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機器觀察法
⑴ 我想知道心理學主要都學習什麼,越詳細越好.謝謝~
第一章 心理學概論
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個體心理的,包括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
2,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想像的一門科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既研究個體心理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
2,人的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
3,心理與行為、意識與無意識的關系是什麼?
1,心理與行為:行為是有機體的反應系統。它有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構成。行為不同於心理,但又和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行為總是在一定的刺激下產生的,而且引起行為的刺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就難以理解外部行為;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心理學研究的一條基本法則就是通過外部行為推測內部心理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有時也叫做研究行為的科學。
2,意識與無意識:人的意識是由人的認知、情緒、情感、慾望等構成的一種豐富而穩定的內在世界,是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部資源。人不僅能意識到客體的事物,而且還具有自我意識。低等動物沒有自我意識,嬰兒的自我意識也沒有發展起來。自我意識具有分析和評價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識外,還有無意識現象。無意識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現象。如,人在夢境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主要就是無意識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識的支配下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有精神錯亂,大腦損傷的人病人,他們的行為才失去意識的控制,而完全為無意識的慾望所支配。
4,心理學要研究哪些問題?
人的心理現象是非常復雜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進行研究。但概括起來主要研究的問題是:1,心理過程;2,心理結構;3,心理的腦機制;4,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5,心理與環境。
5,心理學的研究類型?
心理學的研究類型有:因果研究、相關研究、個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學的意義?
科學的預測現象,有效的控制現象和從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在理論和實踐上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1, 理論意義:科學正確的解釋心理現象,對於我們破除迷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實踐意義:通過科學的認識心理現象,我們在實踐中就可以引導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並且可以運用心理的規律去預測和控制心理現象,指導不同領域的實踐。
7,心理學有哪些主要的學科分支?
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1,普通心理學:○1研究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最一般規律以及各種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規律;○2研究心理學最一般的理論;○3研究心理學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生理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心理生理學研究心理活動引起的生理功能的變化。
3,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的種系發展『比較心理學』和人心理個體發展『畢生發展心理學』
4,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所包含的各種心理現象,揭示教育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系。
5,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診斷、治療及預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6,工程心理學:是心理學與現代技術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它研究人與機器之間的配置和機能協調,實現人、機器、環境系統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條件下從事工作。
7,社會心理學:是系統的研究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科學。
8,為什麼說心理學是一門中間學科?
1,學科分類中通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部類。心理學要研究心理現象的物質本體,及心理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學一樣,因而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
2,人又是社會的實體,人的心理的發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此外心理學還研究團體心理和社會心理,這些心理現象更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的研究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
總之,心理學既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所以心理學處在中間位置,因而叫做中間科學或者邊緣科學。
9,心理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的特點是什麼?
(一)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觀察法一般在下列情況下採用:
1,對所研究的對象無法加以控制;
2, 在控制條件下,可能影響某種行為的出現;
3, 由於社會道德的要求,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
觀察法的成功取決於觀察的目的與任務、觀察和記錄的手段以及觀察者的毅力和態度。
觀察法的缺陷:
1, 在自然條件下,事件很難按嚴格相同的方式重復出現。
2, 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結果難以精確分析。
3, 由於未對條件加以控制,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的研究對象,而要研究的對象卻沒有出現。
4, 觀察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影響。
(二)心理測驗法。是指用一套預先經過標准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心理測量要注意兩個基本要求:測驗的信度和測驗的效度。
1,信度是指測驗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有效的測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質。
為了保證心理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對某種心理品質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對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麼相應的量表就會說完善。另一面在編制心理量表時要注意嚴謹性和科學性。
(三)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實驗室實驗是藉助專門的實驗設備,在實驗條件嚴加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有助於發現事件的因果聯系,並可以進行反復的驗證;但是缺點是主試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使實驗情景帶有極大的人為性質。
自然實驗也叫現場實驗,對實驗條件進行適當的控制,使人們在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情景中進行的。它消除了實驗室實驗的缺點,但是由於條件控制的不夠嚴格,因而難以得到精密的實驗結果。
實驗法是包含著一系列的變化的因素,稱為變數。其中有些變數是由試驗者控制的實驗條件,叫自變數和獨立變數。還有實驗者所要測定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叫因變數。
(四)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10,現代心理學的歷史背景事件:
1,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是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
2,唯理論-著名代表是法國哲學家讓內•笛卡兒。
3,經驗主義起源於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經驗主義先驅)和洛克(奠基人)。
4,英國經驗主義形成聯想主義,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約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學思潮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實驗生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實驗方法的直接來源。
6,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在心理學史上,人們把這看成是心理學脫離哲學的懷抱,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志。
11,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派別有哪些?
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派別有:
『構造主義』--奠基人是德國馮特。著名的代表人物為鐵欽納。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經驗分為感覺、意想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研究方法強調內省法。
『機能主義』――創始人美國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爾。主張研究意識,他們把意識看成是一個川流不息的過程。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推動向實際生活的發展。
『行為主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表《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學》。行為主義特點: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2,反對內省法,主張用實驗法。
『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有德國的韋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於全體。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他們重視心理學實驗,在知覺、學習、思維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體」。
『精神分析學派』――由奧地利的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一個學派。重視研究成年人的異常行為分析。並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重視動機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
12,現代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學的研究
2,行為主義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美國心理學家奈塞爾發表《認知心理學》一書。
5,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
13,中國心理學的發展?
1,中國現代心理學的開創始於1917年,標志就是北京大學首次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
2,1920年,南京高師(東南大學)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
3,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國心理學會被正式接納加入世界心理學聯合會。
附錄:名詞解釋
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個體心理的,包括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
2,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和語言等。
3,無意識-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現象。
4,雙盲控制-在實驗中,主試者和被試者都不知到自變數是怎樣被控制的,這種實驗叫雙盲控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
1,腦的進化:
1,神經系統的發生: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變形蟲)——沒有專門的神經系統、感受器官和效應器官。多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專門接受刺激的特殊細胞,形成了專門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同時出現了協調身體的神經系統,組成了網狀神經系統。水螅已經具有了高等動物的反射弧的雛形,這也是神經系統的最初形態。
2,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蚯蚓-出現了神經節,頭部神經節發達,稱為發頭現象。發頭現象的出現為腦的產生准備了條件。蚯蚓的神經系統是鏈索狀的,稱為鏈狀神經系統。昆蟲-形成了三個大的神經節:頭部、胸部和腹部。它們的神經系統稱為節狀神經系統。
3,低等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脊椎動物的體內背側有一條脊柱骨,稱脊椎。脊椎動物是管狀神經系統且其神經組織是空心的。管狀神經系統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腦泡(前腦、間腦、中腦、延腦、小腦)。爬行動物出現了大腦皮層。
4,高等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哺乳動物-(嚙齒類、食肉類、靈長類)。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更加完善,大腦半球開始出現溝回,腦的各部位的機能也日趨分化。大腦皮層是整個神經系統的最高部位。
2,從低等脊椎動物到高等脊椎動物腦得進化:
1,腦的相對大小的變化——腦指數
2,皮層相對大小的變化——皮層指數
3,皮層內部結構的變化——腦的功能區
3,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1,神經元——1891年,瓦爾岱耶提出。是具有細長突起的細胞,它有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組成。胞體:最外是細胞膜,內含細胞核和細胞質。細胞質有神經原纖維、尼氏體、高爾基體、線粒體等。其中神經原纖維和尼氏體是神經元特有的結構。樹突——較短,負責接受刺激,將神經沖動傳向胞體。軸突——較長,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經原纖維。軸突作用是將神經沖動從胞體傳出去,到達與它聯系的各種細胞。
神經元按突起的數目分為:單極細胞,雙極細胞和多極細胞。
按功能分為:內導神經(感覺神經)、外導神經(運動神經)、中間神經。
2,膠質細胞——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有大量的膠質細胞。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溝通有重要作用。1,為神經元的生長提供了線路,並恢復受損的細胞;2,在神經元周圍形成絕緣層,使神經沖動得以快速傳遞;3,給神經元輸送營養,清除神經元間過多的神經遞質。
4,神經沖動的傳遞
1,神經沖動的電傳導——神經沖動在同一細胞內的傳導
2,神經沖動的化學傳導——神經沖動在細胞間傳導
神經迴路是腦內信息處理的基本單位。最簡單的神經迴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系統的中樞部位、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
5,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有神經元構成的一個異常復雜的機能系統。有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
1, 周圍神經系統:脊神經、腦神經、植物性神經。
A,脊神經發自脊髓,穿椎間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後根的神經纖維混合組成。脊髓前根纖維屬運動性,後根纖維屬感覺性。混合後的脊神經是運動兼感覺的。
B,腦神經: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
C,植物性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使機體應付緊急情況的機構;副交感神經起著平衡作用,抑制體內器官的過渡興奮。
2, 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
A,脊髓。作用:1,脊髓是腦和周圍神經的橋梁;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
B,腦干:包括延腦、橋腦和中腦。
延腦在脊髓上方,背側覆蓋著小腦。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腸胃等活動,叫「生命中樞」。
橋腦在延腦上方,是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之間傳遞信息必經之路,它對人的睡眠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中腦位於丘腦底部,小腦、橋腦之間。
C,間腦:丘腦和下丘腦
丘腦-所有來自外界感覺器官的輸入信息通過丘腦導向大腦皮層,從而產生視、聽、觸、味的感覺。對控制睡眠和覺醒有重要意義。
下丘腦-調節「植物性神經」,對維持體內平衡,控制內分泌腺的活動有重要意義。
D,小腦:有小腦皮層和髓質。作用:主要是協助大腦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協調動作。
E,邊緣系統:有扣帶回、海馬回、海馬溝、附近的大腦皮層。邊緣系統與動物的本能有關,還與記憶有關。
6,大腦的結構和機能。
1,大腦的結構:三大溝裂:中央溝、外側裂和頂枕裂。四大葉: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大腦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經細胞和無髓神經纖維覆蓋,叫灰質,也就是大腦皮層。大腦半球內面是由大量神經纖維的髓質組成,叫白質。還有橫行聯系的胼胝(Pian Zhi)體。
2,大腦的分區和機能:布魯德曼的皮層分區。分成初級感覺區、初級運動區、言語區、聯合區。
A,初級感覺區:視覺區、聽覺區和機體感覺區。視覺區-第17區,產生初級形式的視覺;聽覺區-第41,42區,產生初級聽覺。機體感覺區-第1,2,3區。產生觸壓覺,溫度覺,痛覺,運動覺和內臟感覺。軀干、四肢在體感區的投射關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級運動區:-第4區,稱運動區。功能是發出動作指令,支配和調節身體在空間的位置、姿勢及身體各部分的運動。
C,言語區:主要定位於大腦左半球。其中有一個言語運動區覺布洛卡區,即布魯德曼的第44、45區。這個區域損壞會發生運動失語症;威爾尼克區是一個言語聽覺中樞,損傷將會引起聽覺失語症。
D,聯合區:感覺聯合區、運動聯合區和前額聯合區。
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語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右半球則主要負責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
7,腦功能學說
1,定位說:
開始於加爾和斯柏茲姆的「顱相說」。
真正的定位說開始於失語症人的臨床研究。1825年,波伊勞德提出語言定位於大腦額葉,並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於大腦的某一區域
2,整體說:
弗羅倫斯實驗採用局部毀損法發現,動物可以恢復功能。從而提出腦功能的整體說。拉什利的腦毀損實驗發現腦損傷後對習慣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礙,並且這種障礙於損傷的面積有密切的關系。提出了均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大腦皮層的各個部分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生作用;並且大腦以總體發生作用。
3,機能系統學說:
魯利亞,認為那是一個動態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機能系統。在機能系統的個別環節受到損傷時,高級心理機能確實會受到影響。分為三個緊密聯系的技能系統:
第一機能系統即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的機能系統-動力系統
第二機能系統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
第三機能系統叫行為調節系統,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
4,模塊說:
在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中出現的重要理論。認為: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並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
8,內分泌腺分類和機能
1,腺體-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腺;和內分泌腺(無管分泌腺)如內分泌物和荷爾蒙。
內分泌腺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可以決定:1,身體的發育;2,一般的新陳代謝;3,心理發展;4,第二性徵的發展;5,情緒行為;6,有機體的化學成分。
2,內分泌腺分類和機能:科學家發現共有27種內分泌腺。
1,甲狀腺-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2,副甲狀腺-保持血液和細胞內鈣的濃度有重要作用。
3,腎上腺-維持體內鈣離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4,腦垂體-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種不同的內分泌腺,因而稱為「主腺」。
5,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進第二性徵的發育。
附錄:名詞解釋
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機能的單位。由胞體、樹突和軸突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傳送信息。
2,神經沖動-當任何一種刺激作用與神經時,神經元就會由比較靜息的狀態轉化為比較活動的狀態,這就是神經沖動。
3,靜息電位-在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對K+有較大的通透性,對Na+的通透性很差,其結果是K+經過離子通道外流,而Na+則被擋在膜外,致使膜內外出現電位差,膜內比膜外略帶負電,這就是靜息電位。
4,動作電位-神經受刺激時的電位變化。當神經受到刺激時,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變化,鈉離子通道臨時打開,帶正電荷的鈉離子被泵入細胞膜內部,使膜內正電荷迅速上升,並高於膜外電位。這一變化過程就是動作電位。
5,神經-體液調節-所有內分泌腺的活動都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神經系統通過內分泌腺的激素影響各種效應器官的活動,這就是神經-體液調節。
。。。。。。。。。。。。。
⑵ 高分求:法對科學的影響,作用。科學對法的影響和作用
1. 法對科學的影響和作用。
法 簡單講就是規矩,拿三鹿來舉例,三鹿的產品應該是科學創造的吧,可質量上就不過關,還是國家免檢,檢測出問題後,法開始監制產品的質量。 那麼這一連串的問題就可以說明,法約束著科學的行為, 讓科學能夠良性的發展。 這就是影響, 起到的作用當然就是造福百姓了,剛出生的baby能放心喝奶,群眾當然不必恐慌,企業就能更有效益。
上面的例子可能有點偏,再舉個,熊貓燒香病毒,武漢男孩,這病毒科技含量高啊,竊取資料,破壞系統,造成經濟損失,法對其進行嚴懲,起到制約和管理網路體制的作用,約束著科學給人們帶來的破壞行為。
好的例子可以聯想到環保產品,法在推進這些科學項目的進程,給科學創造著更好的發展環境。
2 . 科學對法的影響和作用!
這個屬於法還沒出台相關措施,沒能進行相關約束的情況。那麼對科學掌控能力有限,例如塑料產品,之前還得過諾貝爾獎,但現在成為了垃圾,不利於環保,包括汽車尾氣,生化廢物,等等,這都是科學的產物,它對法有了影響,在健全法,使法能夠加緊節奏去對相關科學監管,對法的完善起到了作用。
⑶ 科學的四種觀察法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指調查員在一個自然環境中(包括超市、展示地點、服務中心等)觀察被調查對象的行為和舉止。
2、設計觀察法 設計觀察法是指調查機構事先設計模擬一種場景,調查員在一個已經設計好的並接近自然的環境中觀察被調查對象的行為和舉止。所設置的場景越接近自然,被觀察者的行為就越接近真實。
3、掩飾觀察法 眾所周知,如果被觀察人知道自己被觀察,其行為可能會有所不同,觀察的結果也就不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也會出現偏差。掩飾觀察法就是在不為被觀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況下監視他們的行為過程。
4、機器觀察法 在某些情況下,用機器觀察取代人員觀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機器可能比人員更便宜、更精確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⑷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名詞解釋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研究者有抄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或藉助輔助儀器,對處於 的教師和學前兒童的行為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教師開展學前兒童社會性教育。
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4)社會科學機器觀察法擴展閱讀:
眾所周知,如果被觀察人知道自己被觀察,其行為可能會有所不同,觀察的結果也就不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也會出現偏差。掩飾觀察法就是在不為被觀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況下監視他們的行為過程。
在某些情況下,用機器觀察取代人員觀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機器可能比人員更便宜、更精確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⑸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有哪些
社會科學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
2、個體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3、實證性與評價性相結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對社會科學中三個基本關系(定性與定量、個體與整體、事實與價值)的辯證解決,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精神,又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相結合的,因而,它們可以構成適應現代社會整體化趨勢的方法論基礎。
(5)社會科學機器觀察法擴展閱讀
馬克思曾預言:「科學只有從自然科學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統一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頁)。
一百多年來,人類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均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尤為突出,不僅深入到了自然界的宏觀領域、宇觀領域和微觀領域,還深入發展到了人類機體(包括大腦)和人類社會領域,而且這兩個方面仍在不斷地進行相互滲透、相互整合。
社會科學(包括思維科學)越來越多地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許多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已經卓有成效地應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之中,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社會科學的這種不斷地採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稱之為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
⑹ 心理管理誰最早提出的定義
中國古代就有豐富的管理心理學思想。例如,春秋末年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就寫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孫武強調領導與下屬之間意願協調一致的重要性,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學原則。
中國古代的管理哲學思想充分反映在關於人性的爭論上。荀子認為「今主人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惡》)。孟子則認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國古代管理心理學思想已經受到管理心理學家的廣泛重視,中國的有關古籍也成了一些國家培養管理人員的必讀書目。
不過,管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還是與現代化大生產密切相聯系的。19世紀末,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對企業的管理也更為復雜,勞動組織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學研究的日程。這時出現了科學管理的學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著重研究了 工人操作合理化的問題,但他把人看成是經濟人,忽視了人的社會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管理心理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參戰各國都力圖利用心理學原則來改進管理,提高生產為戰爭服務。例如,制定人員選拔和訓練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組織形式,調整工人與管理人員的關系等。
戰後,工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人在生產中社會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會心理學家梅奧為首的一批專家進行了霍桑實驗,提出了「社會人」的思想。他們認為,單靠物質刺激不能保證調動工人的積極性。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的社會條件與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關系。此外,他們還提出了非正式組織在群體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工程心理學的發展,強調研究人-機關系,同時也提出了解決人-人關系,人-組織關系的問題。戰後,許多學者總結了戰時的經驗,考慮到有必要建立一門研究人的行為的綜合科學,認為可以把人與社會,人與生產中的諸因素統一加以考慮。於是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次討論會上,便提出了「行為科學」這一名稱。其後美國福特基金會給予了經濟上的支持;在許多大學中開展了有關行為科學的研究,並出版了行為科學雜志。
由於行為科學這一名稱過於廣泛,有人把醫學中的行為研究、動物行為研究等也包括在內,不能突出與生產管理有關的工作。所以後來有不少單位與專家採用組織行為學或組織心理學的名稱,專指在一定組織內活動的個體和群體行為的研究。在中國則多用管理心理學的名稱。
管理心理學主要研究與組織行為有關的人的個體特點,如動機、能力、性向等;人的群體特點,如群體的分類、人與組織的相互作用等;領導行為特點,如領導風格,領導的評估與培訓等;組織理論與組織變革,如組織的模型,組織變革與組織開發研究等;工作生活質量研究,著重從改善工作環境,工作豐富化、擴大化方面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提高生產率;跨文化管理心理學,比較不同的地區、國家、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下管理行為的異同,為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合作經營企業提供科學依據。
在研究方法方面,管理心理學並沒有一種適用於解決一切問題的通用的方法。它主要以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量表法、個案分析、准實驗研究、社會調查、公眾意見調查等方法為基礎,結合管理實際,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問題,採用適宜的方法,使問題的解決有客觀的科學的根據。
西方國家組織行為學主要應用於人為資源的研究,如利用測驗方法選拔職工,或應用評價中心方法對領導進行評價;由專家組幫助企業增加自我完善的能力,帶動各種組織進行改革;決策理論的應用,如協助大企業對重大項目、經營戰略進行審定等。採用決策會議方式,在專家指導下,利用電子計算機及專門的決策軟體可以大大加快決策的制定過程和提高決策的質量;工作生活質量研究,如制定更完善的作業班制度,防止事故,減少工作的應激等。
⑺ 2007情報學問題
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保持最佳效能狀態的一門科學。它幫助人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報學的概念源於歐美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形成的一門新學科,至今仍在發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礎學科那樣,有著嚴格而且統一的學科定義。「世界科學情報系統」的專家給情報學 下了這樣的定義:「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性質和特點、影響情報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報的加工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
情報科學家把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總結為:可使人們有效地傳播已積累的知識;不斷地使人們及時吸收並應用新知識;通過情報的貯存與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情報知識的有效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情報學的歷史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情報學的形成與發展是同它們的情報活動、情報工作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現代情報學理論與活動主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香農的「資訊理論」、維納的「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分別為情報學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
萌芽與形成階段(4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工業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使情報學有了誕生的社會需求和基礎。以德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為主的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需要處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大大增加;計算機問世並被利用於文獻加工領域;新的學術思想活躍以及新的學科不斷誕生。這些因素都是情報學孕育與形成的強大力量。
情報學最初階段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布希和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於1945年發表了「誠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文獻縮微品的設想;後者於1948年發表了「文獻工作內容的改進和擴展」一文,強調了蓬勃發展的文獻工作所面臨的必須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結合造就了文獻工作向情報學的轉移。這一時期,情報學發展的最重要國際活動是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國際科學情報會議。
初期發展階段(50年代) 在這一階段,情報學已初步形成了研究體系和內容:情報組織,情報貯存與檢索設備,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美國人陶伯、莫爾斯、肯特等人相繼研究出單元詞索引、敘詞索引、組配索引、題內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原理或裝置,給情報檢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布拉德福和維克里於50年代前後分別對文獻分布理論、費爾桑對分類檢索理論、克萊弗登對檢索系統性能的評價問題分別作了研究。
1957年是這一階段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美國科學家柴瑞宣布在美國把各種各樣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一於情報學。同年,在美國,情報手工檢索開始越來越多地轉為計算機檢索系統。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性質自此開始顯露出來。
中國情報學起步稍晚,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情報研究所,標志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開始。1957年出版了《科學情報工作》雜志介紹國內外情報工作現狀與發展,引起學者們探討情報工作理論的興趣,是中國情報學研究的開端。1958年中國已開始出現情報述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情報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還於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技情報大學,後並入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情報專業。
發展與壯大階段(60~70年代) 就國外先進工業化社會而言,情報學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一門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斷發展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內容、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統與網路實體、同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交叉程度都變得更為廣泛、嚴格和復雜。
這一階段,情報學的重點在於發展適用性情報技術,支持國家情報系統的建立,支持和加強專業化情報服務系統,解決情報用戶與情報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問題。例如1961年美國化學文摘社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化學題錄」的自動編排;1964年建成了MEDLARS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並於1971年將該系統聯機化等等。它們在用戶與資料庫之間架設橋梁,促使聯機系統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在理論上也出現了相應的發展,如美國的加菲爾德發明引文索引並於1961年試編成了《科學引文索引》;普萊斯側重從歷史與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科學情報,於1961、1968年分別出版了《巴比佗以來的科學》與《小科學、大科學》兩書,為文獻計量化的發展作了奠基性工作,並提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定律與衡量科學文獻老化的普賴斯指數;索爾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行了用加權詞方法的自動標引方案試驗。上述研究與實踐標志著情報學在60~70年代已進入了它的發展與壯大時期。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和深度大大拓寬和提高,情報學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國際社會視為人類信息化社會的理論和物質基礎的一部分。
情報學的性質與內容
情報學屬於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合成學科,它作為理解現代化通信與知識綜合化所必須的一個領域而存在。
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邊緣交叉學科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技術科學各學科之間、自然科學與技術學科之間或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交叉;第二階段則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交叉,而情報學則是屬於第二階段的交叉產物。
因為情報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情報及其活動的各種規律」,追求的目標是「最佳的標引方案」、「最少的情報查找時間」、「最大的情報流通」,所以情報學的內容主要有十一個方面,它們是:
情報的產生、內容、特點和結構;情報的傳播、交流和利用;情報的貯存和檢索;情報的標准與規范;情報系統和網路;情報用戶和情報需求;情報的大容量存儲和高速傳遞;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在科學情報領域的應用;情報的經濟學與社會學;信息化社會。
另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於1979年對情報科學的內容進行了另一種歸納,認為其內容主要有四方面:
情報的標准與計量。例如,情報系統的基本特性;情報的數量、復雜性、含義、利用和價值; 情報的計量和演算法;標准實驗條件的定義和測試等。
情報的結構。研究課題包括情報搜集和存取系統的結構性質;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即語法學和語義學);語言結構和情報之間的關系;情報的統計理論以及情報模式如何通過數學計算的方法加以驗證和目動識別等。
情報傳遞。主要是研究人作為情報加工者的能力和限制條件。研究課題包括人的情報加工特性;人和情報系統、情報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情報的表述。
情報經濟學。主要研究情報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過程。所研究的問題包括情報學概念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情報經濟模型等。
情報學可分為理論情報學,應用情報學以及情報工程技術三部分。理論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的產生、加工、傳遞與利用問題。中國將其歸納為情報源、流、用的研究模式。
由於其他學科在情報學中的交叉滲透,近來產生了一些分支領域:如情報經濟、情報心理、情報術語、情報數學、情報控制、情報社會……等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的研究解決將會使情報學的面貌一新。
情報又可細分為政治情報、經濟情報、科技情報、軍事情報、社會情報等,但情報學主要關心它們的共性問題。理論情報學的觀點還很多。如約維茨的決策論觀點,葛勞斯的結構與功能觀點等等。
應用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工作與事業這樣一些偏重實踐的問題,情報工作按流程可分作情報採集、加工報道、檢索、研究、服務等環節。研究這些環節中的規律性問題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微觀方面。
情報事業則是指一個較大領域(如國家、地區、大的團體等)從事的社會情報活動,對它的研究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宏觀方面,並多涉及情報的基礎結構,如情報政策與規劃、情報機構、情報中心、情報學會、情報標准化、情報教育等問題的研究。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情報吸收能力,也是各級領導與管理人員關心的一些問題。
情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情報技術、情報系統等方面。情報技術主要是指與情報工作有密切聯系的計算機技術、縮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又可以按流程分為情報輸入技術、情報存儲技術、情報處理技術、情報輸出技術以及情報傳輸技術。情報技術相對於信息技術則偏重於應用層次。
由於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知識工程的運用、智能情報檢索、專家系統等給情報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中國歷來較為重視情報工程技術,各個專業部委在這方面傾注心力較多,其成果較多反映在歷屆的計算機情報檢索及有關技術的研討會上。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目前情報學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社會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針對社會現象搜集數據,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與間接方法兩大類,前者主要是用現場觀察法,後者又分作訪問調查與調查表調查。
文獻計量統計方法。對以記錄形式進行交流的各個方面進行計量統計,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從定性與定量分析中達到掌握過去與現在的變化脈絡,進而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
數學分析法。現代數學的許多分支在情報學的研究中都在應用,如在情報檢索理論、情報傳遞的機制、情報採集方案的確定中,概率論、集合論、模糊數學、微分方程、運籌學等均在應用,甚至數論、圖論、泛函分析、變分法等,也可以應用。
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對於情報系統各個側面與總體,可通過引進系統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訐價、規劃與設計。由於系統論的研究方法眾多,對某一具體研究對象來說,就需要比較不同的方法,從中選擇最佳方法,以期獲得最優的結果。
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歷史的研究一般先鑒別一個歷史問題,搜集有關史料,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嚴格搜集與組織史料,認真加以核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歷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報學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們了解過去的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與方式。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還很多,諸如德爾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哲學研究法,多綜合加以運用,近來又出現空白點分析法、聚類映像法等。
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情報學是在融會許多學科成果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稱它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
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信息科學的基礎是資訊理論,它只研究信息傳輸的共性,而不研究信息傳輸的特性,不涉及傳輸的知識內容、價值或語義等問題,而這些正是情報學研究的內容。
計算機科學與情報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電子計算機在情報活動中的廣泛應用,使情報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儲、檢索、傳輸、開發利用等工作及其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改變了圖書館和情報機構的傳統觀念和服務方式。
文獻學與圖書館學關系十分密切,文獻學或文獻工作是情報學的基礎之一,因此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關系也較密切。一般來說,圖書館是以藏書、出納、閱覽等為工作重點,而情報中心則側重加工、報道、研究以至提供各類情報,要求揭示每篇文獻以至每個數據的內容;目錄學是圖書館學重要分支,而情報學則側重於文獻內容的文摘法、索引法與述評法的研究;藏書量是衡量圖書館規模的重要標志,而情報中心則以文獻加工數量,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質量,以及情報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作為衡量其工作之重要標志。
在情報活動過程中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因此它與物理、機械、電工、電子等硬科學也有密切聯系。此外,情報學還與控制論、通信科學、語言學、語義學、心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情報學的發展方向
由於情報工作對促進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持續進步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情報學的發展前景將是廣闊的。
情報學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泛的社會事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情報社會化的程度將日益提高,傳統情報系統的觀念也將發生大的變化,情報工作將向產業化方向逐漸發展。
情報是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不僅由每個有情報意識的人腦來承載,而且需要「世界大腦」來承載。為了使人們隨時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報,就要在情報學的研究中注意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光碟、數字通信、光纖通信、人工智慧系統等先進的理論與技術將獲巨大發展和應用。
情報學除了會在情報產生、加工、傳播等環節上繼續加深外,情報交流全過程的研究將會發展,情報利用問題將會突出出來。
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情報學的綜合化趨勢將更加明顯,會出現更多的分支。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置,將促使對情報經濟問題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情報學將從定性的研究過渡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並將借鑒與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創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從而給本學科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情報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重要學科之一,它將緊緊地與高新技術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實的學科體系與研究規范,將揭示未來信息社會中人們情報恬動的規律性.以及情報信息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巨大影響與作用。
設有情報學專業的研究生院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黑龍江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開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武漢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南大學 中山大學
⑻ 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有什麼特點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物質實體,而是社會關系,看不見、摸不著。由於自然事件的可重復性,這種物質實體的運動過程可以在實驗室重新模擬,再現出來。
所以,自然科學的主要方法就是實驗室方法。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觀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對於自然科學來說,這實際上具有普遍意義,而不僅僅是「物理學」。
社會科學以人類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其傳統研究範式在認知准確性方面飽受爭議。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彌補這一缺陷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數據來源、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分析等數據相關技術發展迅速,特別是以統計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乃至更為廣泛意義的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據分析手段,正在帶來新的認知方式,為形成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
(8)社會科學機器觀察法擴展閱讀
社會科學不可能運用實驗室方法,只能運用科學抽象法分析典型。所謂典型,是指某種社會關系發展的最為充分、最為成熟的單位。分析典型可以使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看到這種社會關系發展的「未來的景象」。
例如,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就是通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典型(英國)和政治發展的典型(法國)進行的。分析典型只能用科學抽象法。「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
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馬克思語)對於社會科學來說,這實際上具有普遍意義,而不僅僅是「分析經濟形式」。
⑼ 心理學也被稱為是研究行為的科學,這話對還是錯啊
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個體心理的,包括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
2,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想像的一門科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既研究個體心理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
2,人的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 3,心理與行為、意識與無意識的關系是什麼,
1,心理與行為:行為是有機體的反應系統。它有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構成。行為不同於心理,但又和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行為總是在一定的刺激下產生的,而且引起行為的刺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就難以理解外部行為;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心理學研究的一條基本法則就是通過外部行為推測內部心理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有時也叫做研究行為的科學。
2,意識與無意識:人的意識是由人的認知、情緒、情感、慾望等構成的一種豐富而穩定的內在世界,是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部資源。人不僅能意識到客體的事物,而且還具有自我意識。低等動物沒有自我意識,嬰兒的自我意識也沒有發展起來。自我意識具有分析和評價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識外,還有無意識現象。無意識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現象。如,人在夢境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主要就是無意識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識的支配下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有精神錯亂,大腦損傷的人病人,他們的行為才失去意識的控制,而完全為無意識的慾望所支配。
4,心理學要研究哪些問題,
人的心理現象是非常復雜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進行研究。但概括起來主要研究的問題是:1,心理過程;2,心理結構;3,心理的腦機制;4,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5,心理與環境。
5,心理學的研究類型,
心理學的研究類型有:因果研究、相關研究、個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學的意義,
科學的預測現象,有效的控制現象和從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在理論和實踐上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1, 理論意義:科學正確的解釋心理現象,對於我們破除迷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實踐意義:通過科學的認識心理現象,我們在實踐中就可以引導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並且可以運用心理的規律去預測和控制心理現象,指導不同領域的實踐。 7,心理學有哪些主要的學科分支,
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1/14頁
1,普通心理學:?1研究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最一般規律以及各種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規律;?2研究心理學最一般的理論;?3研究心理學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生理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心理生理學研究心理活動引起的生理功能的變化。
3,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的種系發展『比較心理學』和人心理個體發展『畢生發展心理學』
4,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所包含的各種心理現象,揭示教育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系。
5,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診斷、治療及預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6,工程心理學:是心理學與現代技術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它研究人與機器之間的配置和機能協調,實現人、機器、環境系統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條件下從事工作。 7,社會心理學:是系統的研究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科學。
8,為什麼說心理學是一門中間學科,
1,學科分類中通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部類。心理學要研究心理現象的物質本體,及心理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學一樣,因而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
2,人又是社會的實體,人的心理的發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此外心理學還研究團體心理和社會心理,這些心理現象更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的研究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
總之,心理學既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所以心理學處在中間位置,因而叫做中間科學或者邊緣科學。
9,心理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的特點是什麼,
(一)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觀察法一般在下列情況下採用: 1,對所研究的對象無法加以控制;
2, 在控制條件下,可能影響某種行為的出現;
3, 由於社會道德的要求,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
觀察法的成功取決於觀察的目的與任務、觀察和記錄的手段以及觀察者的毅力和態度。 觀察法的缺陷:
1, 在自然條件下,事件很難按嚴格相同的方式重復出現。
2, 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結果難以精確分析。 3, 由於未對條件加以控制,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的研究對象,而要研究的對象卻沒有出現。
4, 觀察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影響。
(二)心理測驗法。是指用一套預先經過標准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心理測量要注意兩個基本要求:測驗的信度和測驗的效度。
1,信度是指測驗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有效的測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質。
為了保證心理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對某種心理品質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對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麼相應的量表就會說完善。另一面在編制心理量表時要注意嚴謹性和科學性。
(三)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2/14頁
實驗室實驗是藉助專門的實驗設備,在實驗條件嚴加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有助於發現事件的因果聯系,並可以進行反復的驗證;但是缺點是主試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使實驗情景帶有極大的人為性質。
自然實驗也叫現場實驗,對實驗條件進行適當的控制,使人們在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情景中進行的。它消除了實驗室實驗的缺點,但是由於條件控制的不夠嚴格,因而難以得到精密的實驗結果。
實驗法是包含著一系列的變化的因素,稱為變數。其中有些變數是由試驗者控制的實驗條件,叫自變數和獨立變數。還有實驗者所要測定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叫因變數。 (四)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10,現代心理學的歷史背景事件:
1,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是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
2,唯理論,著名代表是法國哲學家讓內?笛卡兒。
3,經驗主義起源於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經驗主義先驅)和洛克(奠基人)。 4,英國經驗主義形成聯想主義,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約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學思潮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實驗生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實驗方法的直接來源。
6,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在心理學史上,人們把這看成是心理學脫離哲學的懷抱,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志。
11,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派別有哪些,
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派別有:
『構造主義』,,奠基人是德國馮特。著名的代表人物為鐵欽納。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經驗分為感覺、意想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研究方法強調內省法。
『機能主義』――創始人美國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爾。主張研究意識,他們把意識看成是一個川流不息的過程。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推動向實際生活的發展。 『行為主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表《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學》。行為主義特點: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2,反對內省法,主張用實驗法。
『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有德國的韋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於全體。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他們重視心理學實驗,在知覺、學習、思維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體」。
『精神分析學派』――由奧地利的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一個學派。重視研究成年人的異常行為分析。並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重視動機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
⑽ 社會科學的重要功能有哪些
社會科學的重要功能是: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
一些學科,如人類學、心理學、考古學,它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比如心理學,中國大陸地區將心理學列為自然科學,如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南京大學心理學系在1956年以前(包括民國時期)都設在理學院下;而香港特區跟隨歐美地區把它歸入社會科學。
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學、軍事學等學科是典型的狹義上的社會科學。而有些學科,如歷史學,則是狹義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通常理解為人文科學。廣義的「社會科學」則包含了人文科學,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設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兩類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統稱為哲學社會科學。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的轉變,學術的自由探討空間將越來越大,社會科學的定義與分類方面也會開始發生變化。
(10)社會科學機器觀察法擴展閱讀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事務(或社會歷史現象)一般都是非常復雜的,它們受眾多自然和社會變數的制約,而這些變數之間往往又是彼此相關的、非線性的關系。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組織、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的能力;社會事務的產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個別人物作為導火索,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模糊性。
社會科學往往又較多地涉及「應該」「願望」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判斷較強地依賴於觀察者的思想動機,受到眾多內外變數的制約,表現出較強的隨機性和模糊性。
人們很難從這些隨機因素背後找出必然性因素,很難從思想動機中發現其客現動因,這就給社會科學進行精確、客觀的分析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而只能大量地採用定性分析的手段。
依賴性一般社會事物都是建立在眾多自然事物的基礎之上,或者與眾多自然事物相聯系,因此任何一門社會科學往往涉及眾多自然科學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科學的全面發展狀態。自然科學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社會科學就難以在精確性和客觀性上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