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論社會法中的社會權

論社會法中的社會權

發布時間: 2022-01-27 14:46:55

Ⅰ 社會權的描述是什麼

根據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享有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嚴,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的權利,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休息權,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等

1.政治權利和自由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參加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權利和自由。具體包括兩大方面:第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二,政治自由。包括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憲法規定我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人身自由權利

廣義的人身自由權包括公民的人身、人格尊嚴和住宅不受侵犯,以及與人身自由密切聯系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4.社會經濟權利

社會經濟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經濟生活和物質利益方面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它主要包括:第一,財產權;第二,繼承權;第三,勞動權;第四,休息權;第五,物質幫助權;第六,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

5.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

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採取各種措施,發展各種教育事業。

6.特定人的權利

所謂特定人,這里是指包括婦女、母親、兒童、老人、離退休人員、烈軍屬、華僑、歸僑和僑眷在內的人員。其權利包括:第一,婦女、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受國家保護;第二,保障離退休人員和烈軍屬的權利;第三,保護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正當權益。

7.監督權利

憲法規定公民有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其違法失職行為有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

Ⅱ 自由權與社會權的區別

自由權與社會權的區別,其實相當於自由和權利的區別,只不過內容更加明確了而已。前面說過,近代憲法主要是保護自由權,包括三大自由權,而現代憲法則開始同時保護社會權。這個社會權的概念是大陸法系國家使用的,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都在使用,而英美國家和北歐的一些國家一般稱為福利權。在大陸法系國家,社會權下面一般又分為若干具體的類型,包括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工的一些特殊的權利,等等。因此,很多人認為憲法主要就是保護兩種基本權利:一種是自由權,一種是社會權。 當然,這個區分也具有相對性。現代憲法雖然保護社會權,但是它仍然在著力保護自由權。現代憲法保護權利的時候,與近代憲法的差別就在於,它補充了社會權,而並不是說,權利的保護以社會權為主了。就西方成熟的立憲國家的情況而論,情況不是這樣的,它們的現代憲法仍然再重點保護自由權,只不過對其中的經濟自由加諸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而已。有些學者認為從近代憲法到現代憲法,經歷了「由以自由權為主」到「以社會權為主」的發展歷程。這個說法實際上是有一些問題的,應該看到,現代憲法只是補充了社會權,但是其保護的重點仍然在自由權。尤其是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新自由主義重新崛起以後,現代自由權的保護在西方社會更加強盛,乃至其影響不斷擴大至全球。可見,再現代憲法上,自由權與社會權雖然有區別,但並非完全對立。另外,除了自由權和社會權以外,憲法還保護政治權利以及國務請求權,由此也可以說明自由權與社會權的區別具有相對性

社會法包括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3)論社會法中的社會權擴展閱讀:

社會法是我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

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

Ⅳ 論所有權的社會作用

傳統物權理論概括的四項所有權權能難以涵蓋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全部利益關系,而基於所有者始終需要保護所有權客體的財產性與功能性的利益訴求,保護權理應作為一項重要的所有權權能為所有者行使。當所有權客體因投入經濟運行而委託給他人佔有與使用後,保護權則轉化為所有者行使的經濟監督權。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公有企業經濟運行中經濟監督的軟弱與乏力,基本的經濟原因在於缺乏所有者行使經濟監督權。所以,增強我國公有企業運行中經濟監督的力度,最基本的思路是行使經濟監督權的所有者到位。
關鍵詞:所有者;所有權;保護權;經濟監督權中圖分類號: D 923. 2 /DF 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1 - 8263 (2007) 07 - 0102 - 05
如果全面揭示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可以將所有權權能概括為處份、佔有、使用、收益和保護五個方面,但目前的民事法典〔1〕與民法學理論〔2〕均以處置、佔有、使用、收益為所有權權能的完整界定,保護權權能則沒有獲得認定。在傳統的民事與經濟生活中,由於物權關系相對簡單,相比於其它所有權權能,所有權中保護權權能的價值與功能並不凸現。在現代民事生活日益復雜,特別是市場經濟作為普世性生產方式確立的情況下,人們之間的物權關系因委託代理的廣泛盛行變得日益復雜,所有權中保護權權能的價值與功能日益重要。以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必然的利益關系為認識視角可以得出結論,與所有權中的處份權權能一樣,保護權是一項唯有所有者才會充分積極行使的所有權權能,當所有者將自己的財產投入到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時,這一權能則以經濟監督權的方式發揮作用。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但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經濟監督軟弱成為困擾我國市場經濟正常、健康發展的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而且呈嚴重發展的態勢。雖然國家增多了監督主體,延長了監督鏈條,出台了大量法規,但效果並不明顯。究其原因,從經濟上講主導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大中型公有企業,缺乏所有者行使經濟監督權是主要的。因此,努力解決我國大中型公有企業中所有者到位,以實現真正的所有者承擔起經濟監督的職責,仍然是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剛性條件。一、保護權的權能價值作為所有權的一項權能,保護權對所有者的利益主張與實現顯示著特有的價值。為此,從功能角度可以給保護權進行如下界定:所有權客體以其物的自然性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為存在價值,保護權則是所有者對所有權客體施以最充分最有利於其性能完好的保管與護理的一種所有權權能。所有權實現所有者的利益離不開所有權的民事運行,保護權則圍繞所有者的民事利益展開。當然,所有者的民事利益復雜多樣,所有權的客體也復雜多樣,所有權在實現所有者的利益需要時亦會呈現復雜的狀況,保護權的具體作用亦是千差萬別,但基本功能與價值具有共同性。任何所有權客體都以其固有的自然屬性能滿足和實現所有者的利益需要為存在理由,因此所有權客體的自然屬性與所有者的利益之間一定存在一種客觀的必然的對應關系,這一對應關系決定了所有權客體的屬性在作用於人的利益需要時,必須具有效用性、適應性、針對性、充分性,這可稱為所有權客體的功能性。從實踐上講,所有權客體的自然屬性與功能,在滿足與實現所有者利益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制約而難以純粹地表現。因此,為了確保所有權客體自然屬性的完好,隨時消除各種因素對所有權客體性能的蝕損,以使所有者的利益通過所有權客體能夠正常、充分的彰顯,所有者必須充分有效地行使保護權。另一方面,任何所有權客體在滿足所有者的利益需要前,都要通過人的能動改造使之具備適應性,這種改造需要投入和勞動加工,於是經過勞動改造的所有權客體具有了財產性。所有權客體的財產性在滿足人的利益需要時,必然會引起所有權客體財產價值的損耗,這對所有者來說是一種利益喪失。為了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以盡可能少的財產損耗更多實現和滿足所有者的利益需要,所有者一定要對所有權客體在運行中的財產性予以保護。對所有權客體功能性和財產性的保護,顯示了所有權中保護權權能的價值,所有者保護權的行使確保著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彰顯與財產安全。當然,保護權的權能價值要充分體現所有者必須: ( 1)積極有效運作。所有權客體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存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與所有者之間始終存在一種動態的利益函數關系,即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強弱與財產好壞直接體現出所有者利益的大小多少。對每個所有者而言,為了所有權客體的功能彰顯與財產價值始終有利於所有者利益實現的最大化,所有者必須積極行使保護權。( 2 )需要一定投入。為了確保所有權客體功能性的發揮,所有者必須通過一定的投入以實現所有權客體充分全面的性能保護。可是,所有者保護權權能的運作本身是需要投入的,這一投入也是所有者的一種利益消耗,於是所有者就會在保護權運行的消耗與由它所帶來的收益之間進行價值大小的比較。當投入大於受益時,保護權的運作就背離了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所有者保護權的行使就喪失了意義,所有者就會放棄保護,反之所有者行使保護權是有價值的,就會通過投入積極地行使。由於體現在保護權行使中的投入產出,只與所有者存在直接對應的利益關系,並且與所有者利益呈完全對應的函數關系,即受益大於產出所有者利益上升,受益少於產出所有者利益下降,導致只有所有者最需要也最關心保護權怎樣運作,並且在具體的行使中隨時把握:如果投入小於受益,所有者會積極操作保護權;一旦投入大於受益,所有者便會放棄保護權的行使。從以上分析可知,保護權是所有者民事利益得到充分有效維護和實現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所有權權能,而且由於它的權能價值與所有者利益的特殊關系,使保護權的民事運行對所有者而言: ( 1)不能放棄; (2)不能弱化; (3)不能中斷。這一特殊關系必然決定了保護權權能所有者行使的特點和要求:由於只有所有者與所有者客體的整體功能與價值之間存在完全的利益關系,決定了保護權於所有者而言,必須親自行使而無法委託行使;必須全力行使而不能弱化或放棄行使;必須全面行使而不能片面行使;必須始終行使而不能中斷行使。否則,所有權客體的民事運行於所有者的利益將難以最大化地予以維護。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保護權既是一項權利,又是一項義務,它只有所有者才有權行使,只有所有者才最需要行使,更是所有者必須行使的。如果所有者虛位,這項權能就會虛置和廢棄,相應地所有權客體的功能性和財產性都有可能受到不當損耗———一旦出現不當損耗,除了所有者是沒人承擔的。
二、經濟監督權:保護權的轉化形式所有權客體需要在運行中實現所有者的利益,而利益的滿足又需要人們相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這使所有權客體在實現所有者的利益時,有些由所有者直接控制和使用,有些則要委託給他人控制和操作。這樣,所有權客體脫離所有者的實際支配以各種形式讓渡給他人運作成為現實———尤其在以財富創造為主的經濟活動中,因為生產要素的復雜、龐大,使任何一個所有者都不可能直接操作自己的作為生產資料的全部所有權客體,所有者並不直接支配所有權客體更是成為經濟活動中的一種常態。於是,一旦為了充分發揮物質資料的功能性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必然將具有經濟功能的所有權客體委託給他人操作,這就使所有權的民事存在轉化成了所有權的經濟運行,所有權客體價值存量的民事委託轉化成了價值增量的經濟委託。所有權客體基於創造財富的需要而進行的經濟委託,不僅所有者將所有權客體委託給他人實際支配與運作,使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與民事委託一樣出現物理上的分離,甚至出現持續、長期乃至永遠的分離。正是這種分離的持續、長期乃至永遠,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如下一個所有者必須面對的民事後果:所有者不能對自己委託給他人支配與運作的所有權客體予以直接的保護。經濟領域委託給他人支配的所有權客體所有者不能直接保護,使所有權客體與所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因為受託人的介入而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不利表現就是:受託人通過對所有權客體的實際控制而直接侵奪所有者的財產客體,或者掠奪性使用所有者的財產客體,致使所有權客體在委託給受託人支配的經濟運行中,並不按照所有者的願望和功能要求創造與實現所有者利益,最終給所有者的利益帶來損失。從實踐上講,所有權客體的上述經濟運行並不違背受託人的獲利原則,於是委託給他人支配的所有權客體以侵犯所有者利益的方式運行具有了存在的客觀性。但所有權客體的上述運行因違背了所有者的效益目標,侵犯了所有者的利益,而一定為所有者反對。對所有者而言,如何有效協調所有權客體在經濟運行中的上述矛盾,即所有者將所有權客體委託他人實際操作後,其經濟運行既充分實現所有者的利益,又不至於在他人的操作中侵犯自己的利益,或侵犯後能及時追回或補救,所有者所能採取的唯一有效的對策就是,所有者改變對所有權客體保護的方式,而不是放棄、讓渡、弱化所有權客體的保護,更不是收回委託出去的所有權客體。這種方式就是將保護權的直接行使轉變為間接行使,即由所有者制定一套嚴格、完備、科學的所有權客體保護的指標、體系,然後運用這一指標體系約束和規范實際控制所有權客體的受託人的全部操作行為。當然,即使如此,受託人仍有可能在具體操作中侵犯所有者的利益,為此所有者的約束和規范就必須滲透到受託人的具體行為之中,並表現出只有所有者允許的操作行為才能進行,各種侵權行為能夠抑制,一旦出現侵權行為能夠及時發現並及時懲治。顯然,滿足這樣的條件,需要所有者的保護權始終能以一種強大的力量約束和規范受託者的操作行為,並貫穿於整個經濟活動過程中。從經濟運行的實踐上講,所有者保護權按照上述要求行使的最好方式就是監督,即由所有者以自己合法的保護身份按照自己確立的一套完備的保護規則,對委託出去的整個所有權客體的他人行使實施無時無刻的監視和督促,是為經濟監督權。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監督權是在所有權客體與主體分離的情況下,所有者對委託給他人使用的所有權客體實施充分、有效、全面保護的一種轉化形式。由於經濟監督權是保護權的轉化形式,因而它是一項只能由所有者自主行使的重要的經濟權利和必須積極履行的強制義務。對所有者來說,經濟監督權既不能放棄又不能讓渡,更不能委託。如果放棄,所有者的經濟利益會受到損害或侵犯;如果讓渡,所有者不可能對自己的經濟利益給予充分的維護;如果委託,受託人就取得了通過經濟監督權直接侵害所有者利益的合法權利,並且這種侵害所有者無法獲得追索,因為受託人的行為所有者已經不可能監督了,所有者仍然能夠監督行使監督權的受託人,那所有者委託出去的就不是真正與最後的經濟監督權,只是有限的監督權。從經濟上講,所有權客體通過所有者委託給他人佔有、使用,使所有權客體的功能組合與運行狀況復雜起來,所有者直接保護所有權客體的可能性日益降低,甚至完全不可能。這決定了所有者對所有權客體的間接保護日益重要,而強化了所有者經濟監督權的控制和行使,並且對這一經濟權利的所有者運作提出了日益嚴苛的要求,因為這一權利的任何忽視和誤用都有可能給所有者帶來明顯甚至巨大的利益損失。因此,為了充分維護所有者的經濟利益,所有者必須積極、充分、科學、持續地行使經濟監督權。如果所有者不行使這一權利,其他經濟主體是不會也沒有義務行使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經濟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只有經濟監督權積極充分有效地行使,經濟運行中整體經濟效益的最大創造與實現才具有基本的制度保障,而所有者是追求整體經濟效益的唯一主體,所有者因此成為經濟運行中監督制度實施的主導力量。同時,無論是最大限度保護所有者的經濟利益,還是有效促進和維護經濟活動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經濟監督權都是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並為所有者必積極行使的經濟權利,任何這一權利的放棄、弱化、誤用,都不利於所有者經濟利益的最大實現和生產力的高效運行。但由於這一經濟權利行使的真正主體是所有者,一旦所有者缺位或所有者不積極行使這一權利,都會影響經濟的效益創造和健康運行。
三、加強我國經濟監督力度的產權訴求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生產方式,它的特點是廣泛生產分工與全面市場交換。這一特點使市場經濟運行中生產力的組合要素非常復雜,同時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也非常復雜。它反映在所有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繫上,就是二者的分離日益廣泛、明顯,即龐大的生產資料客體完全不為所有者直接控制和操作,而是由所有者以合法的方式與程序委託給廣大的非所有者具體佔有和使用,即「商品的多樣性和人們行為的復雜性使所有權格局變得很復雜」〔3〕,這大大增強了市場經濟運行中所有者間接保護自己所有權客體的重要性。由於所有者始終追求著整體經濟效益的最大實現,所有者就成了整個市場經濟運行中推動生產力功能充分運作和維護生產資料財產價值完好存在決定性的經濟力量。這給所有者行使保護權不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且具有經濟上的強制性。當然,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所有者的保護權是以經濟監督權表現的。所以,為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創造和實現,為了確保整個生產力始終居於一種最佳的運行狀態,為了降低生產資料的不當損耗,所有者一定要積極全面科學地行使經濟監督權。而且這一經濟監督權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不能放棄、讓渡、委託、弱化行使,給這一權能的功能發揮提出的強制要求是:所有者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到位。如果所有者缺位,就缺乏確定的市場主體支配和行使經濟監督權,這時經濟監督權就虛置了。如果整個市場經濟運行中經濟監督權虛置,就等於失去了追求最大經濟效益,推動生產力功能充分運作,維護生產資料財產價值完好存在最強大的經濟支配力量。顯然,一旦如此,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和正常發展就喪失了主導力量。以上述基本原理分析我國的經濟現狀就能認識到,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經濟監督軟弱最基本的原因在於,缺乏真正強大的所有者行使經濟監督權。改革開放後,我國最終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可市場經濟要正常運行,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之企業及決策者不可或缺也不可代替。為了提供市場經濟活動不可缺少的所有者角色,國家便經過政治和經濟的層層授權把市場經濟運行所需要的所有者職責,委託給了一定的個人可稱為代行者行使。問題是授權者也是代行者,致使「在公有制企業龐大的體系裡,實際上活動的全部是形形色色的『代理人』,而並沒有可以追溯的最後委託人」〔4〕,結果真正的所有者仍然缺位,而執行所有者職責的是並不必然追求所有者經濟效益的代行者———任何一個代行者都不可能與受其支配的資產形成像所有者一樣的利益關系,因為受代行者支配的生產資料其功能性的充分運行與財產性的充分維護,與代行者的利益並不存在直接對應的函數關系,結果經濟活動中整體經濟效益的創造與實現對代行者的經濟制約或者很弱或者不存在。於是,當代行者在行使所有者的各項經濟權利時,他可以放棄行使,也可以不當行使,也許放棄與不當行使違背了所有者經濟效益最大創造和維護的原則,但並不一定違背代行者自己最大獲利的原則。而在所有者105[ SOC IAL SC IENCES IN NANJ ING No. 7 J ul. 2007 法學研究 二○○七年第七期 南京社會科學 的各項經濟權利中,作為保護權轉化形式的經濟監督權是一項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經濟權利,這一權利有效行使的最大受益者和不當行使的最大受損者都是所有者,因此它是一項除了所有者任何受託人都不會積極全面行使的經濟權利,並且這一權利的行使往往表現為對受託人不當利益的限制、抑制和懲治。所以,當代行者行使所有者經濟權利時,因為經濟監督權是對代行者其它經濟權利不當行使的一種所有者約束和規范,在這一權利又沒有真正的所有者行使的情況下,這一權利理所當然地成了代行者放棄或不積極行使的一項經濟權利。問題是一旦代行者放棄了這一經濟權利的行使,這一權利的虛置在實現上就出現了。進一步的問題是,經濟監督權放棄行使的最大受益者很可能是代行者,而代行者又有權放棄這一權利的行使,同時沒有真正的所有者行使這一權利,就使市場經濟的運行缺乏積極、全面、始終運作經濟監督權的經濟主導力量,這一權利在經濟活動中的軟弱、空場就不可避免了。可是,一旦缺乏對整個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強有力的無時無刻的經濟監督,經濟效益的最大創造和維護,生產力功能的充分動作,生產資料財產性的完好保護就失去了最強有力的經濟制度上的保障,由此所反映出的經濟病態現象就會以各種形式和渠道表現出來。我國目前市場經濟運行中普遍存在的效益低下、資金浪費、資產流失、腐敗漫延,其中的一個經濟根源便在於此。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目前經濟生活中經濟監督軟弱的問題,唯一行使經濟監督權的所有者作為市場主體必須完全到位。注:〔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全書》,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8頁。〔2〕紀坡民:《產權與法》,北京三聯書店, 2001年版,第19頁〔3〕(美)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版,第162頁。〔4〕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9頁。〔責任編輯:李

Ⅳ 我們要寫論文!我想寫「論法制社會中的權利與沖突」請各位幫幫忙啊!

可以從以下方面寫啊!
1、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
2、立法司法、行政
等等,很多內容的, 上查得到。

Ⅵ 法治理論強調社會權力的作用

Ⅶ 社會法中社會權的性質及主要內容

你好,我知道一些,建議多查閱資料

社會保障財產權的性質及保護問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深層次問題。
社會保障財產是公民基於社會保障權利義務關系獲得的社會保障給付、各種福利津貼、救濟款項和產品服務供給,包括貨幣資金、實物和服務等形態;這種財產具有基本保障性、強制性、特定對象性、統籌互濟性、儲存性和增值性以及經濟福利性等特徵;屬於必要勞動加部分剩餘勞動,具有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的混合性質,介於俱樂部產品、私人物品和社會化財產之間。
社會保障財產權是社會保障主體圍繞或通過社會保障財產而建立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障財產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由主體、內容、客體、性質以及合法性依據等權利要素組成。它是一種生存權利、法定權利、公法權利,具有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的雙重屬性,在權利義務關繫上呈現出非對等狀態;而且綜合考慮了經濟學上權利產權的經濟理性、社會學上關系產權的社會理性以及法律上的合法理性,來源於勞動產權和人力資本產權。它是一條「從慈悲到正義」之路,是人類從原生態到交易合作的過程中稀缺資源配置的反映,是通過資源所有權的交換和轉移而形成的。社會保障財產權是一種私有產權、俱樂部產權、公共產權和政府產權的混合產權,通過其權能的利益讓渡和分割以及產權屬性的公、私互動整合,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使得社會保障制度富有活力與持續性。
產權明晰、界定實效、得到保障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內在要求;明晰社會保障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等權能結構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社會保障權益的維護與實現以及社會保障財產的保值增值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核心,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制度設計(以積累制代替現收現付制)以及個人所得稅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建立個人財產權是社保基金入市的產權基點,通過明晰儲備基金、賬戶基金和統籌基金等層次社保基金的產權性質和特徵的差異,分類採取不同的投資運營策略,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過設立社保基金產權監督委員會,構建社會保障基金「產權監督、管理、營運」體系。養老保險財務模式的產權選擇呈現混合趨向的態勢,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績效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重要體現。

Ⅷ 論法律與社會的關系500字

法律是一種公平復的規則,即制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

Ⅸ 社會權利的定義

權力過程滲透於社會方方面面,不僅復雜,還常扮有偽裝。 French和Raven的社會權力基礎(Bases of Social Power)理論識別出五個(或六個)方面的社會權力基礎(來源)。獎賞權力(Reward Power)。 這種權力基於給予正面有利結果,或去除負面不利結果所帶來的力量。強制權力(Coercive Power)。 這種權力是指對違背旨意的人進行懲戒的力量。法定權力(Legitimate Power)。 這種權力是指通過選舉或任命而擔當一定職位所得到的行為力量,亦稱組織權威(Organizational Authority) 或規范權力(Normative Power)。參照權力(Referent Power)。 這種權力是由於成為別人學習參照榜樣所擁有的力量。專家權力(Expert Power)。 這種權力來自於個人所擁有的專長、專門知識和特殊技能。信息權力(Information Power) 。 與5類似, 這種權力依賴於對某種他人必須的、重要信息的控制。社會權力基礎理論假定權力及其影響作用至少要捲入兩個作用體, 並認為權力受體對於研究社會影響和權力現象更為有用。French和Raven檢閱了各種各樣的權力後果,既有被權力所吸引的,也有對權力產生抵抗的。 吸引或抵抗都是權力受體對於權力作用體的情緒化反映。 他們總結到,權力基礎不同,其產生的後果也不同。例如,強制權力非常典型,它削弱吸引力,引起高度抵抗力。 而獎賞權力則會提高吸引力,並將抵抗力降到最低限度。French和Raven還認為, 強制權力越合法(感覺而言),抵抗力就越薄弱,注意力也會隨之減弱。擴展閱讀:

Ⅹ 憲法中的自由權和社會權兩者的相同點是什麼啊

相同點就是兩者都有個「權」字

熱點內容
東莞公司法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8-14 22:35:35 瀏覽:34
財務為啥要學經濟法 發布:2025-08-14 22:35:32 瀏覽:257
民法典堅持法治原則 發布:2025-08-14 22:19:05 瀏覽:588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後感 發布:2025-08-14 22:18:05 瀏覽:308
法律知識50問調查 發布:2025-08-14 22:15:39 瀏覽:380
天津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14 22:15:38 瀏覽:681
杭州市司法局法律服務調研 發布:2025-08-14 22:04:01 瀏覽:425
高校職業道德試題 發布:2025-08-14 22:03:50 瀏覽:305
法官在線網 發布:2025-08-14 22:03:07 瀏覽:285
新鄉市道德模範2016 發布:2025-08-14 22:03:07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