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對和諧社會

法對和諧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1-22 17:01:25

『壹』 法對和諧社會的作用

健全的法制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保證。

『貳』 法律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關系

(一)法律是追求社會和諧的產物

法律的產生,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和實現社會和諧。

從各種法律制度產生的歷史原因來看,為了解決社會矛盾,保護受害者,保護受害者親屬,保護社會利益,就要制定法律對相應的違法者加以必要的處罰,或者對相關的財產利益進行調整,以達到社會和諧。

(二)法治是和諧社會性質的內在要求

和諧社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內在的統一性質,這種內涵及其統一性,都要求有法治作為其堅實的基礎與強大的支柱。

(2)法對和諧社會擴展閱讀:

法治如服務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轉變法律觀念

從價值觀意義上講,必須把公平正義作為最崇高而又最基本的價值目標來追求。從發展觀意義上講,應當樹立起自身協調發展和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科學發展觀。

(二)力行依法執政

依法執政也是我們黨在法治發展的過程中所提出的。可以說,它與和諧社會一樣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中國共產黨的依法執政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叄』 法制是如何為和諧社會提供保障的

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依法治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安定有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無疑在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脊樑
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無法制則無和諧社會。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採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范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製作保障。
依法治國是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的法寶。實踐證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越高,對法治的要求程度就越高。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法治,也就沒有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依法治國能夠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而和諧社會的構建又能為依法治國注入新的內容。
構建和諧社會是新時期我國法治建設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法律建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要完善法律,確保構建和諧社會有法可依,現代社會維持社會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制度,沒有對法律制度的充分尊重,就沒有和諧的社會。要增強全體公民守法的自覺性。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弘揚法治精神,踐行法律規范,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與檢察機關的關系
檢察制度是根據我國憲法而設置的一項重要的國家法律監督機制。檢察制度的本質屬性是法律監督,有國家性、專門性、廣泛性、強制性等特徵。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很長,封建專制主義的傳統根深蒂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現象嚴重存在,尤其在我國改革開放期間,腐敗已構成對執政黨的政治挑戰。而檢察制度的根本意義,在於保障人民民主專政任務的實現,維護法制的統一實施和國家統一,懲治腐敗和防止國家工作人員權力濫用,調節各種社會關系,平衡各種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檢察工作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法律環節。各級人民檢察院通過依法行使的偵查權來懲治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通過正確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活動開展偵查活動監督、刑事審判監督、刑罰執行監督、民事行政審判監督、行政執法監督以及內部執法活動監督,從而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正確實施,促進依法治國方針的貫徹落實。
執法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負有重大使命。維護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恰恰是檢察機關神聖的職責。執法機關通過正確履行檢察職能,確保國家法律正確統一實施,維護公平與正義,保持社會穩定。一方面通過打擊犯罪來修補已經遭破壞的社會關系,使其恢復平衡,一方面通過各種預防和保護措施來維護平衡的各種社會關系,促使其和諧。
三、執法機關在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全面履行職能
必須樹立全新執法理念,服務工作大局,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檢察機關應及時調整執法理念,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堅持「立檢為公,執法為民」正確執法觀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把自身所從事的檢察工作放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中再認識,再定位,再把握,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規范執法行為,依法行使檢察權,確保司法公正。當前,我們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力度、質量、水平與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工作機制還不夠科學,執行得還不夠規范,導致對訴訟活動中的一些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不願監督、不會監督、不敢監督。檢察機關要更好地肩負起法律監督職責,維護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建立公正高效的運行機制,規范自身的執法行為。以規范執法來提高我們的法律監督能力。
必須積極發揮職能,創造一流業績,樹立檢察機關形象。一是充分發揮「打擊」功能,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要圍繞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全面履行檢察職能,始終突出打擊重點,嚴厲打擊社會危害性大、群眾反映強烈、影響人們安全感、擾亂和破壞經濟發展的各類刑事犯罪活動,消除不和諧因素,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二是不斷強化「監督」職能,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檢察機關要不斷強化監督職能,充分發揮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作用,公平合理高效地運用法律規則,滿足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三是積極開展綜合治理,不斷凈化社會風氣。檢察機關要按照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部署,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加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要認真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特別是要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大力開展特色預防活動。

『肆』 我國社會主義法對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是

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對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是很大的。法律是起到一定作用的。通過法律在建設和諧社會是合情合理的。

『伍』 論述題:試論法律與和諧社會

法律與和諧社會

「和諧」意味著安寧有序,蘊涵著富足安康,是數千年積淀起來的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最深層的內心訴求。現實的東西總是需要藉助一種現實的力量才能實現,即法律。人們不僅必須在行動上服從統一的法律,而且必須在思想上發自內心地認同統一的法律。法律是一個以多元利益並存為基礎的社會調整機制,是市場機制下國家權力調節經濟社會的重要形式。只有運用法律手段,才能夠充分保護市場主體追逐自身利益的權利,才能夠平衡社會矛盾,也才能夠激勵市場主體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進而從根本上消滅社會不和諧的根源——貧困。 法律作為現代和諧社會基礎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和諧的社會需要人們真誠地交流和溝通,特別是在政治領域,只有理性的交流,才可能達到交流的目的。封閉時代,短暫的和諧幾乎都是與愚昧不可分離的,建立在對政治權力的盲從的基礎上。現代社會中,人們已經擺脫了盲從心理,開始普遍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是理性時代的特徵,是不可逆轉的,人們需要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需要在文明的政治機制中通過話語的形式參與政治事務,因此,需要通過法律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並且在這個制度中充分表達意見。

在我國當代歷史條件下,和諧社會不是脫離法治的和諧,而是依靠法治的和諧;只有積極推動法治國家建設,才能從根本上建立和諧社會。

『陸』 法與和諧社會的法治的關系

法律是和諧社會法治的基礎與保障,和諧社會法治是法律的發展。

和諧社會法治的本質是法治,法治的根本在法律。法律為和諧法治提供條文闡釋,制度基礎與執行保障。
法律的理念與原則是和諧社會法治條文訂立的理念與原則。當代法律公平正義的原則,也是和諧社會的法治的原則。更是和諧社會的發展建設目標。和諧社會法律條文的制定離不開現代法律,正因為和諧社會法治的訂立是依據法律所以法律可以對其條文進行闡釋。保證其合法性、正確性、統一性。
法制是制度,法治為理念。法制的實體性是法治理念形成的基礎,正確的法治理念形成,離不開法制的客觀性。沒有法制為制度的法治便是空中樓閣。法治需要法制,法制在該法制基礎上,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原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不懈的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任務。
目的法治。達成和諧社會法治的目標必須要一個成熟的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
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是建立一個社會各體系間對立事物的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事物間的協調統一,需要人類道德的自我修正,也需要社會法律的外界調節。因此,法律對調節社會間對立事物的關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諧社會法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

和諧社會法治是法律的發展。是法律的升華,是人類歷史上最完善,最適應中國社會的法律。是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基礎發展的。

具體的不寫了,不然以後我寫材料人家還以為我抄襲的。

『柒』 論法律與道德對和諧社會的作用

我們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懂得,和諧社會,法律是一個最基本的保障。和諧,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和諧。沒有法律,或者有了法律卻不被執行,社會的和諧也就根本無從談起了。
歷史早已證明,無論什麼社會,不能一刻沒有法律。「凡是在人類建立了政治或社會組織單位的地方,他們都曾力圖防止出現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也曾試圖確立某種適於生存的秩序形式。」(E·博登海默著《法理學 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P220)即便是在初民的生活里,也是有自己的幼稚而簡單的法律,我們在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和的埃德蒙斯·霍貝爾《初民的法律》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在中世紀專制統治下,也不是沒有法律的,而且法律制度極其嚴密殘忍。至於現代,就更不要說的,每個文明國家,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龐大的法律體系。為什麼需要法律,因為人類社會的生存,是有秩序的生存,而社會秩序不像自然秩序那樣沒有意識的成分,是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下發揮作用的。因此,必須要有法律來規范這個秩序。法律的本質,就是對社會秩序的反映,就好像科學是對自然運動規律的把握一樣。也正因為此,我們對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評價是很高的。沒有統一的法制,戰爭接連不斷,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生靈塗炭。結束戰亂,統一國家,建立法制,恢復秩序,促進了社會發展,這樣的功績是永垂不朽的。所以,德國法學家伯恩·魏德士說:「在人類共同生活中,人們寧可容忍有問題的、不符合目的的或者根本就是『不公正的』法律規則的存在,也不願意看到完全失去法律控制(沒有法律判斷)的狀態。在那些由於沒有規則約束而發生混亂,並完全失去法律控制的地方就是這樣。混亂有時比有組織的暴政更不人道,更難以容忍。」(伯恩·魏德士著《法理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P42)
我們都知道,和諧不過是良好秩序的另外一種表述。我們很難想像,沒有了秩序,社會怎麼能夠保持和諧。而秩序和法律,就是一個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法律的作用,首先是維護社會秩序。譬如市場經濟從表面上看,比起計劃經濟來,好像很難保證有秩序的發展。因為,市場主體都各自為政,各干各的,似乎缺乏安排。然而,實踐證明並非如此。市場經濟在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有秩序地發展著。並且,還有一整套反映了價值規律的完善的民商法體系,加以保護。完善的市場經濟,必然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是糾正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仍然以市場經濟為例,這個體制運作過程中,一旦出現不良現象時,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就發揮了巨大作用,有效地干預經濟發展。這樣的干預,就是法律的干預。很典型的就是美國的反托拉斯行為,通過國會制定一系列反壟斷法律,堅決有力地支解龐大的壟斷企業,恢復正常競爭的秩序。他們絕對不會只看到被支解的企業的發展和政府的眼前利益,而是著眼於社會整體和未來,很理性地處理這個問題。約翰·謝爾曼指出:「既然我們不能贊同作為政治權力的國王存在,我們就不能贊同一個控制生產、運輸和經銷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國王的存在,既然我們不能屈從一個皇帝,我們也就不能屈從於一個阻礙競爭和固定了商品價格的皇帝。」 在他的力促下,議會出台了《保護貿易和商業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即《謝爾曼法》。典型的反壟斷案例是支解美孚石油公司案。1911年,最高法院判定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孚石油公涉嫌壟斷,必須解散,並處以當時美國歷史上最高昂的「罰款」——2924萬美元。美國的經濟體制如此具有優勢,法治建設是一個基本的條件。可見,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完善的市場經濟的基礎。經濟如此,其他社會事業莫不如此。
自然,社會的和諧是一個歷史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如果說在過去的社會里,秩序離不開法律,那麼,歷史發展到了今天,要建設文明的和諧的社會,就離不開法治了。法治,是法律歷史從用法治人的法制發展到用法治權的成果。在當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良善的法律,並且被普遍地遵守,那它就是落後的國家。我們看一下那些強大的國家,哪一個不是法治文明的社會;而貧困的國度里,良好的秩序常常得不到保證,社會管理混亂,政局不夠穩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從法律的角度講,就是法治沒有建設起來。關於這點,毛主席是老早就講過的,據鄧小平說,「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前蘇聯是軍事強國,但絕對不是富國。筆者注),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國家不可能發生。」(《鄧小平文選》第293頁) 。比如,國家領導人的接替交換是一件重大政治事項,法治缺失的國家,在這個問題上常常釀成社會不和諧的悲劇,軍事政變是一個極端的表現。而法治健全的國家,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小布希第一次競選總統時,選票的絕對數不及戈爾,但選舉人票略勝一籌。於是,兩位候選人鬧得不可開交。這樣重大的政治問題,後來卻用法律手段順利地加以解決了。可見,法治建設對於當代民主社會的和諧的重要性了。
因此,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可以說,沒有法治,就沒有和諧。有了和諧,是因為有了法治。我們更要有這樣一個高度的認識,破壞法治,就是破壞和諧。這,難道是上綱上線的極「左」之語言嗎?!

『捌』 法律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當代中國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1、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2、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是確定公平正義的標准,並以有效方式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
3、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之一。尤其在生產社會化、人際關系依賴性高的現代社會中,離開誠信友愛,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合作和互動,整個社會就無法維系。誠信友愛本身雖然從根本上說是主體的價值觀問題,但法並非對其無能為力。
4、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於每一個主體的創造力的發揮,而自由是發揮創造力的基本條件。從而有效保障主體自由的實現,如以法律形式確認和維護勞動者的財產權利、交易自由和其他權利等。此外,法還可以通過制度安排直接鼓勵公民從事有益於社會的創造性勞動。進一步激發主體的創新慾望。
5、法為維護社會的安定和秩序提供有力保障。秩序是社會的基礎價值之一,任何社會都需要安定和秩序,沒有安定和秩序,社會共同體就無法存在,更無法正常運轉。沒有安定和秩序,也根本不可能有中國當前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大好局面。法的實施過程可以將法的秩序要求具體化為行政機關的管理活動和司法活動以實現秩序;法的國家強制力則是抑制違法犯罪行為、實現法律秩序的有效保障。
6、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提供製度支持。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創造財富的潛能,在生產力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構成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威脅。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發展經濟與自然界能夠提供的資源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這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重大課題。對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中國來說,這一任務更為艱巨。以法律形式規范和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定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抑制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的任意性,制裁破壞資源和環境的違法行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
法的上述作用要通過法律調整的機制才能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法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又具體地表現在法的制定、實施、遵守和法律監督的過程當中。

『玖』 法理學論述:法治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人治是和諧社會的敵人。法治的基礎是憲政,憲政的基礎是人民的選擇權的確立,選擇權的基礎是多黨競爭。打破壟斷,還人民的選擇權,還權於國,打破黨國不分的一黨竊權制度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拾』 法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法治不僅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賴以建立的必要手段和途徑。政法機關是社會主義法治重要實踐者和推動力量。本文從維護穩定、社會管理、打擊保護、公正執法等方面的職責職能角度出發,提出政法機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應當積極履職盡責,嚴格公正執法,有效發揮法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保障和推動作用,並詳細闡述了其肩負的重點工作任務,以更好地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依法治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安定有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無疑在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脊樑
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無法制則無和諧社會。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採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范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製作保障。
依法治國是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的法寶。實踐證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越高,對法治的要求程度就越高。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法治,也就沒有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依法治國能夠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而和諧社會的構建又能為依法治國注入新的內容。
構建和諧社會是新時期我國法治建設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法律建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要完善法律,確保構建和諧社會有法可依,現代社會維持社會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制度,沒有對法律制度的充分尊重,就沒有和諧的社會。要增強全體公民守法的自覺性。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弘揚法治精神,踐行法律規范,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與檢察機關的關系
檢察制度是根據我國憲法而設置的一項重要的國家法律監督機制。檢察制度的本質屬性是法律監督,有國家性、專門性、廣泛性、強制性等特徵。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很長,封建專制主義的傳統根深蒂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現象嚴重存在,尤其在我國改革開放期間,腐敗已構成對執政黨的政治挑戰。而檢察制度的根本意義,在於保障人民民主專政任務的實現,維護法制的統一實施和國家統一,懲治腐敗和防止國家工作人員權力濫用,調節各種社會關系,平衡各種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檢察工作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法律環節。各級人民檢察院通過依法行使的偵查權來懲治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通過正確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活動開展偵查活動監督、刑事審判監督、刑罰執行監督、民事行政審判監督、行政執法監督以及內部執法活動監督,從而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正確實施,促進依法治國方針的貫徹落實。
執法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負有重大使命。維護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恰恰是檢察機關神聖的職責。執法機關通過正確履行檢察職能,確保國家法律正確統一實施,維護公平與正義,保持社會穩定。一方面通過打擊犯罪來修補已經遭破壞的社會關系,使其恢復平衡,一方面通過各種預防和保護措施來維護平衡的各種社會關系,促使其和諧。
三、執法機關在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全面履行職能
必須樹立全新執法理念,服務工作大局,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檢察機關應及時調整執法理念,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堅持「立檢為公,執法為民」正確執法觀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把自身所從事的檢察工作放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中再認識,再定位,再把握,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規范執法行為,依法行使檢察權,確保司法公正。當前,我們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力度、質量、水平與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工作機制還不夠科學,執行得還不夠規范,導致對訴訟活動中的一些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不願監督、不會監督、不敢監督。檢察機關要更好地肩負起法律監督職責,維護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建立公正高效的運行機制,規范自身的執法行為。以規范執法來提高我們的法律監督能力。
必須積極發揮職能,創造一流業績,樹立檢察機關形象。一是充分發揮「打擊」功能,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要圍繞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全面履行檢察職能,始終突出打擊重點,嚴厲打擊社會危害性大、群眾反映強烈、影響人們安全感、擾亂和破壞經濟發展的各類刑事犯罪活動,消除不和諧因素,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二是不斷強化「監督」職能,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檢察機關要不斷強化監督職能,充分發揮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作用,公平合理高效地運用法律規則,滿足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三是積極開展綜合治理,不斷凈化社會風氣。檢察機關要按照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部署,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加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要認真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特別是要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大力開展特色預防活動。

熱點內容
西安法律咨詢網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580
刑法教授羅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801
行測行政法題 發布:2025-08-15 11:48:39 瀏覽:914
勞動法不按時間發工資 發布:2025-08-15 11:47:17 瀏覽:689
新城區法院地址 發布:2025-08-15 11:46:33 瀏覽:307
公司駐外地辦事處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1:44:26 瀏覽:705
盤錦興隆台法院 發布:2025-08-15 11:34:34 瀏覽:132
環保法刑法 發布:2025-08-15 11:33:43 瀏覽:604
電大刑法學解釋犯罪 發布:2025-08-15 11:33:34 瀏覽:20
食品行政法規的解釋 發布:2025-08-15 11:27:56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