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第三版朱景文
1. 朱景文的代表性成果
2008,比較法總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資料庫和指標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比較法總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6,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跨越國境的思考——法理學講演錄,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中國法理學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法理學研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法理學習題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法社會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比較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法理學教學參考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法理學(第二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法律和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2,當代西方後現代法學,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1,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法理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比較法,校閱,法律出版社
1996,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主編,檢察出版社
1996,中國社會發展報告(1994-95),法制部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法理學,副主編,法律出版社
1994,現代西方法社會學,法律出版社
1992,比較法總論,檢察出版社
1986,法的一般理論,翻譯,遼寧人民出版社
2. 朱景文的講授課程
1. 法理學;
2. 比較法總論;
3. 法社會學;
4. 現代西方法哲學;
5. Introction to Chinese Law
6. Introction to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PRC
7. Chinese Legal Culture---Formal and Informal Perspectives
3. 法律社會學的發展歷史
法律社會學主要是從法學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後,因受4種思潮的影響,西方法學界內形成了法律「社會學派」。這 4種思潮是:①歷史主義。強調追溯法律思想和立法制度的歷史根源,認為法律發展的模式是各種社會勢力行動的意外產物。代表人物有英國法學家和法律歷史學家H.J.S.梅恩、美國法律史學家和法哲學家O.W.霍姆斯等。②工具主義。號召將社會知識與法律結合起來,研究什麼是法律及實際上法律在起什麼作用。代表人物有英國法學家J.邊沁、德國法學家 R.von耶林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③反形式主義。貶低法律規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鼓勵人們充分認識行動的非理性動機、人對社會支持的依賴和自身具有活力的社會制度的出現。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爾利希。④多元主義。認為法律不僅存在於正式的政府機構之中,還存在於習俗、社會組織、群體生活的現實規定之中。代表人物有埃爾利希。這 4種思潮的法學家都感到有必要越出傳統的法學界限,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研究法學問題。法國的□.迪爾凱姆、德國的M.韋伯、美國的E.A.羅斯和W.G.薩姆納等社會學家有關法律、犯罪和懲罰問題的大量論述,促進了法學中的社會學派的形成,推動了法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此外,英國的H.斯賓塞、奧地利的L.龔普洛維奇、法國的G.塔爾德和美國的L.F.沃德等社會學家分別從生物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角度研究法律和解釋法律現象,被稱為早期社會法學的代表人物和法律社會學的奠基人。1892年,義大利法學家、社會學家D.安齊洛蒂首先提出「法律社會學」的說法。
20世紀以來,隨著新興的社會學不斷向古老的法學滲透,一批熱衷於將這兩個學科結合起來的社會學家和法學家形成了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的陣容龐大、支派繁多的社會學法學派。主要支派有: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現實主義法學派、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社會心理法學派和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爾利希1913年發表的《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為法律社會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它趨向成熟。他強調法律來源於社會,揭示了法、法律規范及法院判決的社會基礎,提出作為法律結構所有不同因素總和的「活的法律」,主張社會學與法學結合。自由法學派的倡導者H.坎托羅維奇對法律社會學的發展也有突出貢獻。被稱為法律社會學權威的龐德,力求綜合各有關學科的知識以解釋法律現象,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能有條不紊地促進社會與經濟秩序的安定,並提出法律概念的社會利益說;他認為法律社會學著重於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強調法的社會目的而不是它的制裁,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他將法律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努力予以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律社會學內部逐漸出現了統一的趨向,在美國尤其明顯。美國的法律社會學著重探討在法律思想與法律現實之間、「書本上的法律」與「行動中的法律」之間的差距,強調法律是不完善的,是可以改進的一種解決沖突的機制。這一研究方向在法律社會學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70年代,在社會學沖突理論的影響下,西方激進的法律社會學家集中研究法律在使沖突制度化方面的作用,法律如何為統治者的經濟利益服務,以及法律的理想和實踐對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打破了與激進的犯罪社會學和異常行為學說的界限,更加註重對司法系統和審判制度的研究。70年代後期,激進的法律社會學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影響,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法律發展進行了以經驗為依據的歷史研究。此後,西方的主流法律社會學日益變得注重微觀經驗研究,注重行為分析,借鑒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技術。
美國是當代法律社會學研究最活躍的國家,在考察法制在個別社會部門內的發展和法律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對法律機構的職能、法律的社會監督和調節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進展。蘇聯的法律社會學注重研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認為法律意識、人們有目的性的法律活動能對社會發展進程起調節作用,因此強調通過法律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知識水平。波蘭、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義大利、日本等國,都有專門人員研究法律社會學,並在一些大學開設了法律社會學課程。當代世界各國的法學和社會學、法學家與社會學家之間都缺少真正的合作,研究者各執己見,自行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法律社會學同以美國社會學為基礎的法律社會學,在觀點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4. 法律社會學 案例
從案例1看,按照一來般法理,群眾會議自以不參加公益事業為由將盧進發等7戶盧姓村民開除村籍的決議是無效的決議。後來對村民進行罰款的行為沒有法律依據,也是無效的決議。
從案例2上看,政府的執行力顯然不如在少數民族中頭人的執行力。按照一般法理,政府實施行政行為不應當建立在某些個人的權威之上。
從案例3上看,按照一般法理,民間一些接近迷信的風俗不應當在法律上獲得公力救濟。
但是,一些善良風俗和少數民族的習慣法如果不影響社會的穩定健康狀態,甚至促進社會的穩定健康狀態,就可以排除一些民事法律的適用。司法和行政機關在遇到一些少數民族地方的善良習慣和一些地區無害社會的善良風俗時候,應當在引導的同時,也要尊重這些已經形成一定社會規范的特殊規則。當然前提是這些規范不影響社會的健康有序的發展。以追求行政和司法過程中的最大社會效益。
反之,如果一味以機械的遵照一般法理進行行政和司法,不僅效果不好,而且不能體現法律在解決社會沖突時的作用,降低法的價值和功能。
5. 法律社會學
http://wenku..com/link?url=-Hw2Y_Va9fhZi-_XzY7
http://wenku..com/link?url=a9h9Luv7eYh3VjTs0-Q__mFUE--u38m
6. 《法律社會學》最新txt全集下載
法律社會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回覽:
19世紀末答20世紀初,迅速工業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一場以整個社會為背景來看待和研究法律的運動。在這場革命性運動的沖擊之下,「法律畢竟是法律」(「thelawisthelaw」)的「金科玉律」被打得粉碎,法律制度不再被認為是完全脫離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而獨立存在的和不可更改的;法律研究也不再是法律專業人員的專擅領域。這場運動在學術上的表現,就是名之為「法律社會學」(SociologyofLaw)的這一專門性學科的興起。
第一節法律社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恩格斯曾經說過:「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6頁。由此可見,思想領域中的任何發展和運動絕不可能是排他或自我封閉的。一個特定的思想潮流或思想創新,可以為一個時期提供一種「自持之勢」,並由此獲得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
7. 朱景文的承擔的科研項目
1. 中國法律發展報告,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福特基金會資助)(2004-2007);
2. 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重點項目)(2002-2005);
3. WTO和法律全球化研究(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重大項目)(2003-2005)
4. 比較法社會學:框架和方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重點項目)(1996-2000);
5. 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八五項目)(1991-1994);
6. 歐盟法與成員國法之間關系研究(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1999-2000);
7. 比較法社會學(美國富布萊特項目)(1996-1997);
8. 當代西方後現代法學(國家教育部博士點項目)(1998-2000);
9. 中國法律培訓的制度化(國際發展研究學院亞洲開發銀行項目)(1998-1999)
8. 法社會學的中國觀點
長期以來,中復國法學界一制直認為,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學術研究與思考的深入,這一傳統觀點的局限性也日益明顯。於是,有學者提出法律是理性與意志的復合體;有的提出「法是『理』與『力』的結合」,有的則認為「法是理性的對話」;也有學者認為法律是一個安排秩序的分類體系;還有的認為法律是一種激勵機制。上述種種觀點,借用一個學者的話說,都接觸到了法律的某些面相,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並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