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中的經濟法思考

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中的經濟法思考

發布時間: 2022-03-09 20:05:36

A. 經濟法在調整宏觀調控關系中的有什麼作用

我國當代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市場主體調控關系
這是國家對市場主體進行管理以及市場主體在自身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企業和公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主體。 企業或公司除在市場上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發生商品交易關系之 外,在其內部還存在著計劃、生產、分配、財務核算等方面的管理關系,也存在著內部組織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發展市場經 濟,首先必須確定市場經濟主體的法律地位、組織形式、權利義 務和責任形式等。
2. 市場運行調控關系
它是指國家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干預市場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不排除競爭,有競爭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壟斷的不正 當競爭行為。為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國家必須通過經濟法律法規協調 市場經濟關系,完善市場規則,有效地反對壟斷,制止不正當競 爭,維護市場公平的自由競爭的經濟秩序,保障市場良性運行。
3. 宏觀經濟調控關系
它是指國家從長遠和社會公共利益出發,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因素,在實行全局性的管理過程中與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所發生的具有隸屬性或指導性的社會經濟關系,一般包括產業調 整、基本建設、計劃管理、國有資產管理、金融管理和監督、物價調節和監督等活動中產生的經濟關系。這類經濟關系側重於國 家對經濟的管理,具有經濟上的隸屬性或指導性,是領導與被領 導、計劃與執行、決策與實施、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集中體現了國家在領導、組織和管理經濟活動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
4. 社會分配調控關系
它是指國家憑借國家權力,在對社會產品和國民收人進行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一般包括財政稅收等方面的經濟關系。財政稅收是保證國家機構正常運轉和社會發 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應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

B. 經濟法和市場經濟有什麼關系

經濟法保證正常高效的市場經濟秩序市場經濟秩序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平衡和諧充分體現了經濟法治條件下經濟環境應有的狀態,強調的是不同主體的配合而不是對抗,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不是一種中庸理念的體現而是建立在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應然的狀態。

在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下,能夠實現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和諧,現實利益與未來利益的平衡和諧,國家、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平衡和諧。經濟法律的完善本身並不代表這種良好經濟環境已經大功告成。

由於社會經濟體系是動態向前發展的,這就要求經濟法制不斷地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規劃性地從立法司法和執法等方面來建立和維持這種環境。

(2)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中的經濟法思考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製造方產生的社會收益可以利用協議、約定、合同等經濟活動,轉化成為擁有的個人收益。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獲得個人的最大利益,常常會發生一些過於激烈的經濟活動,沒有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而且違反了經濟法。

因此經濟法對於經濟活動的規范化起著關鍵的作用。除此之外,經濟法還發揮著約束經濟活動的作用。經濟法需要和民法商法有效的結合起來,利用各自的約束作用,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開展經濟活動。最後,將社會利益轉變為最優的個人利益。

在保障整體利益的前提下,經濟法在這個過程里發揮調節的作用,使得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合理有效的進行。

C. 請談談生活中的經濟法

1、保障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實現政府監督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一般不再進入微觀經濟領域,直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政府只是通過稅收、價格、預算、利率等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對經濟生活進行監測,在必要時進行適當干預。

2、規范市場主體,國家通過經濟法對市場經濟各類主體做出規定,並對各種主體的內部和外部權利義務關系做出一定規范,保證市場主體的規范化,從而保障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

3、制定市場活動規則,維護市場健康運行。市場經濟需要公平、公正、公開的「游戲規則」,這是現代市場經濟共同客觀規律的要求。

4、規范政府失靈,經濟法還對政府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和約束,保證政府不會濫用經濟權力,對國民經濟進行過度干預,從而有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中的經濟法思考擴展閱讀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

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D. 簡述經濟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的回調整對象是答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2.(1)經濟法是「兩手論」,即「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相結合的法;(2)經濟法是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對立統一的法;(3)經濟法是社會利益本位法。
經濟法的宗旨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最高准則,保障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宏觀調控,維護經濟個體在市場競爭中的權利自由和平等,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有機平衡。
3.經濟法的利用:經濟法的出現使法與經濟實現全方位的結合,使法更直接、更有力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保障國家依法實施宏觀調控,促使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2)引導、推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3)維護經濟個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經濟民主。

E. 談談經濟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何影響

我國經濟法作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門,主要調整國家在管理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其核心是經濟利益關系,或稱物質利益關系。由經濟活動形成的各種具體經濟關系,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秩序和整個社會秩序,與社會的正常維持、發展和安危密切相關。一般認為,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主要包括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規制關系、宏觀調控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相應地經濟法一般也認為由市場主體法、市場規製法、宏觀調控法和社會保障法所組成。
1.在市場主體法中,重塑和完善經濟體制的基礎———企業制度。經濟法認為,現代公司、企業法人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包含著內部意志外部化、外部意志內部化,企業法人沒有自己的意志,企業法人的意志是而且應當是投資該企業的產權人的共同意志。要使市場主體中最重要的部分———企業能規范運作,通過合理的權利配置來實現激勵兼容,促進企業相關利益者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的形成,同時承擔其對社會的責任,需要經濟法不僅從實體上合理確定企業內部的產權結構,而且從形式上要保證利益主體間維護自己權益的程序科學合理規范透明。現代社會特別強調市場主體承...我國經濟法作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門,主要調整國家在管理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其核心是經濟利益關系,或稱物質利益關系。由經濟活動形成的各種具體經濟關系,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秩序和整個社會秩序,與社會的正常維持、發展和安危密切相關。一般認為,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主要包括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規制關系、宏觀調控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相應地經濟法一般也認為由市場主體法、市場規製法、宏觀調控法和社會保障法所組成。
1.在市場主體法中,重塑和完善經濟體制的基礎———企業制度。經濟法認為,現代公司、企業法人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包含著內部意志外部化、外部意志內部化,企業法人沒有自己的意志,企業法人的意志是而且應當是投資該企業的產權人的共同意志。要使市場主體中最重要的部分———企業能規范運作,通過合理的權利配置來實現激勵兼容,促進企業相關利益者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的形成,同時承擔其對社會的責任,需要經濟法不僅從實體上合理確定企業內部的產權結構,而且從形式上要保證利益主體間維護自己權益的程序科學合理規范透明。現代社會特別強調市場主體承擔公共責任:企業除了要滿足利潤最大化要求外,還要體現出對社會公共政策過程的參與,這些公共政策可以包括公平的就業機會、勞動者的安全保障與健康、環境的保護等等。

F. 競爭法和宏觀調控法,誰是經濟法的核心

當今世界是一個大市場,而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以及對最大利益的追求,使得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不斷滋生,而競爭法則是調整在反對壟斷和限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過程中發生的市場監管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因此,競爭法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在美國,它被稱為「自由經濟的大憲章」;在德國,它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它被稱為「經濟法的核心」。但是在理論界,對競爭法的核心地位問題莫衷一是,下面是對該問題的探討。 (一)經濟法體系結構分析 經濟法體系是由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內在和諧的統一整體。依據經濟法調整對象,經濟法體系結構包括是市場監管法和宏觀調控法。 市場監管法是調整政府等公共權力組織在市場監管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競爭法是市場監管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宏觀調控法是調整國家在宏觀調控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對經濟法核心問題的不同理論觀點1. 競爭法核心說 首先,從歷史角度看,現代經濟法正是伴隨著對競爭的規制而產生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完成了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壟斷成為生活中的突出特徵,國家力量的干預以及干預的法制化成為必然,在這種情形下,經濟法應運而生。因此,經濟法是以競爭法為契機而產生,以經濟法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 其次,從市場經濟與競爭的關系來看,市場經濟必須與競爭相聯系。市場經濟要運用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促進社會資源的分配;市場經濟要通過價格機制改善市場的供求關系;市場經濟要運用競爭的激勵機制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總之,競爭作為調節市場的機制,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2.宏觀調控法核心說 首先,在經濟法體系中,宏觀調控法與市場監管法並列為經濟法體系中的第一層次的部門法。二者分別發生在經濟運行的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市場監管以宏觀調控奠定微觀基礎;宏觀調控為市場監管創造良好的環境。而作為市場監管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競爭法,當然不能凌駕於宏觀調控法之上而取得核心地位。 其次,無論是競爭法還是宏觀調控法,其核心地位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時代和經濟背景下的。在經濟法發展初期,壟斷是經濟社會的一大弊病,因而經濟法的核心地位就一再凸顯。但是在當今的經濟局勢下,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已成為經濟法的一項重大任務。因此在當今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核心已從競爭法轉向宏觀調控法。 (三)我的觀點 我支持宏觀調控法核心說,我認為宏觀調控法在當今經濟形式下越顯重要。 首先,我們不能因為二者產生的先後差異而確定競爭法的核心地位。法是調整社會關系,解決階級矛盾的。因此,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法的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正如在法的發展中,中國曾走過很長的一段重刑輕民的歷史,但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不能因為刑法比民法發展早、發展快而使民法在法的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經濟法也是如此,的確,競爭法被視為現代經濟法的開端,但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中,若沒有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競爭法也難以擔起維護經濟秩序的重擔。因此,我認為不能因為競爭法是經濟法產生的先導,就給予其在經濟法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競爭是市場經濟的要素之一,市場競爭必然會引導企業發展,但究其根本,誰來調控市場呢?答案當然是宏觀調控法。因此,我認為,僅僅依據競爭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就賦予其核心地位,不可避免會產生重表不重本之嫌。因此,賦予宏觀調控法以經濟法核心地位是比較合理的。

G. 復習思考題 試述經濟法的產生 簡述經濟法體系 試述經濟法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什麼是法律事實,法律行

一、中國經濟法的產生主要是解決政府權力過大的問題,從真正意義上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也可以說主要解決的是政府失靈,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法產生的象徵。李昌麒認為,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最佳法律形式。經濟法就是國家干預之法。經濟法已經具有基本體系和框架,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二、法律體系,有時也稱」法的體系」或」法體系」,指的是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成的一個呈系統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根據法律體系的概念,相應的經濟法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經濟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分類組成的系統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三、經濟法體系的構成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調整經濟關系主體的法
什麼樣的主體可以進入國民經濟領域成為經濟關系主體?是任何主體,抑或是符合特定條件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滿足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必須對經濟關系主體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限定,明確其應具備的資格、許可權、責任等。我國現在已經制定的用以調整經濟關系主體的法有:《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企業破產法》等等。
2.調整經濟關系主體行為的法
經濟關系主體是通過作出—定的行為而其成為經濟關系主體。行為是其主體參與到經濟活動唯—途徑,而主體在參與經濟活動中形成的—定內在規范則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一個詞「秩序」。行為規則是秩序的具體內容,用來調整經濟關系主體行為的法事實上也就是調整國家在干預經濟活動秩序的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我國現行自復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體制,任何市場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和諧、有序和穩定運行狀態的良好秩序。經濟法體系的這部分內容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調整國家在干預市場秩序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對市場秩序進行規范並最終保證良性的市場經濟運行秩序。目前,我國已經制定的相關法律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壟斷法》等。
3.調整經濟宏觀環境的法
調整經濟宏觀環境即國家為使社會總供求與總需求達到平衡,運用宏觀經濟的間接手段,以經濟規律作為運作機制引導經濟主體的活動,也即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就是藉助政府宏觀調控的力量對市場經濟運行的調節與控制,從而彌補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實現引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可以說,此種經濟關系的形成是國家在履行管理經濟的職能以間接的手段調控經濟運行過程中,並與其他社會組織因發生各種經濟關系而共同成為社會關系的主體。因為宏觀經濟詞控關系涉及到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了財政關系、金融調控關系、國家計劃關系、產業關系、固定資產投資關系、對外經濟關系等 :類。那麼為了調整這一社會關系而由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即為宏觀調控法。我國憲法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明確規定:「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目前,我國宏觀調控法包括以下主要法律制度:《預演算法》、《產業結構與布局規劃法》、《固定資產投資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價格法》、《國有資產管理法》等。
4.調整社會分配的法
論語·季氏中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已存在這樣的危機,—方面,由於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同時在另一方面,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實性問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社會分配問題導致了收入差距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不斷擴大,不能公平的分享改革的成果,已經成為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重要因素,也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阻礙。目前,我國以建立和諧社會為發展目標,一切以人為本,這就要求要使社會分配問題礙到最佳的解決,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的社會利益分享不均而產生的社會矛盾與沖突。而經濟法在這重大的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國的社會分配法由預演算法、稅法、個人收入分配法、非稅性收入法以及社會保障法所構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屬於社會分配法領域的法律同時也在其他經濟關系領域中存在,比如說稅法、預演算法。它們即是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也是對社會分配關系的調整。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塊重要基石,可以產生經濟利益的對象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社會分配法所調整的對象已不能僅僅局限於上述的幾種經濟關系。如何能夠讓資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利用,讓類如土地、環境等有限資源最大程度上滿足所有需求者的需要,創造出最大的利益。已經成為緊迫的現實性問題。因此,社會分配壁 還應隨著法制的健全而不斷的被完善,以最大程度滿足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需求。
5.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法
對經濟運行安全進行監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也可以說是經濟法領域內的最後—道防線。雖然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已經對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做了相應的規定,但是經濟關系的主體是否依照規定去行為,其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發展,也即經濟運行否安全。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法就如同「眼睛」,依據已設定好的行為標准、規則或准則,時刻「觀察」著經濟活動情況,對活動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合法性進行衡量,從而對不合規的行為進行監察或對結果進行處理。維護經濟秩序,防範經濟危機,達到維護經濟運目的。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活動具有特定的權力強制性,它以法律為依託,被監管者 須接受監管主體依法實施的監管行為,不得拒絕、逃避或抗拒,對監管主體依法所作出的處理決定必須遵從和執行。目前我國已經制定的監管經濟運行安全的法律主要有:《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勞動法》、《會計法》、《審計法》、《技術監督法》、《環境保護監督法》、《審計法》等等。
由經濟法體系的特性所決定,經濟法體系的構成決不會到此截止成為一種固定不變的摸式。它必然會隨著杜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對問題的更深一步的認識而有所改變,以至逐步得以完善。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只有當這種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
五、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以發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法律事實。

H. 經濟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

二、市場競爭與宏觀調控的關系
在討論兩者關系之前,筆者認為應先談一談市場競爭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因為市場管理法的功能在於促進和維系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所以,在一定層面上,市場競爭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可以反映出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的關系。市場競爭作為市場經濟的作用機制是與宏觀調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首先,市場競爭是宏觀調控的基礎。競爭首先是市場的競爭,沒有市場,宏觀經濟調控就沒有了對象和基礎,就失去了運作的機制和生效的中介,如果宏觀調控不立足於市場,則是一種盲目的,形而上學的調控,就會失去立足的根基。而且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根本所在,要發展市場經濟關鍵是鼓勵和維系市場競爭。另外,宏觀調控還受到市場競爭的制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對社會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它是第一性的、基礎的。只有在市場調節無法起作用的領域,才有必要實施宏觀調控,凡是市場可以競爭的,就沒必要進行宏觀調控。此外,宏觀調控的目標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因為市場競爭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國民財富增長的基本途徑。
其次,宏觀調控是市場競爭的條件。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市場經濟不是放任自由主義經濟,它內在地要求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國家通過對市場運行進行調控,可以克服市場波動和大起大落,保證經濟運行穩定,而市場主體也只有在穩定的市場環境中才能進行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宏觀調控還對市場競爭范圍及競爭目標進行調控,規定在哪些范圍可以競爭,哪些范圍不允許市場競爭,那些競爭是無所謂的、無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勵的。此外,由於市場主體是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體,市場競爭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部分市場主體競爭的不自由,而這些問題是市場競爭自身無法解決的,宏觀調控的實施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些問題,實現社會實質正義。

I. 為什麼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首先,經濟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內在要求。任何一種經濟形態都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其政治屬性和經濟屬性而言,都要求市場運行要嚴格體現人民的意志,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進行;要求全國有統一開放的市場,市場主體有充分的自由權,市場競爭在公平、公開、公正的環境中有序進行;國家還要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市場經濟的這些特徵,必然要求經濟活動圍繞市場這個轉軸高速運轉,從事經營活動的組織和個人要將經營行為從面向政府轉向市場化,改變傳統的政府直接管理經濟的模式,還市場主體充分的合同自由。必須明確市場競爭的基本規則,確立對違反競爭規則行為的制裁方法並有效地實施,使違規者付出相應的代價,警示市場主體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些基本要求,要依靠法治來規范、制約、引導和保障。因此說,市場經濟實質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就是市場經濟法治化的過程;要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健全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制制度。
其次,經濟法是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客觀需要。維護穩定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要保持政治和治安的穩定外,還必須保證經濟安全,維護經濟秩序。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經濟關系復雜化,經營行為市場化,經濟利益多樣化,使得問題叢生,矛盾復雜。如果我們不能有力地推進市場經濟法治化的進程,盡快解決市場經濟秩序混亂的問題,就會動搖人們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甚至在國際上產生社會主義條件下能否發展市場經濟的疑問。
再次,經濟法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際市場、國際經濟接軌必然選擇。現代化市場經濟是多方位、全面開放的經濟,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存、相互滲透。我國的經濟要發展,必須自覺地把經濟融入到全球的經濟發展之中,不斷地擴大開放的范圍和程度,提升開放的層次。目前,我國已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並有希望在年內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但是,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國情不同,我國在經濟運行方面與國際法確認的基本准則和國際慣例還有很大的差別,迫切需要按照國際上確認的基本准則和國際慣例調整現行經濟運行規則,或者將國際上確認的基本准則和國際慣例引入到本國的經濟運行機制中。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法治化。
第四,經濟法也是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必然要求。法律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必須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入到市場經濟體制,法律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要適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新的法治基礎,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法律秩序和新的法治原則。

J. 市場經濟有哪些弊端 經濟法是如何克服這些弊端的

1、第一個弊端是市場失靈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和低效率。其主要表現是壟斷、市場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市場的盲目性和收入的不公平。解決壟斷的方法主要有:管制、國有化和反壟斷立法三種。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是市場失靈的第二個表現形式,因此,政府應該利用財政收入來為社會提供這些公共物品,市場失靈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市場的外部性。市場的外部性是指某種經濟活動給這項經濟活動以外的第三方或者社會的影響。國家需要安排和調節好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對各種資源實行有效的管制。收入不平等是市場失靈的最後一種表現形式。為了防止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種現象的發生,也需要國家來進行調控。法律方法中主要有反壟斷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固定行政方法和招標投標法、國有資產管理法、可持續發展法和促進科技進步法等。
2、市場經濟的第二個弊端是經濟不穩定。極端的表現是幾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整體經濟穩定是宏觀調控的總目標,就國內而言,經濟穩定包括充分就業、物價穩定、減緩經濟周期以及經濟增長。在經濟繁榮時,國家應該進行調控不使繁榮成為過熱。在經濟衰退時期,國家應該設法盡快結束衰退,啟動增長。國家經濟調節的工具就應該是需求調控和供給調控。需求調控的工具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表現在法律領域就是財政法和金融法。如上所述,經濟穩定維護法作為宏觀調控法的組成部分,不但具有維護經濟穩定的功能,而且也有維護市場秩序、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
3市場經濟的第三個弊端是社會的不公平。經典的表現就是兩極分化。如果沒有國家的調控,富人、窮人就必然發生沖突,正如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正是因為貧富差距矛盾的激化而造成的。更有甚者導致整個社會同歸於盡,使得市場機制不復存在。通常國家是採用收入分配政策和法律來實現收入分配的平等化,縮小收入差距的。國家通過「削富濟貧」,努力使社會成員的收入平等化,以緩和社會矛盾的沖突。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