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法研究設計
『壹』 社會調查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調查方法有問卷法(合理設計問卷,採用開放式,封閉式或混合式問回卷收答集信息),文獻法(通過書面材料,統計數據等文獻對研究對象進行間接調查),訪問法(通過交談獲得資料),觀察法(現場觀察,憑借感覺的印象搜集數據資料)。
社會調查是社會「調查」和「研究」的簡稱。社會調查是指人們為達到一定目的,有意識地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來了解社會真實情況的一種自覺認識活動。
(1)社會調查法研究設計擴展閱讀:
社會調查據其分析單位的不同,可分為宏觀調查(如對國家,省,縣或人口普查等大范圍或大規模的調查)和微觀調查(一般包括兩三人或數人的小群體的查)。
據其調查內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研究性的調查(為解決理論性或政策性的問題而進行)和工作性的調查(為解決當前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而進行)兩類。
『貳』 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內容是什麼
所謂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體的操作方法,涉及社會調查研究的各個方面:課題確定的方法;明確調查研究具體目的、對象、內容、類型的方法;調查研究方案設計和條件准備的方法;抽樣的方法;各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包括文獻法、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資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寫調查報告的方法,等等。
這些方法適用於所有的調查研究課題。其中各種具體的資料收集方法是調查方法的核心內容,可分為兩大類,訪談法、觀察法和實驗法屬於直接調查方法,文獻法、問卷法則屬於間接調查方法。
在操作程序上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也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調查對象和不同的調查內容,但不同的調查類型對這些方法的使用,通常都是一種為主,兼采它樣。
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反對唯徠冄頭心條主義先驗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實踐第一的觀點,反對主觀主義。
第二,要制定調查綱目。不能盲目進行,必須圍繞課題需要,有明確的調查要求。
第三,要有深入實際的作風。深入群眾,放下架子,眼睛向下,甘當群眾的小學生。
第四,要有科學的態度。堅持實事求是,力求全面、真實、准確地反映現實,不能任意取捨,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保證做出科學分析,得出真實的結論。
『叄』 設計一個簡單的社會調查研究總體方案
珍惜資源,節約用水,從你我做起(演講稿)
老師,同學,叔叔阿姨們,大家好,我叫邱文彬,來自那大中心學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珍惜資源,節約用水,從你我做起。》
我們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為水所覆蓋;但其中大部分是鹹水,無法直接飲用,我們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並不多。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湯勺。目前,世界上有半數以上的國家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9個國家的4.5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中。「水貴如油」這四個字是個比喻,但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卻成了無可辯駁的現實。
早在1977年聯合國就召開水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把水看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時代已經過去,把水當成寶貴資源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國人均佔有量僅居世界第84位,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有300個城市缺水,近50個城市嚴重缺水,18個沿海城市中14個缺水。中國也正面臨著一場嚴重的水危機,並且有不少地方出現過水荒。請聽聽這些數字:1988年夏天,武漢市居民強行開啟50個消防栓,取水使用。1989年,曾有「八水繞長安」之譽的西安市,斷水面積達27平方公里,根據相關部分的水資源報告,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雲南省昆明市地下水水位正在以年均水位降幅0.11米~0.31米的速度下降。這一個個可怕的事實,這一個個驚人的數字,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嗎?
可是在我們身邊,卻還存在著各種浪費資源的現象,有一次我們學校的幾個大哥哥,打開了供同學們洗手用的水龍頭,用水打水仗,水龍頭的水正嘩嘩地往下流,看到這,我趕緊上前把水龍頭關上,可是,幾個哥哥都一把把我推開,說:「關你什麼事,走開!」。據我的觀察,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發生類似的現象:大白天,辦公室的燈開著;在較為涼快的秋天,空調、風扇在轉著;公用水龍頭的水也時常滴著。這些現象什麼時候才能消失呢?難道要等到水資源缺乏、枯竭的時候我們才回過頭來談節約嗎?
「節約用水」並不是限制人用水,更不是不讓用水。其實,節約水是讓人合理地用水,高效率地用水。節約用水並不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人人有珍惜資源、糾正他人浪費水之義務。那種認為「只要我交了水費,就可以隨意揮霍,浪費水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管不著」的觀點是錯誤的,那種認為「水只有7角錢,很便宜,多用一點無關緊要」的觀點更是有害的。節約用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我國《水法》指出,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世界各國也都規定,水是公共財產。因此,人人都應當具有公水意識。電資源也是十分珍貴的,凝聚著許多人的辛勤勞動。人人都應愛護水,節約用水,反對污染水,浪費水。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持家,勤儉立校,這是一種公德,也是一種美德。
同學們,叔叔阿姨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珍惜資源,為共建一個節約型社會而努力。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
『肆』 設計一個社會調查方案
一、調查方案的主要內容
(1) 調查工作的目標。
它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內容:首先是研究成果目標,即通過社會調查要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只是一般地了解基本情況,還是要進一步探究因果關系;是作學術性探討,還是要提出對策性建議等等。其次是成果形式目標,即調查成果用什麼形式表現出來。再次是社會作用目標,即這次社會調查究竟要起到什麼樣的社會作用。
(2)調查內容和工具。調查內容是通過社會指標和調查指標反映出來的,因此,設計調查內容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設計社會指標和調查指標的過程。調查工具是指調查指標的物質載體。
(3)調查地域,即社會調查在什麼地區進行,在多大的范圍內進行。調查地域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調查課題的客觀需要和調查主體的現實可能。
(4)調查時間,即社會調查在什麼時間進行,需多少時間完成。
(5)調查對象,是指實施現場調查的基本單位及其數量。
(6)調查方法,包括搜集資料的方法和研究資料的方法。
(7)調查隊伍的組織。
(8)調查經費的籌劃。
(9)調查工作的安排,主要是調查任務和調查時間的安排。
二、設計調查方案的基本原則
(1)實用性原則。貫徹實用性原則,就必須從調查課題實際需要和調查者主客觀條件出發,慎重設計調查方案。
(2)時效性原則。設計調查方案必須充分考慮時間效果,特別是一些應用性調查課題往往有很強的時間性。
(3)經濟性原則。設計調查方案必須努力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力爭用最少的人、財、物和時間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調查效果。
(4)一定的彈性原則。
『伍』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第二章 調查研究設計的知識點有哪些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這門課第二章 調查研究設計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社會調查研究設計的基本要素,第二節 調查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第三節 調查結果的處理與分析。
『陸』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講什麼內容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在掌握社會調查研究設計、各類調查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基礎上,能夠對定量數據和定性資料進行科學、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具備在社會管理領域對社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概括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能夠在信息過載、迅速變化、情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規范、合理地獲取信息,有效地開展社會研 究、政策分析及管理評估,適應從事科研、實際管理和個人職業等多方面的需要。
『柒』 社會調查研究里的實驗設計的詳細講解
一、實驗法基本原理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眾多的社會現象,社會現象的存在和發生受到其他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與這些客觀因素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或者驗證這些變數間的因果關系。在實驗之前人們一般會有對於社會現象中因果關系的初步認識或者假設,實驗法的功能在於通過實驗操作來對這些認識或假設進行檢驗。實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對社會現象的發生條件進行控制,然後分析引起這種社會現象的原因,闡明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以一個關於人的行為結果實驗為例,研究者的假設是:人們對他人的行為的期望可導致他人向期望的方向改變。由此他們提出的具體實驗假設是:在學校里,那些被教師認為成績應該好的學生,其成績會由於教師的這種期望而在實際上變得比其他學生提高得更快。研究者選擇一所學校為實驗室,讓幾百名學生參加智力測驗,然後從中隨機抽取了20%的學生,並且告訴教師說,這些學生是成績最高的,因此是最有培養前途的。一年以後,他們又對這幾百名學生進行了測驗。統計分析表明,上述20%的學生平均成績明顯高於其餘的學生。實驗結果證明了實驗假沒,即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之。首先以一個理論假設
為起點,這個假設是一個關於因果關系的陳述,它假定某些自變數(如教師的期望)會導致某些因變數(如學習成績的改變)的變化:然後進行如下操作:1.在實驗開始時對因變數進行測試(即前測);2.引入自變數(X),讓它發揮作用或者影響;3.在實驗結束前再測量因變數;4.比較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值就可以檢驗假設。如果沒有差異,就說明自變數對因變數沒有影響,從而推翻原假設。如果有差異,則可以證實原假設,即自變數對因變數有影響。
一般地,實驗結束時測得的因變數不僅僅受到自變數的影響,而且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單純的一個實驗組很可能會導致對自變數和因變數關系的錯誤描述。通常解決的辦法是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與控制組。這兩個組是隨機選派的,他們的所有特徵和條件可以假定相同,只不過在實驗中,對實驗組施加自變數的影響,對控制組則不施加這種影響。如果兩組都有差異,且差異相同,則說明自變數對因變數沒有影響;如果兩組都有差異,且差異不同,則說明自變數和「實驗」本身都對因變數產生了影響;如果兩組都沒有差異,說明實驗本身和自變數對因變數都沒有影響;如果引進變數組有差異,未引進變數組沒有差異,則可以說明是自變數導致了因變數的變化。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反映客觀實際的真實狀況,發現事物或現象的規律性。實驗法的原理正是為了體現這種研究目的而進行的邏輯設置。對於實驗法而言,總體的原理是一定的,而具體的實驗方法可以千差萬別,不同的方法的運用之目的就在於真實、全面地反應一個具體研究的特性,進而對因果關系做出一個客觀的說明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