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1951
1. 中國第一張結婚證是啥時候的
這張結婚證書形似一張獎狀,中間上方有一個紅雙喜字,豎式,套紅印刷,中間文字用毛筆小楷寫成:長沙市人民政府結婚證書,第00118號,市民男周永生(28歲)女黃純蘭(21歲),湖南省長沙市人,現住本市金盆區(當時的行政區域劃分)農政鄉新華磚廠宿舍,雙方自願結婚,申請登記,經審查,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特發給結婚證書。後面有結婚人的簽名蓋章,和金盆區區長朱中立的簽名蓋章,落款時間是[結婚武漢結婚網]1951年3月30日,證書最左邊蓋有「長沙市人民政府印」。從證書右上角文字還可得知,當時辦結婚證收取的工本費為2000元(當時貨幣),證書上沒有結婚人的照片。有關人員表示,1951年3月30日簽發的這張結婚證,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結婚證.離婚證書的簽發日期為1951年10月19日,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5月1日頒布第一部《婚姻法》以來最早的離婚證書 .
2. 中共第一個婚姻法教研室是在哪個大學
二、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的本質特徵和基本框架1950年《婚姻法》,是在馬克思主義法制思想指導下起草制定的,在繼承和創新過程中構築的法制框架結構相對完整,立法原則基本正確。《婚姻法》共八章二十七條,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部分涉及家庭關系,突出以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為核心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的本質特徵。
在反對封建婚姻制度方面,《婚姻法》明確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關系問題索取財物。
婚姻自由原則,主要體現在結婚和離婚,特別是離婚的自由權利。《婚姻法》充分考慮訴訟離婚的原因大多為包辦強迫、買賣婚姻、虐待婦女、早婚、重婚、通姦以及遺棄等封建因素,受害者主要是女方這一事實,作出無條件離婚的規定:「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男女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的,經區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調解無效時,亦准予離婚。」
在保障男女平等方面,《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均有選擇職業、參加工作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自由。」「夫妻雙方對於家庭財產有平等的所有權與處理權。」「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夫妻有互相繼承遺產的權利。」
在保護婦女和子女權益方面,《婚姻法》基於如下的判斷,即中國社會男女不平等已幾千年,要達到真正的男女平等,絕不是形式上規定平等就可以達到的,必須加倍扶持實際處在弱勢地位的婦女,因而繼續執行共產黨歷來實行的在離婚問題上照顧女方的原則。如規定:女方懷孕、分娩一年中,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不在此限;離婚時,女方的婚前財產歸女方所有;其他家庭財產的處理,如協議不成,人民法院判決時要照顧女方的利益;離婚債務清償問題,如雙方無共同生活時所得財產,或共同生活時所得財產不足清償,由男方清償;在離婚後子女撫養教育以及離婚後財產和生活等方面也依據照顧女方和子女利益及有利發展生產的原則判決。
此外,《婚姻法》還根據國家安全穩定的需要,堅持保護軍婚的原則,規定軍人配偶需經軍人同意或兩年無音信者才能離婚。
《婚姻法》頒布後,根據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還有一個不斷進行補充完善的過程。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級人民法院陸續頒布和下達指示、通告、意見、批復等法律細則或解釋性文件,對如何確定早婚、近親、同居、民族通婚、涉外婚等問題作出法律規定。如對《婚姻法》頒布前既成的重婚、納妾、童養媳等問題在認定為違法的同時,也綜合考慮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一般應以不告不理為原則」,「應仍貫徹教育為主的精神適當處理」。《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關於婚姻法公布後的重婚、納妾如何處理的意見》,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民法教研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資料選編》,1982年內部版,第187、188頁。這樣就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體,以有關通知、立法和司法解釋為補充的婚姻法制框架,奠定了當代中國婚姻法制的基礎。
三、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和執行
為保障《婚姻法》的順利實施,中共中央1950年4月30日下發《關於保證執行婚姻法給全黨的通知》,要求各級黨委「把保證婚姻法正確執行的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當作目前的和經常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如果共產黨員有干涉男女婚姻自由行為以及因干涉婚姻自由而造成被干涉者的傷害或死亡的行為,將不僅應負民事和刑事的責任而受到國家的法律制裁,並且首先將受到黨的紀律制裁。」《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資料選編》,第80、81頁。對基層組織和黨員提出嚴格要求。同日,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婦聯等五大群眾團體聯合發布《關於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給各地人民團體的聯合通知》,積極配合工作。如全國婦聯把工作重點放在調查研究和政策宣傳上,派幹部參加《婚姻法》執行情況調查組,召開有司法、宣傳部門、各大區及省市婦聯領導人參加的婚姻問題座談會。
但是,新政權剛剛建立,社會結構處於重大轉型時期,制度健全與意識形態的重建不能一蹴而就。《婚姻法》直接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封建權力結構發出挑戰,必然遭到強大的習慣勢力的頑固抵制和反抗。「封建思想的殘余,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甚至在我們黨內一部分黨員中,卻仍然存在著。這種封建思想,當然是殘存於多方面的。但在婚姻問題上,卻表現得最為明顯與突出,流毒也最廣。」安子文:《實行婚姻法與肅清封建思想殘余》,《人民日報》1950年5月30日。《婚姻法》頒布後,特別是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後,婦女獲得一定的經濟地位,渴望擺脫不幸福的婚姻。但不少地區,包辦買賣婚姻仍很流行,婚姻自由仍被干涉,婦女因受壓迫、受虐待要求自由結婚、離婚而遭殺害的案件,因不堪忍受舊勢力殘害而被迫自殺或他殺的數目居高不下,各種慘劇悲劇觸目驚心,一時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據統計,1951年因婚姻問題而自殺或被殺者,中南區有1萬余名,山東省有1245名;1950年5月至8月,蘇北淮陰專區9個縣有119名。參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指示》,《人民日報》1951年9月29日。華東地區自《婚姻法》頒布至1952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因婚姻不自由而自殺和被殺男女共11500餘人。參見劉景范:《貫徹婚姻法是當前各級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重要的政治任務》,《新華月報》1953年第4號。
3. 1951年9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的《關於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指示》的內容是什麼
1951年9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指示》,回指出:答根據各方面的報告,許多地方帶有封建思想的人仍在繼續干涉男女婚姻自由、虐待婦女和虐待子女等非法行為,而一部分幹部竟對此種非法行為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或者有意予以寬容、袒護,甚至他們本身也做出直接干涉男女婚姻自由的非法行為,致使被干涉者被虐待者得不到法律上和事實上應有的保護。
因此,包辦、強迫與買賣婚姻,在許多地方,特別是在農村中,仍然大量存在。干涉婚姻自由與侵害婦女人權的行為,時有發生。甚至嚴重到迫害婦女的生命,致使全國各地有不少婦女因婚姻問題而被殺或自殺。
4. 列舉1949年9月-1951年10月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大事件
1、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並宣布就職,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會議還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
會議還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綱領。下午3時,首都30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
5. 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的時間是( ) A.1950年5月 B.1950年6月 C.1951年7月 D.1951年8月
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的時間是1950年5月。
1950年婚姻法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其基本精神是廢舊立新。即廢除封建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建國後的一段歷史時期中,1950年婚姻法完成了在婚姻家庭領域廢舊立新的偉大歷史使命。
(5)婚姻法1951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全文共分為6章,包括總則、結婚、 家庭關系、離婚、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附則,共51條。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二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6. 直系親屬的司法解釋
直系親屬是指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及其配偶
我國法律一般使用「直系血親」或者「近親屬」,我國《婚姻法》上的直系血親,包括父母子女間,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間。最簡單的標準是:生你的和你生的人,是你的直系親屬。
直系親屬,即相互之間有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的上下各代親屬,如父母與子女、外祖父與外孫子女等。供養親屬是指由工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包括該職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等。因此,供養親屬一定是直系親屬,而直系親屬未必一定是供養親屬。
劃分和確定供養親屬有以下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1年2月26日政務院頒布);(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1953年1月26日勞動部頒布);(3)《勞動保險問題解答》(1964年全國總工會);(4)《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2003年9月23日勞動部頒布);(5)《關於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勞動保障部函[2004]256號)
7. 新的婚姻法,通過了嗎規定的法定年齡結婚是
你好,我國頒布了兩部婚姻法,一部是1951年的婚姻法,法定年齡為男方不早於20周歲了,女方不早於18周歲。第二部是1980年頒布施行,第一部婚姻法廢止。法定年齡為男方不早於22周歲,女方不早於20周歲。不知道你說的新婚姻法是指的哪個?目前我們還沒接到上級有關修改婚姻法法定年齡的通知。所以施行的還是1980年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年齡既男方不早於22周歲,女方不早於20周歲。滿意請採納。
8. 我國《婚姻法》對於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如何認定的
我國《婚姻法》對於繼父母與繼子女權利認定是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五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第二十七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8)婚姻法1951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9. 列舉1949年9月到1951年10月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大事件(至少三件)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舉行開國大典。10月3日,我國與蘇聯建交。
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條約》簽訂。
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會議通過新中國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5月1日,海南島全部解放。
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施行。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0月27日,老一輩革命家任弼時逝世。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署。
(9)婚姻法1951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 中國婚姻法法定年齡什麼時候會改成十八周歲阿!
呵呵,估計下次修改婚姻法就會考慮的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