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會法調整的范疇
1. 社會保障法屬於法的什麼范疇
社會保障法 社會保障法概述
一、社會保障法的定義
概念明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概念的內涵是要明確,而明確概念內涵 的主要方法就是給概念下定義。關於社會保障法的概念,從國內有關社會保障法的著述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⑴社會保障法是高速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⑵社會保障法即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維護社會安全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⑶凡是依據社會政策制定的,用以保護某些特別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進社會大眾福利的立法,就是社會保障法;⑷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為了保證有困難的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其生活質量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考察以上幾種關於社會保障的法的定義,所採取的都是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以其屬(法律規范)加上各差(調整的社會關系)——來定義社會保障法,因而有一定的缺陷。第一種定義的缺陷在於定義項「社會保障關系」本身又是一個不太明確的概念,無法用以明確被子定義項,所在地以很難使人對社會保障法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把握。第二種定義以社會保障法的功能作為它的種差來定義之。但在這一定義中,定義項的外延大於被定義項的外延,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因此「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不僅包括社會保障法,也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法律規范,諸葛亮如民法、經濟法甚至刑法中的許多規范同樣有此功能。所以,這個定義還是未能揭示概念的本質和內涵。第三種定義同樣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社會保障法的主權應包括國家、社會(用人單位)和全體社會成員,而「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勢必將部分社會保障法律規范排除在外。
因此,如果要考慮給社會保障法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定義中的和差如何來界定,社會保障法的種差實質上也就是該法律與他種法律之間所在地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區別。社會保障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任何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區別。社會保障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任何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所在地調整的社會關系都有其獨特性,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也正是一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保障法到期底調整哪些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屬性是什麼。基於對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理解(後文將詳述之),筆者認為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為主體,為了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並不斷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決某些特殊社會群體的生活困難而發生的經濟扶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二、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
一對社會保障關系的解析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即社會保障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一言以蔽之,可以稱為社會保障關系,理解社會保障關系是把握社會保障法內涵的關鍵。從目前關於社會保障法的著述關系,理解社會保障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這個問題上,難點主要有以下三個:⑴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究竟關系的主體究竟包括哪些?各自的權利義務如何?⑵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是什麼?⑶社會保障關系的怎樣確定?是許可權於對基本生活的保障,還是包括提高生活質量?
⒈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
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究竟包括哪些?首先,有學者認為,保障的政府機制的形成,或者說導致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原因是由於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市場經濟的固定特徵所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看不見的手」無法增進公共利益,實現公共消費,必須構造一隻「看不見的手」——政府機制的「社會保障」,去實現這一項任務。這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為社會多數人們所在地接受的邏輯。還有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國家責任為基礎的,例如西方一些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社會保障,認為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經濟職能。為實現社會公平而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因而,從一般原理看,是市場失效的客觀現實和社會對公平的關注,為政府幹預經濟、插手社會保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確實,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盡管近年來西方許多福利國家紛紛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減輕和分散政府的責任,調動市場和個人機制的作用,但這只是要解決以往的高福利政策所釀成的政府財政危機並導致經濟效率下降這一弊病,就高層自身無法克服的「市場失靈」而言,政府仍應是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當然,政府是一個泛化的概念,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的管理和運作、監督乃至出現爭議的解決,都要通過具體的社會保障機構以及國家的職能部門來操作。因而,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社會保障職能機構就始終代表著國家一方。而且,由於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是政府基本職責而啟動的,因而社會保障關系的一方必須是社會保障職能機構,也即國家。
社會保障關系主體中的「社會」,在我國主要指用人單位、社會共部分社會服務機構。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實踐表明:政府通過經濟政策手段干預調節經濟運行過程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擔負起社會保障的責任。在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在分析市場失效的過程中,發現政府也存在失效。「當政府政策或集體行動所採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經濟產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時,政府失靈便產生了。」用這種政府失效的理論保障體制的弊端所在。例如英國貿工部專家指出,英國失業問題還在於半個多世紀來,英國歷屆政府對「坐吃山空」的高福利政策不敢觸及,以致為所欲為業者依賴政府津貼仍能度日,客觀上助長了不少惰性。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經濟轉軌國家,例如我國,基於目前的國情,財政基礎較簿弱,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下,國家不可能承擔起全部或大部分的保障,必須分散到社會或個人,構築起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片面強調社會保障穩定社會、實現社會平等的作用,還要重視其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交率的功能。從目前我國許多保障措施來看,無論是「國家、用人單位、勞動者三方負擔」,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都體現了力圖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兼顧的原則,所以社會和個人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主體。特別是個人,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主體身份可以說是雙重的,不僅是社會保障被給付主體,在許多項目上(例如社會保險的一些項目上)還是資金來源主體(從該意義上講,也有說是給付主體)。
⒉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
研究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⑴社會保障關系具有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相結合的屬性。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等。除社會福利具有廣泛性以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優撫安置都是針對特定社會群體的,只有具備一定的主體身份才能享受這些保障項目。而社會保障的核心是給付,通過給付,使保障對象獲得生活的必需,因此,社會保障關系又是一種典型的財產關系。
⑵社會保障關系既不完全是平等主體間的關系,也不完全是體現國家權力的管理和服從關系。傳統公、私法的二元劃分理論認為,公法調整的是政治國家的關系,即國家權力運作產生的諸種關系;私法調整的是市民社會的關系,即市民社會中的個人權利。而隨著現代「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的相互滲透,學者父認為已出現了一個新的法域——社會法。社會法以社會利益為本體,追求社會公平的實現,社會保障法即為典型的社會法。所以其中既有國家權力干預 的關系,又有公民享受國家給付的權利的關系。有學者以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核心——給付關系為例進行了闡述,認為給付關系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合同的約定關系。在給付關系中,在存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基於行政權利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而是平等主體間基於合同約定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但這種約定又是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單方面做出的一種授益約定。因此,給付關系是一種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做出授益約定,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依法履行授益的約定的關系。按照有的者的說法,認為它是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通過社會保障權利與社會保障義務將國家、社會團體以及全體社會成員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
⑶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具有非對等性。這種權利義務的非對等性是指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既有無形履行了義務的法定權利,也有不享受任何權利的國家義務。前者體現在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法律關系中,享受社會保障權利的公民,不需要履行任何社會保障義務( 不需要履行繳費等法定義務),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或主體身份,即可享受社會保障權利。例如在社會救濟中,只要公民生活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和最低生活標准以下,就可以獲得救濟。此外,在社會保障項目中,勞動者對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都負有繳費義,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充分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但對失業保險來說,繳納失業保險費是勞動者法定義務,但並非所在地有繳費者都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⒊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
在確定和理解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上,一個難點就是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是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是不僅包括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包括了國家逐步提高公民生活質量的保證?
我國與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范圍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因此許多國家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是社會福利中的最低層次。因此,我們看到的西方「福利國家」早已超越了這個層次。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本身飲食了社會福利,因而我們的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不應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社會福利是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精神生活而採取的措施,提供的設備和服務,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們。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應是指後者。但同時要注意的是,由於社會福利的普遍性和高水平,它必須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較高的程序時才能充分實施,否則會導致「福利危機」,阻礙經濟的發展,今日西方一些高福利國家的「福利病」就證實了這一點。所以,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還只能將其作為一個未來的發展目標,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說還不一定具備現實的可行性。這也是同我國社會保障「低水平、廣覆蓋」的精神相適應的。
二社會保障關系的分類
社會保障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種劃分。依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社會保障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社會福利關系,以及優撫安置關系。依社會保障的體制來劃分,又可以分為社會保障管理關系、社會保障資金籌集關系、社會保障給付關系、社會保障資金運營關系、社會保障監督關系等。概括地講,社會保障關系就是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國家、用人單位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具體有以下關系:
⑴政府與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之間的關系。其間包括了委託、管理和監督的關系,政府委託並管理社會保障實施機構對社會成員進行給付和幫助,而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也要接受政府的監督。
⑵國家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給付關系,明確國家的職責和義務以及社會成員應享受的保障性權利。
⑶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它是指社會保障職能機構由於職責劃分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協作關系。包括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機構、管理機構、運營機構和發放機構,它們應各自有明確的分工,但又在職能上相互銜接,構成一個統一運作的整體。
⑷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社會保障費用的徵收與繳納而發生的關系。
這些關系並非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往往呈現出交錯復雜的特點。除此之外,就廣義而言,還有社會保障爭議的仲裁與訴訟關系,一般來說,社會保障訴訟應採用行政訴訟的程序進行。
三、社會保障法的特徵
⒈廣泛的社會性
社會保障法是典型的社會法,因而社會性是社會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徵。其社會性表現在:第一,目的的社會性。社會保障之設立即為社會利益,保障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安全,所以社會保障法的目標即在於通過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來達到社會穩定。第二,享受權利主體的普遍性。社會保障的權利由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員數目以及可以離開受的社會保障項目會截止來越多。第三,社會保障責任和義務的社會化。社會保障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社會保障通過立法,採取國家、用人單位和社會成員共同負擔的原則,將責任和義務分散到整個社會,以資金來源的多渠道來保證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轉。
⒉嚴格的法定性
社會保障法是社會法,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於私法的意思自治,也不同於公法的國家行使行政權利。它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法的特徵,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強行規定的一系列准則,從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繳納到社會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圍,以及社會保障金的發放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任意更改。
⒊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性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運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序正常運轉的程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對象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對象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序性規定。
⒋特定的立法技術性
社會保障的運營須以數理計算為基礎,這使得社會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較高的技術性。「大數法則」和「平均數法則」在社會保障立法中會經常用到。另外,還有一些保障項目在費率、范圍等的確定上會常用到統計技術。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養老保險立法中的關鍵技術,涉及到退休後平均存活年數的確定、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統籌范圍的確定、養老保險費率的確定等種種問題,都需要運用數理技術來確定。
2. 法律和道德調整的范圍關系式什麼
道德與法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任何社會都離不開硬控制和軟控制,所謂硬控制,是指通過強制力來保證實現,如法律、軍隊、警察、監獄等;所謂軟控制,是通過思想政治道德的教化來控制。人具有生物的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其中,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們要想在社會中很好地生活,就必須要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有的屬於法律范疇的,但更多的是屬於道德范疇的。雨果說:「對於人民來說,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於個人來說,惟一的權力是良心。」 在禮教社會,道德就相當於今天的法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越來越復雜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已不足以約束所有人的行為,人們不肯為了講究「劃地為牢」之類的「信譽」而去犧牲生命了,這時法律便應運而生了。法律和道德都是行為規范,所不同的是法律具有強制性。也許有人會想,現在是法制社會,維持秩序要靠法律,而不能靠道德。我們當然毫無理由忽視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但也應該清楚,法制是建立在道德良心基礎上的,連起碼的道德良心都沒有了,誰還會去認真執法呢?對於違法犯罪的人來說,真正能使他們棄惡從善、悔過自新的,主要是道德的力量。一個人如果真的喪盡天良,六親不認,喪失人性,法律對他只能起到刑罰作用,而起不到約束作用。盡管與法律相比,道德說教有時顯得蒼白無力,但是在更寬泛的領域,對於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行為,起約束作用的還是道德,而不是法律。道德良心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准則,是每一個人內心的警察,有了它,人們便各自安分守己,沒有它,個人貪婪的慾望就會像阿拉伯神話中魔瓶放出的魔鬼一樣為所欲為,造成社會的混亂。世界上只有一個未曾中斷過自己歷史的國家,那就是中國。其根本原因是華夏文明哺育和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操。是什麼力量推動著無數的人為國捐軀,是什麼力量推動著無數的人為民請命?不是法律,而是道德情感!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法律是解決「罪不罪」問題的,道德是解決「對不對」問題的。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大多數「罪不罪」就含在「對不對」之中,但是,許多「對不對」卻不是「罪不罪」的問題。當道德與法律相沖突時,必須以法律為准繩,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絕不可以打著道德的幌子干違法亂紀或踐踏法律的勾當。
3. 下述社會關系中屬行政法調整范圍的是( )。
C、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行政法是調節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內的總稱。它容調整的對象是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履行其職能或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權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行政關系,所以C 項正確。A項所指的社會組織並非特定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B項所指的「締結買賣合同而形成的關系」並非行政關系,D項所指的民事關系也並非行政關系,它們都不屬於行政法調整的范圍。
(3)什麼是社會法調整的范疇擴展閱讀:
從大的法律門類來說,各個門類的法律都是調整特定的社會關系。我國的法律體系通常認為包括七個法律門類,即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其中,憲法調整的是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非財產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
4. 什麼是法的調整職能
法的職能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例如,按照法調整社會關系效力范圍,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職能,按照調整社會關系所屬的范疇或領域,可以分為政治職能、經濟管理職能和文化管理職能,按照調整社會關系的性質,可以分為階級職能、社會公共職能。對職能的不同分類可以綜合運用,即以某種分類為前提,結合其他分類進行研究和理論闡述。應當指出,分類不是分割,法的各種職能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對外職能是對;內職能的繼續,其性質與對內職能相一致。又如,政治職能是經濟和文化管理職能的支柱,而經濟職能又是政治、文化職能的物質保障,文化職能則為政治、經濟職能提供精神力量和智能。另外,階級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同樣也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在研究法的職能時,不能對法的某種職能作孤立的研究,這些職能在社會實踐中往往是相互交錯的。而法的全部職能歸結起來都是為了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都具有階級性。
5. 民法調整的范圍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平等主體間基於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不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
資料拓展:
中國民法學界在討論中提出的四種觀點:
(1)認為民法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
(2)認為民法調整以商品經濟關系為核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商品經濟關系決定了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質;
(3)認為民法應調整受價值規律自發作用的經濟關系以及一定的人身關系,具有計劃組織因素的經濟關系由經濟法調整;
(4)贊同前蘇聯現代經濟法觀點,主張仿效1964年原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和1975年原民主德國民法典,使民法成為公民權益保護法。
1986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採用了前二種觀點,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但在中國法學界,對民法調整對象問題仍未取得一致意見。參見〔民法〕。
資料參考:民法調整對象
6. 急!!!「社會法的調整范圍」 是什麼意思誰能解答下啊如果作為論文應該怎麼寫啊
現代大陸法系的國家首先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社會法是什麼呢?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這些現代法律主要是解決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性的問題。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會法」的提法。
社會法是我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隨著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民商法和經濟法主要調整一國的經濟生活,側重於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憲法和行政法主要規范國家的政治生活,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傳統的法律部門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與經濟相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保護,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權利(可以稱之為「社會權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門加以保護,社會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深化改革而社會法理論與實踐又比較薄弱的環境下,完善社會法,保障公民的社會權,使人們實現真正的解放——社會解放,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然,社會法的概念、定位和體系、社會法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社會法的基本制度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取得一致,社會法可謂任重而道遠。
7. 以下哪些社會關系不屬於勞動法的調整范圍,a,社會救濟 b,集體合同爭議 c,軍
集體合同爭議
集體合同爭議肯定是勞動法調整,社會救濟應該是包括五險一金內容吧,但是不屬於,軍有關的都不是
8. 物權法是屬於社會法的范疇嗎
不屬於。
物權法屬於民法范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平等」主體有強弱之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