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勢變更原則屬於合同法
Ⅰ 現在合同法裡面為什麼沒有情勢變更原則了
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條件
第一 須有情勢變更之事實。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的前提條件。所謂「情勢」,系指作為合同法律行為基礎或環境的一切客觀事實[9]。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及商業上的種種客觀狀況,具體如:國家政策、行政措施、現行法律規定、物價、幣值,國內和國際市場運行狀況等等。所謂「變更」,乃指這種情勢在客觀上發生異常變動[10]。這種變更可以是經濟的如通貨膨脹、幣值貶值等;也可以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如戰爭即導致的封鎖、禁運等。該事實是否構成情勢變更,應以是否導致合同賴以成立的基礎喪失,是否導致當事人目的不能實現,以及是否造成對價關系障礙為判斷標准[11]。
第二 情勢變更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履行終止之前。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時間要件。只有情勢的變更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關系消滅之前,才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在訂約時,如發生情勢的變更,當事人不得主張適用情勢變更原則,這一點與英美法上的合同落空原則所要求的情勢不同,落空原則所要求的情勢,可發生訂約之時[12]。若情勢的變更發生在合同履行期間,又在履行過程中歸於消滅,一般也不得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因為履行合同的基礎已恢復至原狀。若債務人遲延履行合同債務,在遲延期間發生了情勢變更,則債務人不得主張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因為債務人如按合同規定履行不會發生情勢變更。
第三 情勢變更須是當事人所不能預見的,且有不可預見之性質。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主觀要件的一個方面。情勢變更是否屬於不可預見,應根據當時的客觀實際情況及商業習慣等作判斷標准。當事人事實上雖然沒有預見,但法律規定應當預見或者客觀上應當預見,則不能適用情勢變更,因為當事人對自已的主觀過錯應當承擔責任;如僅有一方當事人不可預見,則僅該當事人可主張情勢變更。如果當事人在訂約時對於某種情勢已有預見,則表明當事人考慮到這種因素並自願承擔該情勢發生的風險,自不應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但對於發生機率很低的某種情況,如飛機失事等,盡管當事人在訂約時會預見這些情況可能發生,但仍應依情勢變更原則處理[13]。情勢變更須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之事由而發生。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主觀要件的另一方面。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對情勢的變更無法預見和防止,因此雙方當事人在主觀上無過錯。如情勢的變更由可歸責於一方當事人或第三人的事由而發生,則有過錯的一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應承擔責任,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第四 因情勢變更而使原合同的履行顯失公平。
這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實質要件。情勢變更發生以後,如繼續按原合同規定履行義務,將會對一方當事人產生顯失公平的結果。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是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顯失公平,賦於一方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梁慧星先生認為此顯失公平應依一般人看法,包括債務人履行困難和債權人受領不足及其履行對債權人無利益[14]。筆者認為是否顯失公平,以下幾點可作為判斷標准:
一 是否符合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合理原則;
二 顯先公平的事實須存在於合同雙方當事人或其中一方;
三 顯失公平的結果,使雙方利益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危害交易安全;
四 主張適用的一方因不適用而遭受的損失,一般要遠大於適用時對方所遭受的損失。
2、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法律效力
情勢變更原則的目的,在於排除因客觀情況的變化而發生的不公平的結果,使合同在公平的基礎上得到履行或解除合同。其法律效力通常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重新協商,又稱「再交涉義務」,即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就合同的內容重新協商。二是訴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解除合同,變更合同就是在原合同的基礎上,僅就合同不公正之點予以變更,使其雙方的權利義務趨於平衡。如增減給付、延期或分期履行、拒絕先為履行,變更標的物等;解除合同即使合同關系自始消滅。但通過何種步驟和方式實現這一價值,各國立法和判例一般基於這樣的考慮:從契約嚴守的立場出發,法律首先傾向於最大限度地維持既有的法律關系。對於不公平的後果首先應著眼於在維持原有法律關系的基礎上調整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之趨於平衡。只有在通過變更合同仍不足以排除不公平的後果時,擴張採取終止或消滅原合同關系的措施。
Ⅱ 如何區分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復:
一是不可抗制力一般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無法履行包括全部不能、部分不能、永久不能和一時不能。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並不要求合同無法履行,情勢變更後合同即使仍然處於能夠履行的狀態,但如果履行合同過於艱難,或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其結果與訂立合同時的目的相違背,按原合同履行必然導致顯失公平;
二是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責事由,當事人只要依法取得了確切證據,履行了法律規定的通知義務、防止損害擴大的義務等相關義務,不履行合同不承擔任何法律上的責任,而情勢變更情況下履行合同將導致顯失公平的結果,故因情勢變更而引起的風險應由合同雙方共同承擔,但當事人主張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必須請求法院作出裁判,而不能當然地導致合同的變更和解除;
三是不可抗力包含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三層含義,而情勢變更只是因不能預見的事由引起合同基礎發生重大變化,這種不能預見事由不限於不可抗力,還包括意外事故及其他事由,而且是否不可避免、不可克服在所不問;
四是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責事由,中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均有明確規定,而情勢變更在中國民事立法中未作規定,只是司法實踐中曾由最高人民法院以批復的形式承認其適用。
Ⅲ 合同法學 有守比約與情勢變更原則的關系婚姻家庭中契約與合同法的關系
靠!這莫難
Ⅳ 合同法屬於民法的一個分支 為什麼合同法沒有情事變更原則而民法有 在具體情況中又該如何看待這
合同法是民法之王!
情勢變更是基於合同法里的締約雙方的。
民法是一個大框框,有總則理論部分,所以包含在裡面。可以看看情勢變更的條件,司法解釋規定了情勢變更需要嚴格審查且需要最低報高院審核通過才能在法院審理案件中適用。
Ⅳ 我國合同法有沒有規定情勢變更原則
中國尚沒有法律明文規定情勢變更原則。
所謂情勢變更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件的發生或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發生情勢變更,導致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或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有悖於誠實信用原則(顯失公平)時,則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的法理。究其實質,情勢變更原則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運用,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產生的不公平後果。
但司法層面,情勢變更原則得到了積極的承認和適用。
1.法院已在個案中適用該原則,且最高人民法院的指示已對此表示了肯定的立場。主要表現為:
(1)「武漢市煤氣公司訴重慶檢測儀表廠案」及相應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2)27號文。最高人民法院在本案中通過對情勢變更原則適用要件之一的 「顯失公平」概念具體化,在中國民法中首次確立了情勢變更原則,同時也是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首次運用。
(2)「1992年長春對外貿易公司訴長春市朝陽房地產開發公司案」的解決。
但作為兩案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法律依據的《經濟合同法》已隨著《合同法》的出台而失效了,並且該法律規定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情勢變更原則。
2.法院內部工作文件明文規定了該原則的適用標准。主要表現為:
(1)最高人民法院1986年4月14日《關於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條、第7條有此規定。
(2)1993年《中國經濟審判工作會談紀要》(1993年5月6日法發[1993]8號文)指出:由於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原因,作為合同基礎的客觀情況發生了非當事人所能預見的根本性變化,以致合同履行顯失公平的,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按情勢變更原則變更或解除合同。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法律領域對於情勢變更原則態度最明確的一次陳述。
但是所有這些對於實踐的總結和歸納只能對下級法院的審判活動發揮指導作用,而沒有法律效力。「法律不足」使得情勢變更原則在中國無法名正言順地發揮其「利益均衡」的調節作用,這使得立法的滯後與經濟生活中情勢變更不斷產生的矛盾日益突出。
Ⅵ 不可抗力究竟能否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為什麼有的書上寫的可以包括情勢變更,比如《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
我個人的理解是:
情勢變更是指非不可抗力、非商業風險造成的重大變化版,情勢變權更的主張需要通過法院來行使,需要法院的自由裁量,因為情勢變更和商業風險的界限很難界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風險。如果發生不可抗力,當事人可以直接向合同對方主張,無需通過法院裁量。
歡迎交流。
Ⅶ 合同法情勢變更原則的理解。
例如,你買了一個小區的房屋,在還沒有入住的時候你所買的樓的前排樓回倒塌了,整個兒答都拍在地上了,請問你還敢住這個小區的房子嗎?肯定不敢了,雖然你買的那個房子的樓沒有倒,但是此時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解除該房屋買賣合同,這就是情勢變更的情形。
Ⅷ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六是否是情勢變更原則
應該是,但這個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情勢變遷原則,還有一個法院認可的程序在裡面。
Ⅸ 合同法的情勢變更原則在勞動合同法中是不是得到了應用,請舉例說明~求詳細啦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專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屬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這就是「情勢變更原則」在勞動合同法中的體現,它允許用人單位在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時解除合同,以免用人單位繼續履行合同遭受損失,顯失公平。
Ⅹ 請問情勢變更原則在哪部法律里規定的
情勢變來更原則是指合同有效成立自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當事人不可預見的事情的發生),致使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應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目的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所產生的不公平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