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社會經濟地位法
⑴ 衡量社會經濟地位的三個指標
1.GDP(過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境內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但並不包括經濟體內的所有交易。股票交易,公司收購,沒產生新的產品和服務,都不會被算進GDP。GDP每個國家大致有四種成分,每種成分代表經濟體中不同的能夠消費的群體,分別是消費者消費,企業消費(投資),政府消費,凈出口(其他國家進行的消費)每個指標在不同國家所佔GDP比重不同,這四個成分決定經濟增長的快慢。2.失業率:積極尋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勞動力人口(不包括老人,小孩,因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的特殊人群),GDP和失業率成反比。3.價格穩定:通貨膨脹,導致錢的購買力下降,員工要求漲工資,導致企業運營成本增加,利率也會增加,貸款更難了,於是人們買房買車會減少。通貨緊縮,相當於產品價格降低,人們往往期望更低的價格,從而消費減少,導致GDP下降,失業率增加。也不利於經濟增長 。
⑵ 經濟法地位
1、經濟法在法域中的地位
公私法劃分存在著局限性,基於此,法域理論的發展——第三法域的觀點提出。日本學者橋本指出:在個人與國家各自的領域之間,已經形成了以社會為過渡體的一個獨立存在於其他法域的獨特法域。金澤良雄則在「三分說」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經濟法正是跨於公法、私法兩個領域,並也產生著兩者相互牽連以至相互交錯的現象。而此種觀點基本成為我國經濟法學界的通說。
在沖破傳統的兩大法域樊籬的基礎上,有的學者進而提出了「第三法域」——社會法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法部門的興起,傳統公法、私法二元結構的理論體系已經被公法、私法和第三法域新構架所替代。因為經濟法既不完全屬於公法,也不完全屬於私法,而公法、私法是獨立的兩大法域,所以經濟法屬於全新的第三法域。關於第三法域,有的學者認為其即是經濟法,也有認為其指的是社會法。
第三法域一般指的是社會法域,經濟法是從社會法中獨立出的一個法律部門,從法域的角度講,經濟法作為一個部門法被包含在社會法法域中。
2、經濟法是否具有獨立的法律部門地位
經濟法學界反對片面地理解法律部門劃分的「標准」,將其客觀化、絕對化。法律的分類,是人們對法律的主觀認知,某一類法律,只要其系某些具有同質性的法律規范組成,有共同的法律宗旨、理念、原則,有相同或近似的法律規則、技術,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它們就具有理論與實踐相對獨立性的價值。
在中國的法律體系中,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
⑶ 社會經濟地位的定義
社會經濟地位。社會經濟來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服務於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在社會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⑷ 「社會經濟地位」屬於什麼變數( ) A、連續變數 B、中介變數 C、主動變數 D、屬性變數 第2題 (3.0) 分
答案為D,分析如下:
【1】連續變數:在一定區間內可以任意取值的變數叫連續變數,其數值是連續不斷的,相鄰兩個數值可作無限分割,即可取無限個數值。
【2】中介變數: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但可以根據引起行為的先行條件及最終的行為結果本身推斷出來的中介因素。
【3】【4】主動變數與屬性變數:主動變數(active variables)是研究者可以操控(manupulate)的變數,操控(尤其是在實驗研究法中)的目的在便於比較,解釋,或減少內在效度的威脅。而屬性變數(attribute variables)是指研究者無法操控只能測量的變數。
社會經濟地位是結合經濟和社會學關於某個人工作經歷和個體或家庭經濟基於收入、教育和職業等因素相對於其他人的社會地位的總體衡量。當分析一個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的時候,在核實各個家庭收入來源者的屬性之後,除了考查總體收入之外,還將考查該家庭全部收入來源者的教育和職業情況,以此區別於個體考察。
社會經濟地位通常被分為三類——高社會經濟地位、中經濟社會地位和低社會經濟地位,用於描述一個家庭或某一個人所屬的社會經濟地位。當將一個家庭或個體放入其中一個類別的時候,三個變數——收入、教育和職業或其中一個就能夠被評估出來。第四個變數——財富,在認定了社會經濟地位之後也有可能被考查出來。
⑸ 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
經濟地位可以改變,咱家庭的內部誰說了算。
而社會地位在你家裡,是靠經濟地位決定的。
當然,有愛的家庭是講究民主的。
⑹ 哪些因素影響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獲得
1.自己事業上是否成功是對自身的社會地位起決定性作用;
2.出身的家庭背景,父母有很好的社會地位那對於孩子獲得一個很好的社會地位肯定是有幫助。
3.高等教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潛在地位因素;
4.身邊其他親朋好友(除父母)的社會地位也對自身的社會地位有影響。
拓展資料:
社會經濟地位,簡稱社經地位,英文縮寫SES,是結合經濟學和社會學關於某個人工作經歷和個體或家庭基於收入、教育和職業等因素相對於其他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總體衡量。當分析一個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時,這個家庭的收入、家庭勞動力的教育程度,以及勞動力的職業會被當做一個整體納入考量。分析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時,這個個體的相關情況會是主要考量。
個人或家庭的社會經濟情況可以被分成三類:高社會經濟地位、中等社會經濟地位、低社會經濟地位。通過評估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在收入、教育、職業其中一個或多個因素上的表現,我們可以把他(們)歸類於一個社會經濟地位類別。在某些情況下,社會經濟地位評估會包含第四個因素:財富。
1.收入
收入可以指月薪、報酬、利潤、租金和其他任何所得。收入還可以包括失業補償或工人補償、社會保障、養老金、利息或紅利、 版稅、信託、 贍養費或其它來自政府、公眾、 或家庭的財務援助。
2.教育
教育程度對收入有直接影響。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口收入中位數也比較高。統計數據顯示,擁有專業訓練和博士學位的人收入最高,只有高中文憑的人收入較少。較高的教育程度意味著更好的經濟和心理狀態(即: 更多收入、更有控制力,更好的社會支持和人際關系)。教育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可以把人從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提升到較高的地位。
3.職業
作為社會經濟地位的考量標准之一,職業聲望體現了個體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和崗位常常要求個體有一定教育程度,這些比較好的工作也能帶來相應的收入。此外,工作內容體現出個體必備的技能。當職業被用來作為社會地位的衡量標准時,我們需要描述工作性質,看個體的決策能力和控制力,以及他對這個工作的心理依賴度。
4.其他因素
財富可以指經濟儲備或固定資產。一套安全的後備資源可以衡量一個家庭應付緊急情況,或提供舒適生活的能力。財富是兩代人之間的過渡,也是家庭的積累收入和儲蓄。收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規模、宗教、職業和教育程度都與財產息息相關。貧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一樣,都是重要的社會問題。
⑺ 社會經濟地位包括哪些
社會經濟地位包括收入,教育、職業和其他因素。社會經濟地位,簡稱社經地位,是結合經濟學和社會學關於某個人工作經歷和個體或家庭基於收入、教育和職業等因素相關。
⑻ 如何將職業編碼轉變為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一書,長一智。
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
⑼ 職業社會地位通常以什麼形式表現出來
職業地位是以經濟待遇、社會權力、社會聲望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的高低是職業地位高低的主要標志。職業地位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發展的。在農業社會,對農民的評價高於商人;工業社會崇尚科學家與企業家,對商人的評價高於農民。
職業地位的劃分:
由於各國(甚至是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背景不同,社會的文化和人們的價值觀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同一職業的地位評價也會有所不同。
但是,各國社會分層的研究結果也反映出了明顯的一致性:這就是在各國那些具有較高技術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在社會中具有較高權力地位的職業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那些從事體力勞動、技術水平較低、又缺乏權力的職業的社會地位評價都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