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碩社會熱點案例
❶ 求今年的熱點民法案例和詳細解析
民法學家點評2010年熱點民事案件
民事權利保護差別就在毫釐之間
羅彩霞被冒名頂替案在和解聲中落幕,「嘴硬」的宋祖德在謝晉83歲遺孀面前低頭服軟,「海運女」裸照泄露告得網路賠錢又賠禮……
他們中,有名人,也有普通人,都以各自的方式給2010年中國民事審判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立新教授2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逐一點評了2010年發生的熱點民事案件。
楊立新說,民法的強制力就表現在保護民事主體民事權利的強制力上。研究2010年的熱點民事案件可以發現,對民事主體民事權利保護的正確與差誤,大概就在毫釐之間:向左偏一點可能是錯誤的;向右偏一點可能也是錯誤的。
羅彩霞被冒名頂替案
審案和受理一波三折
【案情】湖南省邵東縣的羅彩霞在2004年高考後沒有被任何高校錄取,而同學王佳俊卻用她的名字「考上」了貴州師范大學。羅彩霞不得已復讀一年後考取天津師范大學。王佳俊於2008年畢業,應當2009年畢業的羅彩霞卻因身份證被盜用而被取消了教師資格證書,還遭遇到其他一系列困難。王佳俊的父親王崢嶸是某縣公安局政委,利用關系為王佳俊侵害姓名權創造條件。羅彩霞向天津的法院起訴後,法院積極調解,歷時一年有餘終於調解成功,王佳俊和王崢嶸承擔侵權責任。現在羅彩霞已拿到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及教師資格證書。
【點評】羅彩霞案的受理和審理可謂一波三折。調解結果皆大歡喜,體現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精神,也符合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注重調解的原則。不過,此案也有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把這個案件就當作一個普通的民事爭議處理,受理和審理就不會有這些波折。
謝晉遺孀告贏「宋大嘴」
批評越界揭隱私屬侵權
【案情】導演謝晉在浙江上虞參加母校春暉中學的百年校慶活動時,在酒店突然辭世,被診斷為心源性猝死。謝晉去世後,宋祖德和劉信達在博客上發表誹謗謝晉的文章。謝晉的遺孀徐大雯將兩人告上法庭。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宋祖德和劉信達敗訴。宋、劉不服上訴。2010年2月1日,二審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賠償徐大雯各類損失約29萬元並在報紙上公開道歉」的判決。5月19日,靜安區法院在《解放日報》刊登「執行公告」,限令宋祖德5月24日到庭履行判決。最終,宋祖德向徐大雯認錯。
【點評】應該說,本案的爭議不在於保護受害人的隱私權,而在於保護名譽權。怎樣區分兩種侵權行為的界限,在於毀壞的是權利人的評價,還是暴露權利人的隱私。徐大雯主張兩被告所「揭露」的不是事實,而是捏造,而被告一方對此也不能舉證證明所述的事實是真實的,因此,這就不是涉及隱私,而是涉及評價,侵害了謝晉的名譽權。
我也看過宋祖德寫的一些文章,敢怒敢言,無所顧忌。當時我還納悶,這些被暴露隱私的人怎麼就沒有出面維護權利的呢!依我看,在很多時候,他確實是在揭露他人隱私。進行社會批評應當遵守批評的規則,超越正當批評的界限而誹謗他人,或者揭露他人隱私,都構成侵權,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社會歡迎直言批評,但強烈譴責對他人名譽、隱私無所顧忌的惡行。應當特別肯定受訴法院在本案中的態度,是非分明,立場鮮明,並且最終使侵權人認識錯誤,認真執行生效判決。這樣的法律適用結果特別值得贊賞!
女記者訴黃健翔誹謗案
被告挨批背後值得體味
【案情】黃健翔在新浪網發文,披露某電視台女記者與中國國家足球隊前主教練的性丑聞。中央電視台女記者陸幽認為,黃健翔文中所指的女記者就是自己,侵犯了她的名譽權,請求法院判令黃健翔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撫慰金50萬元。一審法院駁回了陸幽的全部訴訟請求。二審法院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但確認,現有證據雖無法認定黃健翔涉案文章的相關內容特定的指向陸幽,但黃文對他人私生活的評論的確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對黃的不當行為予以批評。
【點評】判決書是以原告證據不足為由而判決原告敗訴的。確定侵害隱私權或者名譽權責任有一個標准:當報道的內容沒有指明所報道人物的具體人格特徵時,只要原告能夠證明報道中的人物能夠基本鎖定為原告,就應當認為原告的舉證責任已經完成。令人意外的是,判決書對被告的行為沒有認定為侵權,但卻對被告的行為進行了譴責。就是說,法院認為被告的行為是違法的,只是由於證據還不夠充分,不能認定侵權。而在侵權責任與法院批評之間似乎隱藏著一些其他問題。
網傳「海運女」不雅照案
侵權與否尺度把握精準
【案情】殷小姐與朱某因感情不和分手,朱某便將大量涉及她隱私的圖片上傳至互聯網。殷小姐稱,至2009年6月2日,以網路為代表的搜索網站對上述圖片及其私人信息未進行任何處理,並在網路網站開設的「網路」欄目專設「海運女」詞條,嚴重侵犯其合法權益。網路公司辯稱,搜索引擎所起的是檢索作用,本身沒有刊登、發布、傳播涉訴照片,且在殷小姐投訴前已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斷鏈。法院認為,在網路中專設詞條,並且保存侵權信息,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構成侵權責任,判決網路敗訴。
【點評】網站侵權與不侵權的尺度應當十分精準,侵權責任法第36條明確規定了界限:網站侵權責任的確定,網路用戶和網路服務提供者在網站上實施侵權行為,要自己承擔侵權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對於網路用戶在自己的網站上實施的侵權行為,應當根據提示規則和明知規則確定承擔連帶責任。
提示規則,是被侵權人對網路用戶在網站上實施的侵權行為,有權向網路服務提供者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對該侵權行為及時採取必要措施,沒有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失的擴大部分構成侵權連帶責任;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在自己的網站上實施侵權行為而不採取必要措施的,構成侵權連帶責任。
本案中,網路並不是直接的侵權人,但對網路用戶在自己的網站上實施的侵權行為未盡必要注意義務。特別是其對受害人專設網路詞條,文字說明該鏈接為「上海海運學院海運女艷照門最全照片合集」,顯然屬於明知。
法院判婚前債務誰借誰
還兼顧保護共同及個人財產
【案情】被告何某向原告張女士借了15萬元,因是朋友關系,沒有出具借條。2008年2月,何某與張女士登記結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明確15萬元是原告的婚前個人財產,債務仍然有效。張女士催何某還債,何某出具借條,承諾於2008年12月31日前還清。此後,何某在賺錢養家的同時,陸續歸還了張女士10萬元。但2009年10月,兩人因感情不和離婚,何某還差5萬余元沒還。發現何某不打算再繼續還錢後,張女士起訴。法院認為該款項並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何某應按約定履行還款義務,判決何某償還借款,同時按照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
【點評】在較長時間的婚姻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比較側重保護夫妻財產的共同性,而忽視夫妻財產的個人性。2002年婚姻法改變了這種做法,兼顧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的保護。
誠然,夫妻在婚前借的債,當然是婚前財產,並不因為雙方結婚而發生財產的混同。夫妻婚後共同生活不能改變婚前個人財產的性質。在婚姻存續期間債權人主張清償,也符合法律規定;離婚後,債權人主張債務人承擔清償責任,依法當然應當准許。
不過,應當考慮到的是,雙方當事人為了婚前個人財產甚至是婚前相互之間的債務斤斤計較,可能會影響雙方感情。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本案正是這樣,兩個人糾結於相互之間婚前債務,因而結婚不到兩年就離婚。在感情和個人財產發生沖突時,當事人應當有一個正確選擇。
新京報訴浙江在線侵權
起訴一次還是一萬余次
【案情】新京報社於2008年將浙江在線網站訴至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因該網站未經授權轉載原告大量作品,原告要求該網站賠償損失200萬元。杭州中院審理後認為,原告起訴的侵權事實共有7000餘篇作品還另有照片,需要分拆立案,分別起訴。新京報拒絕分拆起訴,因此,法院裁定駁回原告的起訴。新京報不服上訴。今年7月2日,二審判決維持一審關於分案起訴的裁定。
【點評】本案的問題在於,根本沒有掰扯實體法的問題,而僅僅是糾纏於程序——7000餘篇文章和2000多幅照片加在一起是一萬多個侵權行為,因此不能一起起訴,而應分別起訴。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有集團訴訟和代表訴訟,眾多標的相同的案件當事人不同的,都能夠為了方便當事人和方便法院審理而合並為一個案件起訴,新京報起訴的案件還不是集團訴訟或者代表訴訟,而是同一個原告和同一個被告,只是侵權的事實較多而已,這正是合並審理的正當理由。一次起訴與一萬次起訴,當事人完全相同,孰優孰劣,難道不分明嗎!
讀者訴中華書局索「挑錯獎」
兌賞「應當」「可以」截然不同
【案情】中華書局曾經公開承諾:對指出出版錯誤的讀者將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並且實施次品召回制度,真誠賠禮道歉。後原告白平為其出版發行的《於丹〈論語〉心得》一書挑錯形成的文字近30萬字;《康熙順天府志》一書,挑錯620多處。多次協商未果後,白平起訴,要求中華書局支付挑錯獎10萬元、召回涉訴圖書、賠禮道歉並將他評為「優秀讀者」或給予他其他精神獎勵。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明確承諾對指出出版物錯誤的讀者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應履行該承諾,但鑒於該承諾的獎勵內容並不明確,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但原告嚴謹的學術態度及作為中華書局忠實讀者給予中華書局的關心,亦值得肯定。中華書局可以依據其慣例,給予原告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至於原告要求被告召回兩書的訴訟請求不屬於法院審查范圍。
【點評】本案被告的行為是內容不夠確定的懸賞廣告。出版商作為商家,最重要的是講誠信,守信用,重履約。可是在當下,誠信似乎已經不那麼受人尊崇了。
❷ 法碩 案例分析 #每日一練#刑法案例【案例分析題04】一天深夜,甲乙以問
甲乙首先是以盜竊轉為為搶劫罪 其次甲乙以暴力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值班專員丙即便不是國家屬機關工作人員但授國家機關的委託行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責)執行職務 造成嚴重後果 成立妨害公務罪,從中處罰。
丙不構成犯罪 因為事故發生不是因為丙的瀆職行為
❸ 近幾年刑法中的熱點案例
企業改制侵吞財物構成貪污的數額應全額認定
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國家工作人員利用受委派從事公務的職務便利,非法將企業的公共財物永久控制在個人手中,使財產所有權事實上發生了轉移的,無論是據為己有還是轉送他人,均對公共財產所有權造成了實質性侵害,構成犯罪的,依法應以貪污罪定罪處罰。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王一兵,男,1947年5月29日出生於山東省榮城縣,漢族,大專文化程度,上海寶耀建材工業工程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上海寶耀建材工業設計研究試驗所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住上海市月浦七村21號503室。因涉嫌犯貪污罪於2001年8月22日被逮捕。
1992年7月,上海十三冶金建設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以下簡稱「十三冶」)與上海耀華水泥廠(集體企業,以下簡稱「耀華廠」)共同投資成立國家、集體聯營企業上海寶耀建材工業工程公司(以下簡稱寶耀公司),其中十三冶投資人民幣375萬元(佔75%),耀華廠投資125萬元(佔25%)。十三冶根據聯營合同,委派王一兵任寶耀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同年11月9日,寶耀公司董事會根據章程規定,頒發了聘用王一兵為總經理的聘任書。
1993年6月,王一兵以寶耀公司生產商品砼需進行試驗為名,經董事會同意,由寶耀公司出資30萬元成立下屬集體所有制企業上海寶耀建材工業設計研究試驗所(以下簡稱「寶耀試驗所」)。1994年7月25日,上海浦東新區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寶耀試驗所正式成立並核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試驗所由王一兵負責經營。寶耀試驗所取得營業執照前後,在王一兵的授意下,寶耀公司開出支票共計780萬元,用於為寶耀試驗所購買攪拌車12輛及支付其他費用。
1994年底,王一兵得知寶耀公司1994年度利潤總額達1800萬余元,遂指使兼任寶耀試驗所會計職務的寶耀公司會計主管宋某,篡改寶耀公司原先賬目,抽出部分單位支付給寶耀公司的貨款則原始憑證,作入寶耀試驗所賬冊,從而在賬冊中結平寶耀公司為寶耀試驗所支付的購買攪拌車等款項,並將用寶耀公司資金780萬元購買的12輛攪拌車計作寶耀試驗所的固定資產。
1995年1月3日,寶耀試驗所吸收職工個人股金120萬元(其中王及其親屬集資計69萬元),將寶耀公司原投入折算為30萬元,經浦東新區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變更為集體與自然人投資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王一兵為該試驗所法定代表人、董事長。
1997年10月,寶耀公司轉讓原在寶耀試驗所的30萬元股權,由寶耀試驗所職工個人集資充抵,經浦東新區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變更為自然人投資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其中王一兵個人及其妻、母、女、弟、妹等親屬共計投資104萬元,占總投資的69%,王一兵擔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至此,王一兵利用擔任寶耀公司總經理的職務之便,將用寶耀公司資金780萬元為寶耀試驗所購買並計入寶耀試驗所固定資產的12輛攪拌車隱匿並不予收回,非法轉歸王及其親屬絕對控股的寶耀試驗所佔有。
二、控辯意見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以被告人王一兵犯貪污罪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被告人王一兵及其辯護人認為,王一兵不具有貪污罪的主體身份,又無非法佔有公款的故意和行為,不構成貪污罪。
三、裁判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王一兵受國有企業十三冶委派到非國有企業寶耀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具體負責寶耀公司的生產經營,代表國有投資主體行使管理權,屬於受國有企業委派至非國有企業從事公務的人員,應以國家工作人員論。王一兵利用兼任寶耀公司與寶耀試驗所法人代表並負責兩單位經營的職務便利,唆使會計人員虛假作賬,將寶耀公司的公款轉移至寶耀試驗所,致使寶耀公司對上述公款完全喪失所有權。雖然寶耀試驗所並非王一兵一人出資,也沒有證據證明王一兵個人直接非法佔有上述公款,但上述公款已歸全部由個人出資的寶耀試驗所所有,並由王一兵實際控制和支配,王一兵個人是否直接佔有公款,並不影響其非法佔有行為的性質。被告人王一兵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通過唆使他人作假賬的方法侵吞公款,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貪污罪。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王一兵犯貪污罪罪名成立。被告人王一兵及其辯護人的辯解、辯護意見均不能成立。鑒於其將侵吞的公款主要用於其個人及其親屬為主投資的寶耀試驗所的生產經營活動,並未大肆揮霍贓款,且用贓款購置的車輛已被追繳,對王一兵可酌情從輕處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人王一兵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二十萬元。
(二)非法所得應予追繳,發還被害單位,不足部分繼續追繳。
一審宣判後,被告人王一兵以其行為不構成貪污罪為由提出上訴。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寶耀公司系國有企業十三冶和集體企業耀華廠共同投資組成的國家、集體聯營性質企業,王一兵作為國有企業十三冶的國家工作人員被委派至非國有企業寶耀公司從事公務,無論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定》、《關於懲治違反公司法的犯罪的決定》,還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王一兵都具備貪污犯罪的主體身份。1994年間,寶耀試驗所尚屬寶耀公司全資下屬單位,上訴人王一兵將寶耀公司財產轉到寶耀試驗所不如實記賬,尚不能以貪污罪論處。1997年寶耀試驗所轉制為自然人股份合作制企業,王一兵利用擔任寶耀公司總經理的職務便利,放棄公司對寶耀試驗所12輛攪拌車資產的所有權,使該部分本屬寶耀公司所有的公共財物被王及其親屬絕對控股的寶耀試驗所非法佔有,其行為應以貪污罪論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項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四、裁判要旨
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佔有公共財物,是貪污罪的本質特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法佔有的表現形式復雜多樣,既可以由本人佔有,也可以處分給他人;既可以先佔有後處分,也可以佔有一部分的同時處分另一部分。只要未經所有權人同意而非法對財物進行具有所有權性質的處置,從而永久排除所有權人對財物行使所有權的,即構成非法佔有。司法實踐中,對於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採取各種非法手段將公共財物永久控制在個人手中,使財產所有權事實上發生轉移的,無論是據為己有還是轉送他人,均對公共財產所有權造成了實質性侵犯,構成犯罪的,依法應以貪污罪定罪處罰。
本案中,寶耀公司系國有企業十三冶和集體企業耀華廠共同投資組成的國家、集體聯營性質企業,根據聯營合同,十三冶委派王一兵為寶耀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具體負責寶耀公司的生產經營。因此,王一兵是受國有企業被委派在非國有企業從事公務的人員,依法應以國家工作人員論,具備貪污犯罪的主體身份要件。1994年間,王一兵利用擔任寶耀公司總經理的職務便利�通過指使財務人員作假賬的方法�將寶耀公司12輛價值780萬元的攪拌車轉移到寶耀試驗所名下之後,在寶耀公司的賬面上已經無法反映出其對寶耀試驗所享有的780萬元債權。但因當時寶耀試驗所尚為寶耀公司的全資下屬單位,雖有獨立的法人人格,但寶耀公司作為寶耀試驗所惟一的股東,對寶耀試驗所全部財產當然地享有出資人的所有權利。因此,王一兵利用職務便利將寶耀公司財產轉到寶耀試驗所不如實記賬的行為,尚不能認定其具有非法佔有目的。但在寶耀試驗所轉制為自然人股份合作制企業的過程中,王一兵明知寶耀公司價值780萬元的攪拌車已被其利用職務便利以寶耀試驗所固定資產的形式予以隱匿,不但不予收回,反而利用擔任寶耀公司總經理的職務便利非法將該部分財物轉歸其本人及親屬絕對控股的寶耀試驗所佔有。對此,王一兵既未向寶耀公司董事會匯報,又未向改制後的寶耀試驗所的股東講明。因此,這些公共財物名義上雖歸寶耀試驗所所有,但其使用、分配等權利均由作為改制後的寶耀試驗所最大股東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王一兵行使,處在王一兵的絕對控制之下,應認定為被王一兵非法佔有。
盡管王一兵非法佔有的寶耀公司的公共財物在形式上仍然屬於寶耀試驗所的固定資產,但由於財產所有權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轉移,財產的公共性質已經受到實質性侵犯,且處於王一兵的永久控制之下,因此,王一兵將部分公共財物處置給寶耀試驗所其他股東的行為應當視為其非法佔有公共財物後的一種處置方式,不影響對其行為性質的認定。一、二審法院對被告人王一兵以貪污罪定罪處罰是適當的。
❹ 想要保研法碩(非法學)需要看一些有關案件評論的書,請問有沒有什麼雜志會有對於社會熱點的評論或者什
那就買一本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法律碩士聯考指南》看看就可以。很厚,看一遍都要很久,很何況邊看邊思考。真夠了。書不在多,在精。
❺ 法碩指南、案例分析和重要法條解釋都需要買么
現在可以先看考試指南,熟悉一下內容。分析9月份出來以後再看考試分析。如果有精力的話可以看一下案例和法條解釋,有幫助。
❻ 青少年犯罪的熱點案例 1簡要描述案例經過。 2對當事人家庭狀況作分析。 3說一說適用的法律
案例經過
17歲少年小新(化名)為了偷錢上網,竟然將奶奶當場砍死,將爺爺砍成重傷。事後,小新投案自首。
兩年前,小新開始沉浸在網路里,學習成績陡然下降。初中還沒有畢業便輟學。
因擔心兒子整天沉迷於網吧,小新的媽媽讓他照看家裡的檯球桌。小新把看檯球桌掙的錢拿去上網。後來家裡不再提供上網的錢,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網吧呆了一個星期。父親的一頓打罵對小新來說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僅僅幾天後,上網的慾望又像蟲子一樣噬咬著他的心。此時,爸爸月初給奶奶生活費時說的一番話浮現出來。「爸爸說爺爺那兒有4000多塊錢,當時聽了也沒太注意,後來就想去偷爺爺的錢。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爺爺家,晚上,看爺爺奶奶都已經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傷了再翻。」
睡夢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響聲驚動了爺爺。不顧一切的小新又將菜刀砍向了他。爺爺受傷後逃出家門。小新翻箱倒櫃也沒有找到那4000元錢,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兩元錢。事後,小新的爺爺說,那是奶奶為孫子准備的早點錢。小新捏著兩元錢在村口的一個洞里躲了起來。思來想去,還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訴記者,奶奶從小最疼愛他,有什麼好吃的都惦記著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當時只想著拿到錢後就去網吧,根本沒想後果。如果讓我在上網和奶奶之間重新選擇,我肯定選擇奶奶。」說到這里,他痛哭流涕起來
當事人家庭分析
1,該少年家庭狀況不佳,家裡沒有電腦,少年自己沒有多餘的零用錢
2,家長沒有對孩子做出適當的家庭觀念引導,爺爺奶奶乃直屬家屬,屬最親,如果有家庭觀念不至於對至親下如此重手。
3,少年跟父母缺乏溝通。乃至心理以及交友溝通產生障礙。導致只能從網路尋找虛擬世界尋找另外一個自我。
4,家長有虐待子女的跡象,子女的行動都是從身邊的事情模仿的。而父母卻佔了75%的比例
適用法律
《刑法》第232條之規定,涉嫌殺人罪,依法應承擔刑事和民事賠償責任。
❼ 青少年犯罪熱點案例分析
線索太少。只能說,梁張二人會對同班同學趙某實施綁架可能有兩個原因:1,梁張二人可能過去受到過趙某的某種欺負,遂一直對趙某懷有恨意,於是對其實施綁架;2,趙某家庭情況優於梁張,趙某家庭中的某種不經意間的情感表露使得梁張二人受到某種刺激,而這種情感是梁張家庭中缺少的,因此二人心生妒意,遂對趙某實施犯罪。
供參考
❽ 求論文:就某個法制熱點或身邊的案例寫一篇論文2000字及其以上【要有對案例的分析】 如果有的請發送到我郵
做知法懂法的小公民
提起法律,許多人都「望而生畏」,而我們孩子則更是「退避三舍」。但正是這種意識使得身為祖國未來棟梁的我們缺乏法律安全意識。
法律不是約束,而是為了人們幸福快樂而織成的「防護網」,防止人們受到傷害。我們未成年人更是需要這張「防護網」的保護。要想讓法律來保護我們,首先要知法,其次要懂法。只有知法懂法,才能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知法,第一就要牢記110(民警)、119(火警)、122(交警)、120(救護車),以便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撥打電話求救。第二,要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做了就是違法的。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不許夜不歸宿,不許進歌廳、網吧等場所,不許辱罵他人等等。
懂法,就是在知法的基礎上更深一步了解怎樣用法律救助自己及他人,並對陌生人有一定的防範意識。如果遇到意外或遭遇綁架,一定不要慌張,要沉著冷靜地想辦法或利用法律知識逃脫險境。
讓我們學會知法懂法,學會保護自己,做知法懂法的小公民,用法律來描繪出我們美好的明天!
❾ 今年的熱點案例
甘肅猴頭案呀!講的是有一個村民在河邊撿到幾個麻袋,發現麻袋裡面竟然裝的是「猴頭」!還有的麻袋裡面的「猴頭」滾出來了,被河水沖走了。村民趕快報告村長,村長帶人去看了一下,經過觀察,這些「猴頭」的眉骨以上被切掉,而且都是骷髏!還有的人把這些東東拿到街上賣。
「猴頭」們都張著嘴,無聲的吶喊著,#--,心酸哪!後來,專家鑒定那不是猴頭,是人頭!根據我的推斷:那些人頭的來歷是
1:抗日戰爭留下的,他們受過酷刑哦。
2:由盜墓的挖來的。
3:是鬧飢荒餓死的。
我知道的只有這些了,我加你好友,希望我們可以共同討論,謝謝!^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