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135條和136條的解釋和適用
⑴ 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訴訟時效是多久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版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權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解讀:無權處分者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這樣更有利於維護買受人利益,履行期限截止,出賣人未取得所有權或處分權,導致不能交付出賣標的物,轉移所有權的,買受人可依法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買受人此項權利必須建立在買賣合同有效的基礎上才符合法理)。
第一百三十二條 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
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的規定。
標的是指法律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包括交付財產、提供勞務、完成工作等。有時指物,在買賣合中買或者賣的某物就是標的,在這種情況下,標的就可以稱為標的物。買賣合同的標的物附著所有權,所以標的物的買賣即是所有權買賣。
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應當是出賣人所有或者有權處分的物。一般情況下,出賣人於出賣時即為標的物的所有人,但在買賣合同成立時出賣人也可能尚未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實際上這樣的事例是大量的,例如現實生活中的連環買賣,即一方是前一合同的買受人,又是後一合同的出賣人,該方在訂立後一買賣合同時,可能還未成為標的物的所有人。但無論如何,出賣人在交付時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否則,適用有關無權處分的規定。合同法在總則中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3條也規定,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該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在合同訂立後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也未取得處分權時如何保護善意第三人則是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指,在這種情況下,購買了標的物的善意第三人能否合法地保有標的物的所有權。有的學者認為,出賣人對買賣標的無權處分,卻在交易市場出賣他人的物,善意第三人是應當受保護的,其原理是為保障交易安全。買賣人在交易市場購物,無需調查該物的所有權。只有該物屬於追贓物,物的所有權人方有權可請求買受人返還,但也應向買受人支付買受人買受該物的價款。
⑶ 合同法第142條和144條如何理解標的物風險轉移
標的物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是買賣合同中兩項最重要的內容。風險承擔是指買賣的標的物在合同生效後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而發生毀損、滅失時,應由哪方當事人承擔。其關鍵問題是風險轉移的問題,風險轉移的時間確定了,風險由誰來承擔也就清楚了。
我國合同法對標的物風險轉移採取交付主義原則,即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來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具體有以下幾點:
(1)《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合同法》第143條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3)《合同法》第144條規定:「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
(4)《合同法》第145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一項的規定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後,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
(5)《合同法》第146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將標的物置於交付地點,買受人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
(6)《合同法》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對標的物風險轉移的規則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標的物的毀損、滅失的風險自交付時轉移,這一原則既適用於動產買賣,也適用於不動產買賣。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2款規定:「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後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 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標的物風險轉移不與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相掛鉤,而是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動產自交付時所有權與風險均發生轉移,並不是所有權轉移導致風險轉移,而是交 付行為帶來的兩個不同的法律後果。不動產所有權自完成過戶登記手續時轉移,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所有權不發生轉移;但不論不動產過戶登記是否完成,只要 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了不動產,該不動產的毀損、滅失風險自交付時發生轉移。在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盡管特定條件滿足之前標的物的所有權仍歸出賣人所有, 但只要完成了標的物交付,風險即轉由買受人承擔。同樣,車輛、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動產的風險也自交付時發生轉移。
(3)如果買賣雙方對標的物風險轉移有約定的,依其約定。
⑷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違約金和定金,能否同時適用。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違約金和定金,不能同時適用。因《合同法》第118條已明確規定:「當事人既主張約定違約金,又主張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
⑸ 《合同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些
《合同法》中明確規定的買賣合同,城市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技術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居間合同等15種有名合同適用該法。除此之外,適用《合同法》的合同類型有以下幾種:
(一)無名合同
《合同法》和其他法律法規未作出明確規定的合同是無名合同,例如借用合同、典當合同、郵電合同、演出合同、懸賞合同、培訓合同、旅遊合同等等。這些無名合同同樣適用合同法的規定。
(二)《合同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其他法律法規對合同訂立、生效等問題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其他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情況下,適用《合同法》。以《物權法》的規定為例,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地役權設立合同、抵押權設立合同、質權設立合同、共有合同等多種類型的合同。這些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仍然適用《合同法》。
(三)《合同法》調整的是財產關系,人身關系不適用合同法根據《合同法》第2條的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但也有例外,如肖像權許可使用合同通常是有償的財產性質的合同,可以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如果是主要以人身關系為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則不在《合同法》的適用范圍之內。
案例2:姓名權糾紛是否適用《合同法》?
[案情回放]
何忠與黃麗協議離婚,雙方書面約定:兒子何亮由黃麗撫養,但黃麗不得擅自更改何亮的姓氏,否則要給予何忠5萬元精神損害賠償。黃麗後來再婚,在何亮繼父的要求下,將何亮的姓氏改為繼父姓氏。何忠獲悉後,要求黃麗賠償5萬元。
[專家點評]
本案就不能適用《合同法》。因為姓名權屬於人格權,是人身關系而非財產關系,應當適用《婚姻法》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
⑹ 合同法第163條和物權法第116條的沖突以及如何適用
這個兩個條款毫無疑問具有沖突的,物權法116條顯然是對合同法163條的補充,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回基本法理原則,應答當以物權法的規定為准。
合同法163條對孳息做了相對硬性的規定,即孳息僅歸於所有權人;物權法116條是對孳息作出了寬松詳細的規定,但充分考慮、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僅有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才區分所有人權人和用益權人的歸屬問題。
因此,應當首先適用新法,即物權法116條。
⑺ 合同法有幾個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來於適用《中華自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已於1999年12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90次會議通過,自1999年12月29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已於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2次會議通過,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9次會議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45次會議通過,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就以上四個司法解釋。
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如何引用
您好,您可抄以具體描述您襲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法解釋(二)理解與適用》是2009年6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其目錄如下:
第一部分 司法解釋條文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的通知
第二部分 條文釋義
引言部分
一、合同的訂立
二、合同的效力
三、合同的履行
四、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五、違約責任
六、附則
第三十條
第三部分 相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1999年12月19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4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2004年10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糾紛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2007年7月23日)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⑼ 適用哪個法律合同法的效力是否大於最高院的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同於其所解釋的法律。比如合同法,合同法的司專法解釋和合同法屬本身的條文效力是一樣的。很少會出現司法解釋的意思和其解釋的法律相互矛盾的情形。
但是,可能出現司法解釋和其他法律矛盾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其所解釋的法律的效力等級來對比。比如物權法的司法解釋和擔保法出現矛盾的,就應當用物權法和擔保法進行法律效力對比。由於物權法是新法,效力高於擔保法,因而物權法司法解釋的效力也是高於擔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