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48條的相對人是指
A. 合同法中的相對人是什麼
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第三人」、「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回善意」是民法上的答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規則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B. 合同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相對是一個抽象的詞語,指一個物質或一個整體和另一個物質或另一個整體相互比較,或指依靠一定條件而存在或變化。
相對人是指相對立、對應不、本原對象、利害關系相連接的對立人。
合同中的相對人是指成就合同關系的雙方的對應人、或利害關系互存的對立人。
比如:合同的甲、方乙方,互為相對人;贍養合同的被贍養人就是贍養人的相對人;婚姻家庭(如果按合同關系對待)關系的夫、妻是相對人,而涉及子女撫養權問題時,子女也是相對人(也可稱為利害關系的第三人)。
延伸引述:
《合同法》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這里的相對人,即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本人,也就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一方的相對人。
C. 關於合同法48條和民法66條,請知道者具體回答 謝謝
經過相對人催告後,算本人知道的一種默認形式,是消極的。而追認屬於無權代理的一種形式,屬於積極的行為。
D.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
bc。此題是司法考試真題。參考答案為bc,參考答案公布後,不少人對有異議。個人認為,按照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本題中未聲明承運人是否有過錯,難以判斷是否應該選。
隋彭生老師對此題的異議:
該題主要考察對《合同法》第302條的理解。302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證明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規定適用於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者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對該條,有人稱為無過錯責任,有人稱為嚴格責任。稱為無過錯責任更符合大陸法的理論體系。承運人的無過錯責任,是指承運人對自己的承運行為造成傷亡以及運載工具高速行駛有關的傷亡承擔無過錯責任。而對於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承運人是過錯責任。「一旅客因制止扒竊行為被歹徒刺傷」——歹徒刺傷旅客,是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承運人有過錯(如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對乘客的傷亡才承擔賠償責任,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
上述觀點,有《人身傷害賠償解釋》第6 條的規定依為支持:「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結論:正確答案為ABC。
建議:參考答案的確定,有深刻的實踐背景。很多法院把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傷亡,令無過錯的承運人承擔。這是法制史上的悲劇。也對司法考試提出了嚴峻挑戰。如果不把A作為正確的選項之一,很多通過考試又當了法官的考生,會循此思路沿著錯誤的道路走下去。司法考試不但考察考生的水平,實際也對考生起指導作用。我鄭重建議,對該題的答案進行重點論證。
E. 合同所說的「相對人」是什麼意思,求舉例子
相對人,又稱行政管理相對人、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學中使用較頻繁的稱謂,它原是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一個行政法學概念,2004年國務院發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作為一個法律性文件則已明確使用了「行政管理相對人」一詞。由此,它現在已成為了一個法律術語。
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具有行政職責和行政職務身份的一方當事人,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的相對性之一,就是二者的法律身份及其權利義務內容在法律性質上的差別。
行政相對人所包括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法律身份和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角度去界定的。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表明其是人身權、財產權等權利義務主體而非行政職權主體,並接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職能管理。因此,行政相對人只存在於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
(5)合同法第48條的相對人是指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行政相對人自有的特徵:
1、行使主體是不能離開歸屬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如果說兩者呈主屬關系的話,歸屬主體是主,而行使主體為從。
2、行政相對人在意志上的主導性。行政權主體分解為歸屬主體和行使主體必然使行政權在運行過程中形成兩個主體意志:歸屬主體意志和行使主體意志。行使主體意志從屬於歸屬主體的意志是保持行政權統一性的前提條件。
3、行政相對人的零散性與分散性。從兩個主體的客觀表現看,歸屬主體雖然從絕對數和相對數看其量都大於行使主體,但其呈現出較大的零散性、分散性,其結構尤其鬆散。行使主體則不然,其量的大小雖不能與歸屬主體相提並論,但其有著無可比擬的集中性、結構嚴謹性和較大的聚合力。
4、行政相對人的弱勢性。權力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決定並改變有關參與者的物質關系、精神關系乃至於意識關系。行政權在整個權力系統中則是最為敏感的權力形態,它涉及了具有相當寬度和廣度的社會生活領域,幾乎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影響作用。
F. 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什麼叫做相對人求案例
合同相對人,就是合同當事人相對的另一方當事人。
比如甲與乙簽了合同,甲乙互為相對人。
G. 急急急 合同法
一、案例簡介:
2000年5月18日,許某與趙某簽訂松花樓大酒店租賃經營合同一份,合同約定由趙某將松花樓大酒店給許某租賃經營,租賃期限自2000年6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止;每年租金為24萬元;付款方式:合同簽訂之日起5日內支付第一年租金24萬元,2001年6月1日支付第二年租金,2002年6月1日支付第三年租金;任何一方要終止合同必須提前2個月通知另一方,如對方不同意則不可作違約處理,否則仍然作違約處理。雙方並且對租賃范圍、設備、驗收、違約責任等作了約定。合同簽訂當時,許某即向趙某交付租金36萬元,趙某出具了收條,同日,沈某(許某之外甥女)又交代許某交付第二年度租金10萬元。合同簽訂之前的5月16日,趙某對許某說,租賃事宜由其女兒趙甲代為辦理。同日,趙甲代表趙某與沈某代表許某對松花樓大酒店的設備、設施共同清點,設備、設施登記明細表由趙甲和沈某簽字確認。2001年3月5日,趙某對沈某說,酒店租賃事宜以後趙甲不能代表我。但一直未對許某說及此事。2001年6月21日,趙甲和許某協商一致,解除酒店租賃合同,同日,二人對松花樓大酒店的設施、設備進行了盤點並列出店內缺損財物明細,由二人在每頁明細單上共同簽字確認,酒店於當日由趙甲接收,許某停止經營。因許某向趙某要求返還多收租金而引發糾紛。趙某認為,租賃合同簽訂後,一直繼續履行,故許某不僅無權要求返還租金,還應支付未付之租金。許某遂訴至法院。
二、法律爭議與適用:
本案涉及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依照《合同法》第49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本條是表見代理的法律依據。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包括:(1)須行為人無代理權。(2)須有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事實或理由。(3)須相對人為善意。(4)須行為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民事行為應具備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有效要件。
表見代理成立,訂立的合同有效,表見代理中的相對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8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表見代理被認定成立後,其在法律上產生的後果同有權代理的法律後果一樣,即由被代理人對代理人實施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合同法》第212條規定,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三、評析與結論:
在構成表見代理的情況中,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往往與本人具有過失有關,但表見代理的成立不以本人主觀上有過失為必要條件,即使本人沒有過失,只要客觀上有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依據,即可構成表見代理。本案中,在合同簽訂之前,趙甲即代理趙某和承租人一起清點了酒店內的設備、設施,並記載了設備、設施明細表,由於趙甲系趙某之女,在2001年6月21日雙方再次清點設備、設施時,承租人有理由相信趙甲是代理趙某來清點酒店設備、設施並終止合同的,因此,趙甲的行為有效地代理了趙某,終止了雙方的租賃合同。
本案中,雙方當事人簽訂的租賃合同合法有效。依照合同約定,許某實際租賃時間為l年零21天,每年租金24萬元,許某實際應支付租金254萬元,趙某應將多收的租金返還給許某。
H. 合同法第48條和49條是否矛盾
不矛盾,48條是說無權代理行為人簽訂的合同被代理人未予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49條是表見代理訂立的合同有效。
關鍵在於區分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二者有很大不同。表見代理人雖然是無權代理,但是較無權代理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被代理人的過錯造成的,所以表見代理的後果由被代理人承受。
比如,由於本人將其具有代理權證明意義的文書印鑒交與他人,他人憑此以本人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相對人對此信賴而進行的交易。這種情況下,即使被代理人不願意進行交易,但是相對人看到這些文書印鑒,有理由相信代理人是有權代理,這種情況就是49條中所述,代理行為有效。
I. 合同法第48條與第49條怎麼理解好像有點沖突
我的理解是,這兩條是針對不同的法律關系而言的。
合同法第48條指的是針對無權代理人與內被代理人之間而言容的,這種無權代理關系在被代理人與無權代理人之間並不發生效力,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對於被代理人與物權代理人之間的關系是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關系,被代理人享有追認權。
而49條是針對善意第三人而言的,如果第三人是善意的(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那麼對第三人而言,這種代理對第三人而言是有效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擔。被代理人可以追究無權代理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