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哪些條文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合同法哪些條文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12 02:30:11

Ⅰ 締約過失責任所遵循的合同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締約來過失責任是一種過錯責任,是自指違背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所以你這個題目有點問題啊~~~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只能產生於締約過程之中;是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負的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是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

Ⅱ 跪求:合同法中「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異同!

首先,二者發生的事間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是在雙發在訂立合同過程中,而違約責內任是在訂立合同後容發生在履行合同過程中。
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有:(1)當事人雙方必須有締約行為,即這種行為發生在合同訂立階段;(2)當事人一方必須違背依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的法定義務,即先合同義務;(3)主觀上必須當事人一方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4)客觀上須另一方當事人信賴利益受到損失;(5)當事人主觀上的過錯與另一方當事人信賴利益的損失
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違約行為,只要當事人一方有違約行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的特殊構成要件因違約責任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①違約行為;②損害事實;③違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因果關系。之間須有因果關系。上述五個條件須同時具備,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Ⅲ 怎麼追究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情形,包括了: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此外呢,追究締約過失責任呢需要證明以下事實:1、對方有締約過失行為;第二、對方的締約過失行為造成了自己的信賴利益損失;第三、有締約過失行為的一方存在主觀上的過錯;4、自己的損失與對方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五百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Ⅳ 勞動合同適用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么

締約過失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因違背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有的義務,而使另一方當事人信賴的利益遭受損失,而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
《勞動合同法》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條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第八十六條勞動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確認無效,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所以,勞動合同法同樣是適用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的,只不過是訴訟的主體對象和流程不同而已。

Ⅳ 《合同法》中規定的「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法律規定了4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所謂「假借」就是根本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與對方進行談判只是個借口,目的是損害訂約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此處所說的「惡意」,是指假借磋商、談判,而故意給對方造成損害的主觀心理狀態。惡意必須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談判意圖,二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給對方造成損害的目的和動機。惡意是此種締約過失行為構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第二種類型是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此種情況屬於締約過程中的欺詐行為。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實施某種欺騙他人的行為,並使他人陷入錯誤而訂立的合同。而且無論何種欺詐行為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1)欺詐方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隱瞞真實情況。(2)欺詐方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事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第三種類型是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所謂泄露是指將商業秘密透露給他人,包括在要求對方保密的條件下向特定人、少部分人透露商業秘密,以及向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其披露當然是違背權利人的意思的。所謂不正當使用是指未經授權而使用該秘密或將該秘密轉讓給他人。如將商業秘密用於自己的生產經營,由自己直接利用商業秘密的使用價值的行為或狀態,或非法允許他人使用。無論行為人是否因此而獲取一定的利益,都有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第四種類型是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也即包括除了前三種情形以外的違背先契約義務的行為。在締約過程中常表現為,一方當事人未盡到通知、協助、告知、照顧和義務等義務而造成對方當事人人身或財產的損失的情形。

Ⅵ 根據《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有( )。

A,B,D
答案解析:
構成締約過失責任應具備以下要件:(1)該責任發生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2)當事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所要求的義務;(3)受害方的信賴利益遭受損失。故應選ABD項。

Ⅶ 在《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有什麼不同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給對方造成損失時,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就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適用於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等情況下對過失責任的追究,而違約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的履行過程中。
(2)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是在訂立合同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其後果是致使合同不成立或者無效;而當事人違約責任是在合同生效後,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
(3)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前提是因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如果沒有造成損失,則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責任);而當事人是否承擔違約責任並不取決於損害的發生,如果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無論違約的當事人是否給對方造成損失,都應當支付違約金。

Ⅷ 根據《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屬於什麼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屬於過錯責任。是違反誠信原則的責任,不是合同責任。

Ⅸ 怎麼追究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

法律分析:對方存在締約過失的,可以要求其賠償損失,並返還取得的財產。

法律依據:《民法典》

第五百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拆分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規定

《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回承擔損答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例如,賣同一種商品,為不讓對手賣出,故意與之洽談,拖延時間,將自己的商品賣出。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或提供虛假資料;例如,明明沒有專業承包資質,謊稱有。
3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例如,賣保險箱,卻泄露了密碼!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