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54條解釋

合同法54條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3-02 15:22:12

合同法54條適用什麼案由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是針對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的規定,一般適用案由為各類合同糾紛。
《合內同法》五十四條容規定為: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
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❷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重大誤解」有哪幾種情形

根據我國已有的司法實踐,重大誤解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對合同的性質發版生誤解。在此種權情況下,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將發生重大變化。如當事人誤以為出租為出賣,這與當事人在訂約時所追求的目的完全相反。(2)對對方當事人發生的誤解。如把甲當事人誤以為乙當事人與之簽訂合同。特別是在信託、委託等以信用為基礎的的合同中對對方當事人的誤解就完全屬於重大誤解的合同。(3)對標的物種類的誤解。如把大豆誤以為黃豆加以購買,這實際上是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指向對象即標的本身發生了誤解。(4)對標的物的質量的誤解直接涉及到當事人訂約的目的或者重大利益的。如誤將仿冒品當成真品。除此之外,對標的物的數量、履行地點或者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發生誤解,足以對當事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也可認定為重大誤解的合同。

❸ 民法通則59條與合同法54條有什麼不同

民法通則:
第五十九條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合同法: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❹ 如何理解合同法54條中的欺詐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正確認識其行為的法律意義,依法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構成因主體不合格而無效的民事行為。
當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並非全然無效,如接受贈與、獎勵、獲得報酬等純獲益的行為屬於有效行為。另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實施某些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細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為,如購買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除了上述兩類行為以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簽訂合同一律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要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58 條第2項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但是《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再全部屬於無效,而應當區別對待,其中合同行為屬於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而其他行為,實際上主要表現為單方行為,則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遺囑無效。
三、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欺詐的構成條件為:
1.有具體的欺詐行為,即將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這要求欺詐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的行為人、無行為能力人所為的意思表示不屬欺詐。欺詐的具體表現為捏造虛假事實、隱匿真實事實、歪曲真實事實三種情形。沉默也可以構成欺詐,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義務。
2.欺詐人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這種主觀上的故意涉及兩個方面: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錯誤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欺詐方做出意思表示。雖然欺詐方有故意行為,並使得受欺詐方陷入錯誤認識,但是最後受欺詐方沒有做出意思表示,則欺詐當然沒有成立。但是如果受欺詐方做出了意思表示,則欺詐人是否通過欺詐獲得利益,或使受欺詐方受有損失,對欺詐的構成不產生影響。
4.受欺詐方實施的民事行為與欺詐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相對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是因為欺詐造成的錯誤造成。如果欺詐方有欺詐行為,但是相對人並沒有因此而陷入錯誤認識,則不構成欺詐。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欺詐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四、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
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指以給公民或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失相要挾,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願的意思表示。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亦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脅迫一方具體實施了脅迫行為。既然為脅迫行為,一定有脅迫人的預告危險,使得他人陷於恐懼的行為。對於受害人方面,不要求必須是相對人,可以是相對人的親友。對於受脅迫的客體,可以是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對於脅迫行為的理解,不要求該脅迫行為客觀上是否可能實現。如對於迷信者宣告將受神的懲罰,亦屬脅迫行為。
2.脅迫一方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此種故意分兩個層次:使相對人陷於恐懼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這種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脅迫一方在脅迫之下進行了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這一要件實際上包含多個要素:首先受脅迫方因為脅迫人的脅迫而陷於恐懼;受脅迫方因為這個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與脅迫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脅迫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五、乘人之危所為的單方民事行為
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境地,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思而為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須有一方當事人在客觀上處於危難境地。如本人或其親屬突患疾病等。當事人所處的這種境地是客觀的,不能是想像的。
2.行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當事人正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的境地,而故意加以利用,使當事人做出對行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在乘人之危民事行為的認定中,特別需要注意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出於自願。即應當區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主動提出」,還是「被動接受」。如果行為人沒有利用當事人的危難境地迫使其做出於其不利的意思表示,而是由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主動做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
3.須嚴重損害了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的利益。根據《民通意見》第70條的規定,構成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要求行為結果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
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乘人之危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之間故意合謀實施的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這類民事行為的主要特徵是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配合共同實施了違法行為。此種民事行為的特點主要有:
1.當事人主觀上為惡意。即行為人明知或應知某種行為將造成對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損害,而故意為之。當事人出於惡意,表明其主觀上具有違法的意圖。
2.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串通,即當事人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過實施某種行為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共同目的可以表現為當事人事先達成一致的協議,也可以是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對方或其他當事人明知實施該行為所達到的目的非法,而用默示的方式表示接受。
在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中,當事人所表達的意思是真實的,但這種意思表示是非法的,因此是無效的。
七、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對這類無效民事行為應作廣義理解,它實際上涵蓋一切與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相抵觸的、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八、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指當事人以合法的行為或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內容的行為。如通過合法的買賣、捐贈形式來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這是一種規避法律的行為,行為具有表面上的合法形式,但隱藏著非法的目的,因而仍是一種無效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形式合法,但內容和目的非法,亦稱隱匿行為。當事人實施這種行為時,其表示出來的形式不是其要達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實意思,而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和行為掩蓋和達到其非法目的。如通過合法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
九、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
為了能夠很好地把握無效民事行為的具體類型,我們將幾種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民事行為的效力狀態如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無效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效力待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以外的行為(單方行為)——無效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民事行為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其他民事行為(包括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無效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合同以外的民事行為——無效

❺ 民法總則第147條和合同法第54條的區別

您好,民法總則相比,合同法規定的更為具體,針對的是合同。但是民法總則不僅僅版是針對合同而言權的,對於民事法律行為都可適用。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❻ 合同法第55條怎樣理解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法條文義解釋
合同撤銷權由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遭受損失或者受到損害的一方當事人享有,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稱為撤銷權人。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是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可撤銷的合同往往只涉及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接受此種合同的後果,則法律就會讓此種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銷權人長期不行使其權利,不主張撤銷合同,就會讓合同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即不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也不利於加快交易的發展;同時還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判斷是否准予撤銷時,由於時間太長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正是基於此種考慮,各國的立法往往都明確規定撤銷權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行使,如果超過了此期限還不行使,撤銷權人就會失去撤銷合同的權利,該合同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三條對此作了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本條規定了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是1年。如果撤銷權人在此期間內沒有行使撤銷權,則導致其撤銷權消滅。該合同當事人應當接受合同的對其的效力,承擔合同義務。「撤銷事由」是指本法第54條規定的幾種情形。「知道」是指撤銷權人確已知曉撤銷事由。「應當知道」,是指法律上推斷其在通常的情況下應當知道。「行使撤銷權」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撤銷合同或者部分撤銷合同。另外,這里的「1年」是除斥期間,不能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是撤銷權的拋棄。撤銷權的拋棄是當事人以明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行為。可撤銷的合同,一般存在著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而當這一方當事人知道了撤銷事由以後,法律應當允許當事人自己選擇合同的效力,既可以撤銷合同,也可以對可撤銷的合同的效力予以承認。撤銷權的放棄即是這種方式。承認以後的可撤銷合同就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了。因此,合同撤銷權消滅後,當事人不得在以存在撤銷的事由為理由,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裁決撤銷合同。
「明確表示」是指撤銷權人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回合同不予以變更或者不予以撤銷。這種表示,可以使書面的形式,也可以是口頭的形式。
「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是指當事人在知道撤銷事由以後,明知合同可以撤銷,但是沒有行使撤銷權,而以自己的作為或者不作為表明放棄了撤銷權的。

❼ 合同法 51條 擔保法解釋 54條 有矛盾嗎

法律條文中很多都抄有類似的襲問題。不過可以這樣理解:

51條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同時,該條還有一個後續的條款,如果當事人知道無權處分的第三人訂立合同處分財產,則該種情形下,合同依舊成立。

而54條針對的是共有財產,共有人對處分財產並非完全沒有權利。在新的《物權法》頒布後,抵押是否有效以登記為准,所以該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

❽ 合同法54條與民法通則58條

希望你滿意:《民復法通則》第制五十八條與《合同法》第五十四條間並不存在沖突。《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根據該法第五十二條是無效合同,這一點與違法合同、損害國家集體利益合同不同,受害者只是受欺詐、受脅迫、被乘人之危的一方當事人,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受害方可以選擇合同有效的權利,可以撤銷或者變更合同而使合同無效。王澤鑒說:私法自治是民法之基本指導原則,而法律行為則為達成私法自治手段。法律行為之基本要義在於表意人得依其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上之效果。意思表示既足以創造當事人為規律自己社會生活之規范,則表意人決定其意思時,應有自由,否則將無以實踐私法自治之理想。因此表意人於決定其意思表示時,因被他人詐欺或脅迫,受有不當之干涉者,法律上即應有救濟之必要。(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卷,第35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❾ 合同法51條與合同法54條的平衡

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是對交易法律效力的補救。該條法律的立法本意是為了維護交易的穩定。這樣規定及保護了權利人的利益也維護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可以說,這種情況在現實中非常普遍。
但是,如果權利人不追認或者事後無處分權人沒有獲得處分權的話,就會根據具體的情況決定是否使用第三人善意取得制度。這是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角度設置法律屏障。歸根結底,也是維護權利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但前提條件是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並且該民事行為必須公平合理,確切的說是交易的對價。

❿ 合同法第54條:

我覺得你問的問題挺專業,至少是認真思考過的。
其實這兩條對於買方的保護力度內是一樣的,只不過是並列的容而已,即在買方保護自己的利益時,要看其當時所處的實際情況,即是主張因訂立合同顯失公平還是重大誤解。如果沒有,在訂立合同後,買方不按時發貨或者貨物質量不符合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
兩條都是從不同方面對於守約者的保護。

附條文:
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
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
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
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希望採納

熱點內容
河南省不動產實施條例 發布:2025-07-11 04:46:11 瀏覽:531
是名道德 發布:2025-07-11 04:46:09 瀏覽:960
集資詐騙律師 發布:2025-07-11 04:31:21 瀏覽:160
行政法法的效力 發布:2025-07-11 04:30:32 瀏覽:282
寵物寄養企業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1 04:29:49 瀏覽:287
合同法劉凱湘 發布:2025-07-11 04:02:49 瀏覽:279
巡察規章制度執行情況 發布:2025-07-11 03:52:30 瀏覽:735
湯陰法院張 發布:2025-07-11 03:52:27 瀏覽:519
建設法治中國答案 發布:2025-07-11 03:41:46 瀏覽:502
錦州北街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7-11 03:28:39 瀏覽: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