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⑴ 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相同點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研究方法的相同之處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討論由人類思維中某些共同規律所決定的兩大領域學者所共同使用的方法,包括邏輯方法和非邏輯方法兩大類;二是討論同人文社會科學家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學靠攏這一傾向相伴隨的研究方法,包括數學方法和實驗方法。
第一,自然科學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所共用的邏輯方法。
第二,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家所共用的非邏輯方法。長
第三,同人文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學靠攏趨向相聯系的數學方法。何
第四,表現為人文社會科學向自然科學靠攏傾向的實驗方法。實驗
二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不同點
由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各自面對著不同的研究對象,這就造成了這兩大不同門類的科學各自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反映研究對象的客觀性上存在著差別。
第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是否擁有共同的範式這一點上存在著差別.
第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各自研究結論的可檢驗性上存在著差異
⑵ 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一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相同之處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研究方法的相同之處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討論由人類思維中某些共同規律所決定的兩大領域學者所共同使用的方法,包括邏輯方法和非邏輯方法兩大類;二是討論同人文社會科學家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學靠攏這一傾向相伴隨的研究方法,包括數學方法和實驗方法。
第一,自然科學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所共用的邏輯方法。
第二,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家所共用的非邏輯方法。長
第三,同人文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向自然科學靠攏趨向相聯系的數學方法。何
第四,表現為人文社會科學向自然科學靠攏傾向的實驗方法。實驗
二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差異
由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各自面對著不同的研究對象,這就造成了這兩大不同門類的科學各自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反映研究對象的客觀性上存在著差別。
第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是否擁有共同的範式這一點上存在著差別.
第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各自研究結論的可檢驗性上存在著差異。
⑶ 為什麼社會科學方法與自然科學方法能相互移植相互移植的情況如何
社會科學要想獲得自然科學同樣的發展水平與速度,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研究方法的改進,首先是對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吸納和對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借鑒與移植。
這種吸納、借鑒與移植將產生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改變社會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二、使社會科學發展呈現數學化的趨勢;三、導致交叉學科大量涌現。
當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界限和分離局面已經被打破。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這是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結果。因此,知識結構的合理和多元化是科學、技術發展對科技從業人員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⑷ 社會科學方法和自然科學方法的異同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分為定量和定性的兩大類。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內容分析、控制實驗、問卷調查等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叫做質化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就是深度訪談、焦點小組、民族志/田野調查之類的。
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為對象的一門學問。它根據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歷史實踐和現實的實踐,從各門自然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中概括出自然科學方法的一般原則,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知識,並從理論上作出系統的闡述,從而構成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一個部分。
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研究領域十分寬廣。它的主要內容包括:①探討自然科學中廣泛使用的觀察、實驗、模型、假說、歸納、演繹、分析、綜合、類比等各種方法,以及它們的性質、特點、地位、作用、歷史演變和相互關系,並正確掌握和運用這些方法的原則;②探討自然科學中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③從自然科學歷史上重大發現的作出、重要理論的建立和重要概念的形成中得出方法論結論;④從方法論的角度,探討哲學對自然科學認識活動的影響。
⑸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
自然科學通常是客觀的,而社會科學是有不同立場的 。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自然科學一詞也是用來定位「科學」是遵守科學方法的一個學科。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和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控制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社會科學(英文:Social science )是關於社會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系統性科學,是科學地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模型科學。通常指研究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一個以社會客體為對象,包括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
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說一般屬於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范疇.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中它們一般具有階級性質。
⑹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包括哪些科目
自然科學一般解釋為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運作,而非經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學也是用來定位「科學」,是遵守科學方法的一個學科。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包括的學科有: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人文科學原指同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有別於在中世紀教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後來含義幾經演變,其狹義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
⑺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是什麼
自然科學通常是客觀的,而社會科學是有不同立場的
自然科學含括了許多領域的研究,自然科學通常試著解釋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運作,而非經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學一詞也是用來定位「科學」是遵守科學方法的一個學科。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 )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和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控制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的任務是研究與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社會科學所涵蓋的學科: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新聞學等。
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說一般屬於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范疇.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中它們一般具有階級性質.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進程中,新科技革命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趨勢日益加強。
⑻ 社會科學方法和自然科學方法的異同關系
所謂自然科學方法,即是關丁•獲得和發展自然科學知識的一般方法。而社會科學方法則是關
於社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 社會科學方法與自然科學方法在一定條件K, 一定程度上 , 一
定范網內各只特殊性,是有區別的。
⑼ 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不同
首先,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各自的研究領域加以劃分;其次,從各自研究領域的差異出發,討論這三大類學科在研究方法上的差異;最後,在抓住這三大類學科在使用邏輯方法、非邏輯方法、數理方法、實驗方法中有相通之處這一共同特點的基礎上,進而分析三大學科在研究方法上何以呈現出相互靠攏甚至趨同的傾向。
第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反映研究對象的客觀性上存在著差別
第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是否擁有共同的範式這一點上存在著差別。
第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各自研究結論的可檢驗性上存在著差異%
⑽ 說說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統一和協調發展。掌握了這個有益學習人文社科科目和自然科學科目大神回答一下
現在世界各國對科學的理解大體上兩種:一是英美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應是具有高度的邏輯嚴密性的實證知識體系,它必須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1)具有盡可能的嚴密的邏輯性,最好是能公理化,其次是能運用數學模型,至少也要有一個能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2)能夠直接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二是德國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就是指一切體系化的知識。人們對事物進行系統的研究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不管它是否體現出像自然科學那樣的規律性,都應該屬於科學的范疇。
按照英美的理解,只有自然科學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社會科學勉強可以算科學,而人文方面則不能看成是科學。因此,英美等國把所有的學科分成為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人文學只能是學問,是一門學科,不能稱之為科學。但按照德國的理解,則人文科學也應當屬於科學。德國人把所有科學只分為兩類: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顯然,這里的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
所謂人文科學,是指一些以人的內心活動、精神世界以及作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觀表達的文化傳統及其辯證關系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的學科體系,它是以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為學術研究主題的學科,它所研究的是一個精神與意義的世界。
人文科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最早的學問就是人文科學。古人把人類的各種學問都統一稱之為「智能之學」,或曰「哲學」,其實就是人文之學。
從人類科學史來看,人文科學早於社會科學,並曾經包容過社會科學,這種狀況至少延續了幾百年。
社會科學是一種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通常它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等。社會科學的形成遠遠遲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從具體時間來看,社會科學中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以經驗的方法對社會進行實證研究的學科都是從18世紀中後期才開始獨立出來,到19世紀才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系統的理論結構。社會科學的出現是歐洲社會大變革的產物,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是近代以來西方自然科學與技術變革興起與迅速發展的產物。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對象的不同。人文科學研究的是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積淀下來的文化。人文科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物質財富或實用的技術,而在於為人類提供一個意義的世界,守護一個精神的家園,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依歸。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社會」,如果說人文科學是研究人的主觀世界和人類的精神文化的話,那麼社會科學關注的中心則是客觀的人類社會,它是外在於具體個人的。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社會進行研究,它們對經濟、政治、法律、社會進行分門別類的或整體的考察,對人類社會的結構、功能、機制、變遷、動因等等進行深入研究,目的在於獲得關於人類社會運行與發展的系統知識和理論,使人類能夠更好地、更有效率地管理社會。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義分析的方法,是一種解釋的方法,而社會科學則較多的引進了自然科學的方法,實證的方法。
但是,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密切聯系大大超過了它們之間的區別,而其根本原因在於它們的研究對象雖然能夠作某種程度的區分,但本質上卻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為社會歸根到底是由人構成的,任何社會現象終究是通過人的社會行為或社會活動來表現的,離開了人,就談不上什麼社會,也不可能有什麼社會現象。人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物,它既不是簡單的生物體,也不是沒有生命的物理實體,人不僅具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是一個不斷追求自己理想和價值的個體,而且在他身上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承載著人類全部的價值與意義。因此,由這樣的「人」所組成的「社會」,以及由這樣的人所開展的各種社會活動,我們實際上是無法分清什麼是「人文」,什麼是「社會」的。正如著名學者讓·皮亞傑所說:「在人們通常所稱的『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顯而易見,社會現象取決於人的一切特徵,其中包括心理生理過程。反過來說,人文科學在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會性的。只有當人們能夠在人的身上分辯出哪些是屬於他生活的特定社會的東西,哪些是構成普遍人性的東西時,這種區分才有意義。」因此,盡管把人文社會科學區分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在理論上是必需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相當困難。因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界限在具體問題上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很多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界限在具體學科到底於人文科學還是屬於社會科學,歷來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著名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在「社會科學」條目中列舉了8個學科,即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指社會及文化人類學)、心理學(指社會心理學)、地理學(指社會及經濟地理學)、教育學(指學習與社會的關系、學校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的研究領域)、歷史學(介於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學科)。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社會及人文科學研究中的主流》中則列舉了11個學科: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人口學、語言學、人類學、史學、藝術及藝術科學、法學、哲學。並認為前5種學科屬於社會科學,後6種屬於人文科學。這說明,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確實有某種難以割裂的內在聯系。例如,歷史學就是一門兼有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屬性的學科,從研究對象看,歷史學無疑屬於社會科學,但從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歷史學更屬於人文科學。再如法律學屬於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也長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從研究對象看法學同樣屬於社會科學,但從方法看它更接近人文科學。再如哲學是否屬於人文科學,心理學是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或者是自然科學等等,都是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正因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關系如此難以區分,所以人們更經常地是把兩者合在一起,稱之為人文社會科學。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實證研究方法主要來自自然科學。由於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確定性,使人們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也能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數學方法被大量應用於經濟學,統計學被運用於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系統論、資訊理論等新興學科的方法也被大量運用於社會科學領域。使用數學方法進行定量研究被認為是一門科學具有更為完備形態的重要標志。因為客觀世界既包括自然現象,也包括人類社會,它們都有量的規定性。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資料,它們反映了社會現象中復雜的數量關系和結構,只有掌握了這些資料並運用數學工具加以分析,才可能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只有以大量數量資料為依據,才能真正從傳統的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使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從而使這門科學獲得更加完備的科學形態,使人們對社會現象的認識能夠更加精確。20世紀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越來越多。大量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與潮流。人文社會科學在收集、整理資料以及分析資料工作方面,之所以能夠擺脫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轉而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得力於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運用。計算機使人們從大量簡單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大量應用數學方法創造了條件。
數學模型在近年來也引起了社會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人們希望通過對社會有關實際問題的資料進行分析,找出一些社會現象在資料上的關系,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然後求解並對這種數學解作出理論上的解釋與評價。數學模型方法應用最多的是經濟學,例如經濟學中的投入—產出模型、最優化模型、經濟預測模型等等。這種數學模型方法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中也有相當的應用。甚至在人文科學中,這種數學模型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應用。例如,在史學中,由於史料記載的缺漏、不連貫和真偽混雜難辨,給運用一般的數學方法帶來了很大困難,於是,史學工作者引入灰色系統方法,利用分布在歷史不同時點上的白色資料,建立起時間連續的動態模型。
即使是在文學研究中,這種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的滲透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在文藝研究中,人們引進統計學的方法,研究作品中的人物關系、作家的語言風格等等。當然,對於文藝研究來說,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相對來說要困難一些。
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邏輯思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都是如此。只有掌握了邏輯分析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進行理論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社會作為人類相互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各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結構與功能。所謂結構,是指事物的各種要素的內在聯系與組織方式;所謂功能,是指有特定結構的事物,在內部與外部的聯系與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作用和能力。功能和結構是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功能與結構又有互相制約的,一方面,事物的固有結構影響著、規定著這一事物功能的性質與水平,限制著它的范圍和大小,即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結構的改變也必然引起功能的改變,結構的有序化也促進了功能的有序化。例如,一個企業內部的不同管理結構和勞動組織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勞動生產效率,這種結構越是有序、合理和協調,生產狀況也就越是井然有序,功能也發揮得最好;反之,若結構是無序的,生產也一定混亂無序。另一方面,功能也制約、影響結構的變化。如企業技術更新能力的減弱,會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導致企業失敗、破產。
學科的深度分化、高度綜合與科學一體化。從學科本身來看,學科際溝通與範式轉換表現為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深度分化、高度綜合和科學一體化發展。
學科分化,是指某門學科發展成若干相互聯系而又相互獨立的分支學科,它既是人類科學認識運動由粗略到細致、由淺入深的體現,又是新分支學科產生的重要形式。學科分化有兩種方式:一是「深層局部對象研究的分化」,即對原學科研究對象進行深入一個層次的研究,建立若干分支學科,分別研究深層的不同研究對象;二是「同層側面研究的分化」,即在同一層次的領域內,各個方面內容分別開來作為不同的獨立研究對象,對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形成若干新的分支學科。人文社會科學之所以出現學科分化,主要是由於人文社會世界的層次和運動具有無限的多樣性。每一層次和每一運動形式都各有其獨特的性質,這種特殊性為學科分化提供了客觀依據。
學科綜合,是指兩門或兩門以上獨立的學科,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而形成一門具有新的規范的新興學科。學科綜合是從若干方面的局部性認識發展成為某一特定的新的、整體性的認識,是對研究對象的不同特性、不同功能、不同關系進行整體的綜合的研究。因此,它不是各專門學科知識的簡單的機械的累積和疊加,而是多種學科知識結合的結果,是新的科學規范的創生。現代學科的綜合,主要表現為包括邊緣學科、橫斷學科、綜合學科在內的交叉學科的不斷涌現,它具有多種形式:有相鄰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遠緣學科之間的交叉;在同一層次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數門學科之間的交叉;有傳統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傳統學科與交叉學科之間的交叉;有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學科之間的交叉,也有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等。學科交叉的方法主要包括移植法、雜交法、提升法、橫斷法、綜合法;移植法是把某一門學科的范疇、原理、方法移植到另一門學科,如將哲學中的矛盾分析法移植到社會學、政治學、軍事學等學科;雜交法是由兩門學科的研究領域互相融合而產生獨立於母學科的學科,如經濟學與倫理學的雜交形成經濟倫理學;提升法是用高一層次的學科理論研究某一學科而產生的新學科,如用哲學研究科學,產生科學哲學;橫斷法是通過概括不同領域中一類現象的規律,而產生橫跨幾個領域的橫斷學科,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綜合法是運用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對象或領域而產生的綜合學科,如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等。
學科分化與綜合是互為前提、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在現代,各具體科學愈益呈現出匯流之勢,不僅存在著從自然科學奔向人文社會科學的潮流,而且也存在著人文社會科學奔向自然科學的潮流,這兩股潮流已經匯合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強大潮流。這不僅表現在上文所述及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范疇、原理、方法的相互滲透,而且表現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涌現出一系列綜合學科,已出現的環境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海洋科學、生態科學、空間科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等都是體現了這種綜合的高度綜合性的學科。它們以自然界和人文社會世界中一定的客體為對象,利用多種學科的范疇、理論和方法,從各種不同側面研究某些復雜的課題或某類現象。如環境科學就是以研究如何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質量為目的的綜合性學科。由於環境本身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客體,因此,研究環境不僅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醫學的知識以及各種工程技術方法,同時,還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人口學、教育學等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此外,這種匯流還表現為:技術、生產與管理成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匯流的結合點,系統科學成為溝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橋梁等。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匯流發展的趨勢,是具有必然性的:一方面,客觀世界運動形式的可微分性,使人們有可能按照研究對象的性質、特徵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另一方面,客觀世界本身的普遍聯系和物質統一性構成了科學知識整體統一的牢固基礎。自然現象與人文社會現象雖有差異,但畢竟又具有共同的基礎和規律。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這種統一性的認識程度將不斷加深,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也將更為密切。我們認為,科學匯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科溝通和科學範式轉換的過程;科學的統一性與各門具體科學的愈益顯著的匯流趨勢,為人們加強學科際溝通、促進範式轉換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而且必須加以重視的合理思路。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綜合化、一體化,並不是說兩者可以直接等同和差別消失,更不是說各門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都向某一門具體科學看齊、靠攏乃至歸並,而是指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整體系統性的增強、互通融合性的遞進和協調有序性的提高,在其實質上是一種豐富差異性的協同和復雜多樣性的統一。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交融和滲透,決不是某些人的主觀臆斷,而是物質運動規律、社會發展需要和科學研究能力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其發生發展的最為深刻的根源、基礎和本體論前提,就在於現實的多樣性和世界物質的統一性。所謂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一為自然,一為人類社會,它們作為一種精神形態的知識體系,不過是對自然與社會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在古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是統一的,那是在一種很低的水平上的直接同一,那時的哲學包含了所有的科學知識,科學家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於一身。亞里士多德既研究哲學以及政治、歷史、倫理、邏輯等人文社會科學,也研究物理、天文、氣象、生物等自然科學。到了15世紀下半葉,隨著生產的發展,自然科學也逐漸發達起來。於是,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學科誕生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也逐漸分離,成了兩大門類。到了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又出現了相互結合的趨勢。而在今天,不僅存在著從自然科學奔向人文社會科學的潮流,同時也存在著從人文社會科學奔向自然科學的潮流,這兩股潮流已經匯合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強大潮流了。正所謂「萬法歸宗」,「萬法」(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方法)既源於「宗」,必將歸於「宗」,這個「宗」就是具有精神與物質兩態的宇宙。「宗教」就是對宇宙之神的探索和信仰。
人文社會科學的源頭是「存在」,甚至可以說人類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在探尋「存在的意義」,對於科學家、神學家、哲學家而言,他們探索的是宇宙的本原是什麼及其意義,而普通民眾則時刻在追尋「人生存的意義」,兩者探求的層次差異很大,即「人的存在」永遠服從於「宇宙的存在」、「神的存在」,只有宇宙之神才能賦予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如果人類沒有終極意義,那我們的存在,我們追求的一切價值物,都將失去意義。
人文社會科學不僅是一種可以實證的知識體系、科學體系、文化體系,而且是一種非物化的思想體系、理想體系、價值體系和道德體系。
宇宙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是未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主體。
如果拋開以人類為中心的狹隘思維方式,就會發現人類社會也是一種自然。現代自然科學早已證實,自然界中的蟻群、獅群、猴群都有它們自己的社會結構、長幼尊卑,有明確的社會分工。為什麼研究人類社會屬於社會科學,而研究蟻類、猴類社會卻屬於自然科學?
人文科學以研究「人腦程序」為主,社會科學以研究「社會程序」為主,當然兩者研究領域、內容及適用范圍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緊不可分,因為人類社會本質上是由人腦指揮建立的,而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又反作用於人腦,兩者形成極其復雜的相互作用。在社會科學出現之前,人文科學兼有研究「社會程序」之責。人腦程序、社會程序必須順應宇宙程序,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必須與自然科學緊密融合,採用大量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最終得到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真理。如地球生態環境是運行宇宙程序的結果,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必須與之相協調,不然必將使地球環境惡化,直至地球生態系統崩潰,人類失去生存家園。又如,一群人主觀地希望乘坐的一輛大客車能駛完1000公里的路程,而實際上汽車油量只夠行駛600公里。這群人在討論決策的過程使用了「人腦程序」、「社會程序」,而汽油燃燒能及其在發動機中的能量轉化率卻是固定的「宇宙程序」,為當時的科技水平所限定,因此,這群人的「人腦程序」、「社會程序」沒有順應「宇宙程序」,他們是無法到達目的地的。這群人可以引申為全人類。
眾說紛紜就是迷惑的表現。由於方法的不同,自然科學領域的爭論就很少,並且最終能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而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科學中的哲學一直是學派林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很多問題已爭論了幾千年,還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人類社會無所不在的迷茫性可見一斑。因此必須借用自然科學成果及其方法將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精確定位,然後將它們盡量簡化,各個學科最終可以簡化成1-10個詞,並以這些「單詞」為模塊,綜合人類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將這些模塊按主次重輕、遠近長短在多維時空中進行組合,就能得到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唯一真理體系,這就象大分子結構一樣,用周邊的原子(相當於學科模塊)力場給當中那個原子精確定位。人類社會的秩序就象分子秩序一樣,也能精確定位,只要排除偏見和某些人的私慾,以公正、客觀態度研究它們。
筆者在本文中也秉承「簡化、精確」原則,使要義盡量簡明、精闢。筆者的「簡化」之舉正是針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之弊。
筆者所稱的「統一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是使兩者在宏觀上、整體上實現統一,找到了它們共同的源頭及它們在終極目標上的統一,並指出了兩者相互融合、一體化的趨勢,但它們彼此的個性是永遠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