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所有稅收公式及例題
A. 一般納稅人如何計算稅負,和各種稅率,所有的計算公式
上面的回答都太麻煩了,最簡單的方法只要計算你的毛利在30%以上就是小規模納稅人合算,因為17%是名義稅率,而不是實際稅收負擔率,而4%或6%是實際稅收負擔率,只要將毛利率乘上名義稅率就可知道是否合算,如:毛利率30%*17%=實際稅負率5.1%。
B. gdp怎麼算及例題
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假定某國發生了以下活動:一銀礦支付7.5萬元給礦工,開采了50磅銀賣給一銀器製造商,售價10萬元,銀器製造商支付5萬元給工人,用這些銀製造了一批項鏈賣給消費者,售價40萬元。求:
(1)用最終產品價值計算GDP。
(2)用生產法計算GDP。
(3)用收入法計算GDP。
1.最終產品計算的是最後由消費者消費的產品的價值,在本題中只有最後的項鏈是最終產品,所以GDP就是項鏈的售價40萬元
2.生產法計算的是生產鏈上每一層的附加值,在本題中,生產鏈只有兩層,即:銀礦挖出銀;銀器製造商把銀製造成項鏈。第一層的附加值就是賣銀的價值即10萬元,第二層的附加值應該是項鏈的銷售額減去銀的成本十萬,即三十萬。所以最後的GDP=10+30=40萬元
3.收入法計算的是工人的工資以及企業的利潤。在本題中,一共涉及:礦工的收入7.5,礦主利潤2.5,銀器製造工人收入5,銀器製造商利潤25.所以GDP=2.5+7.5+5+25=40萬元
提示:不管用三種方法的哪兒一種,算出來的GDP總額應該是相等的
C. 2020中級經濟法考前沖刺:企業所得稅相關公式
【導讀】眾所周知,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是歷年中級經濟法的高頻考前,重要且易考,因此各位考生一定要仔細備考這部分的考試公式,距離2020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僅剩5天的復習備考時間,為了幫助各位考生能有針對性的高效高質進行備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重要公式,帶大家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下考點回顧,來吧,讓我們一起復習回顧中級經濟法考前沖刺:企業所得稅相關公式的考試內容。
1、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公式一(直接法)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計算公式二(間接法)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2、其他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3、固定資產計稅基礎:
外購購買價款+支付的相關稅費+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
自行建造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
融資租入租賃合同約定付款總額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簽訂合同中的費用
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該資產的公允價值+簽訂合同中的費用
盤盈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
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公允價值+支付的相關稅費
改建以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
4、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
外購購買價款+支付的相關稅費+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
自行開發
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
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公允價值+相關稅費
5、技術轉讓所得=技術轉讓收入-技術轉讓成本-相關稅費
6、企業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7、抵免限額=中國境內、境外所得依照企業所得稅法和條例規定計算的應納稅總額×來源於某國(地區)的應納稅所得額÷中國境內、境外應納稅所得額總額
簡化形式:抵免限額=來源於某國(地區)的應納稅所得額(境外稅前所得額)×25%
8、應納所得稅額=應稅收入額×應稅所得率×企業所得稅稅率
=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企業所得稅稅率
關於2020中級經濟法考前沖刺:企業所得稅相關公式,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同時備考2021年的考生也要關注起來,盡早准備,爭取一次通關,在這里還要提醒大家一點,中級會計職稱考試雖然難度不是很大,但是必要的學習計劃一定要做好,並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加油!
D. 經濟法基礎,求增值稅,進項稅,消費稅
增值稅以商品或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計稅。
實際應用中,增值額難以精確計算回。國際上答通用做法是,根據銷售商品或勞務的銷售額,按規定稅率計算出銷售稅額,然後扣除取得該商品或勞務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也就是進項稅額,其差額就是增值部分應交的稅額。
消費稅跟增值稅一樣屬於流轉稅,但是消費稅以特定消費品為課稅對象,即在普遍徵收增值稅的基礎上,選擇部分消費品再徵收一道消費稅,目的是為了調整產品結構,引導消費方向。
E. 經濟法基礎問題,關於稅收
1、不管賬面成本還是采購成本,區別在於,金額是否含稅,含稅和不含稅,計算稅額的回方式答是不一樣的。需要看題目的前置條件,看是否含稅
例如,117萬是含稅金額的話,稅率是17%,不含稅成本是100W,稅額是17W,含稅金額等於兩者相加,117W
如果117萬是不含稅的金額,稅率是17%,不含稅成本就是117W,稅額是117*0.17=19.89,含稅金額是117+19.89=136.89萬元
2、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混淆不清楚,
179-5 如果是不含稅的,(179-5)÷(1-13%) 這個公式可以求出含稅金額,但是(179-5)÷(1-13%)*13% 這樣確是錯誤的。求稅額應該直接用(179-5)*13%就可以的。
F. 初級經濟法例題
樓主你好,本題求的是進口時徵收的增值稅,進口貨物計算增值稅組成計稅價格和應納稅額計算公式如下: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即到岸價CIF)+關稅+消費稅(看進口貨物是不是應稅消費品)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稅率
從題目中可知:這6W是「從海關運往企業所在地支付運費」,不屬於報關進口之前的運費,可知純粹是干擾項。
——參考來自CPA2013《稅法》
G.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營業稅的計算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的營業稅計算其實就是營業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營業額(或銷售額、轉讓額)x適用稅率,只要把數字代進這個公式,立即可以計算出營業稅。其中的適用稅率套用規定的營業稅稅率即可,關鍵是營業額的計算非常重要,不同應稅行為下的營業額的確定方式是不同的。
營業稅稅率:
按行業、類別的不同設置了不同的比例稅率,具體規定如下 :
1、建築業、文化體育業,稅率為3%;
2、金融保險業、服務業、銷售不動產、轉讓無形資產,稅率為5%;
3、娛樂業實行5%~20%的幅度稅率,具體適用的稅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稅法規定的幅度內決定。
營業額的確定與計算方法:
營業額為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
價外費用,包括收取的手續費、補貼、基金、集資費、返還利潤、獎勵費、違約金、滯納金、延期付款利息、賠償金、代收款項、代墊款項、罰息及其他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但不包括下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業性收費。
1、建築業:
建築業的營業額為納稅人承包建築工程、修繕工程、安裝工程、裝飾工程和其他工程作業所取得的營業收入額,即建築安裝企業向建設單位收取的工程價款及價外費用。
(1)納稅人將建築工程分包給其他單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其支付給其他單位的分包款後的余額為營業額。
(2)納稅人提供建築業勞務(不含裝飾勞務)的,其營業額應當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設備及其他物資和動力價款在內,但不包括建設方提供的設備的價款。
(3)納稅人自建自用房屋的行為不納稅;若納稅人(不包括個人自建自用住房銷售)將自建的房屋對外銷售,其自建行為首先應按建築業繳納營業稅,再按銷售不動產繳納營業稅。
(4)納稅人提供裝飾勞務的,按照其向客戶實際收取的人工費、管理費和輔助材料費等收入(不含客戶自行采購的材料價款和設備價款)確認營業額。
(5)通信線路工程和輸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電纜、光纜和和構成管道工程主體的防腐管段、管件(彎頭、三通、冷彎管、絕緣接頭)、清管器、收發球筒、機泵、加熱爐、金屬容器等物品均屬於設備,其價值不包括在工程的營業額中。
2、金融保險業:
(1)金融業:
金融業的營業額主要包括貸款利息收入、金融商品轉讓收益以及從事金融經紀業務和其他金融業務的手續費收入。
其營業額的確定有三種方法:
一是收入全額為營業額;
二是以余額為營業額;
三是以手續費收入為營業額。
(2)保險業:
保險業的營業額為納稅人從事保險業務向對方收取的全部收入。
辦理初保業務的營業額為納稅人經營保險業務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即向被保險人收取的全部保險費。
儲金業務的營業額為納稅人在納稅期內的儲金平均余額乘以人民銀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的月利率。儲金平均余額為納稅期期初儲金余額與期末余額之和乘以50%。
保險企業開展無賠償獎勵業務的,以向投保人實際收取的保費為營業額。
3、文化體育業:
文化體育業的營業額為從事文化體育業的單位和個人所取得的營業收入額,包括演出收入、其他文化收入、經營瀏覽場所收入和體育收入。
單位或個人進行演出,以全部收入減去付給提供演出場所的單位、演出公司或經紀人的費用後的余額為營業額。
4、娛樂業:
娛樂業的營業額為經營娛樂業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包括門票收費、台位費、點歌費、煙酒、飲料、茶水、鮮花、小吃等收費及經營娛樂業的其他各項收費。
5、服務業:
服務業的營業額為納稅人從事各項服務業所取得的營業收入額。
(1)納稅人從事代理業務,應收其向委託人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減去現行稅收政策規定的可扣除部分後的余額為計稅營業額。
(2)旅店業的營業額為提供住宿服務的各項收入。
(3)飲食業的營業額為向顧客提供飲食消費服務而收取的餐飲收入。
(4)旅遊業務以其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替旅遊者支付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的住宿費、餐費、交通費、旅遊景點門票和支付給其他接團旅遊企業的旅遊費後的余額為營業額。
(5)租賃業務的營業額為經營租賃業務所取得的租金收入金額,不得扣除任何費用。
(6)其他服務業的營業額為發生其他服務業勞務時,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
6、轉讓無形資產:
轉讓無形資產的營業額為轉讓無形資產所取得的轉讓額,具體包括無形資產受讓方支付給轉讓方的全部貨幣、實物和其他經濟利益。
納稅人轉讓土地使用權,以全部收入減去土地使用權購置或受讓原價後的余額為營業額。
納稅人轉讓抵債所得的土地使用權,以全部收入減去抵債時該項土地使用權作價後的余額為營業額。
7、銷售不動產:
銷售不動產的營業額為納稅人銷售不動產而向不動產購買者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
納稅人銷售或轉讓其購置的不動產,以全部收入減去不動產的購置原價後的余額為營業額。
納稅人銷售或轉讓抵債所得的不動產,以全部收入減去抵債時該項不動產作價後的余額為營業額。
H. 關於初級經濟法消費稅的計算
因為消費稅是價內稅,所以除以1-消費稅稅率 計算出不含稅金額,即組成計稅價版格。
組成計稅價權格=(材料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稅率)
消費稅稅額=組成計稅價格×消費稅稅率
上述公式就是委託加工應稅消費品組成計稅價格消費稅計算公式。
I. 經濟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我國的稅收法律體系中包括哪些稅種
您好!我國現行稅收法律體系是在原有稅制的基礎上,經過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逐漸完善形成的。現共有23個稅種,按其性質和作用大致分為七類:
1.流轉稅類。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主要在生產、流通或者服務業中發揮調節作用。
2.資源稅類。包括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主要是對因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差異而形成的級差收入發揮調節作用。
3.所得稅類。包括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主要是在國民收入形成後,對生產經營者的利潤和個人的純收入發揮調節作用。
4.特定目的稅類。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筵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主要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對特定對象和特定行為發揮調節作用。
5.財產和行為稅類。包括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印花稅、屠宰稅、契稅,主要是對某些財產和行為發揮調節作用。
中央稅即屬於中央固定財政收入,由中央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來說,中央稅包括下列稅種:關稅,海關代征消費稅和增值稅,消費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等集中交納的收入(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BR> 地方稅即屬於地方固定財政收入,由地方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說來,地方稅包括下列稅種:營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不含上述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部分),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費,農牧業稅,對農業特產收入徵收的農業稅(簡稱農業特產稅),耕地佔用稅,契稅,遺產或贈予稅,土地增值稅。<BR> 中央地方共享稅即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說來,中央地方共享稅包括下列稅種:增值稅、資源稅、證券交易稅等。增值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資源稅按不同的資源品種劃分,s部分資源稅作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資源稅作為中央收入。證券交易稅,中央與地方各分享50%。
1994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發展和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的需要,我國對稅收制度和管理體制進行了一次范圍較大、程度較深的改革,即稅制及分稅制改革。在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基礎上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出;按稅種劃分中央和地方收入,中央和地方分設稅務機構,分別收稅。在稅種劃分上,根據稅制改革後稅種結構的變化和進一步改革的方案,分別設置了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劃歸地方稅的稅種包括: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稅、筵席稅、農(牧)業稅(包括農業特產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土地增值稅。1994年,地方稅收入(不含共享稅地方分成收入)佔全國稅收總額的比重為34.4,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35.11,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由地方稅務機構負責徵收地方稅,同時將屠宰稅和筵席稅的開征停徵權下放給地方。至此,與分稅制相聯系的,具有真正意義的地方稅產生了,同時,也初步形成了我國地方稅體系的基本框架。謝謝閱讀!
J. 稅收基礎所得稅公式及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稅率,稅率可能是25%,也可能是12.5%,也可能使其他稅率。取決於你企業是否高新技術企業或者小規模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