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國際經濟法咖啡豆

國際經濟法咖啡豆

發布時間: 2022-02-28 20:54:38

❶ 國際經濟法之貿易術語

E組(EXW) 啟運
F組(FCA FAS FOB) 主要運費未付
C組(CFR CIF CPT CIP)主要運費已付
D組(DAF DES DEQ DDU DDP) 到達
國際經濟法內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容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❷ 國際經濟法,急!

合同雙方合意不違返法律法規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不是很有利於賣方就是了!
首先解釋一下,CIF(成本+運費+保險)
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保險費、運費(…指定目的港)是指賣方必須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期內在裝運港將貨物交至運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負擔貨物越過船舷為止的一切費用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並負責辦理貨運保險,支付保險費,以及負責租船或訂艙,支付從裝運港到目的港的運費。

按照《1990年通則》,CIF合同買賣雙方的主要義務如下:

(一) 賣方的主要義務

1. 負責在合同規定的日期或期間內,在裝運港將符合合同的貨物交至運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並給予買方充分的通知;

2. 負責辦理貨物出口手續,取得出口許可證或其他核准書;

3. 負責租船或訂艙,並支付至目的港的運費;

4. 負責辦理貨物運輸保險,支付保險費;

5. 負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為止的一切費用和風險;

6. 負責提供商業發票,保險單和貨物運往約定目的港的通常運輸單據。如果買賣雙方約定採用電子通信,則所有單據可被具有同等效力的電子數據交換信息所替代。

(二) 買方的主要義務

1. 負責按合同規定支付價款;

2. 負責辦理貨物進口手續,取得進口許可證或其他核准書;

3. 負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後的一切費用和風險;

4. 收取賣方按合同規定交付的貨物,接受與合同相符的單據。

在採用CIF術語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 CIF合同屬"裝運合同",盡管我們通常稱之為"到岸價",但這是指價格的構成,是由成本運費+保險費。而不是指賣方也負責貨物到岸前的風險。賣方在按合同規定的裝運地將貨物交付裝運後,對貨物可能發生的任何風險不再承擔責任。

2. 賣方應及時租船訂艙。

3. 賣方應按合同要求辦理保險,有關保險責任的起訖期限必須與貨物運輸相符合,並必須至遲自買方需負擔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時(即自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起對買方的保障生效。該保險責任的期限必須展延至貨物到達約定的目的港為止。

4. 卸貨費用的負擔,常用CIF術語的變形來表示,例如:

2 CIF班輪條件(CIF liner terms),指卸貨費用按班輪條件處理,由支付運費的一方(即賣方)負擔;

2 CIF艙底交貨(CIF ex ship's hold),指買方負擔將貨物從艙底起吊卸到碼頭的費用;

2 CIF吊鉤交貨(CIF ex tackle),指賣方負擔將貨物從艙底吊至船邊卸離吊鉤為止的費用;

2 CIF卸到岸上(CIF landed),指賣方負擔將貨物卸到目的港岸上的費用。

5.CIF合同屬於象徵性交貨(symbolic delivery)合同。賣方只提交符合合同要求的單據,即等同於交付貨物,即使在賣方提交單據時,貨物已經滅失或損壞,買方仍必須憑單據付款,但他可憑提單向船方或憑保險單向保險公司要求賠償。

再解釋一下,水漬險
水漬險的責任范圍除了包括「平安險」的各項責任外,還負責被保險貨物由於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部分損失。
平安險這一名稱在我國保行業中沿用甚久。人其英文原意是指單獨海損不負責賠償。根據國際保險界對單獨海損的解釋,它是指部分損失。因此,平安險的原來保障范圍只賠全部損失。但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對平安險的責任范圍進行了補么和修訂,當前平安險的責任范圍已經超出只賠全損的限制。概括起來,這一險別的責任范圍主要包括:

a. 運輸過程中,由於自然災害和運輸工具發生意外事件,民被保險貨物的實物的實際全損或推定全損。

B. 由於運輸工具遭擱淺、觸礁、沉沒、互撞。與流一其他物體碰撞以及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被保險貨物的部分損失。

C. 只要運輸工具曾經發生擱淺、觸礁、沉沒、焚毀等意外事故,不論這意個事故發生之前或者以後曾在海上遭惡劣氣候、雷電、海嘯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被保險貨物的部分損失。

D. 在裝卸轉船過程中,被保險貨物一件或數件落海所造成的全部損失或部分損失。

E. 運輸工具遭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在避難港卸貨所引起被保險貨物的全部損失或部分損失。

F. 運輸工具遭自然或災害或意外事故,需要在中途的港口或者在避難港口停靠,因而引起的卸貨、裝貨、存倉以及運送貨物所產生的特別費用。

G. 發生共同海損所引起的犧牲、公攤費和救助費用。

H. 發生了保險責任范圍內的危險,被保險人對貨物採取搶求、防止或少損失的各種措施,因而產生合理施遇用。但是保險公司承擔費用的限額不能超過這批被救貨物的保險金額。施救費用可以在賠款金額以外的一個保險金額限度內承擔。

❸ 國際經濟法有哪些經典案例

一、國際經濟法的三個層次

私人之間跨國商事交易關系——跨國鋼材進出口合同——違約
政府與私人之間跨國經濟管制關系——美國政府保障措施——關稅
國家之間跨國經濟交往關系——GATT/WTO多邊世界貿易協定體系——保障措施條約

二、三個層次的法律問題
進出口當事人是否有效?是否是不是違約?出口方如何得到救濟?進口方如何抗辯?涉及哪些法律?
美國政府的保障措施決定是否符合其國內法?受到影響的國內國外當事人是否可以提出申訴?涉及哪些法律?
中國是否可以向美國提出質疑?是否能夠從國家間爭議角度解決?涉及哪些法律?

三、三個層次的法律解決

首先,看合同是否成立,涉及到中美合同法規則和國際合同公約,可以認定合同已經有效成立,那麼,進口方的行為就屬於違約,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但是,進口方可以抗辯,主張美國政府行為構成情勢變更,這樣,就可能免責。

其次,美國政府採取進口保障措施是基於其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款,其中規定外國進口導致美國相關產業受到嚴重損害或其威脅則有權進行調查,如果進口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可以由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建議,由美國總統決定是否採取進口保障措施。因而,美國政府的做法是有國內法依據的。至於外國受到影響的私人當事人,根據美國法律,卻沒有申訴權,所以,無法從美國國內法尋求救濟。

❹ 國際經濟法

呵呵``所有大學生入學前都會這樣想的``
1,就業前景良好,我國在法律方面的人才很專缺乏.再加上經濟全球化,國際經屬濟方面的法學人才就更加吃香了.
2,我不是學法的,我學經濟,第二學位是法.建議大一有空就多讀讀法條和法條解釋,雖然很枯燥,在你第一年基礎課的時候幾乎沒什麼用,但是你會發現當你後面學的時候會輕松很多.
3,外語的話有法律專業英語.你還可以看原版的法條.這個一半圖書館有閱覽的,網上也有,再就是看著名國際官司的實錄,比如柯林頓的.
4,政府肯定是需要的``不過我認為做跨國企業的法律顧問可能更那個些``呵呵``

❺ 國際經濟法的司法考試

國際經濟法在司法考試中主要考查的內容是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運回輸與保險、國際答貿易支付、對外貿易管理制度、世界貿易組織、國際經濟法領域的其他法律制度(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國際投資法、國際融資法、國際稅法)等。
在2009年司法考試中,國際經濟法部分考查7道單選題、4道多選題和1道不定項選擇,共計17分。

❻ 《國際經濟法》專業人士來

這個題目太多了啊
你用的是哪個版本的教材啊

你去搜索一下 國際經濟法 精品課程,應該可以找到答案的。

❼ 司考國際經濟法:幾種主要貿易術語

  1. FCA(貨交承運人)。該術語是適用最廣泛的一個貿易術語,可以適用於一切運輸方式。版此外其交貨分兩種權情況,賣方承擔不同的責任。

  2. FOB(裝運港船上交貨)。FOB術語後標出的是裝運港的名稱。如FOB上海,表明該批貨物的裝運港是上海。

  3. CIF和CFR.CIF是常用的一個貿易術語,與FOB不同,CIF術語後標明的是卸貨港的名稱,如CIF大連,表明該批貨物的卸貨港是大連。

  4. CPT和CIP.CPT指賣方向其指定的承運人交貨,但賣方還必須支付將貨物運至目的地的運費。貨物的風險自貨物交給第一承運人時轉移。在法律特徵上CPT與CFR對應,不同的是CFR只適用於海運和內河航運,而CPT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

❽ 國際經濟法的意義是什麼

調整關於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國際經濟法主版體包括國家、國際經濟權組織、跨國公司、法人和自然人。調整對象是受國際經濟法規所約束的國際經濟關系(相對各國而言)或對外經濟關系(相對一國而言)。法律淵源主要包括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國際判例、國際經濟組織的章程和決議,以及一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立法。內容主要包括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國際技術轉讓法、國際經濟組織法、國際經濟訴訟法

❾ 什麼是國際經濟法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版;國家與他權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關於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國際上和國內都學說不一,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廣泛和狹窄的兩種概念和范圍。廣義的泛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其范圍包括一切關於超越國界並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不論進行交往和交易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或機構、國營金融機構(如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是個人、法人或跨國公司。它也不區分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和私法。狹義的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部門。凡國際貿易、經濟交易中涉及的私法問題(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等)和國內法問題(如關於進出口管理的國內立法等)都不屬於國際經濟法的范疇。

熱點內容
哪時出現民法 發布:2025-07-12 22:50:25 瀏覽:742
協議書擔保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2 22:32:41 瀏覽:725
發包人分包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2 22:21:32 瀏覽:90
法律援助服務問題 發布:2025-07-12 22:13:13 瀏覽:667
精講民法典 發布:2025-07-12 21:49:15 瀏覽:541
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7-12 21:47:44 瀏覽:731
海淀法院窗口 發布:2025-07-12 21:37:15 瀏覽:722
民法總則頒布時間 發布:2025-07-12 21:19:31 瀏覽:894
行政法規起草由哪難點部門負責 發布:2025-07-12 21:17:01 瀏覽:636
民法典每個公民 發布:2025-07-12 21:16:22 瀏覽: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