2025-08-15 23:16:49 瀏覽:13
勞動法調休2016 發布:2025-08-15 22:34:15 瀏覽:365
投資協議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22:34:09 瀏覽:752
薩嘎法院 發布:2025-08-15 22:29:38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