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產生的基礎
㈠ 如何理解經濟法宗旨的客觀基礎
經濟法的宗旨是經濟法學基礎理論的基本范疇之一,是研究經濟法學的邏輯起點,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濟法的宗旨決定經濟法的價值,經濟法的價值是經濟法宗旨的體現,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宗旨向經濟法價值轉化的保障。研究經濟法宗旨必須遵循揭示矛盾特殊性、主觀與客觀、實然與應然、相對與絕對相結合的原則。經濟法是為了解決兩個失靈的問題而產生的。經濟法的宗旨是保障政府有效干預經濟運行。 關鍵詞:經濟法;宗旨;兩個失靈 經濟法的宗旨是經濟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是研究經濟法學的邏輯起點,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在九十年代初期及以前,幾乎沒有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關於經濟法調整對象問題的探討上,在關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問題上取得豐碩研究成果之後,學者逐漸發現了研究經濟法宗旨問題的價值,並逐漸發現其在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對經濟法宗旨問題的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但與經濟法基礎理論中的其他范疇相比,對經濟法宗旨問題的研究仍明顯不足,尚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系統的理論體系,也沒有發揮經濟法宗旨問題在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中所應該發揮的作用,因此,對這一范疇進一步進行研究,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對經濟法學科體系的完善以及對經濟法制建設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此,筆者在借鑒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對經濟法宗旨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期推動經濟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與發展。 一、經濟法的宗旨釋義 (一)宗旨的含義 探討經濟法的宗旨,首先要探討宗旨的含義。由於宗旨並非是一個法學專用術語,而是一個日常生活及各學科中普遍使用的術語,因此,我們首先要到日常生活及各學科中去探尋其最一般的含義。《現代漢語大詞典》"宗旨"詞條的解釋為:"主要的思想或意圖、主意。" 《現代漢語辭海》"宗旨"詞條的解釋為:"主要的目的和意圖。" 由此可見,宗旨的最基本的含義就是"主要的目的或意圖"。 在法學領域,一般也是在"主要的目的或意圖"的意義上來使用"宗旨"一詞的。如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宗旨,或稱經濟法的目的,一般是指經濟法調整所要達到的目標。" "經濟法的宗旨,亦即經濟法的目的,指經濟法調整所要達到的目標。" 有些學者明確指出:"法律的宗旨即通過法律條文所反映出來的立法的主要意旨或目的。" 因此,經濟法的宗旨所探討的就是經濟法的目的或意圖。近來,有學者探討了"經濟法的任務",綜觀其全文,可以發現其所探討的經濟法的任務與經濟法的目的或宗旨基本上是同一概念。 (二)宗旨與價值、基本原則的區別與聯系 為了更好地理解經濟法宗旨的含義,有必要把宗旨與價值、基本原則等一些相近概念作一比較,從中發現它們的區別與聯系。 價值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在法學界,有學者將其界定為:"在人(主體)與法(客體)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法律的積極意義或有用性。" 關於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是指規定於或寓意於經濟法律、法規之中,對經濟立法、經濟執法、經濟司法和經濟守法具有指導意義和適用價值的根本指導思想或准則。"[!--empirenews.page--] 由以上學界關於價值和基本原則的一般界定可知,價值強調的是法所具有的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功用或屬性,含有較多的客觀的色彩,而宗旨強調的是人的主觀目的與意圖,帶有較多的主觀的色彩。經濟法的價值是經濟法的宗旨的體現,因為經濟法是人們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創造的,經濟法必然有助於實現人們的這種目的,否則這種經濟法就不是人們所希望的經濟法,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經濟法最大的價值在於能實現人們對於經濟法的期待,有助於實現人們創制經濟法的目的。因此,經濟法的宗旨規定了經濟法的價值,經濟法的價值是經濟法宗旨的體現。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的宗旨向經濟法的價值轉化的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是實現經濟法的宗旨、保證經濟法具有實現其宗旨的價值的必要條件。離開了經濟法的宗旨就談不上經濟法的價值,也沒有基本原則存在的必要。離開了經濟法的價值,經濟法的宗旨就成了空中樓閣,沒有實現的可能。而離開了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的宗旨就無法實現,或不能很好地實現,現實的經濟法也就不可能具備或不可能很好地具備人們所期待的價值。 二、研究經濟法宗旨的意義 (一)對經濟法學研究的意義 經濟法的宗旨是經濟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在經濟法學基礎理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對經濟法宗旨的研究貫穿於經濟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始終。
㈡ 什麼叫經濟法基礎
經濟法基礎是指調整經濟運行和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旨在規范市場主體行為,保障公平競爭,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法基礎作為一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經濟法基礎的概念及其性質。經濟法基礎作為法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經濟運行和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包括企業法人的設立、運行與終止,市場競爭關系,宏觀調控關系等。經濟法基礎的調整對象主要是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協作關系。它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致力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經濟秩序的穩定。
第二,經濟法基礎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經濟法基礎涵蓋了多個領域,如公司法、反壟斷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它以規范市場經濟行為為核心,注重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同時,經濟法基礎強調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和微觀經濟管理。它的特點在於具有綜合性的調整手段,包括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相結合,以靈活的方式調整各種經濟關系。
第三,經濟法基礎的功能和作用。經濟法基礎的主要功能包括規范功能、調整功能、保障功能和促進功能。它通過對經濟關系的調整和規范,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經濟法基礎還能夠引導市場主體依法經營、誠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總之,經濟法基礎是一個旨在規范經濟運行和管理過程,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法律規范體系。它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㈢ 經濟法律基礎的目錄
第一章經濟法概述
第一節法的產生和歷史發展
第二節經濟法的概念及調整對象
第三節經濟法的本質和特徵
第四節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作用
第二章經濟法律關系
第一節經濟法律關系概述
第二節經濟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經濟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終止
第四節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法律責任
第五節經濟法律關系的保護
第三章經濟代理行為
第一節經濟代理行為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代理的種類
第三節代理權的產生和終止
第四節無權代理和濫用代理權及其法律後果
第四章經濟糾紛
第一節經濟仲裁
第二節經濟訴訟
第五章財產所有權法律制度
第一節物權概述
第二節財產所有權法律概述
第六章公司法律制度
第一節公司法概述
第二節有限責任公司
第三節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節公司債券
第五節公司財務和會計
第六節法律責任
第七章企業法律制度
第一節企業法概述
第二節全民所有制企業法律制度
第三節集體所有制企業法律制度
第四節合夥企業法律制度
第五節個人獨資企業法
第六節中小企業促進法律制度
第八章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
第一節外商投資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法概述
第二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律制度
第三節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第四節外資企業法
第九章企業破產法律制度
第一節企業破產法概述
第二節破產申請的提出和受理
第三節破產案件的審理
第四節破產宣告與破產清算
第十章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節合同與合同法概述
第二節合同的訂立
第三節合同的效力
第四節合同的履行
第五節合同的擔保
第六節合同的變更與轉讓
第七節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第八節違約責任
第十一章市場運行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節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二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三節產品質量法
第十二章會計、審計、統計法律制度
第一節會計法
第二節注冊會計師法律制度
第三節審計法
第四節統計法
第十三章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節金融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節票據法律制度
第三節銀行法律制度
第十四章稅收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節稅收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節稅收分類與我國當前主要稅種
第三節稅收徵收管理法律制度
第四節稅收法律責任
第五節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㈣ 論述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和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是:(1)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地或者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2)社會經濟及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
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是:
(一) 社會發展方面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需要運用完備的經濟法律手段來干預經濟的運行.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雖然國家也對經濟進行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干預,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的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資本主義啟蒙思想家所奠定的經典理念是,強調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井水不犯河水」,國家如果侵犯市民社會之私事的話,人民就有權起來造它的反.在這種情形下,亞當.斯密所提出的「干預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這一信條被奉為經濟生活的圭臬.反映到法律上,就是在民法上實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私法自治」、「契約自由」等宗旨和原則.國家調節之手因此遭到否定而萎縮不全,因而不存在經濟法形成的社會經濟條件.由於私有制和自由主義的經濟引起了社會矛盾激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走向了壟斷和社會化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的過分集中產生了壟斷財團,這些壟斷財團大量吞並、擠垮中小企業,獨占或者操縱市場,嚴重惡化了競爭環境並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自由市場的競爭和民主,以及民法所奉行的上述原則,都被破壞殆盡,資本主義經濟由競爭機制所產生的活力和生機受到壓抑和摧殘.而且,財團實力的膨脹,也使得它日益向政治領域滲透,國家政權於是直接或間接地為財團所控制,成為服務於財團利益的機器或工具.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於是制定有關反壟斷的法律來取締壟斷組織,限制壟斷的發展.最早的反壟斷法由此得以產生,如1889年的加拿大《預防和禁止貿易合並法》,1892年美國制定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等.
(二)經濟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是,面對頻頻發生的經濟危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放棄自由放任主義原則,而改為奉行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原則,由此導致了一系列旨在干預經濟的法律法規的產生.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過度發展,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的頻頻發生,單靠市場的力量,顯然無法擺脫這種日益深重的困境.於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改變被動的不幹預政策,逐步改而採用「國家干預」、「宏觀調控」、「混合經濟」、「組織經濟」、「管理貿易」等新的做法和理念,開始奉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國家適度干預主義」,加強組織管理經濟的職能.他們以「有形之手」,直接、具體地干預和參與經濟生活,以國家的經濟集中限制私人壟斷財團,以社會總代表的身份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調控經濟進程.諸如通過限制或禁止托拉斯、卡特爾等,防止市場競爭秩序及其活力受到破壞:通過國有化和政府投資建設,控制那些有關國計民生和為整個社會服務而不宜被私人壟斷的重要產業部門;制訂國家計劃和產業政策,力圖誘導和制約私人的經濟決策;運用金融、稅收手段和其他經濟手段,調控經濟運行:規范格式合同,興其利避其害,防止契約自由原則和經濟實力被濫用;強制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實行「福利社會」:通過諸如「巴黎統籌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政府間政治組織或經濟組織,在國際上實行聯合干預;在國際貿易和交往中,以國家的名義和形式開展經濟協作和競爭,等等.上述種種國家對經濟生活和經濟進程的干預和參與,都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實施的,於是就出現了與民商法和其他傳統法律特性差異較大的經濟性法律、法規,於是有的法學家將它命名為「經濟法」.
(三)導致經濟法產生的誘因和歷史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事國和參戰國德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制定經濟性的法律法規來推行戰時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嚴厲管制.眾所周知,德國挑起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時大力推行經濟管制的戰時經濟政策,將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到極端的地步.當時德國建立了戰時工業委員會和戰時原料管理處.戰時工業委員會負責分配政府訂貨和管理軍需生產:戰時原料管理處後來升格為原料管理局,由它監督原料分配並支持重要原料的生產,統管的原料最多達到約三百種.德國在戰時還控制居民生活,設立了帝國糧食局和帝國服裝局,帝國內政部還下設了帝國采購公司等特殊企業,負責對糧食、服裝、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分配.與此同時,德國於1915年發布的《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公告》,1916年發布的《確保國民糧食戰時措施令》,1918年發布的《戰時經濟復興令》,1919年制定了以「經濟法」命名的對煤炭和碳酸鉀製造工業實行國家管制的《煤炭經濟法》和《碳酸鉀經濟法》等.這一立法動向迅速引起德國法學界的注意並掀起了研討經濟法學的熱潮.這樣,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就伴著經濟法學一起產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法又得到長足的發展,以致達到了相當發達和完備的程度.
㈤ 經濟法基礎重點有什麼
經濟法基礎重點在於:
1、經濟法概論
(1)法和經濟法的概念
(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3)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2、會計法律制度
(1)會計法律制度概述
(2)會計核算
(3)會計監督
(4)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5)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5)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擴展閱讀:
經濟法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