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二分法回應中國社會變遷
A. 近代中國社會演變的過程及根本原因
過程:
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年來不斷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逐步喪失領土主權,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國家獨立,主權完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中國資產階級未能完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三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今,1956年,中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政治體制,中國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一、經濟政治與國家變遷
表現:1、張謇與中國近代植棉業的發展
2、南京國民政府的農村合作運動
二、思潮湧動與觀念變遷
表現: 1、洋務運動科學技術引進的社會功能 、近代社會的男女平等思想的變遷 、近代中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興起與發展
2、五四運動——中國近代社會新思潮發展的啟明星 、五四時期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興起和蓬勃發展之原因 、中國早期合作主義傳播和實踐中的社會力量
三、新舊教育與文化變遷
四、市民生活與社會變遷
五、民國時期家庭關系的變化
B. 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3000字論文
中國近代處於過渡時代。從獨立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半獨立)並向殖民地演化,這是個向下沉淪的過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向資本主義演化,這是個向上發展的過程。兩個過程相互矛盾,又相互連結、相互制約,沒有國家的獨立,就不能保證社會的真正進步,而沒有社會的進步,則無法贏得國家的真正獨立。 阻止帝國主義滅亡中國和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人民,在於人民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反抗英國鴉片侵略和反抗英法聯軍侵略的兩次民族戰爭,反抗清朝統治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就是這種人民的偉大斗爭。洋務運動不屬於人民的反抗運動。它的歷史地位、歷史作用決不能和人民的偉大斗爭相提並論。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在洋務運動和人民斗爭之間,又存在著曲折的聯系,洋務運動可以說是民族戰爭和農民戰爭的副產品。封建統治階級中一部分有識之士,被民族戰爭的炮火所驚醒,探索戰爭勝敗的因由,利用農民戰爭所造成的新局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緩慢地逐步朝資本主義方向挪動,在暗地裡或客觀上為中國的獨立和進步積累著物質力量,因此,不能以其不屬於人民的反抗運動而完全抹煞。 從林則徐、魏源的引進洋炮、仿造戰船、「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馮桂芬、李鴻章的「采西學」、"制洋器」、「師其所長,奪其所恃」,一脈相承,明顯地表現出他們在民族戰爭炮火的洗禮下,為抵禦外侮而不惜「以夷變夏」的清醒的認識。向當時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學習,是近代中國爭取獨立和謀求進步的根本道路。 在19世紀60年代,曾經一度出現過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另一種可能的前景,那就是經過農民戰爭摧毀清朝統治。太平天國取得全國性勝利後,推行由洪仁牙設計的、全面向西方學習的《資政新篇》的方案。這種前景也許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更加光輝奪目。但是,太平天國畢竟是失敗了,可能沒有成為現實,燦爛的前景只不過是某些歷史學家們一廂情願的假設.嚴峻的歷史事實卻是:農民戰爭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舊權貴,打破了清朝「太阿從不下移」的祖宗「家法」,但沒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種局勢,使李鴻章等人能夠依靠鎮壓農民戰爭而嶄露頭角,成為新權貴;這些新權貴憑藉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權柄,在太平天國的廢墟上,把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其端緒的學習西方的主張著手付諸實施,並擴展開來,持續達數十年之久,形成了一個「圖富強」的洋務運動。對於李鴻章等人來說,鎮壓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自然是罪惡滔天;但鎮壓之後,他們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進取,為國家富強而向西方學習,為學習西方而對當時的封建頑固勢力進行斗爭,他們的所作所為,至少在客觀上導致了資本主義幼芽的出土。因此,洋務運動表現了中國社會進步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曲折地反映了農民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極端專制主義的封建統治和閉關鎖國的反動政策,嚴重地阻得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戕害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以至歷史進入了近代卻還沒有誕生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的任務,在始初階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階級的開明派來承擔。洋務運動既然是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運動,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的性質。後來被概括為』中學為體,酉學為用」的口號,恰當地體現了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封建主義是地主階級安身立命的根基。洋務派並沒有破毀這個根基的意願,而只是想在這個根基上嫁接點資本主義,本意甚至還在於強化這個根基。要求地主階級不去維護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作為地主階級,企圖在封建根基上嫁接點資本主義,還應該說是一種進步的傾向,開明的表現。因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向西方學習的始初階段仍有其積極意義。「中學為體」,歷來如此,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並不需要特別強調或者著力捍衛,洋務派揭櫫「中學為體」,無非企圖表明他們不是離經叛道。「西學為用』則是具有實踐意義的新思想,它針對封建頑固派妄自尊大、拒絕一切外來新知識的昏庸和愚昧,因而強調必須向西方學習。如果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便不難看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時的著眼點在於提倡和保護引進西學,只是到了後來,當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改變封建專制主義、實行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的時候,這個口號才具有抵制維新的反動性。
C.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可從哪些角度寫
從"衣"來說,服裝轉變為西裝和五彩繽紛的休閑服裝;從"食"來說,膳食結構和營 養配餐;從"住"來說,以傳統的平房為主轉變為整潔寬敞的樓房為主;從社會風俗來說, 陳規陋俗轉變為簡約文明的習俗;娛樂手段多樣豐富.原因:西方國家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傳 入;民族獨立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等.
D.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怎麼寫
服飾
近代:鴉片戰爭後,「洋布」、「洋裝」漸漸進入人們生活,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存;中式服裝改良,出現中西合璧的服飾:中山裝、旗袍。
現代:改革開放前:灰藍單調、款式單一。改革開放後:款式色彩多樣,追求個性,多彩時尚。
飲食
近代:傳統飲食豐富;出現西餐館,西式的糖、煙、酒、飲料和糕點傳入且逐漸被百姓接受。
現代:改革開放前:食物簡單;糧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實行統購統銷,主要消費品都憑票供應。改革開放後:基本解決溫飽問題;「菜籃子工程」豐富飲食;從吃飽向吃好轉變。
建築
近代:鴉片戰爭後,西式住宅開始出現在沿海大城市;民國時期,大城市出現高級公寓和別墅式住房,如花園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築里弄流行。
現代:改革開放前:住房擁擠、陳設簡單。
改革開放後:住房狀況得到空前改善,並出現「裝修熱」,追求擁有現代設備、環境優雅舒適的住宅成為生活時尚;1995年,啟動「安居工程」,讓中低收入職工買到住房。
社會習俗
近代: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禁止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後:「斷發易服」、「不纏足」不僅是移風易俗,還具有鮮明的反清革命色彩。
現代:新中國成立後,提倡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於助人,使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穿著打扮、居住條件、流行語言等發生了新的變化;休閑方式多樣;注重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逐漸形成。
交通
鐵路:唐胥鐵路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事業的誕生。
鴉片戰爭後,輪船開始進入中國,西方列強壟斷中國水運業。
汽車和公路: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新中國成立後,建立和發展了汽車工業和石油工業,公路交通發展較快。
飛機和航空業:1909年,馮如製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初,民航業發展有限;改革開放後,航線大幅度增多,中國成為世界民航大國。通訊
近代:郵政:1896年,大清郵政局成立,近代郵政事業起步;1920年參加萬國郵聯。電報:1877年,福建巡撫在台灣架設了第一條有線電報線,中國自辦電報開端。電話: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
現代:新中國成立後,逐漸形成以北京為中心、溝通各省市的全國通訊網路。改革開放後,電訊事業迅速發展,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數躍居世界第二。近年來,互聯網時代到來。
傳媒
報刊
19世紀中期前後,中國出現近代報刊,多為外國人創辦,著名的有《中國從報》、《萬國公報》等。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日報》等黨報成為宣傳黨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主要輿論。
改革開放後,報刊業恢復生機,各種專業性報刊雨後春筍般出現。電影
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使電影進入實用階段;1896年電影傳入中國,《定軍山》是中國人第一部自攝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誕生。新中國成立後,反映工農生活和革命戰爭的題材紛紛搬上銀幕。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走向輝煌,數量和質量超過以前。廣播
1926年,哈爾濱廣播台開播(第一座);1928年,中央廣播電台開播(全國性)
互聯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誕生;1969年,美國建成互聯網,90年代以來,發展為全球信息網;1994年,中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
E. 如何運用社會變遷的基本理論來看待中國的現代化
首先,在恢復和完善建國以來形成的高度統一的政治權威體系,維護和鞏固中央權 威,並充分發揮其在維護穩定的社會政治秩序方面的作用的前提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 來,黨中央對以往受到「左」的思想嚴重侵蝕的意識形態進行了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 調適改造,徹底否定和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以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的錯誤路線,牢固地確立了實現現代化在整個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全黨、全 社會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地位,從而充分有效地發揮了意識形態以及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在引導社會變遷重新步入現代化的正軌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其次,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逐步健全與完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制度 規范的不斷健全,為現代化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規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撐。一方面 ,國家重大決策的制訂與實施逐步變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國家政治生活開始步入理 性化的軌道,有力地減少了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失誤,克服了過去 那種無休止的群眾運動造成的混亂無序狀態,及其給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巨大沖擊。另一 方面,法律規范秩序的逐步確立,也使每個參與社會變遷的行為主體對行為過程及結果 的預測成為可能,這極大地加強了社會行為的理性化演變進程。可以說,現代化建設, 由奇理斯瑪領袖人物的思想動員所掀起的社會政治運動,轉變為億萬人民在法律制度規 范約束下進行的自主性的理性行為,這正是20年制度變革與創新給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 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
再次,20年社會制度的變革與創新,為廣大人民群眾從事創新性的現代化變革事業 確立了一個自主性的空間,極大地釋放和調動了人民群眾從事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 動性與創造性,為現代化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從默許基層群眾 為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而採取某些同舊體制相抵觸的自主性行為,到順應民心廢除束縛 人們手腳的種種舊的管理體制,再到積極探索建立新的,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新 體制,貫徹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始終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就是千方百計地調動廣大人民群 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這種著眼於千方百計地調動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與自主 精神的制度變革,不斷拓寬著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的自主性空間。而一旦社會為人們 提供了這樣一個自主性空間,確立了一個合理、有效的社會激勵結構,人民群眾蘊含的 積極性與創造性就會迅速釋放出來。原先在吃「大鍋飯」的體制下養成「等、靠、要」 心態的人們,轉眼之間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以異常敏銳的目光和靈活機智的變通能力, 捕捉住現實生活給他們提供的機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驚人的奇跡;原先被視為愚昧、 保守、狹隘的農民,現在卻以走在改革最前沿的開拓者形象載入了中國改革的史冊。從 聯產承包制的實行,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 江模式」等等農村工業化模式的涌現,到股份合作制等等的發明創造,它們本身既是社 會制度變革的重要內容,又是制度創新激發出巨大的社會創造性活力的深刻體現。可以 說,正是20年的制度創新,當代中國才初步解決了現代化的社會動力問題,它使現代化 變遷轉化成了每個人基於個體理性的自主行為,並由此而鑄就了現代化變遷不可逆轉的 歷史趨向。
復次,將市場機制引入社會制度體系,引發了社會制度結構的一場重大裂變,極大 地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運行機制。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從根本上改 變了社會資源配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它將社會變遷與發展的立 足點,從依靠少數人的英明決策,轉移到了依靠每個人的理性選擇和每個人的創造性活 動上。這不僅有效地分散和化解了社會變遷發展的決策風險,而且真正賦予了每個人在 現代化變遷中的主體性地位。正如林德布洛姆所指出的:「市場制度激勵了千萬個首創 舉動。這種制度是騷動不安的和完全開放的制度,它可以在無數點中的任何一點上改變 或增長。這種制度為發明創造和革新進步,為個人和各地的資源開發,為大量的挑戰和 潛在的反應留下了廣闊的地盤。」(註:林德希洛姆:《政治與市場》,上海三聯書店 1996年版,第109頁。)市場機制的引入, 一方面為每個社會個體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另一方面,市場機制的利益杠桿以及與此相 關的各種保護個人合法權利的制度安排,又為每個人在現代化建設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 動精神與創造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動力保障。這正是改革開放20年,中國現代化變遷始 終充滿生機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
F. 對新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感悟或認識
寫作思路:可以從身邊發生的變化開始著手,人們的衣食住行的轉變,消費習慣的改變寫起。
從「吃」的方面來說。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人民已經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而且黨和政府非常關注人民生活質量。1987年又發動了「菜籃子工程」,使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了百姓的餐桌。
粗糧和綠色食品受到歡迎,人們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結構,注重講究營養。在節假日人們更多地走出了廚房,去餐館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會。建議教師解釋好「菜籃子工程」,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布置研究性學習課題,例如《菜籃子工程與環境保護》,使學生深入了解本地「菜籃子工程」實行的情況。
從「穿」的方面來說。在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灰)色的海洋」,當時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
伴隨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國人民的著裝,已經從灰藍單調的服裝走向五彩繽紛,不僅服裝的顏色在變,而且服裝的樣式、服裝的品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男裝以西服和茄克衫為主,女裝式樣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愛的款式,最為流行。大型服裝商場經常舉辦服裝表演,日新月異的時裝令人目不暇接。
G. 中國社會變遷的軌跡給我們什麼啟示
要重視學生的價值觀的培養,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要繼承下來。把一些拜金主義,從尚明星的思想壓下去。
H. 結合實際,談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大家共所周知的,這些我就不在這里說了。我要說的是我們大家最關心的一些社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道德基礎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和主導現今社會發展的中堅人群分不開的,這些中堅人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導致出現這些社會問題的主要根源,他們要影響我們幾代人甚至更多。大家責怪我們的政府,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政府是由世界觀和人生觀有問題的人群來管理著,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正常的,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這些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再就是執政黨的利益是高於還是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關系問題
I.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世紀中葉以後的中國社會
,由於受內外各項因素的影響
,在社會階層、人口水平流動、都市化發展方面有顯著的變遷
,同時
,這一時期的思想也由傳統思想變遷到近代新思想。隨著以上各項的變遷
,傳統的聚落形態也發生了變化。
J. 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經過了哪些階段
第一階段: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前(1840~1894年)。
這一階段,西方列強侵華的主要手段是發動戰爭,主要方式是商品輸出。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和低關稅,僱用大批買辦,在中國建立起一整套產品推銷網、原料收購網和金融控制網,逐步控制了中國市場。
第二階段:甲午中日戰爭到一戰結束(1894~1918年)。
這一時期西方列強侵華的方式,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後來又逐漸實行「以華治華」的政策;經濟上由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過渡。
第三階段:一戰後到二戰結束(1918~1945年)。
這一時期列強侵華的主要方式是從「以華治華」到強佔中國。當時侵華先是由列強共同支配,後由日本獨占。
第四階段:二戰後到朝鮮戰爭(1945~1953年)。
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侵華方式先是「以華治華」,後發展為孤立、封鎖、包圍。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