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74條除斥期間
㈠ 合同法 75條
撤銷權的行使
1,撤銷權行使的主體
是指因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版產而使債權權受到損害的債權人.
2,撤銷權行使的方式
須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不當處分行為.
3,撤銷權行使的范圍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4,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合同法》第75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一年內沒行使,撤銷權消滅.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所以,撤銷權的期間為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
㈡ 合同法 75條前後兩句都是除斥期間嗎
不是的。「一年」是訴訟時效,「五年」是除斥期間。
㈢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關於解除權異議期的問題,是否適用合同法第九十五條關於解除權消滅的規定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適用於《合同法》第九十五條的規定。
回《合同法司法答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第九十五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㈣ 合同法稱除斥期間是什麼意思誰能告訴我能簡單易懂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
㈤ 合同法解釋(二)24條中的三個月是除斥期間么解釋下原因。
是的,是除斥期間,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而期間屆滿後消滅實體權利,在24條中關於異議期間的規定屬於除斥期間。
㈥ 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是幾年相關規定有哪些
【為您推薦】泗洪縣律師
鼎湖區律師
五台縣律師
陽新縣律師
赫山區律師
鎮雄縣律師
漣水縣律師
除斥期間是指當事人對具有的某種權利可以行使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如果當事人不行使自己的權利,那麼,在這個時間屆滿之後,當事人就不能再行使相應的權利了。那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是幾年?小編將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一、撤銷權的除斥期間
撤銷權應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5年是客觀起算標准,1年是主觀起算標准。
即4年半的時候才知道有可撤銷的事由,那麼就只能在半年內行使。
二、撤銷權的行使條件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74條、第75條之規定和《合同法解釋》的規定,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債務人在客觀上實施危害債權的行為。該危害債權的行為,是指在客觀結果上將導致債務人財產減少或負擔增加,因而妨害債權實現的行為。根據我國《合同法》第74條第1款的規定,該行為包括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或者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行為。
2、債務人的行為是以財產為標的的。對於非以財產為標的的行為,因與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無關,債權人不得為撤銷權。例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244條第3款規定,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或僅有害予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債權人撤銷權。
3、債務人之行為系有償行為時,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以受益人惡意為條件。受益人的惡意,是指受益人在受益時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之事實。例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244條第2款規定,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我國
㈦ 購房合同解除權過了除斥期間,是否可以適用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關於解除權異議期的規定
第二十四條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回議,但在約定的答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㈧ 合同法合理期限
我國《合同法》第95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經當事人催告之情形:
(1)在法律無規定,當事人也無約定的情況下,合同法並未明確規定當事人催告後合理期限的長短,不能說這不是一個立法缺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為法釋[2003]7號司法解釋)的規定。該解釋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經對方當事人催告後,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為三個月。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
(2)催告後的合理期限屬於一種除斥期間,即法律規定的某種權利的預定存續期間,權利人於除斥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的,則喪失該權利。解除權的行使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而法律或司法解釋明確規定解除權的除斥期間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當事人未約定、法律也無規定的情況下,法釋[2003]7號司法解釋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除斥期間作出了規定,如僅從學理上探討,把適用於某一特定領域的司法解釋所體現出來的原理,擴張到整個合同法領域也並無不妥。那麼在當事人催告的情形下,合理期限可以參照法釋[2003]7號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為三個月。
從催告權的本意來看,在當事人催告的情形下,非解除權人可以為解除權人指定行使解除權的期限,逾期不行使解除權的,解除權即消滅。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中也均明確規定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為權利人指定行使的適當期間,解除權人不在此期間屆滿前表示的,解除權消滅。合理期限這一除斥期間不宜過長
行使解除權實際上是對違約方不履行到期債務的一種較為嚴厲的懲罰,其後果是導致雙方合同法律關系終止,財產關系恢復原狀或終止履行。而債權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兩年,為了防止債權訴訟時效過期而債權人還掌握著較為嚴厲的解除權情形的發生,解除權的行使期限應短於作為承擔一般違約責任的訴訟時效之兩年的時間,否則對債務人將明顯不利,也會對訴訟時效制度造成沖擊,導致合同關系極不穩定,這與法律平衡雙方當事人權利的公平理念及價值觀也是相違背的。
㈨ 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三個月異議期間的規定是除斥期間嗎 除斥期間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能為時間中斷嗎
應當認定為除斥期間,如果是除斥期間就不應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應該在期限採取起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