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承包適用勞動合同法
① 企業內部收取承包保證金違反勞動合同法嗎
承包保證金和勞動法合同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這樣問不符合邏輯。
② 企業實施內部承包,原勞動合同是否仍有效
企業實施內部承包,原勞動合同是有效的。
內部承包仍然是勞動關系,只不內過是把原勞動合同約定容的部分條款作了變更。企業與企業職工或企業內部科室簽訂承包合同,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並未改變企業與職工的勞動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三條 用人單位變更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投資人等事項,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發生合並或者分立等情況,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承繼其權利和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
第三十五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變更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變更後的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③ 企業內部勞動承包合同與勞動合同的不同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通常屬於經濟責任制合同,分為部門的或者個人的。個人的屬於崗位責任、目標任務、勞動報酬和保險福利的具體細化,須符合勞動合同的原則,如果與勞動合同抵觸,勞動者有權拒絕。
④ 對企業內部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應如何適用法律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 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全民所有制小型工業企業租內賃經營容暫行條例》,由企業和企業上級主管部門處理。 我們認為來信中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企業法人與其內部的經營部門之間簽訂承包經營合同,是該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由此發生的糾紛,屬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問題,應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企業規章處理,而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依據經濟合同法第二條之規定,該法僅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合同。
⑤ 企業內部承包經營,勞動關系應如何認定
(一)勞動關系認定的實質性審查
(二)勞動關系認定的證據審查及舉證責任分配
(三)內部承包關系未改變用工的事實
企業實行內部承包經營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企業與員工既簽訂勞動合同又簽訂內部承包協議,發生爭議後企業僅以雙方系內部承包關系為由主張勞動合同無效或者不存在勞動關系,並據此認為企業不再承擔用工責任的,法院不予支持。
(二)內部承包約定的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條件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不發生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
《勞動合同法》第四章對勞動合同解除和終止的條件進行了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法》第87條[3]還規定了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或者恢復勞動關系的法律後果,可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必須具備法定理由。承包協議中另行創設的勞動合同解除條件無效,用人單位據此解除勞動合同的系違法解除。
⑥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是勞務合同嗎
經濟合同和企業內部承包合同在法律特徵上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主體范圍不同。經濟合同的主體是作為平等主體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成為經濟合同的主體時,必須具有法人資格或者是取得營業執照的非法人組織。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的主體是作為用人單位的企業和與之具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二者之間具有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屬於不平等主體。 (二)客體范圍不同。經濟合同的共同客體是社會經濟秩序,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的共同客體是企業生產經營秩序。 (三)內容範圍不同。經濟合同的內容主要有購銷、建築工程承包、加工承攬、貨物運輸、供用電、倉儲保管、財產租賃、借款和財產保險等。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的內容只是該企業生產、經營環節和與之有關的內容。 (四)擔保方式不同。經濟合同的擔保方式有定金、保證、抵押、質押和留置。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目前尚無合法的擔保方式,保證金、抵押金和風險金等均被勞動法明文禁止。 (五)履行方式不同。由於經濟合同主體之間相互沒有隸屬關系,雙方只是按照合同的約定以自己的意志獨立履行義務,除受合同的約束外,不受對方意志的約束,而且可以委託他人履行義務。企業內部承包合同主體之間相互有隸屬關系,勞動者一般是使用企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工具,按照企業的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親自履行義務,勞動者除受合同的約束外,還要受企業意志的約束。 (六)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不同。違反經濟合同的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支付違約金、支付賠償金、解除合同、價格制裁、定金制裁和給付逾期保管費等。違反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的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支付違約金和支付賠償金,以及接受用人單位的行政處分。具體表現形式往往是扣發工資、獎金和行政處分。而且由於勞動者一方支付能力的限制,支付賠償金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按損失大小酌情賠償。 通過對經濟合同和企業內部承包合同法律特徵性的對比分析可以認識到,企業內部承包合同是作為用人單位的企業一方和與之具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一方,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為完成一定生產任務而訂立的協議。作為勞動者,勞動是謀生的手段,勞動者履行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的過程即是勞動者完成生產任務的過程;勞動者履行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義務所獲得的報酬,是等量勞動領取的等量報酬,體現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是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具體表現。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是勞動者在與企業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履行勞動合同義務的具體途徑和方式,與經濟合同有著本質的區別,而與勞動合同的性質最為接近。所以,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理應受勞動法調整,而不能適應經濟合同法。
⑦ 新勞動合同法規定 關於個人承包用工的新規定
中華人復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制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勞動合同的訂立
第三章 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
第四章 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第五章 特別規定
第一節 集體合同
第二節 勞務派遣
第三節 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⑧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可否看作勞動合同
企業實施內部承包,原勞動合同是有效的。
內部承包仍然是勞動關系,只不過是把原勞動合同約定的部分條款作了變更。企業與企業職工或企業內部科室簽訂承包合同,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並未改變企業與職工的勞動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三條 用人單位變更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投資人等事項,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發生合並或者分立等情況,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承繼其權利和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
第三十五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變更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變更後的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⑨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屬於勞動糾紛嗎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不屬於勞動糾紛。以下糾紛屬於勞動糾紛: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其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⑩ 哪些單位及勞動者適用《勞動合同法》
《勞動合同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