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原始社會的氏族是法嗎

原始社會的氏族是法嗎

發布時間: 2022-03-10 03:53:36

㈠ 氏族習慣與法律的區別

法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二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而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二、二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法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反映原始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意志;
三、二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依靠依靠輿論、傳統和領袖威信等力量來保證實施的;
四、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法適用於國家主權領域內的所有居民,原始社會的找族習慣只適用於本氏族的成員

一,產生機構不同,原始社會是主體自治性群體,尚未進行社會分工,所以無法高度分化出立法機關。從而無法制定和認可。
二,階級原因不同。原始社會的尚未分化出不同階級,也就無所謂統治階級,更無所謂統治階級的意志,
三,因為原始社會結構單一,所以沒有階級,沒有國家,沒有專門的司法機關,便沒有保障執行的力量。
四,因為原始社會沒有國家,所以便沒有規范的所適用的較固定的不特定主體。

㈡ 原始社會與氏族社會有什麼區別

原始社會:文化人類學理論上的一種社會組織類型,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人口很少,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而無習慣法和政府權力.
氏族社會:即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亦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一個氏族有十幾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之間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
原始社會是內部結婚,氏族社會是族與族之間的通婚.

㈢ 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之所以不能稱為「法」,原因在於哪些方面

【正確答案】 BD
【答案解析】 法是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特殊的社會規范,這是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特徵。法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在:(1)二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而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2)二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法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反映原始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意志;(3)二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依靠輿論、傳統和領袖威信等力量來保證實施的;(4)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法適用於國家主權領域內的所有居民,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只適用於本氏族的成員。B項表明產生的方式不同,D項表明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故均正確,為應選項。C項本身就是錯誤的,在世界的很多地區原始社會時就已經產生了語盲文字,氏族習慣一定是用語言或文字表述的。A項本身雖然是法與氏族習慣區別的原因,但是無法由此推導出法與宗教、道德截然分開的結論。故排除A項。

㈣ 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之所以不能稱為"法",原因在於哪些方面

原因:它不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它不是依靠法院、警察、監獄等機關來保證實施的。
法是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特殊的社會規范,這是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特徵.法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在:
(1)二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而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2)二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法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反映原始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意志;
(3)二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依靠輿論、傳統和領袖威信等力量來保證實施的;
(4)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法適用於國家主權領域內的所有居民,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只適用於本氏族的成員.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㈤ 原始時期的氏族社會是什麼

氏族社會氏族公社是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它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氏族社會初期。以母系血緣為紐帶,即母權制。稱母系氏族社會。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到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即父權制,稱父系氏族社會。氏族內部實行集體生產,生產資料公有,平均分配勞動果實;氏族首領由選舉產生,管理公共事務,遇有氏族內外的重大問題,則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制,內部禁止通婚。隨著金屬工具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勞動效率提高,勞動產品又出現了剩餘,私有制隨之產生,導致氏族內部貧富分化,進而演變為對立,於是便逐漸形成了階級,氏族亦隨之解體。

母系氏族

原始社會,人們以血緣關系結成了親族集團——氏族。最先是母系氏族,這一時期,在氏族公社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是女性,一個母系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女祖先。由於全體成員只能確認各自的生母,所以成年的婦女一代一代地成為確定本氏族班輩世系的主體。成年的男子則分散到其他氏族尋求配偶,實行群婚。每個氏族公社內部,存在著按性別和年齡的不穩定分工。其中婦女負責採集食物、看守住地、燒烤食物、縫制衣物、養老育幼等繁重任務。而壯年男子則擔任打獵、捕魚和保護集體安全等需要較大體力的事務。婦女是氏族公社原始共產制經濟的主持者,又對確定氏族的血親關系起著主導作用。母系氏族公社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全盛時期普遍形成了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長期定居的村落。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公社經歷了全盛時期,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男子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主要的生產部門中逐漸占據主導的地位,於是母權制自然過渡為父權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漸形成了。從此,以父權為中心的個體家庭成為與氏族對抗的力量,原始社會慢慢解體。男子通過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他們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計算世系、繼承財產,母權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原來對偶婚制下的從妻而居的傳統。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婦女以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為主,勞動局限在家庭之內了,女子在家庭經濟中退居於從屬地位。最初,這種小家庭依附於父系大家庭。後來南於生產力的發展,小家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更大了。氏族社會走到了瓦解的邊緣。

㈥ 原始社會是否存在法為什麼法的產生又是什麼樣的

原始社來會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法源,只有一些處於種族繁衍、生存目的而設置的約定俗成的制度.
法是階級社會的產物.當原始社會末期,一部分氏族成員通過對生產資料的佔有而轉變為氏族貴族,為確保本階級的利益,將原始制度加以改進,形成了最早的法——這標志著國家的誕生,人類社會也由此進入了奴隸社會.

㈦ 原始社會與氏族社會有什麼區別不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是氏族么原始去哪了

原始社會:文化人類學理論上的一種社會組織類型,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人口很少,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而無習慣法和政府權力。
氏族社會:即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亦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一個氏族有十幾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之間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
原始社會是內部結婚,氏族社會是族與族之間的通婚。

㈧ 原始社會有法嗎

沒有 只有習慣來 用習慣來約束一、自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
二、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
三、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
四、原始社會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
五、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

㈨ 法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嗎 辨析:原始社會也有法,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就是法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原始習慣
概念:調整氏族成員的行為規范表現為習慣。原始習慣是氏族成員在長期共同勞動和生活中逐漸形成和演變、世代相傳,變成氏族成員生存需要的行為模式。
內容:如禁止氏族內部通婚,參加氏族公共生活管理,相互幫助和進行血親復仇,共同繼承已故成員的個人生活用品,共同參加宗教儀式和祭掃死者,在原始社會指人類就確立了最早的習慣即禁忌,包括禁止近親奸(維護族外婚)、殺人、叛逆,還有血族復仇、祭祀儀式等等。如食物禁忌,原蘇聯史學家謝苗諾夫總結為:群的食物群所有,任你就地吃個夠,誰敢帶走一點點,定以造孽判死刑。圖騰禁忌,是原始人對一些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的一種崇拜,期望這些圖騰給他們保佑,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的圖騰,要求對圖騰的物像禁瞧看、觸摸、捕打、殺傷等等,一般是對虎、蛇、龍、牛的行為禁忌,如中國人的龍的崇拜,違反這些禁忌要受到處罰。其具體內容主要是:
1、在婚姻方面,氏族內部成員之間絕對禁止通婚。婚姻是在不同氏族成員之間發生的.
2、在分配方面.平均分配食物及其他生活資料。
3、在原始民主方面,氏族或部落首領、軍事首領民主選舉產生,隨時撤換。氏族或部落的重大事情由全體成員討論決定。
4、在互助方面,氏族、部落成員相互幫助,相互支援。如果有入受到外氏族傷害,要為其復仇。
5、在禮儀方面,存在著有關祭祀、收養外族成員等禮儀。
6、在財產繼承方面,母系氏族社會,其財產歸所在母系氏族成員所有。父系氏族社會,遺產按父系繼承,等等。

法的產生除有其歷史必然性外,還有其產生過程的一些具體規律。這就是:法律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最終形成為一種基本制度,在不同的民族和社會中經歷了不同的具體過程。然而,在紛繁復雜、差別明顯的歷史現象背後,卻可以發現一個一般的共同的規律。這種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法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法律並不是與人類社會同步出現的現象,它的孕育、萌芽和最終形成需要特定的社會條件,只有在共同利益分化為眾多的個體利益並導致普遍的利益沖突,僅靠道德、傳統和輿論不足以有效維持社會存在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秩序時,法律的產生才成為必要和可能。而社會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私有制關系、階級分裂和原始社會調制機制的崩潰,恰恰創造了法律形成的社會條件。同時,法律的形成過程也受到了國家形成過程的促進,反過來,它也確認和助長了國家組織對氏族組織的取代。
私有制的產生。原始人學會了經營牧業和農業。特別是由於金屬工具的出現,使生產工具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改進,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個體勞動成為可能。適應這種生產力向前發展的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漸向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勞動產品也逐漸落到個人手中。後來發生的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
社會大分工:人類到了原始社會晚期,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金屬工具的出現大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的進步,於是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即畜牧業與農業的分工、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商業與農業手工業的分工。社會分工的發展需要在不同的領域之間進行產品的交換,開始是物與物逐漸的交換,逐漸發展為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最後發展為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為了使得交換能夠正常、有序地進行,逐漸產生了交換的規則,這些規則開始表現為習慣,逐漸演化為法律,恩格斯總結說:「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的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經濟因素是法律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三次社會大分工――產品交換――交換規則習慣――交換規則法律
階級的產生。出現貧富分化。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引起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的確立和子女繼承財產的父權制的產生,並使財富逐漸積累於家庭之中,出現了個體家庭私有制。由於居於各個家庭的財產差別的不斷擴大,出現了窮人和富人,並且逐漸向兩極分化。特別是隨著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的出現,貿易的擴大,貨幣和貨幣高利貸以及土地所有權和抵押品的出現,原來屬於氏族內部的自由人,也開始大批淪為債務人,繼而淪為奴隸。奴隸制的出現也根本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出現了對立的奴隸主與奴隸階級。另一方面,特別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每個人的勞動產品除了維持本人的生存以外,開始有了剩餘產品,於是剝削有了可能,吸收新勞動力變為有利可圖的事情。因此,戰俘不再被殺死,而作為奴隸被保留下來。這就產生了人類社會第一代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主人和奴隸。
國家和法的產生:在新的社會關系面前,社會自身再也無力解決這種對立的沖突了。一方面,為了不使社會和互相沖突的階級在殘酷的斗爭中同歸於盡,於是就需要有一個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把這種階級沖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由此產生了由特殊的公共權力強制確立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的必要。適應這樣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條件,新的社會組織、權威系統和新的行為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新的社會組織、權威系統和行為模式就是國家和法。此外,另一方面,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反對奴隸的反抗,也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和機構來加以維護,於是就建立國家,建立了軍隊、法庭和監獄等等暴力機器,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規定。階級的劃分是法律產生的直接的原因。
人們過去那種原始的平等友愛關系逐漸由壓迫與剝削的關系所取代;過去那種以純粹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逐漸被以地域與疆界的統屬關系的國家組織所代替。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分離,打破了人們過去那種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秩序。處於不同經濟地位的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處於日益尖銳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
由此可見,法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法的產生是同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分不開的。否定法產生的必然性以及法與階級和國家必然聯系的觀點是不符合這一基本事實和客觀規律的。那種唯心主義的法律觀是沒有客觀歷史根據的猜想。
第二,法的起源經歷了由習慣到習慣法、再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演變和發展過程。最初的法律規范大都是由習慣演變而來的,在法律制度形成的過程中,統治階級所控制的國家按照現行社會秩序的需要對原有習慣規范進行甄別取捨,繼承一部分習慣規范,如關於宗教祭祖的習慣、關於婚姻制度的習慣在可供選擇的同類習慣中取締某些習慣並保留另一些習慣,如有意識他禁止習慣所允許的血族復仇和同態復仇,而保留贖罪的習慣和根據當事人身份來確定贖罪金數額的習慣;嚴厲取締那些與現行秩序直接沖突的習慣,如共同佔有的習慣。在經過國家有選擇的認可之後,習慣就演變成習慣法。在社會生活變化幅度較大,習慣法不足以調整社會關系時,由國家機構有針對性地制定新的規則就成為必要,成文法由此而生。這樣,一個與現存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的法律制度便最終確立起來。
第三,法的起源過程受到宗教規范和道德規范的深刻影響,特別是最初的法律總是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跡。從混飩一體逐漸分化為各自相對獨立的規范系統。原始社會中的習慣,本身就是集各種社會規范於一體的,兼有風俗、道德和宗教規范等多重屬性。在國家與法律萌芽之初,法律與道德和宗教等社會規范並無明顯界限。隨著社會管理經驗的積累和文明的進化,對相近或不同行為影響社會的性質和程度有了區分的必要和可能,法律與道德規范和宗教規范及其調整的行為類型開始從混飩走向分化。這種分化在不同的社會所經歷的過程不完全相同,但是,使法律調整與道德調整和宗教調整相對區分開來,卻是一個共同的趨勢。

法律與原始習慣的區別
法律這種新型的社會規范體系與原有的氏族習慣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一,兩者體現的意志不同。氏族習慣反映氏族全體成員在利益高度融合基礎上形成的共同意志,這種共同意志也就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意志。法則是以國家意志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統治階級意志,它只是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意志,而不是社會共同意志。
第二,兩者產生方式不同。氏族習慣以傳統的方式自發地形成和演變,它向語言一樣不是任何人、任何機構有意地創造和選擇的結果。法則是由統治階級及其政治代表在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創立和有意識地對原有習慣加以選擇、確認而形成的。
第三,兩者實施的方式不同。氏族習慣也就是每個氏族成員自發養成的行為習慣,它依靠當事人的自覺、輿論和氏族首領的威望來保障實施。法的實施當然也要藉助於當事人的守法意識和輿論的支持,但是,這顯然是不夠的,它還要以國家強制力為最後的保障,並以警察、法庭、監獄和各種強制機關作為後盾。
第四,兩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氏族習慣只適用於具有血緣親屬關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成員。法則適用於國家權力所轄地域內的所有居民。
第五,兩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氏族習慣是維護共同利益,維系社會成員間平等互助關系的手段。法則以實現統治階級利益為首要目的,並為此而建立和維護統治關系和社會秩序。

㈩ 什麼是原始社會氏族制

安達曼群島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是他們社會的基本細胞。氏族成員共同居住,共同勞動。在氏族內部,除個人日常使用的工具之外,所有生產資料都為集體所有,生產和消費都建立在嚴格的集體原則上。全體成員的集會是最高權力機關,一切重要的事都由氏族議事會討論決定。以男子為中心,血統關系按父系計算。氏族的首領由年長的男子擔任受到高度尊敬。

氏族成員有相互援助的義務,在同一氏族內的成員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全氏族人要幫助復仇。每人在氏族有自己的名稱,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墓地。

部落之間有比較明確的領域,並且以統一的方言和宗教觀念相聯系,每個部落都有部落的酋長。

各氏族首領組成部落議事會,一切問題由部落議事會決定。他們往往把某種動物或植物視為自己的親族或祖先來加以崇拜,這種崇拜就是騰圖崇拜,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相結合,就形成了把代表自然力量的神看做具有圖騰形式的宗教觀念。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