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根本性違約指
Ⅰ 違背合同法第167條是不是根本性違約
不屬於,因為你們雙方都履行了合同的主要義務,即交付完成。
合同要求你內交付資產的函不是容主要義務只是根據合同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應當履行的後合同義務。
你發出解除合同的函件沒有解除合同效力,因為合同已基本履行。所有不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對方有權要求你履行後合同義務(通知,協助,保密義務)。
Ⅱ 根本違約怎麼認定,需要考慮哪些
您好,
一、 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界定問題
我國理論界並沒有對根本違約做出明確的定義,在各國的立法上也有著不同的表述。在英國普通法上,合同條款分為違反條件和違反擔保,違反擔保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次要條款或則從屬性條款,但最終並不影響合同成立的目標。違反條件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條款中根本、重要的條款,影響合同成立的目的。在美國判例立法中,規定了重大違約和輕微違約制度。前者指一方違約,使另一方沒有從合同中取得重大利益。《公約》的第25條也規定:「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印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的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英國普通法中的違反條件和美國判例法中的重大違約及《公約》第25條規定,都是各國及相關條約對根本違約制度的規定。根據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從該條款上看出這是我國立法對根本違約的法律定義,也是法定解除權行使的兜底條款。從這些條款中可以看出其對根本違約的核心的觀點表述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客觀主義,即違約行為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就構成根本違約,例如英國普通法、美國判例法中及我國《合同法》對此的規定,還有一種是主客觀相一致,例如《合約》中表述為影響了當事人有權期待的東西並且合同的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這種表達式就是體現了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有權期待的東西是客觀的表述,是當事人通過合同可以認定的客觀標准,而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這顯然是一種主觀的認定,因為這需要通過人們心裡探析才能得出結論,基於每一個人的認知、預知標准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種預知具有不確定性。這種標准也體現了《公約》強調的過錯責任原則。基於我國《合同法》對違約行為造成合同不能全部履行,歸責原則是是無過錯原則,並且利用主觀標准認定重大違約會帶來認定的不確定,所以在我國對重大違約行為認定中應以無過錯為原則,強調客觀的標准。這種客觀的標准也是區分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關鍵,即違約行為是否影響合同的目的的實現。
二、如何准確認定合同目的
確定合同的主要類別是確定合同目的一種重要方法。合同類別不同,合同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我國《合同法》理論界對合同類別分類有許多種,例如:1、以雙方是否互負給付義務,劃分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2、以一方當事人從合同中取得利益是否需要向對方支付相應的對價為標准,劃分為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3、以對該合同是否在法律上確定了一定的名稱及規則為標准,劃分為有名合同及無名合同,在我國的《合同法》上規定了15種有名合同。4、以合同雙方的給付是否在合同成立時同時完成,劃分為清結合同與非清結合同。如果在雙務合同中,負有給付義務的當事人沒有及時有效的給付,那麼他的行為就影響合同目的實現,可能構成根本的違約。在有償合同中,如果一方當事人沒有及時給付合同約定的利益就可能構成根本違約。如果在有名合同中,一方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規則履行合同,就可能構成違約。對於無名合同,判定合同目的主要依據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內容並分析雙方的權利義務。
Ⅲ 請問什麼是合同法規定的「實質性違約」的概念謝謝
實質性違約,也是根本性違約,即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性違約。
Ⅳ 什麼叫「合同根本性違約」,什麼是「不影響合同目的實現」,
您好。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合同根本性違約」。合同根本性違約,簡單點說,就是因為合同一方違約,造成了合同的根本目的無法實現,導致合同無再存續的意義,此時合同雙方可以提出解除合同,並退還相應的貨物或資金;
其次,根據您所描述的情形。其實,開放商違約已經造成了您方的實際損失。建議您可以和開放商協商解決,一般情況開放商會提出一些補償以延長交房期限。但是,若開放商遲遲(經催告,三個月內)無法交付,您其實完全有權利提出解除合同,並要求開放商承擔違約責任,退還購房款。因開放商違約,您單方提出解除合同無果的,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其中,催告行為,建議通過書面催告,這樣方便留存證據用於訴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參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五條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出賣人遲延交付房屋或者買受人遲延支付購房款,經催告後在三個月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一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經對方當事人催告後,解除權行使的合理期限為三個月。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
第十七條商品房買賣合同沒有約定違約金數額或者損失賠償額計算方法,違約金數額或者損失賠償額可以參照以下標准確定:
逾期付款的,按照未付購房款總額,參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金融機構計收逾期貸款利息的標准計算。
逾期交付使用房屋的,按照逾期交付使用房屋期間有關主管部門公布或者有資格的房地產評估機構評定的同地段同類房屋租金標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