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無過錯怎麼理解
A. 如何理解新婚姻法46條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
在離婚案件中,雙方感情破裂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原因是雙方半斤八兩;有的原因是單方面的,但主觀上沒有過錯,如生病;有的原因既是單方面,而且也有過錯,但是還不是最嚴重的,如賭博惡習;而對愛人的不忠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過錯,是最嚴重的過錯,給受害方造成的損害甚至一輩子都是傷痛,可以說是違背最起碼的做人道德標准,必須予以懲罰,才能有所遏制,同時對受害者予以必要的賠償,才能體現公平正義。
「婚姻法解釋一」的第二十八條規定,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物質損害賠償,包括損壞的物品、醫葯費用等。而精神損害賠償,除了賠禮道歉等禮節外,主要是賠償精神撫慰金。具體適用最高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該精神賠償解釋第九條說的是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的三種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那麼,婚姻關系的精神損害撫慰金,作為「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賠償數額應該不小。比如說,男的有過錯,造成離婚,給女方造成的傷害,賠償的精神撫慰金,應能幫助女方改變離婚後「單身女郎」的生活不便。例如要為女方重新找對象再婚創造條件。
B. 如何理解婚姻法解釋理解和適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
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30號):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依據婚姻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從當事人發現之次日起計算。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及有關法律規定,分清個人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和家庭共同財產,堅持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照顧無過錯方,尊重當事人意願,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合情合理地予以解決。根據上述原則,結合審判實踐,提出如下具體意見:
21、一方將夫妻共同財產非法隱藏、轉移拒不交出的,或非法變賣、毀損的,分割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應予以少分或不分。具體處理時,應把隱藏、轉移、變賣、毀損的財產作為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分得的財產份額,對另一方的應得的份額應以其他夫妻共同財產折抵,不足折抵的,差額部分由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折價補償對方。
對非法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的一方,人民法院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C. 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無過錯方有權獲得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有哪些
1、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無過錯方有權獲得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有4種:(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2、《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D. 新婚姻法對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怎樣規定
龍某(男)與紀某(女)相識,一年後結婚。後來,龍某與本村女青年鄭天亮關系密切,經常在一起吃飯、看電影,繼而發生兩性關系致鄭天亮懷孕。龍某怕姦情暴露,偽稱他和鄭天亮是未婚夫妻,帶鄭天亮去醫院做了人工流產。龍某和鄭天亮相約,與妻子離婚後雙方結婚。於是,龍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與紀某離婚。法院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對鄭天亮破壞他人家庭的行為和龍某違反一夫一妻制度原則與他人通姦的行為,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同時法院向龍某和鄭天亮所在單位的領導提出司法建議,要求對他們二人的違法行為進行批評教育,斷絕往來,改正錯誤,同時調解龍某和紀某和好。但龍某與第三者暗中繼續往來,始終堅持離婚,並和鄭天亮公開同居。紀某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與龍某繼續生活,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同意與龍某離婚,並要求龍某進行損害賠償。
問題:紀某這樣做,有法律依據嗎?
答:這樣的案例如果發生在新修訂的《婚姻法》生效之後,則紀某在離婚分割財產時,不僅可以根據照顧女方、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適當多分,而且還可以根據新婚姻法請求龍某損害賠償。
新婚姻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後,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這是新婚姻法增加的內容,是針對離婚時無過錯方有權提出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據有關部門統計,在離婚案件中25%起因於家庭暴力、婚外戀、通姦、姘居、重婚等,這種導致婚姻破裂的趨勢有增無減。婚姻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因一方的過錯導致婚姻破裂,對他方造成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損害。因此,受害方有權提出損害賠償之訴,惟其如此,才能體現當代婚姻家庭法的公平原則和保護弱者原則。從現實來看,如果法律對此不作出規定,會導致離婚的成本過小,受害人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這里的賠償是補償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
E. 你如何看待婚姻法新規規定婚姻無過錯方可要求重大過錯方進行賠償
婚姻有的時候就像一場賭博,運氣好會遇上良人,和和美美過一輩子;運氣不好,可能會遇到渣男渣女,飽嘗感情的苦。雖然婚姻冷靜期讓大家都無法“冷靜”,但是新規定中的無過錯方可要求過錯方進行賠償這個條款,還是稍微安撫了人們的心。我認為這個規定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一來可以讓有犯錯心思的一方有所收斂;二來可以以經濟補償的方式對受傷害那一方進行慰藉;三來,也讓有過錯的那一方付出相應的代價。
另外,人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哪怕這個代價只是經濟上的。這個條款雖然出台的晚了些,並且看上去似乎並不完善,但總歸是站出來替在婚姻中受到傷害的人們主持了公道,也算是婚姻法在某種程度上的進步吧。
不過,這個條款在界定時還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的。就比如說,婚姻中無過錯的一方要求出軌者提供賠償,也必須要有相關的證據,且出現久不回家、與他人同居、重婚等嚴重情節,才會激活這個條款。因此,一旦發現伴侶出軌,一定要收集相關證據,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的權益。
F. 婚姻法中有對無過錯方,雙方可以提出賠償條件嗎
離婚案件之離婚損害賠償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約有40萬個家庭解體,其中多數起因於家庭暴力和夫妻一方與人有婚外情,或通姦、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重婚而導致的離婚。許多無過錯的離婚當事人,因另一方的侵權違法行為,使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卻得不到法律救濟。《婚姻法》修正案中新增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即第四十六條規定。該規定提出,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 庭成員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該規定,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維護正常婚姻家庭關系,維護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
一、離婚損害賠償的概念
所謂離婚損害賠償,是指因夫妻一方因重大過錯違法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權益,致使婚姻關系破裂的,過錯方應對無過錯方所受到的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失予以物質賠償的法律制度。該項制度在國外立法制度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二、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與責任主體
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有權提起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應當是婚姻關系中無過錯的一方。而這里所指的無過錯應當是相對與離婚損害賠償而言,不能因為在婚姻關系中存在一定的過錯而否定提出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也有學者認為權利主體包括其他家庭成員,但筆者認為其他家庭成員基於遺棄、虐待等原因享有的賠償請求權是不以婚姻或家庭關系為基礎的,是獨立於身份關系的。因此,其他家庭成員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並不同於離婚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其他家庭財產是不宜作為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的。
根據《婚姻法解釋(一)》第二十九條之規定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應當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即只能是有過錯配偶一方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能將第三者列為賠償責任人。
三、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法律特徵
1.法定性。離婚損害賠償的主體、可以請求賠償的事由,均是法定的。
2.救濟性。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具有救濟的功能,這是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基本功能,通過賠償,使受害方的損失得到填補,受侵害的權益得到恢復和救濟。
3.懲罰性。在破裂主義的離婚原則之下,離婚原因已不再制約離婚和影響離婚,離婚本身不再具有懲罰的功能。而通過責令婚姻侵權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使侵權者不僅未因其侵權行為獲益,受到懲罰。
四、離婚損害賠償構成要件
1.違法行為。行為人實施了違反了婚姻法的規定或婚姻契約對婚姻義務的要求,侵犯了另一方基於配偶身份所產生利益,違反夫妻的忠實義務,相互扶養義務的行為,即《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情形。必須指出的是,該條採用了列舉式規定,並沒有做出兜底條款。因此,除該條規定的情形外均不能主張離婚損害賠償。如賭博、嫖娼等行為,或雖實施了前述的違法行為而尚未導致離婚的,都不屬於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違法行為。
2.損害結果。由於行為人的違法行為給另一方造成的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財產上的損失主要表現為夫妻共同財產或被侵害人個人財產的減少。精神損害包括精神利益的損害和精神創傷兩部分,主要可以表現為被侵害方失眠、易怒、狂暴、抑鬱、痛苦、社會評價降低等。
3.違法行為同損害結果存在因果關系。損害結果是由違法行為引起的,兩者間存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即配偶一方實施的重婚、與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法定行為,必須是導致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造成無過錯配偶遭受精神損害的直接原因。
4.行為人主觀過錯。實施破壞婚姻家庭關系的違法行為必須是配偶一方或第三者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以配偶一方有過錯為主觀要件,而且該「過錯」必須是導致離婚的過錯。
由於離婚損害賠償的特殊性,在滿足以上要件的同時法律還規定了另外一個主張離婚損害賠償的條件,也就是違法行為導致婚姻關系破裂,造成了離婚的後果。因此,在婚姻關系存續的狀態下,是不能主張離婚損害賠償的。
五、離婚損害賠償的過錯行為
離婚損害賠償的過錯行為是指違反了婚姻法的規定或婚姻契約對婚姻義務的要求,侵犯了另一方基於配偶身份所產生利益,違反夫妻的忠實義務,相互扶養義務的行為。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①重婚的;②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③實施家庭暴力的;④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因此,只有存在該條規定的四種情形才能夠主張離婚損害賠償。
1、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它不僅包括法律婚姻,也包括事實婚姻。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如舉行婚禮、公開自稱或介紹為夫妻、以夫妻名義對外處理事務、生養小孩、申報戶口、購置住房等等,或者雙方雖然沒有自稱是夫妻,但其行為使群眾認為其是夫妻的也應當視為重婚行為。在刑事法律上對重婚的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必須是同居生活在6個月以上。
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同居是指沒有合法的婚姻關系的兩個異性不以夫妻名義在一起共同生活,履行夫妻義務。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和重婚的區別在於是否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對於同居,由於同居與重婚只是在名義上有所不同,它們在侵害的對象、侵害的形式、侵害的內容以及結果上都是相同的,因而其賠償的原則和內容也不應與重婚有所區別。
3、實施家庭暴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這些暴力可以是單獨的,也可以是混合的,而且大多表現為混合暴力。對於家庭暴力,受害人不僅會受到身體的傷害,還可能在暴力下造成精神的損害。
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虐待是指行為人持續性、經常性的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虐待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種。受害人在身體上、精神上受到的傷害往往是十分嚴重的,對此應視虐待、傷害的時間長短和程度,加大懲處力度,加大精神、人身賠償的數額。遺棄是指對家庭成員負中有負有贍養、扶養、撫養義務的一方,對缺乏生存能力需要贍養、扶養和撫養的另一方,不履行其應盡的義務的行為。如不給患病的家庭成員治療、對沒有自理能力的家庭成員不管不顧等,遺棄行為往往會對被遺棄的家庭成員的生命健康及精神造成極大的傷害。
六、離婚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
1、財產損失。財產損失應當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實際財產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通常情況下,對財產權的侵害導致受害人財產利益的損失,法律通過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民事責任方式予以救濟。但是,並不能因此就否認離婚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失。在過錯人實施了家庭暴力時,必然會造成人身的傷害,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作為無過錯方也有權要求賠償;而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時,也同樣可能發生財產損失的賠償,這些物質上的損失都應當由過錯方個人用其財產予以賠償。對於重婚或同居,如果因為重婚侵害到婚姻另一方的財產權,如過錯方為第三者提供了生活費用、生活物資、生產物資和產業以及其他經濟開支等,除了將這些財產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外,還應另外判決重婚者予以相應賠償,以懲罰重婚者。
2、精神損失。侵權損害的賠償原則是完全賠償。離婚損害可以是財產的、身體的、精神的多方面損害,應該得到全面的賠償。由於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側重於保護合法的婚姻關系所確定的夫妻的身份關系,是一種特殊的身份權,它與財產權有所不同,不能直接體現為物質利益,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愉悅。當過錯方實施了導致婚姻破裂的行為,必然給無過錯方精神上帶來極大的損害,因此需要賠償無過錯方的精神損失。離婚損害賠償的精神損害不同於一般民事侵權所造成的精神損害,不應適用一般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對於離婚損害賠償中精神損失賠償標准應當根據過錯方侵害的手段、方式,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程度、後果及其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並要考慮當地平均生活水平等諸多因素予以綜合判斷、自由裁量。確定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應堅持補償原則、公平原則、法官自由裁量原則。損害賠償金確定因素。對離婚財產損害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金 、撫慰金數額的確定,應根據保護合法婚姻家庭關系,保護無過錯配偶合法權益的原則,財產與精神損害賠償金綜合考慮。因此,主要應當以一方過錯程度以及具體情節,過錯給對方所造成的損失的程度和後果,包括財產損失的具體情況和精神痛苦的程度,還應當考慮當事人的年健康狀況、生活水平和就業能力等因素來確定。
①過錯人的過錯程度。結合過錯方過錯行為的過錯的輕重,動機等因素加以考慮;
②過錯行為的具體情節。如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③過錯行為所造成的後果。無過錯方遭受損害的權益的損害程度,精神上所受痛苦的程度。根據離婚損害後果的輕重,來確定賠償責任大小和賠償數額的多少;
④過錯人的獲利情況。應當結合侵權人應過錯行為的獲利情況,來確定對其的懲罰;
⑤過錯人承擔責任的能力。過錯方承擔責任的經濟狀況總值,謀生能力等。損害賠償一方面是為了彌補無過錯方遭受到的損害,另一方面是為了懲罰過錯方。所以,在確定損害賠償數額時必須考慮過錯方的承受能力;
⑥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對無過錯方遭受損害的彌補應當結合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不能脫離客觀情況。
除此之外,還應考慮無過錯方的因素,如離婚時無過錯方的年齡、再婚的可能性、經濟狀況、身體情況及謀生能力等。如果導致配偶殘疾的,還應賠償殘疾人撫慰金。
在處理離婚時提起的離婚損害賠償,應在財產分割之後,由過錯方以個人財產和分割所得的共同財產進行賠償。
七、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
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離婚案件時,應當將婚姻法的規定書面告知當事人有關權利義務。並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基於該條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
2、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離婚也不基於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可以在離婚後一年內就此單獨提起訴訟。
3、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一審時被告未基於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在離婚後一年內另行起訴。
4、當事人在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手續後,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但當事人在協議離婚時已經明確表示放棄該項請求,或者在辦理離婚登記手續一年後提出的,不予支持。
法律所規定的一年內起訴的期限規定應當屬於除斥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關於中止、中斷的規定。
G. 婚姻法 離婚無過錯方
一、離婚時無過錯方能否要求賠償
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因為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遺棄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可以在離婚時要求賠償。無過錯一方在最終離婚發生時請求有重大過錯導致家庭關系破裂的一方損害賠償的前提:
1、必須是合法婚姻關系中的無過錯方;
2、必須是由於對方的過錯導致離婚的;
3、必須是在提出離婚時提出,即:離婚才能提起賠償,賠償必須在離婚的前提下提出,只提賠償不提離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必須是針對合法婚姻關系中的過錯方。
END
二、離婚時無過錯方如何要求賠償
關於離婚賠償程序,新《婚姻法》無明文規定。所以離婚賠償程序既適用於行政登記離婚程序,也適用於訴訟離婚程序。因為,基於婚姻法的私法性質,在夫妻雙方同意行政離婚的情形下,如果雙方就離婚損害賠償問題已達成協議,法律應尊重當事人的意願,不必進行干預;如果雙方就離婚損害賠償問題不能達成協議,則可以通過訴訟離婚,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
1、符合《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基於該條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
2、符合《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離婚也不基於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可以在離婚後一年內就此單獨提起訴訟。
3、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中,一審時被告未基於《婚姻法》第46條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在離婚後一年內另行起訴。
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應包括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離婚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方式宜兼采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兩種形式。離婚損害賠償金的數額可由夫妻雙方協商,協商不成時,由法官酌定。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形式,也可適用非財產責任和財產責任兩種方式。過錯配偶的違法行為造成無過錯配偶的精神創傷的,可以請求給付撫慰金。無過錯配偶的名譽權等如受損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形式。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H. 婚姻法解釋(二) 第十七條規定應該怎麼解讀
1、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以一方名義在合夥企業中的出資,另一方不是該企業合夥人的,當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將其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對方時,按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其他合夥人一致同意的,該配偶依法取得合夥人地位;
(二)其他合夥人不同意轉讓,在同等條件下行使優先受讓權的,可以對轉讓所得的財產進行分割;
(三)其他合夥人不同意轉讓,也不行使優先受讓權,但同意該合夥人退夥或者退還部分財產份額的,可以對退還的財產進行分割;
(四)其他合夥人既不同意轉讓,也不行使優先受讓權,又不同意該合夥人退夥或者退還部分財產份額的,視為全體合夥人同意轉讓,該配偶依法取得合夥人地位。
2、前三款規定的前提是根據合夥企業法的第四十三條規定,新合夥人入伙,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外,應當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並依法訂立書面入伙協議。
3、第四款目的在於保護合夥人配偶在離婚時入伙的權利,舉例說明,如甲乙離婚,甲在合夥企業的分割轉讓給乙,但是需要全體合夥人同意,如不同意,需行使優先購買權或同意退夥分割分割財產,如不同意也不行使優先受讓權,又不同意該合夥人退夥或者退還部分財產份額,則乙直接以合夥人身份加入該合夥企業。
I. 新婚姻法對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怎樣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相比之前的《婚姻法》,《民法典》新增了第五項兜底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