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① 結合歷史知識回答如何認識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哲學中矛盾觀點的主要內容:
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因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和理解其他規律、范疇的鑰匙;矛盾分析方法是辯證法中最根本的認識方法;是否承認矛盾規律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的作用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是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辯證矛盾不同於邏輯矛盾。辯證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客觀的。邏輯矛盾是人們思維中違反形式邏輯規則造成的思維混亂。任何科學認識,既要排除邏輯矛盾,又要研究邏輯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性質和趨勢;矛盾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
3.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基礎(不是冤家不聚頭),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4.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要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反對只見同一或只見對立的形而上學片面性。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1.事物發展中的同一性和斗爭性:(1)同一性為矛盾雙方的存在與發展提供場所;是矛盾雙方相互汲取對方有利於自身的因素而共同發展;規定事物向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趨勢。(2)斗爭性推動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造成事物的量變;促使矛盾雙方地位或性質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3)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
2.事物發展中的內因和外因:(1)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2)內因與外因關系的原理,是我國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哲學基礎。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矛盾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二是指同類事物的矛盾有共同性。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1)從性質看,有根本矛盾與非根本矛盾;(2)從地位看,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3)從解決形式看,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以及創造出一種使矛盾雙方長期共存的形式。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科學認識與區分事物的基礎,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論的基礎,因而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兩者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個別包含著一般,一般寓於個別並通過個別而存在;兩者區分是相對立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意義:理論上,它是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實踐上,它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5.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
(1)主、次矛盾及其關系:在事物的許多矛盾中,居於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規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響主要矛盾,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關系:在一個矛盾中,居於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影響主要方面,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3)兩點論是指在一個事物中要看到許多矛盾,在一個矛盾中要看到兩個方面。重點論是指在一個事物中要抓主要矛盾,在一個矛盾中要抓主要方面。兩點論和重點論是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要求我們抓住重點,帶動全盤;看主流,注意支流;在克服一種主要傾向時,要注意可能掩蓋的另一種傾向,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
四、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矛盾觀及其現代意義
1.中國傳統矛盾觀的內容:
(1)用「有兩」「有對」「有耦」等來說明矛盾的普遍性。如程灝說「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朱熹提出「萬物皆有兩端」「獨中又自有對」。
(2)用「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等來闡明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如《易經》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物極必反」,朱熹提出「一分為二」,方以智提出「合二為一」。
(3)用「和而不同」「執兩用中」等來分析矛盾的解決方式。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為貴」,《中庸》提出「致中和」。
2.中國傳統矛盾關的現代意義:(1)中國傳統矛盾觀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有許多相通之處,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奠定了思想文化土壤。但它屬於樸素辯證法,思想是零碎的,並帶有神秘色彩。(2)中國傳統矛盾觀注重和諧統一,對於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爭取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和平共處,創造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都有啟迪意義。
② 矛盾分析法的社會現象的矛盾分析步驟
對社會現象作矛盾分析的具體步驟是:首先把社會現象看成是運動中多層次、回多方面的矛盾統一答體,考察影響這種現象存在的諸多矛盾。其次,從這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社會現象的本質,社會現象是以上諸多矛盾的外部表現。分析矛盾發生變化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同時注意矛盾發展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即主要矛盾發展轉化的條件與時機。
③ 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能不能持續,首先決定於中國能不能從自己的國情出發,找到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過去那種粗放經營模式,既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巨大壓力,也面臨著資源短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等多重困境,迫切要求我們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推動自主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快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等.一句話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認識國情,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認識國情,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要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識國情,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中國必須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