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可預見損失范圍

合同法可預見損失范圍

發布時間: 2022-02-27 13:26:35

Ⅰ 合同違約賠償損失的范圍如何確定

賠償損失的范圍可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和當事人沒有另行約定的情況下,應按完全賠償原則,賠償全部損失。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如下:

1、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1)合同法可預見損失范圍擴展閱讀

違約損害賠償金額具體包括實際利益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具體如下:

一、實際利益損失比較直觀,相對容易計算,具體把握以下三個要點:

1、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金條款,但是有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計算方法的,可按照這個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2、如果合同中,也沒有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計算方法的,可以憑借相關的款項單據,書面證據來佐證,達成雙方協商一致。

3、如果雙方就實際損失金額,不能達成協商一致的,可以向法院起訴,由法院審查後進行判決。

可得利益損失,是指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二、在計算預期利益損失時,應把握三點:

1、時間點:以合同訂立的時間作為計算預期利益的時間點;

2、損失的最高額,以在合同履行前提下可以預見的期待利益為上限;

3、預期利益,應是在合同中當事人有明確的約定或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到的,或是違約方預見到的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是合同違約方或加害人應承擔的損失後果。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Ⅱ 試述《合同法》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 謝謝解答!

違約損害賠償就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合同義務
而給對方造成
損失
,依法或依據合同規定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
合同責任
中最常見的
形式
,也是充分保護
受害人
利益
的一種補救
方式
。從
性質
上,違約損害賠償實際上
法律
強制
當事人
給受害人一筆金錢,目的在於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
合同履行
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
違反合同
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一款是合同法對違約損害賠償
規則
最集中的體現和規定。從體繫上來看,它首先以
因果關系
的基本原理界定了損害賠償的可能范圍或者說合同利益的總體構成,接著就損害作了基本的類型劃分—所受損失和所失利益,最後確立了
賠償范圍
的最基本的限定手段—可預見規則,從而最終確定受害人真正獲得賠償的
數額

Ⅲ 合同違約應賠償哪些損失,如何確定合同損失賠償范圍

賠償損失的范圍可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和當事人沒有另行約定的情況下,應按完全賠償原則,賠償全部損失。《合同法》第130條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以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財產上的直接減少。間接損失又稱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預期取得的利益。可以獲得的預期的利益,簡稱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指利潤,而不是營業額。 在實踐中,可預見到的情況千差萬別,很難把握,如果對此不加以限制,就會導致當事人亂用或者曲解「可預見」的本意。因此法律對可預見性採取了一些限制。預見性有三個要件: (1)預見的主體為違約人,而不是非違約人。 (2)預見的時間為訂立合同之時,而不是違約之時。 (3)預見的內容為立約時應當預見的違約損失,預見不到的損失,不在賠償范圍之列。

Ⅳ 誰能論述《合同法》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

違約損害賠償就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或依據合回同規定答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合同責任中最常見的形式,也是充分保護受害人利益的一種補救方式。從性質上,違約損害賠償實際上法律強制當事人給受害人一筆金錢,目的在於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Υ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一款是合同法對違約損害賠償規則最集中的體現和規定。從體繫上來看,它首先以因果關系的基本原理界定了損害賠償的可能范圍或者說合同利益的總體構成,接著就損害作了基本的類型劃分—所受損失和所失利益,最後確立了賠償范圍的最基本的限定手段—可預見規則,從而最終確定受害人真正獲得賠償的數額。

Ⅳ 合同法中不可預見的損失包括哪些

一. 可以預見的損失一般由法官的審理時自由裁量.

二. 不可以預見的損失不可窮盡
例如: 金融危機, 自然災害, 意外事件等.

Ⅵ 如何界定合同違約引致損失的范圍

您好,損失一般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但是當事人可以約定只賠償造成的直接損失。

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和當事人沒有另行約定的情況下,應按完全賠償原則,賠償全部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指財產上的直接減少。間接損失又稱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預期取得的利益。可以獲得的預期的利益,簡稱可得利益。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Ⅶ 試述《合同法》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

合同法第113條第抄一款規定:襲「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賠償損失的方式: 賠償損失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恢復原狀,二是金錢賠償,三是代物賠償。 恢復原狀,指回復到損害發生前的原狀。例如借用人損壞了借用的收錄機,經修好後返還出借人,這里的修理即是恢復原狀。 違約後的恢復原狀,實踐中多顯有困難,故舉出金錢賠償,其簡便易行,是賠償損失的主要方式。金錢賠償時遇違約人資金困難,沒錢,若違約人有其它財產,可以折抵相應金額,代物賠償,即以其它財產替代賠償。 賠償損失的范圍可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由雙方約定。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和當事人沒有另行約定的情況下,應按完全賠償原則,賠償全部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指財產上的直接減少。 間接損失又稱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預期取得的利益。可以獲得的預期的利益,簡稱可得利益。可得的利益指利潤,而不是營業額。好律師網參考

Ⅷ 合同沒有約定要賠償實際損失,但這個損失應當在你可以預見或應當預見的范圍內。請問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履行以後可以獲得的利益。損失賠償的限度是不能超過違約方所能預見到的損失。具體要看實際情況,法院自由裁量權較大。
如有幫助請採納。
110,法律咨詢,網

熱點內容
作文關愛成長法治護航記敘文 發布:2025-07-13 07:15:18 瀏覽:2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3 07:03:56 瀏覽:242
民事訴訟法申請迴避 發布:2025-07-13 06:55:46 瀏覽:478
司法考試1個月 發布:2025-07-13 06:55:40 瀏覽:654
法學是冷門專業嗎 發布:2025-07-13 06:47:48 瀏覽:327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13 06:37:30 瀏覽:382
寧國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7-13 06:36:53 瀏覽:923
謝紅律師 發布:2025-07-13 06:21:41 瀏覽:303
司法部博士 發布:2025-07-13 06:12:45 瀏覽:483
通過司法考試有什麼用 發布:2025-07-13 06:02:18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