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高院合同法95條司法解釋

高院合同法95條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2-04 10:54:10

㈠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無效依法解除的司法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版)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權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1)高院合同法95條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條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㈡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關於解除權異議期的問題,是否適用合同法第九十五條關於解除權消滅的規定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適用於《合同法》第九十五條的規定。
回《合同法司法答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第九十五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㈢ 最高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第24條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第24條問題的答復》應該是指《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問題的答復》。
《最高法院關於如何理解與適用合同法解釋(二)第24條問題的答復》
一、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果合同當事人一方在不具有解除權的情況下,向對方發出了解除通知,對方在本條規定的異議期經過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是否支持,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各地法院的審判實踐中均存在爭議。肯定的觀點主張,本條適用的前提是主張解除合同的一方應具有解除權,否則,對方提出異議的權利不受異議期的限制,本條不適用,人民法院對解除異議的訴訟請求仍應支持;否定的觀點主張,異議期限經過,異議權不再受法律保護,此時無論解除合同的一方是否具有解除權,對方當事人均無權再對合同解除提出異議,故對此種情形下的異議訴請,人民法院不應支持。以上兩種觀點,均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根本差別在於對異議權的性質、異議期限經過的後果等認識不同。對此,最高法院將在進一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以司法解釋、司法政策或典型案例等形式,明確提出相應的意見,以統一裁判尺度。
二、發出解除通知的一方自己在三個月內起訴,請求法院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屬於解除方通過提起確認之訴,對合同已經解除的法律事實進一步予以確認,而非對自己主張的合同解除提出異議。

㈣ 合同法97條與買賣合同司法解釋26條的關系

第二十六條合同成立以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並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合同履行中有關情勢變更的解釋。
【條文理解】
一、情勢變更原則的涵義
情勢變更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事由發生重大變化而使合同的基礎動搖或者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會顯失公平,因此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解除合同的原則。也即合同成立以後,因與雙方當事人無關的原因,發生了社會環境的異常變動,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當事人一方遭受重大的損害,這個時候雙方當事人就應該重新協商,如果達不成協議,受損害的一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來解除合同、變更合同。
所謂「情勢」,是指客觀情況,具體泛指一切與合同有關的客觀事實,如戰爭、經濟危機、政策調整等。概念的重點,在「與合同有關」這個限制上。客觀事實的發生與合同無關或對合同的影響甚微,就不屬於「情勢」之列。關於情勢的類型,經過多年司法實踐,德國法上總結得較為完整,其類型化可資借鑒。在德國法上「情勢」主要被總結為以下幾類:
第一,貨幣貶值。在以貨幣作為履行標的的長期雙務合同中,貨幣貶值是一種影響平衡關系的常見類型。一戰以後,德國帝國法院(RG)和後來的聯邦最高法院(BGH)有很多這種類型的判決。有這樣的案例: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在退休後,主張其維持生活的費用比20年前增加了40%,要求法院變更退休金的數額。法院認為,這種情況已經構成了情勢變更,支持了其主張。
第二,法律變動與行政行為。法律變動通常為當事人所不能預見,往往會構成履行不能或情勢變更。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徵收。其二,稅法的變動。德國最高法院的基本意見是,除非當事人對稅收的結果在合同中作出明確約定,否則稅法變動的結果由當事人自己承擔。其三,兩德統一後的法律變動。兩德統一後,貨幣合並、土地私有化等進程導致原來東德境內的合同和許多東、西德之間的合同喪失了原來的基礎。對此,除了專門立法加以解決外,還有很多個案,法院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作出了相應的判決。其四,經濟管理法律的變動。
第三,災難。天災人禍大多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但是,能否成為「情勢」,還要看其與合同的關聯程度。另外,在戰爭和其他災難後,國家會特別制定一些法律加以處理。所以,總的來說,在德國,基於災難而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情況不多。就中國而言,在出現災難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通過適用《合同法》第117條的不可抗力條款加以解決。
第四,其他經濟因素的變化。這里的經濟環境,包括影響民事主體生產和經營的各種客觀因素。其一,成本增加。但只是在特別的情況下,外界因素導致成本異乎尋常地增高,才有適用情勢變更的餘地。其二,技術發展。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導致合同標的貶值。
以上是德國法上關於情勢的類型的舉例,也只是不完全地列舉一些案例類型,以作參考。上述類型化中的第二、四項值得我們關注,對於我們的司法實踐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所謂「變更」,則指「合同賴以成立的環境或基礎發生異常之變動」。這種合同成立的基礎或環境的客觀基礎的變動有可能導致合同當事人預期的權利義務嚴重不對等,從而使原先的合同失去其本來的意義。
總體上說,如果合同訂立的時候是公平的,在合同生效後由於社會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使一方當事人遭受重大的損害,造成雙方當事人顯失公平,這種情況下應該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情勢變更原則實際上就是藉助法院來變更合同的內容或者解除合同,以此來平衡由於社會的異常變動所引起的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失衡,實質上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由雙方當事人來分擔由於異常損害所造成的風險,這是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則的。
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情勢變更的類型有很多,在確認時,應該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具體判斷是否構成情勢變更,應以是否導致合同基礎喪失,是否致使目的落空,是否造成對價關系障礙,作為判斷標准。應認定這種情勢的變化是重大的,也就是作為合同基礎的客觀情況不僅發生了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對原合同的成立和履行有重大影響。如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變化,價格大的起伏,國內政策法律重大調整等。若只是一般變化,對合同的成立和履行沒有重大影響,則不認為是情勢變更,如價格正常變化,貨源相對減少等。應嚴格按照本解釋第26條之規定的條件,嚴格認定合同訂立的前後變化是否構成情勢變更,嚴格與其他情況相區別,按照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靈活運用,審慎適用,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效力及適用范圍
(一)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
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有以下幾項條件:(1)應有情勢變更的事實,也就是合同賴以存在的客觀情況確實發生變化。這里應嚴格把握對「情勢」、「變更」等概念的理解,上文已對上述概念作出說明,此處不再贅述。(2)情勢變更,須為當事人所不能預見的。如果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能夠預見到相關的情勢變更,即表明其知道相關情勢變更所產生的風險,並甘願承擔,在這種情況下情勢變更原則就並不適用。(3)情勢變更必須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也就是由除不可抗力以外的其他意外事故所引起。如果可歸責於當事人,則應由其承擔風險或違約責任,而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4)情勢變更的事實發生於合同成立之後,履行完畢之前。這是一個重要的時間要件。如果在訂立合同時就已經發生情勢變更,就表明相關當事人已經認識到合同的基礎發生了變化,且對這個變化自願承擔風險。(5)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情勢發生變更後,如繼續維持合同效力,則會對當事人顯失公平。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2條的規定,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只要達到由於情勢變更的事實的發生,致使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顯失公平。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的一個函即是對顯失公平的最好的詮釋。此函是針對一個購銷煤氣表的合同糾紛。最高人民法院在函當中認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由於發生了當事人之間無法預見和防止的情勢變更,即生產煤氣表散件的主要原材料鋁錠原來是每噸4400至4600元,後來國家一下上調到每噸16000元。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按原來的合同履行,對供方顯失公平,對於對方由此而產生的糾紛,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27條第1款第4項的規定,根據本案實際情況,酌情予以公平合理地解決。這是用判例的形式確立了情勢變更原則。有學者認為顯失公平應按照理性人的看法加以判斷,包括履行特別困難、債權人受領嚴重不足、履行對債權人無利益。在德國的判例上還創造了僅僅因為價格超常漲落而使一方當事人履行合同即遭受「經濟廢墟」或「生存毀滅」等概念。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司法解釋若干問題一共有幾條

合同法司解釋目閃共有四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專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屬)已於1999年12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90次會議通過,自1999年12月29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已於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2次會議通過,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9次會議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45次會議通過,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㈥ 最高院對合同法113條司法解釋

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專,給對方造成屬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㈦ 法釋[2018]1號第95條注釋。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適用於《合同法》第九十五條的規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合同法》第九十五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㈧ 合同法全文司法解釋

合同法51條,是權利人對無處分權的人所作的表見代理行為進行追認的內容。而合同法第49條和50條,講的都是當相對人不知道行為人的行為超出許可權或者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行為人的代理行為視為有效。

熱點內容
行政法的手段 發布:2025-07-28 19:14:22 瀏覽:303
論人格權的民法保護論文 發布:2025-07-28 19:10:34 瀏覽:565
佛法治療脫發 發布:2025-07-28 19:10:33 瀏覽:486
杭州詐騙罪律師 發布:2025-07-28 19:08:13 瀏覽:963
企業登記法規 發布:2025-07-28 18:45:07 瀏覽:995
民法典夫妻財產 發布:2025-07-28 18:31:13 瀏覽:398
河北司法廳政審 發布:2025-07-28 18:31:10 瀏覽:834
法院有異議 發布:2025-07-28 18:21:28 瀏覽:472
絕望律師 發布:2025-07-28 17:53:08 瀏覽:652
監事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28 17:37:22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