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觀察法的作用

社會觀察法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2-03-09 18:45:53

㈠ 社會心理學觀察法分為一般觀察法和特殊觀察法兩種對嗎

是的。一般分為這兩種觀察法。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具體方法包括觀察法(一般觀察法,參與觀察法)、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調查法(訪談法,問卷法)以及檔案研究法。
由於受心理學和社會學和兩們學科的基本理論的影響,西方社會心理學界對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強調社會心理學要研究人的行為,認為社
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或相互影響所產生的影響的行為的科學。這種觀點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在社會心理學中的體現。因為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研
究人的行為的科學。這類定義的特點是把人的心理和行為等同起來。因此,反對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它縮小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另一類定義則強調社會心理學應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為研究對象。這類定義是社會學基本觀點的產物。而不同意這類定義的人
認為,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強調人際關系、人際互動是必要的,但如果僅僅研究這些,則有可能導致它和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混淆。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際關系、人際
互動,是要探明這種關系和互動如何作用於人的主觀世界,引起人的什麼樣的社會心理活動。所以,社會心理學的這種研究與社會學的研究應該有所不同。

㈡ 學會觀察有什麼用

學會觀察有很多好處的呀無論是學習上還是運動中,甚至社會上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往往可以有很多優勢,你可以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很好的。

㈢ 社會觀察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觀察法的概念和特點 (一)觀察法的概念 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理解。但是,科學的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的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這種科學的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觀察法,則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觀察法的特點 1.能動性 科學的觀察是具有能動性的感性認識活動,它與一般所說的觀察不同,即不是簡單反射式的感覺,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與研究。 它要求達到:(1)確定某個現象,得以發展的條件;(2)詳細描述所觀察的現象;(3)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所研究的對象。也就是查明現象及其發展的條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關系,為此,在觀察之前,應根據科研任務,制訂好計劃,包括確定觀察對象、觀察條件、觀察范圍和觀察方法,以保證觀察有目的地進行。這樣的觀察是自覺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它要求觀察者充分發揮觀察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選擇性 科學的觀察並不是一般地認識現象和事實,而是從大量客觀事實中,選擇觀察的典型對象,選擇典型條件、時間、地點,獲得典型事物的現象和過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經過選擇的觀察對象上,把觀察始終和有意注意結合在一起,不為無關現象所分散,盡量排除外界無關刺激的干擾,這樣的觀察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進行某班級學生學習態度和精神現狀的觀察。根據觀察目的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選擇反映學習態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標(如時效性、求知慾、創造力、自強、意志力、學習習慣等);主要指標中又應選擇典型指標(如時效性)以及主要二級指標,選擇幾個主要時間、場合等等。只有把觀察集中在經過選擇的幾名學生、幾項主要指標、幾個主要時間和場合等等對象上,才有可能達到科學觀察的目的。 3.客觀性 即要使觀察所獲得的現象和過程能正確反映客觀事實。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是認識事物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即獲得事實材料的觀察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品質。觀察中獲得的結果,實際上是觀察者通過觀察手段對觀察對象的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 科學的觀察就在於觀察的客觀性。首先,要確保觀察在自然存在條件下進行,絕對不能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這樣才能得到自然條件下的真實情況,否則所得到的事實材料反映反常的情況,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觀察,這就有可能使觀察對象預先考慮給予觀察者以一定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對觀察者的陌生感,以盡量控制觀察對象的異常狀態。 例如,某校對一名曾經失足的女學生進行觀察。盡管失足已成為過去,又從工讀學校回到原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她的心靈已受到嚴重的創傷,對生活失去希望。為了喚起她的生活信心,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措施。同時進行教育措施與激發自信心相關性的研究。一方面繪制了為時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兩名好學生,與她生活在一起,進行一年的觀察,繪制出她情緒升降變化的曲線圖。在被觀察者保持自然常態的情況下.

㈣ 什麼是觀察法和實驗法它們在科學研究中有什麼作用

(1)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2)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主動變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性。
(3)作用:有利於推進社會進步與社會發展;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學術規范的形成。

㈤ (綜合社會實踐)觀察法的基本步驟

觀察法來的基本步驟
一、明確問題源,選擇觀察對象
明確問題即選擇和確定研究問題,當然,在選定參與觀察的研究問題的同時,也基本上確定了觀察者與觀察對象。因為問題的選擇和確立必須考慮到在某一特定的情境里觀察者是否能進行自然觀察。例如,要研究「教師期望對師生交往的影響」,就需要考慮在什麼樣的學生、在哪個年級的班進行,觀察者應具備哪些知識、能力和觀察技能。
二、制定觀察計劃
在觀察計劃中要規定明確的觀察目的、重點、范圍以及要搜集的材料、觀察的次數,每次觀察的時間、採用的儀器、制訂哪些表格以及填寫的要求等等。
三、做好觀察准備
觀察准備是否充分, 往往影響觀察的成敗。 只有周密的觀察准備,才有可能准確地收集觀察材料。觀察准備的主要工作有:
1.確定觀察的項目和指標
根據課題和研究計劃的要求,將要觀察的方面具體化和指標化。具體化就是將要觀察的方面具體成幾個可以加以觀察的項目。指標化就是給需要觀察的項目選定一個可以評價記錄並顯示出不同程序與水平的指標體系。

㈥ 一道簡答題:簡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基本觀點: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他指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復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提出了交互決定論、自我調節理論、自我效能理論。

教育意義:1、班杜拉在對行為習得過程的敘述中提出了人類的觀察學習模式,並且,班杜拉在論述觀察學習過程中反應信息的傳遞時指出:不同的示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用言語難以傳遞圖像及實際行動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圖像和實際行為的示範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語描述更為有力。 這些理論與我們所說的「身教勝於言教」的原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為教育上解釋學習行為的自律問題提供了依據。教師應把學習刻苦、自覺守紀、品德優良的學生典範確立為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使學生沉浸在_種良好的氛圍中,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而使學生自覺向好的方向發展。同時,我們可以用優秀科學家、有成就者的事跡來教育學生,這會產生鞭策激勵的巨大力量。此外,教師要為人師表,注意自己在學生面前的行為表現,為學生起到好的示範作用。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對於教育教學工作具有積極影響,尤其是對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感、促進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發展起到了町低估的作用,對於探討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首先,學校和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立通向成功的階梯。成功的經驗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使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正當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並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為學生鋪好通向成功的階梯。 其次,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及時肯定的評價。對於表現出色的學生,我們給予其積極肯定的評價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能激勵其他學生的觀察學習行為。對於相對較差的學生我們更應該及時給予鼓勵而不是一味指責,以逐漸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 最後,要側重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因此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自然會得到提高。我們應該讓每個學生在班集體里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讓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負有一定的責任,都有為大家服務的機會,並不斷地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 3、班杜拉在論述創造性示範的影響時指出:接觸多種榜樣的人更具有創新性,觀察學習是創造性行為的主要來源,榜樣越是多樣化,觀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反應。這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就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示範者。 人們在社會中常常要面對多個或多種榜樣的影響,觀察者很難僅僅根據某一個榜樣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模式。人們常常把不同榜樣的各個方面組合成一個與任何一個榜樣都不同的新的混合體。事實表明,小I的學生看到樣的教師榜樣,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組合教師的特徵,凶而從教師那裡習得不同的行為特徵,從而使他們的個性特徵間於任何一個特定的教師。文學、藝術等的創新也往往足博採眾家之長的基礎上而成的。因此,多種榜樣和永范將激發觀察學習者創造出新的、具有創造性的行為。現代社會,電影、電視和其他聲像信息傳播媒介為社會學習提供J,廣泛的信息來源,為觀察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學校和教師應該多-止學生接觸這方面的教學資源,用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看到I刊爪范者的行為模式,為學生好的創新性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和激勵機制。 4、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為教育中的示範教學、觀摩教學以及教學演示等行為提供理論依據。觀察學習是人們行為習得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觀察學習中,范者對學習者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示範不僅僅影響人們的行為反應,在不同類型的示範影響下,人們通過觀察學習,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其中包括判斷標准、言語方式、慨念結構、信息處理策略、認知策略、行為標准、道德判斷、個性特徵和新的行為方式等。 在教育中的示範教學、觀摩教學等方式可以為其他教學者提供一種榜樣示範作用,使教學者之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小斷提高教學質量。 5、在說明強化在觀察學習中的作用時班杜拉指出,與其等待對榜樣的模仿出現後才給予獎賞,如事先讓觀察者預測選擇榜樣的行為會帶來益處,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觀察學習。這就要求教育者對學生的思想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對積極、正確的榜樣的觀察模仿學習行為會給他們帶來益處。即增加學生對觀察學習良好行為的自我強化,以促進他們良好行為模式的形成。 按照班杜拉的觀點,自我獎懲標準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逐步確立起來的。個體可以通過模仿父母、同伴或權威人物的示範行為獲得評判標准;也町能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教師或其他年長者對符合他們信念和標準的行為予以獎勵,符合者予以懲罰,使個體將這些信念和標准內化為自己的標准,掌握道德的、倫理的評價尺度;或者是憑借榜樣作用,學習怎樣藉助道德的要求或論點為自己的標准提供合理的依據。

㈦ 觀察法有什麼作用有效觀察的條件有哪些

一、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

啟發人們的思維。

導致新的發現。

二、有效的觀察條件:

做好觀察的前期准備工作。

做好觀察記錄。

消除觀察誤差。

(7)社會觀察法的作用擴展閱讀

觀察法的主要優點是:

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察的資料比較真實。

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

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

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觀察法的主要缺點是:

受時間的限制,某些事件的發生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過了這段時間就不會再發生。

受觀察對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有些秘密團伙一般不會讓別人觀察的。

受觀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這個限度就很難直接觀察。另一方面,觀察結果也會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

觀察者只能觀察外表現象和某些物質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觀察法不適應於大面積調查。

㈧ 發展心理學 什麼是觀察學習如何理解社會學習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觀察學習是一個連續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包括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現過程和動機作用過程共4個部分。觀察學習起始於學習者對示範者行為的注意,這就叫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即用言語和形象兩種形式把所獲得的信息轉換成適當的表象保存起來。運動再現過程是把記憶中的表象轉換成行為,並根據反饋來調整行為以作出正確的反應。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學習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還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這是動機過程。

㈨ 在觀察法中觀察對幼兒的作用是什麼

觀察法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學的觀察是獲得並積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

信息化教學活動包含有師生相互作用、學生之間的協作活動、人機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既有師生交互發生作用的心智活動,又有通過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所顯示出來的外在行為與表象。

因此,這些復雜現象的變化過程,常常要通過觀察來認識。

觀察所直接獲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賴以進行的基礎與依據。

其次,觀察是及時獲取反饋信息、驗證假說的必要手段。

藉助觀察法能及時了解教與學雙方的思想、行為變化情況,能及時地獲得學生對教學情況的反饋,及時地了解教師如何調整教學策略,有效地驗證假說。

所以,善於運用觀察法是保證教育高質量高水平所必不可少的。

㈩ 簡述班杜拉社會觀察學習中的八種示範

班杜拉社會觀察學習有五種示範:

1、行為示範;

按照條件作用理論,學習是在個體的行為表現基礎上,經由獎勵或懲罰等外在控制而產生的,即學習是通過直接經驗而獲得的。班杜拉(A.Banra)則認為,這種觀點對動物學習來說也許成立,但對人類學習而言則未必成立。

2、言語示範

因為人的許多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等的學習都來自間接經驗。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後果而間接地產生學習,班杜拉稱這種學習為觀察學習。班杜拉認為,人類的大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而習得的。

3、象徵示範(通過圖像媒體來進行示範)

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可獲得榜樣行為的符號性表徵,並可以此引導觀察者在今後做出與之相似的行為。班杜拉認為,這一過程受到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的影響。

4、抽象示範(通過給出的原理,公式,原則等來進行示範)

保持過程使得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示範活動的內部表徵;

5、參照示範(一遍示範一邊做附加動作,比如說onthedesk,同時用手指向桌子)

注意過程調節著觀察者對示範活動的探索和知覺;動作再現過程以內部表徵為指導,把原有的行為成分組合成信念的反應模式;動機過程則決定哪種經由觀察習得的行為得以表現。

班杜拉社會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與四種模仿:

五種效應:

抑制與去抑制(學生本人比較頑皮,通過教育變得不頑皮了就是抑制,但當看見周圍人比較頑皮時,他又變得頑皮起來,這就是去抑制)

反應促進(自身行為受到周圍人表揚,於是行為頻率增加)

刺激指向(朝向特定的刺激)

情緒喚醒(可以產生和榜樣相似的情感)

習得效應(學習好的行為)

四種模仿:

1、直接模仿(模仿直接行為)

2、綜合模仿(模仿多個榜樣行為的綜合)

3、象徵模仿(模仿榜樣的性格態度)

4、抽象模仿(模仿榜樣行為的原理或內在原因)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