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環境法是社會本位法

環境法是社會本位法

發布時間: 2022-03-01 11:41:53

① 環境法和環境保護法的區別

在我國,環境法就是環境保護法。
我國法學界比較公認的為「環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環境保護法,狹義上指一部法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關於環境法的稱謂,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稱謂,甚至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稱謂。 在美國,多稱為「環境立法」(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或「環境法」(Environmental Law),此乃其廣義之稱謂;而其狹義之稱謂則為「環境保護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或「環境政策法」(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前西德一般稱為「干擾侵害防護法」(Immissionsschutzgesetz); 前東德則通常稱為「國土整治法」。 西歐國家大多稱為「污染控製法」; 而前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則普遍稱為「自然保護法」,其包括了環境保 護、名勝古跡保護和自然資源保護等。在日本,過去均稱為「公害法」。 在我國,則稱為「環境保護法」。 環境法內容主要包括污染防治和自然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兩個方面,而「污染控製法」等稱謂容易被人理解為只限於對環境污染的防治,而未能概括環境法的全部內容。為此,採取這一稱謂的國家在保留過去稱謂的同時,也稱其為「環境法」。 另,環境法的任務並不只限於對環境的保護,還包括對環境質量的改善,而我國「環境保護法」這一稱謂則只見「保護」,不見「改善」,未能全面概括環境法的任務,為此目前已趨向於使用「環境法」這一稱謂。 關於環境法的概念存在著比環境法的稱謂更多的主張,且至今尚未形成一個一致公認的環境法概念。 我國法學界比較公認的為「環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② 環境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1、環境法律制度在適用對象上具有特定性。

其適用的對象、范圍、程度以及所採取的措施、法律後果都是特定的、具體的,其靈活性較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適用法律的隨意性。

2、環境法律制度在規范的組成上具有系統性和相對完整性。

正因為環境法律制度有系統性的特徵,所以環境法律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對於促進環境法律規范的系統化、條理化以及環境法體系的完善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環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可以為規范化的環境管理提供法律保證。

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環境法的實施分為公力實施和私力實施兩大類別。

1、所謂公力實施,也稱國家實施,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憑借國家暴力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

其中行政機關對環境法的實施活動發揮著最為重要、最為基礎的作用,而許多國家的環境法也都明文規定設立專門的環境行政機關,由環境行政機關負責環境法的執行和實施。

2、所謂私力實施,也稱公民實施,是指公民個人或公民組織依據法律規定所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其主要形式包括依法參與環境行政決策,依法對違反環境法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公民個人提起環境訴訟或進行檢舉、控告,與排污者簽訂污染防治協議。

③ 《環境法》主要內容是什麼

環境法在我國又叫環境保護法。它是國家為了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制訂的所有法律規范的總稱。

環境法以法律手段保護人的生存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也包括人們勞動創造的生存環境。自然環境主要是指土地、大氣、水、森林、草原、礦藏、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自然歷史遺跡、風景游覽區和各種自然景觀等;人造環境是指運河、水庫、人造林木、名勝古跡、城市和其他居民點等。有了環境法,就可以對那些破壞環境的集體或個人予以制裁,使環境保護順利進行。

環境法規定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時應遵循的行為准則;規定他們在這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保護環境的措施;規定國家管理環境的制度和機構;規定危害環境的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及追查責任的程序。國家通過制訂各種環境法規,建立了完整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並嚴格地貫徹執行,從而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的。

④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及相關法條有哪些

環境保護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指為我國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所確認的、體現環境保護工作基本方針、政策,並為國家環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則。具體包括:

一、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這一原則和國際環境組織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協調發展」著重從橫向關繫上,即制約發展的基本因素的相互關繫上對發展提出要求,「可持續發展」則是從縱向歷史發展過程,即當前需要與未來需要的關繫上提出要求。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社會的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構成危害。

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這是針對環境問題的特點和國內外環境管理的主要經驗和教訓提出的。這一原則在各部環境法律中均有體現。例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這里提到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就是預防為主原則的具體體現。此外,我國環境立法中確立的「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等環境管理制度,就是為了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三、鼓勵綜合利用的原則。綜合利用是指把物質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排放的各種廢棄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做到物盡其用,以便使整個社會生產和消費的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達到最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國家鼓勵、支持綜合利用資源,對固體廢物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並採取有利於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四、開發者養護、污染者治理的原則。開發者養護,是指對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組織或者個人,有責任對其進行恢復、整治和養護。污染者治理,是指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組織或者個人,有責任對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例如,環境保護法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排污費,並負責處理。

⑤ 環境保護法屬於社會法還是行政法

行政法吧。

⑥ 環境法的中國

在中國,通常把環境法稱為環境保護法。
中國古代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在法律上作過一些零星的規定。中華民國時期,頒布過《漁業法》(1929年)、《森林法》(1932年)、《狩獵法》(1932年)等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區,人民政府頒布過《閩西蘇區山林法令》(1930年)、《晉察冀邊區保護公私林木辦法》(1938年)、《陝甘寧邊區森林保護條例》(1941年)等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50~60年代,陸續頒布了一些關於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法規。1973年,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並批轉了這次會議制定的《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其中規定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方針;並就全面規劃、工業合理布局、改善老城市環境、綜合利用、土壤和植物的保護、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樹造林、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環境保護投資和設備10個方面的問題,作了較全面的規定。隨後,又制定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其他一些法規以及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197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隨後,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等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日益加強。1982年12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活環境和生態平衡,作了進一步的規定。
中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1979年)、《國務院關於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1981年)、《基本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辦法》(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的指示》(1980年)、《國務院關於堅決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的通知》(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森林和發展林業的決定》(1981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81年);《水土保持工作條例》(1982年)、《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1982年);《礦產資源保護試行條例》(1956年);《國務院關於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1962年)、《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1979年)、《國內植物檢疫試行辦法》(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1982年)、《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防護規定》(1974年)、《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1973年)、《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1979年)、《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1976年)、《漁業水質標准》(1979年)、《農田灌溉水質標准》(1979年)等等。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國籍船舶管理規則》(1979年)等法規中,也有關於保護環境的條款。

⑦ 環境法學2

12、某廠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該湖泊中的魚苗全部死亡。漁民為此向該廠索賠,賠償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可得利益和間接損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 )。
A. 魚苗的費用
B. 魚苗成長後的預期收益
C. 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費用
D. 飼養魚苗所付出的勞務
E. 飼養魚苗所需的飼料費用
13、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所遵循的專門性原則是( )。
A. 「三化」原則
B. 全過程式控制制原則
C. 分類管理原則
D. 集中處置和分散處置相結合原則
E. 綜合利用原則
14、《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所指的「社會生活雜訊」主要是指干擾他人生活的( )。
A. 生產企業雜訊
B. 文化娛樂場所雜訊
C. 商業經營活動雜訊
D. 家庭等場所使用的聲響器材雜訊
E. 室內裝修活動雜訊
15、下列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從事旅遊、游泳活動的是( )。
A.一級保護區
A. 二級保護區
B. 三級保護區
C. 四級保護區
D. 五級保護區
16、關於徵收排污費的規定,下列符合《水污染防治法》的說法是( )?
A. 達標排放者無須繳納排污費, 超標排放者累計繳納排污費
B. 達標排放者需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者需繳納超標排污費
C. 達標排放者需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即為違法,由環保局予以罰款
D. 達標排放者無須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者需繳納超標排污費
E. 達標排放者無須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即為違法,由環保局予以罰款
17、在我國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主要有( )。
A. 法定取得
B. 開發利用取得

⑧ 環境法是否具有階級性

應該說這個問題有些「奇特」,好問題!
法律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專的規則屬,如某類關系具有「階級性」,相應地法律也就具有「階級性」了。這里就依據「雞蛋里挑骨頭」原理出發,分析環境法中的「階級性」。
「資產階級」們由於具有強大的資源佔有和使用能力,因此他們是環境污染以及其它環境問題的主要製造者。同時環境問題對於「資產階級」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生產經營而得到補償及獲益。
「無產階級」則相對而言,則是污染製造的相對較小的群體,承受更多受污染的侵害,卻同時卻沒有獲得補償的途徑和方式。
環境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調整二者之間這種過於「不公平」的利益來設定的。應該說,勉強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祝好

⑨ 環境法的原則是什麼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為環保法所遵循、確認和體現並貫穿於整個環保法之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環境保護基本方針、政策,是對環境保護實行法律調整的基本准則,是環保法本質的集中體現。環保法的基本原則有:

1.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正確處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台治理的原則。
該原則是指預先採取防範措施,防止環境問題及環境損害的發生;在預防為主的同時,對已經形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進行積極治理;用較小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效益而採取多種方式、多種途徑相結合的辦法,對環境污染和破壞進行整治,以提高治理效果。如合理規劃、調整工業布局、加強企業管理、開發綜合利用等。

3.污染者治理、開發者保護的原則。
該原則也稱「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是明確規定污染和破壞環境與資源者承擔其治理和保護的義務及其責任。

4.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有最高的行政管理職責,有責任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以保障公民人身權利及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財產不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損害。

5.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
該原則也稱環境保護的民主原則。是指人民群眾都有權利和義務參與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進行群眾性環境監督的原則。

⑩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於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 社會本位要求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亦即都必須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國家代表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但在具體經濟過程和經濟關系中,它是以具體國家機關或者某種經過授權的組織,作為特定的物質利益實體和社會組織的身份、地位出現的。在具體經濟關系中,國家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和權利,對社會負責,不得以不當或過度的行政權力和長官意志,妨礙或損害市場主體及非國有主體依法行使權利,不能非法損害和侵吞其他主體的物質利益。企業和個人等經濟主體也要對社會負責,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不得片面強調自身局部利益,置社會利益於不顧,借口對抗行政干預而損害他人或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不是不講權利,只講責任。相反,它強調並全面貫徹權利(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它主張要正確把握權利(力)、義務設置的出發點和基礎,理解權利(力)的來源和獲取、行使的條件。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企業、個人等,都要首先對社會負責,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有權利(力)、獲得利益。因此,社會本位不是義務本位,更不是企業或個體義務本位。社會本位的思想是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反映社會進步的要求的。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08:37:01 瀏覽:23
社會與法內容2017 發布:2025-07-12 08:22:06 瀏覽:906
香港出入境條例 發布:2025-07-12 08:14:16 瀏覽:393
行政法基本知識2018 發布:2025-07-12 08:05:34 瀏覽:607
民法的條例 發布:2025-07-12 08:02:15 瀏覽:805
有法院築牢 發布:2025-07-12 07:59:16 瀏覽:913
秦腔戲刑法 發布:2025-07-12 07:38:11 瀏覽:86
潘業文律師 發布:2025-07-12 07:37:59 瀏覽:974
幼兒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2 07:12:35 瀏覽:404
勞動法職業四大類 發布:2025-07-12 06:59:21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