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進步
1. 法社會學的發展
把法視為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准則,這種觀點最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持這版種說法的權那些人認為:要對任何道德的原則、任何事物的標准或對互相沖突的或重疊的人類需求進行評價的尺度加以證明,是不可能的。因而那些掌握政治組織社會強力的人們,為了表達一個在社會上或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自我利益,便任意地規定或建立各種價值准則,並強使其他人服從它們。」這一觀點有得有失。其「得」在於「法是一種權威性價值准則」這一命題,揭示了法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特性,有助於人們深化對法的認識。其「失」在於把法這種權威性價值准則簡單地理解為是在社會上或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自我利益而任意地規定或建立起來的,忽視了即使是統治階級也要受到各種社會力量和自然規律的制約。法作為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准則,其實是各派社會力量對比狀況的表徵,是各種社會力量反復互動或博弈的狀態或結果。
2. 什麼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尺
公正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尺,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公正,作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恆主題,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社會主義的中國採取各類措施,完善社會制度,構建起一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法治是社會祥和安定、安居樂業的保障。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主要內容,它的踐行將會帶來祥和安定、安居樂業的社會,讓我們的國家欣欣向榮,充滿生機和活力,保障每位公民都享有尊嚴與自信的生活。
公平正義對於人的重要性,最根本的就在於它強調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享有人身自由、言論自由等廣泛的自由權利和勞動權利、受教育權利等社會經濟文化權利,核心是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力。
3. 法律對社會發展能否起進步作用,決定於什麼
社會發展取決與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經濟基礎的推動。
經濟基礎的發展依靠上層建築的配合
法律是上層建築之一。
答案:B
4. 婚姻法的解釋是社會的進步
那你的意思是現在還是處在女權社會,婚姻法的出台給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男性一絲曙光咯???????
5. 為什麼法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人們常說「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但是法是什麼呢?簡單地說,法就是規范人們行動的規則。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和學習當中,人們無法避免地要參加一些政治、經濟、變化和社會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人們總要自覺地或不自覺地遵守一定的規則。簡單地說,這些規則可以分為兩類,即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
一般情況下,道德規范主要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地遵守來維持。無論誰違反了道德規范,都會自然而然地受到輿論的譴責。但是法律並不是靠人們自覺自願遵守來維持的,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任何人違反了法律都要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由此可見,法律和道德規范是不同的。法律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機關批准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一種規范。
作為強制人們遵守的法律規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既沒有國家與法律,人們也不知道國家與法律為何物。這個時期就是沒有階級也沒有壓迫的原始社會。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里,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生產力水平也非常低下。當時,單個的人根本無法生存下去。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佔有和使用生產資料,並把勞動得來的產品平均分配。
在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沒有剝削和壓迫。所有的原始人都自覺自願地遵守在勞動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習慣。這種習慣不需要有專門機構來強制執行,而是靠人們的自覺遵守、氏族首領的威信來保證實施。
進入奴隸社會以後,人與人之間開始變得不平等了,奴隸和奴隸主兩個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剝削和壓迫也產生了。奴隸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鎮壓奴隸的反抗,就建立了國家。伴隨著階級對立的產生,法律也就產生了。奴隸主們制定了反映自己利益的行為規則,這就是奴隸製法律。奴隸製法律是通過國家暴力機器來實施的,國家暴力機器就是軍隊、監獄等。奴隸主階級迫使奴隸服從他們制定的法律,也要求所有人遵守這些法律。
那麼,為什麼進入了奴隸制社會,產生了階級和壓迫就會產生法律呢?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經歷原始群、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等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這個三個時期共100多萬年。在原始社會的前期,由於生產工具極其簡陋,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平等了,也就不會存在階級和壓迫。沒有階級和壓迫,自然也就沒有法律存在。
但是生產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婦女在勞動中佔主導地位,所以女人統治一切,世系也以母親來計算,故人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加速,男子的勞動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母權制也就十分自然地過渡到了父權制,對偶婚也隨之過渡到了一夫一妻制,世系以男子來計算,因為每個父親都需要有一個確實屬於他自己的兒子作為他的繼承人。
父權制確定以後,生產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了剩餘生產物,出現了私有財產,特別是氏族首領經常利用自己的權力把公共財產據為己有,這樣階級分化的現象就開始出現並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日益加深,逐漸形成了富人和窮人。從前生產力很低,人們把戰爭中俘虜來的其他氏族成員殺掉;現在生產力發展了,人們把俘虜變為奴隸,讓他們給主人創造財富。後來,本氏族的成員也有因為貧窮降為奴隸的,遭受奴隸主的壓迫與剝削。
這樣,到原始社會末期,社會就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此外還有少數的自由民。原始公社是在沒有階級對立情況下發展起來的,現在社會分裂為階級並展開了劇烈的斗爭,這樣就打亂了原始社會的生活秩序,它按老樣子再也生活不下去了。特別是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加強了軍事首長的權力,他再也不以本身所據有的顯赫地位為滿足了,權力謀取把他的權力傳給他的子孫後代。
這樣就逐漸由「選賢任能」的公天下過渡到「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由氏族民主制過渡到王位世襲制,國家與法律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由此可見,法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法律與國家一樣,都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
當然,這並不是說,產生了法律,人與人之間突然變得不平等了,社會就比從前更加野蠻,更加落後了。法律的產生和國家一樣,是人類由野蠻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換句話說,法的產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為什麼這么說呢?盡管奴隸製法律是極其殘酷的,甚至一人犯罪要禍滅九族,但它用法律手段建立了某種公共秩序,使人們在秩序的范圍內活動,從而制止了部族間的野蠻殘殺,這當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6. 法制的健全或者法律條文的增多是社會的進步還是悲哀
其實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應該說在我們認為有人類文明的時候開始到人類文明理想化之前這段漫長的時間內,法制的健全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過渡,這是必然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也是人類本身要求的產物。但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對法制健全的要求其實也是對自身自由度的一種束縛,說是一種退步有失偏頗。畢竟從人類懂得穿衣開始,人類文明就已經在進步了,再倒退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再者從法律、法制角度出發來說,我認為其實一條新法律的產生,是由少部分人的某些特殊行為造成了對他人利益的損害而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再次發生類似的行為,建立的對象當然是全體公民,這種過程導致的結果就是法律越來越細分、越來越具體,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法制越來越健全,法律的健全過程是隨著人們行為的新增而增加的,誰也無法預測以後會出現哪些可能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行為,所以這個過程還將一直進行下去。由此可以打個比方,比如我國公民相當於是一群動物,被關在一個箱子里,一開始可能箱子只有四周包圍而沒有蓋子,因為動物很多而且擁擠,就有少數動物試圖跳出箱子,因此為了防止有動物再次跳出箱子,就加上一個蓋子,這樣效果好了一些,但隨後會有動物試圖撞開箱子逃出,這樣可能就會在箱子周圍纏上鐵絲,不斷有動物會以身試法試圖找出箱子破綻沖出禁錮,每當發現一個破綻,就會加上鐵絲加固,這樣動物逃出的機會越來越小了。這個比喻我認為比較恰當的說明了法律的產生和完善的過程。凡事有利就有弊,任何一條法律就是一個標准,在標准以內的人都是安全的,受此標準保護,但反過來說,人們也被法律所束縛和限制,從純自由度的觀點上說是被限制的,這里自由度是指一切行為,包括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最終,我認為的觀點是,法律標准以內的人是大多數人,畢竟人們雖然希望自由度更大,但大多數人並不想擁有那種損害他人利益的自由度,並且希望限制少數人損害他人利益的自由度,這樣無形中就形成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即以多數人的利益為標准制定的准則。比如大多數人並不希望得到可以隨意殺害他人的自由度,但總有少數人有這種慾望或者無意中使用了這種自由度,因此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得限制這種自由度,讓大家都不擁有,也就達到了一定的公平。否則,這種自由度不加以限制的話,人類必定亂套。所以法律的健全是必然也是必須的,至於說到道德,畢竟這個東西太模糊,無法以具體的准則來衡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則。只能說對於多數人來說,有比較統一的道德衡量准則,樓主說的法律的健全意味著道德的淪喪,其實未免過於極端,准確的說淪喪道德的肯定是少數人,不是多數人,對於這少數淪喪了道德的人,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法律來約束其行為了。大家試想一下,如今公認法制已經比較健全的社會了,依然不斷有或主動或被動觸犯法律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發生,如果沒有法律限制,如何來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呢?我認為,目前來說,能夠很好的遵守法律,就已經是一種進步了!而且是進了一大步。
7. 葯家鑫反映出來的中國法制社會的進步表現
1,人民的法制意識提高了,法律觀念已經在群眾的思維里根深蒂固。這一點從從對於這個殺人事件的廣泛關注可以看出,2,在法與情理的之間選擇時,人民群眾更為理性了。
8. 為什麼法律的發展跟不上社會和經濟的進步拜託各位大神
法律跟不上社會,那是因為先有社會後有法律,就好比奴隸社會!是先有氏族後有習慣!奴隸社會要吃好飯,那就要個相當於法律的約束的習慣或規矩來作為約束族人,相當於現在的法律約束人,只有當新的事物發生,並且逐漸多起來的時候才會改進,也就是增加法律某部分或減少法律部分的效力來平衡社會!就好想左翼分子和右翼分子一樣!一個是保守一個是激進!而法律恰屬於保守分子!嘿嘿!個人觀點.
9. 從法治角度來說,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社會安定,百姓富裕就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
10. 法律社會學的發展歷史
法律社會學主要是從法學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後,因受4種思潮的影響,西方法學界內形成了法律「社會學派」。這 4種思潮是:①歷史主義。強調追溯法律思想和立法制度的歷史根源,認為法律發展的模式是各種社會勢力行動的意外產物。代表人物有英國法學家和法律歷史學家H.J.S.梅恩、美國法律史學家和法哲學家O.W.霍姆斯等。②工具主義。號召將社會知識與法律結合起來,研究什麼是法律及實際上法律在起什麼作用。代表人物有英國法學家J.邊沁、德國法學家 R.von耶林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③反形式主義。貶低法律規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鼓勵人們充分認識行動的非理性動機、人對社會支持的依賴和自身具有活力的社會制度的出現。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爾利希。④多元主義。認為法律不僅存在於正式的政府機構之中,還存在於習俗、社會組織、群體生活的現實規定之中。代表人物有埃爾利希。這 4種思潮的法學家都感到有必要越出傳統的法學界限,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研究法學問題。法國的□.迪爾凱姆、德國的M.韋伯、美國的E.A.羅斯和W.G.薩姆納等社會學家有關法律、犯罪和懲罰問題的大量論述,促進了法學中的社會學派的形成,推動了法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此外,英國的H.斯賓塞、奧地利的L.龔普洛維奇、法國的G.塔爾德和美國的L.F.沃德等社會學家分別從生物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角度研究法律和解釋法律現象,被稱為早期社會法學的代表人物和法律社會學的奠基人。1892年,義大利法學家、社會學家D.安齊洛蒂首先提出「法律社會學」的說法。
20世紀以來,隨著新興的社會學不斷向古老的法學滲透,一批熱衷於將這兩個學科結合起來的社會學家和法學家形成了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的陣容龐大、支派繁多的社會學法學派。主要支派有: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現實主義法學派、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社會心理法學派和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爾利希1913年發表的《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為法律社會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它趨向成熟。他強調法律來源於社會,揭示了法、法律規范及法院判決的社會基礎,提出作為法律結構所有不同因素總和的「活的法律」,主張社會學與法學結合。自由法學派的倡導者H.坎托羅維奇對法律社會學的發展也有突出貢獻。被稱為法律社會學權威的龐德,力求綜合各有關學科的知識以解釋法律現象,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能有條不紊地促進社會與經濟秩序的安定,並提出法律概念的社會利益說;他認為法律社會學著重於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強調法的社會目的而不是它的制裁,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他將法律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努力予以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律社會學內部逐漸出現了統一的趨向,在美國尤其明顯。美國的法律社會學著重探討在法律思想與法律現實之間、「書本上的法律」與「行動中的法律」之間的差距,強調法律是不完善的,是可以改進的一種解決沖突的機制。這一研究方向在法律社會學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70年代,在社會學沖突理論的影響下,西方激進的法律社會學家集中研究法律在使沖突制度化方面的作用,法律如何為統治者的經濟利益服務,以及法律的理想和實踐對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打破了與激進的犯罪社會學和異常行為學說的界限,更加註重對司法系統和審判制度的研究。70年代後期,激進的法律社會學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影響,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法律發展進行了以經驗為依據的歷史研究。此後,西方的主流法律社會學日益變得注重微觀經驗研究,注重行為分析,借鑒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技術。
美國是當代法律社會學研究最活躍的國家,在考察法制在個別社會部門內的發展和法律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對法律機構的職能、法律的社會監督和調節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進展。蘇聯的法律社會學注重研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認為法律意識、人們有目的性的法律活動能對社會發展進程起調節作用,因此強調通過法律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知識水平。波蘭、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義大利、日本等國,都有專門人員研究法律社會學,並在一些大學開設了法律社會學課程。當代世界各國的法學和社會學、法學家與社會學家之間都缺少真正的合作,研究者各執己見,自行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法律社會學同以美國社會學為基礎的法律社會學,在觀點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