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承諾內容案例
Ⅰ 合同法案例求解
第一,不是要約。一般商場的內廣告,價格標簽均視為要約邀請(invitation to treat)
第二專,不成立。張三的發屬函僅是提出要約(offer),並沒有得到公司的允諾(acceptance),而一個合同必須得到允諾後才能生效
第三,如果要成立,必須得到公司的允諾,而且允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完全符合。因為張三採用發函的方式,所以公司的承諾必須採用發函或者比其更有效的方式。如果公司採用發函,理論上當函件轉交郵局時合同便成立,但如果發生糾紛時必須提供證明信封上的地址是正確的(發信原則),即信件晚到,遺失的風險由張三承擔。(但近些年來法院的判例漸漸不傾向與此,因為該原則對要約人存在不公平。)
Ⅱ 合同法案例分析
我來答一下吧。
(1)部分無效合同
(2)條款不合法。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格式條款具有《合同法》第53條規定的情形時無效,這些情形包括:有造成對方人事傷害的免責條款;有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
我拋個磚哈,有真正學法律的TX來回答下啊,我只是考會計的時候,學過合同法。。呵呵,答得不好,LZ不要在意啊。。
Ⅲ 【合同法】案例分析+承諾 舉例
此情形是合同法上的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即交叉要約的效力。
一種觀點:交叉要約本身並不成立版合同,因為雙方都是向對方發出要約,只有當對方正式表示接受時,雙方意思表示方達成一致,所以,即使在交叉要約的場合,雙方也可以拒絕對方所發出的要約。
另一種觀點:雙方已經表示相同的意思表示,法律可以推定雙方已經作出了承諾。一權般認為,從鼓勵交易的需要出發,可以認定雙方已經達成了合意。當然,交叉要約能夠成立合同是以雙方意思表示在合同內容上完全一致且意思表示已經到達了對方為前提。
本題中,只就價格、款式達成一致而沒有涉及到履行期限、地點等內容,可以認定不符合交叉要約的要件,因此合同未成立。所以大連A公司可以拒絕。
僅供參考,你最好還是問一下老師吧!
Ⅳ 合同法案例 要約與承諾 求解
1、不能,此非民事活動,未產生民事法律關系。
2、成立。
3、買賣合同已成立,錢某違約,張版某可請求繼續權履行。
4、不能,其並未作出競拍的意思表示。
5、可以,的士屬特殊的要約,而不是要約邀請,旅客攔車搭載,即視為承諾,合同即告成立。
6、A邀請B要約C要約D邀請E要約
要約與要約邀請關鍵區別在於是否包含了合同的主要內容。
不知是否正解,敬請高手解答,我也順便學習一下。
Ⅳ 合同法案例
(1)分別為要約邀請、要約、承諾
(2)沒有形成,因為根據合同法規定,內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容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而水泥廠在收到承諾後立即聯系了建築公司表示不接受,因此該合同未成立。
Ⅵ 《合同法》案例分析
我就回答第一個
我國《合同法》和《聯合國國際貨物合同銷售公約》其實差版不多。不過中外合權資企業的法律調整確實是適用我國法律。
但是也要看的,這個不應該是適用三資企業法嗎?
不過算了,根據合同法的話
第一要看我方有無權利要求A簽訂合同,只要看他們之前合同有沒有成立。
合同成立有三個要件:要約,承諾,合意。從題面來看,他們一切項目都已經談好了。具備了合同成立的條件,而外方提出的情勢變更根本不能成立啊……
本來投資就是有風險的,如果說每次都可以及時撤資,那投資還有啥風險啊。
本來就是缺一紙合同,此前他們的談的內容都是可以作為合同內容的,不一定說要紙面合同。
Ⅶ 合同法要約案例
很好理解啊,案例一甲和乙的函電才是要約,寫明了價格等要件。加工廠只向乙作出承諾,內並以容此承諾拒絕甲的要約。
這個案例無非就是分清要約和要約邀請的區別,
第十四條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十五條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案例一中加工廠向甲和乙的發函為要約邀請,
而案例二,例子中已經說明是建築公司向甲和乙發出要約,根據合同法
第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
(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
雖然沒有承諾,乙已經做了准備工作,即發貨給建築公司。建築公司無權拒收,如拒收則需要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需要賠償乙的運費等損失。
在現實中,案例二的情況基本上不可能出現。
Ⅷ 合同法案例(急)
1根據《合同法》和當事人的約定,還合同已經成立。因為被告發出的450萬的價格的書面專材料是反要約,構屬成一個新的要約。並約定了承諾的期限,即原告應該在4月3日前答復。所以要約應當在要約約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合同法》26條規定,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承諾不需要通知的,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的要求作出承諾的行為是生效。承諾生效是合同成立。所以在本案中合同應該已經成立了。
2被告人的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該合同的生效不需要其他要件,即一般成立即生效。所以被告的行為是預期違約行為,原告可以主張違約責任。
Ⅸ 合同法案例分析:承諾是否生效
合同未成立,因為李老闆對要約人的要約做了變更,視為李老闆對歌手做出了新要約,而歌手未做承諾。
後李老闆承諾歌手之前的要約無效,因歌手之前的要約已失效
Ⅹ 合同法案例分析!
甲將自己所有的一間房屋出租給乙使用,乙將該房屋用於水果零售,後乙業務發展,又向他人租借了更大的場地,便擅自將向甲租用的房屋,以自己的名義租給丙,盡管乙始終按時支付房租,但甲得知後,便以乙擅自轉租為由,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其與乙的合同。正在訴訟期間,該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強台風的襲擊,導致該出租的房屋倒塌,造成丙財產損失5000元。請根據合同法原理,回答下列問題:
(1)甲的合同解除主張能否獲得法院支持,為什麼?
(2)該出租房倒塌造成丙的損失,應由誰承擔,為什麼?
S省某建築工程公司因施工期緊迫,而事先未能與有關廠家訂好供貨合同,造成施工過程中水泥短缺,急需100噸水泥。該建築工程公司同時向A市海天水泥廠和B市豐華水泥廠發函,函件中稱:「如貴廠有300號礦漬水泥現貨(袋裝),噸價不超過1500元,請求接到信10天內發貨100噸,貨到付款,運費由供貨方自行承擔。」A市海天水泥廠接信當天回信,表示願以噸價1600元發貨100噸,並於第3天發貨100噸至S省建築工程公司,建築工程公司於當天驗收並接收了貨物。B市豐華水泥廠接到要貨的信件後,積極准備貨源,於接信後第7天,將100噸袋裝300號礦漬水泥裝車,直接送至某建築工程公司,結果遭到某建築工程公司的拒收。理由是:本建築工程僅需要100噸水泥,至於給豐華水泥廠發函,只是進行詢問協商,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豐華水泥廠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依法處理。
問題:
(1)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是否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
(2) 某建築工程公司拒收豐華水泥廠的100噸水泥是否於法有據?
(3) 對海天水泥廠的發貨行為 如何定性?
(4) 海天水泥廠與建築工程公司的合同何時成立?合同內容如何確定?
(5)設建築工程公司收到海天水泥廠的回信後,於次日再次去函表示願以噸價1599元接貨,海天水泥廠收到該第二份函件後即發貨100噸至建築工程公司。那麼,二者之間的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合同內容如何確定?
答案:
(1)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不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
理由:某建築工程公司並不確定豐華廠是否有其所需的水泥,某建築工程公司發出的函件不符合要約的構成要件,應當視為要約邀請,豐華後來的實際行動應視為要約,二者之間尚未成立合同關系。
(2)某建築工程公司拒收豐華水泥廠的100噸水泥於法有據
依據: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不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某建築工程公司當然有拒絕的權利。
(3)海天水泥廠的發貨行為應當視為一個要約
(4)海天水泥廠與建築工程公司的合同,於建築工程公司驗收並接收貨物時成立生效。
合同內容以建築公司的承諾為准,即貨物以接收的為准,價格等其它條件以海天水泥廠的要約內容為准。
(5)二者之間的合同成立
海天水泥廠的要約中並未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做出任何變更,且海天水泥廠在接到回信後並未及時反對,而是以實際行動去履行,表明其默認接受建築公司的承諾,顧該承諾視為有效。
合同內容以建築公司的承諾的內容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