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爭議不斷
㈠ 關於新婚姻法的爭議
1、目前我國沒有新頒布《婚姻法》,現在生效中的依然是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專的《婚姻法》
2、大家認知屬中的「新婚姻法」只是最高人民法院於2011年8月13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㈡ 婚姻法24條爭議不斷,第24條是什麼
24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相比之下,王錦蘭覺得自己的遭遇悲慘和離奇程度,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溫州一位法官使用「二十四條」宣判過他人後,自己卻因「二十四條」敗訴,搬進了800元月租的民房裡;雲南有位群友4個月沒吃過一口肉,只能在晚上去菜市場挑剩下的菜葉;濟南的一位小學老師寒暑假去小吃店打工賺錢,工作時會戴上帽子和口罩,害怕被人認出來;杭州一位群友,醫保卡被查封,患了乳腺癌,只能借錢來做手術……
「婚姻有風險,離婚須謹慎」
群里與王錦蘭同病相憐的,包括公務員、教師、記者、國企員工……他們的共同遭遇顯而易見:因為「二十四條」而被動負債,官司纏身,工資賬戶被凍結,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負債從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
群成員彭雲、李秀萍等人開展的一項面向527名成員的實名問卷調查顯示,87.1%的群成員為女性,80.6%受過高等教育。超過一半的人說,自己的涉訴金額超過100萬元。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關鍵詞,出現的判決書多達81288份。僅2016年一年就新增了30484份。
去年5月,王錦蘭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婚姻有風險,離婚需謹慎》。文章的點擊量達到了650萬次。
在博文中,她貼上了自己的婚紗照,並告誡所有人:如果決定結婚,一定要先學習《婚姻法》,特別是司法解釋「二十四條」。
「一旦你嫁錯了人,婚姻就能埋葬你的一生。這個錯誤的代價是巨大的,可能你窮盡一生都無法走出困境。」她這樣寫。
婚前,王錦蘭對婚姻有過幻想:談場「舒服」「長久」的戀愛,生個可愛的孩子,過溫暖的一生,「不怕無聊,不怕老去」。
可在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婚姻後,她把自己微信朋友圈裡過去的照片全部刪掉,不敢跟人提起自己是單親媽媽,害怕一遍遍向人解釋為什麼自己總是孤身一人。
她更擔心的是自己萬一成了法院認定的「老賴」,自己和孩子又該如何抬起頭。
失眠時,王錦蘭常在心裡呼喊:為什麼是我,誰來幫幫我?
真當困境發生後,很多人會先從譴責自己開始:為什麼是我遇到了「人渣」?梁女珠就是這樣的。
在前夫欠債500萬元並「人間蒸發」後,梁女珠的第一反應是「哭」。
她一個人開車來到廣東佛山的一個小湖邊,從白天哭到了晚上,整整8個小時。大學同學找到她,送她回家。母親笑著對她說「回來就好」,但話音剛落也跟著哭了起來。
當時的梁女珠害怕接到陌生的電話,害怕快遞,看見藍色的郵件封皮就哆嗦——那通常代表著傳票的到達。每收到一張傳票,她都會躲進屋子裡大哭一場。
她的父親賣了兩套用來養老的房子,一家一家登門還錢。梁女珠不止一次告訴父親,「借錢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也沒用錢,不要還錢。」但父親回答,借錢的人都是因為認識他們才借錢給她前夫的。
有一次,半夜11點有人帶著醉腔,拿著磚頭在門外罵罵咧咧地喊著要錢。70多歲的父親拿著菜刀就沖了出去說:「誰進來我就砍死誰!」
梁女珠在那一刻突然抑制住了眼淚。「自己不能再軟弱下去。我要保護我的家人。」
此後,當有人諷刺她「誰叫你們遇見人渣」的時候,梁女珠會這樣回敬對方:希望您的女兒不會遇見人渣。
㈢ 婚姻法新解爭議
《婚姻法》新司法解釋影響在長期
《婚姻法》新司法解釋的頒布讓夫妻雙方房產的產權更加明晰,從法律上提醒民眾注意保護自己的利益。新解釋對於房地產市場短期不會有太大影響,長期影響還需觀察,主要看人們的觀念是否在轉變。
司法部門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出台對於《婚姻法》的新解釋?那是因為目前的房價太高了,高到比一個人都貴;以前房子只值幾十萬的時候,大家不會分得這么清楚,也不會出現各種因房產而產生的糾紛;現在房子的價格漲到了幾百萬上千萬,資產開始影響感情,感情只是資本,當資產的泡沫高於感情資本數十倍的時候,就會發生深刻的變化。
新解釋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對於已經結婚人士的影響:此前很多夫妻雙方對於房產的產權不明晰,也存在一些雙方共同出錢、房產證上只署一個人名的情況;近期會有一些夫妻去房產所更名,更名這件事本身就會對夫妻產生影響。從司法角度來看,新的司法解釋表明了司法部門對婚姻法的管理、規范更加精細化,也讓產權更加明晰,該是誰的就是誰的。二是對於新結婚人士的影響:此前房地產市場一直存在「丈母娘帶動房地產」的說法,《婚姻法》的新司法解釋在具體的操作中會帶來新的問題。盡管規定使得夫妻雙方的產權明晰,但可能會出現女方將「房產證共同署名」作為結婚的新條件,即便是由男方付首付、支付全部房款,最後也要歸為夫妻共同財產。~
㈣ 為什麼婚姻法24條爭議不斷
王錦蘭離婚後不久,法院送傳票的人登門造訪了。她忽然成了欠人錢財的被告。她的父母是農民,不識字。看見法院的制服,他們還以為女兒犯了什麼法。接到傳票的王錦蘭氣憤地打電話質問前夫。前夫也不隱瞞,承認曾幫父親向人借過300多萬元。
29歲的王錦蘭並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又不知情,也沒花他們借來的錢,官司一定贏啊。」她甚至沒有出庭,把所有的事情交給了律師。
判決書下來,她輸了,需要共同負擔債務。判決書上的一行字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
這份司法解釋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二十四條」字數不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拒絕向命運投降
這些人的核心願望,是廢除「二十四條」。
因「二十四條」而負債者,並非沒有成功擺脫的,但為數極少。在北京五道口附近的一家咖啡廳里,李秀萍麻利地從綠色的電腦包里掏出一本彩色列印的調查報告,指著其中一頁里標紅的小字說,「群里進入執行階段的335人的案件中,只有1.8%翻案了。」
在她看來,靠個案的改變沒辦法解決「受害人」頻繁出現的問題,「畢竟成功擺脫問題債務的人『鳳毛麟角』」。
李秀萍是「二十四條公益群」的發起人之一,也是群規的起草人。他們稱之為「核心價值觀」。
所有新人進群前,都被要求先閱讀群規,如「本群堅決反對以攔轎喊冤的秦香蓮形象代言群體受害者」。
當有人在群里一味地尋問解決自己個案的方法時,她會直言不諱地批評說:「遭遇『被負債』,不是你的錯,但是依然不思學習等待天降奇跡,繼續法盲下去,以為能等到『二十四條』自動廢止的那一天,確實沒必要入群。」
她希望呼籲帶動更多的人,向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反映對「二十四條」的意見。她覺得這些人有發言權。
這個自稱「曾經迷戀王爾德的老文青」,現如今被群友戲稱為「特蕾莎修女式的人物」。
她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是這個群里的「守夜人」,可也會被群友認為她「太過理性了」,甚至有點像個「外人」。
但在風平浪靜的海平面之下,她的命運正在遭遇暗流。2013年,前夫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欠下300多萬元的債務後離開。她負擔的利息每天就要500多元。
如今,她的工資已被凍結,3個月沒有領過1分錢。五道口附近的房子也已經被查封。她還患上了甲狀腺惡性結節,靠著姐姐借給她的錢度日。
「所有的朋友都漸漸離開了我,當你『被負債』後,如果還有朋友,只能說你負債還不夠久。」 她面帶笑容對記者說,「最後每個人都會怕你是來借錢的。」
可在一件事情上她不怕花錢。為了去游說更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她的包里總裝著100多頁批評「二十四條」的材料。重要的部分都被打成了彩色。
為了拿到3角5分錢列印一頁的價格,她會特意跑到附近的清華大學校園里去列印,一打就是100本。版本總在更新,有時舊版的材料沒有發完,新版又要打100本。
她不斷告訴群友,要「修法」靠的只能是「笨拙的精神」,沒有捷徑,也沒有「蛋糕」可分,「因為『蛋糕』本身就不存在」。
在她看來,「歷史中的受害者群體註定不是有形的」,只是起到黏合劑和混凝土的作用,黏合凝聚起真正能夠撬動起各方資源的地方。「大家一起低著頭走,也許走著走著就走出一條路來。」
群里的成員也確實在「笨拙」地努力著。
有人為了聯系一位本職是醫生的人大代表,就托關系找人掛號,連續兩個月每周都去醫生那裡看病。
有人在聯繫上人大代表之後,糾結應不應該發個簡訊提醒一下,結果全天都陷入到內心斗爭當中,當收到回信後,興奮得「整個人都蒙了」。
還有人依然在堅持給法院的法官郵寄自己手寫的信件,告訴他們「二十四條」的危害。其中一位寄信人的工資已經被法院「執行」,從1000多元的生活費中拿出錢寄信,兩年寄出1000多封,最多的一天寄出了120多封。
「這是在人被毀滅時最卑微的表達,拒絕向命運投降的姿態,雖然不能扼住命運的咽喉,但至少表示個體沒有投降。」 李秀萍說。
判出一條「生」路
李秀萍曾經給湖北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王禮仁寫信,希望他把過去剖析「二十四條」的文章標題《判出一條路》改成《判出一條生路》。
作為最早批評「二十四條」的法官之一,王禮仁對於「二十四條」的問題並不留情。他稱「二十四條」為「癌症性」的,是「國家一級法律錯誤」。
在王禮仁看來,作為司法解釋的「二十四條」與《婚姻法》第四十一條是相對立或割裂的。法條中說:「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王禮仁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解釋,在一方不願償還夫妻共同債務、債權人又不承擔相應舉證責任的情況下,這就導致「婚姻關系是個筐,任何債務往裡裝。」
在他看來,真正要解決問題,只能是通過法律程序,廢止「二十四條」,重新構建規則。或者「判例抵制」,即在處理夫妻債務案件時,拋棄或繞開「二十四條」推定規則,適用婚姻法第四十一條、第十九條和家事代理原則以及公平的舉證規則判決。這樣可使「二十四條」名存實亡。
現任長沙市雨花區檢察院檢察長馬賢興第一次知道「二十四條」的時候,也認定了它是有「原罪」的。
當時,他還在寧鄉縣人民法院當院長,一位基層公務員找到他說,前妻炒股賭博,欠了很多外債後「人間蒸發」,他卻不斷被告上法庭。一筆75萬元的借款他實在無力償還。
這位公務員不斷申訴,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將案子發回重審,寧鄉縣人民法院遲遲沒有判決。
寧鄉縣法院重審合議庭的意見是「借款金額較大且未用於家庭生活,應該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可當時的庭長並不同意改判。
馬賢興找來當時的庭長問她:「有法律依據嗎?」
那位庭長拿出了「二十四條」。當他看到「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他驚訝極了。
「中國自古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用『應當』怎麼能這么草率呢?」他接著往下讀,他又看見這條司法解釋規定的兩個「例外」情形。
後來,他把這兩個例外比作「聾子的耳朵」,只有裝飾價值,「這根本不符合我們國家的情況」。
他當時主張,這個案子應該改判。庭長提醒他「這樣改就要翻盤啊」。他的回答是:翻盤就翻盤,要實事求是。
他認為,一些司法裁判人員因為有了「二十四條」,拋開上位法,不去對債權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作考察,直接機械地套用「二十四條」。
現在,馬賢興把「二十四條」的問題比作皇帝的新裝。「『二十四條』已經產生了這么多問題,有些專家學者還說沒有問題,關鍵是放不下面子。」他說。
李秀萍比任何人都清楚,無論「二十四條」在何時得到修正,仍舊會有一批人「倒在黎明前」,只是人數多少的問題。
她不止一次告訴群友,要走完所有的法律程序,千萬不要讓自己的案子就這樣「死掉」,「只要能夠撐到黎明,生活也許還能改變」。
實際上,不少人的財產已經被「執行」。很多人的後半生,註定要背負巨額債務生活。但他們在呼籲廢除「二十四條」的時候,甚至比一些涉訴的人還要努力。
武漢的一位小學老師,剛剛進群的時候,只是想著是怎麼去解決自己的案件,咨詢有關專家。但看著群里那些像自己一樣被「二十四條」框住的人時,她想這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了。
「適用『二十四條』的案子越來越多,意味著裡面可能有更多受害人。」 她說。
如今她負債百萬元,帶著兩個孩子,一個月只有1400元的生活費。
這位教師表示自己的努力中也有「私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二十四條』框住。要不然我都不放心她嫁人。」
對孑然一身的李秀萍來說,那套被查封的房子是一種寄託。
每次進門後打開燈的一瞬間或出門前鎖門的一瞬間,她腦子里都會冒出自己瞬間就會流落街頭的想法。
活在「二十四條」陰影下的近4年,她形容就像身處一個無法選擇的長夜。
同道者紛紛告訴她,如果在大家的努力下,「二十四條」被廢止了,他們還想繼續做公益。但她想的是,自己其實不是喜歡扎堆兒的人,「希望我的餘生還能有機會安心回歸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簡單活法」。
㈤ 新婚姻法的爭議
爭議大了去了。
男人掙錢養家,女人也沒閑著,整天上班、帶孩子、操持家務,可是最後弄得個凈身出戶。弄得現在的女孩子結婚的先決條件就是房產證上加名字,要不免談。也就是隨著離婚率的下降,結婚率和人口增長率也在下降。
這部新的司法解釋估計是一些有了小三的權貴們給自己離婚找的後路吧。
㈥ 新婚姻法中頗有爭議的點有哪些
新婚姻法,是指婚姻法司法解釋三。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爭議最大的法條是第七條、第九條、第十條。
第七條:涉及的是房產問題,一般在離婚時,直接會讓非出資方沒有所有權,無家可歸。這更多是情理和法律的沖突。因為在中國,普通的打工一族要在城市買房子並不容易,為了買一套房子,一般要耗盡家裡兩三代的積蓄。故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如果是因為子女結婚,而視為對子女配偶的贈與,在離婚時,要分其一半,這是非常的不合理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出錢買房的一方,要分一半財產給對方時,你會怎麼樣。
第九條:男人一般會認為,這是侵害了其生育權,只要女方不生,那男方就不能有孩子了。但是生育權本是身體權,是女方的獨立的人格權利,應由其自主支配,這是在法律上再次對女性獨立人格的保護的體現。如果女方不生,男方可以選擇離婚,找別的人生。
第十條:這也是涉及了房屋產權的問題。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此人就已經取得不動產的物權了。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這只是債的問題。而解決方法就是夫妻共同支付首付款,如果一方沒錢,可以通過簽訂借款合同方式來解決。
個人認為,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讓婚姻更為純粹,讓人們明白,婚姻本身是帶不來財富的。財富是要通過夫妻二人的努力共同創造的。
相關法條:
第七條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九條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五)項的規定處理。
第十條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㈦ 《婚姻法》新解釋爭議多 看各地離婚案房產怎麼分
2011年出台的東西,都過去這么多年了,案例多得很
㈧ 婚姻法二十四條爭議不斷,該不該廢除
婚姻司解釋(二)第二四條引發公眾熱議條司解釋:債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專夫妻名義屬所負債務主張權利應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夫妻能夠證明債權與債務明確約定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除外 婚姻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財產約定歸各自所夫或妻外所負債務第三知道該約定夫或妻所財產清償 條說清楚通名義債務夫妻共同債務例外能夠證明證明與債權約定債務證明第三知道夫妻婚內財產約定各自所 遇遇該類訴訟應該積極證明債務或者知情夫妻婚內財產約定 除外通證明債務未用於夫妻家庭比用於三、比賭博欠債比第三欠債等
㈨ 新婚姻法 爭議存在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一、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
選擇某種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理論發展的歷史上就存在爭議。形式教育說認為,選擇某種知識,是因為它可以訓練人的智力,使人變得聰明,即具有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價值;而實質教育說認為,選擇該種知識,是因為它具有實用價值,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各種生活目標。在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又出現該取捨誰的問題。我們認為堅持任何一種都會有失偏頗,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兼顧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這是因為:
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與現實化,而課程目標中必定體現出一定社會的價值要求,即某一種文化,某一個國家主流價值觀點、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
塔巴(H. Taba)提出六項課程選擇的原則中,包括了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當選擇內容考慮社會現實、社會需求時就蘊涵了選擇者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總體上體現了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從課程設置與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與社會價值要求相一致,而實踐者由於多樣的原因,致使真正課堂中實施的課程內容對主流的價值觀點有一定的偏離,但是,兩者相吻合,是課程內容選擇者所追求的。
科學就是以其實用價值進入課程的,科學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被認識後,科學在課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從而課程具有的實用性的社會價值被廣泛接受。可見,選擇具有實用性課程內容體現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
另一方面,課程論專家布勞迪(H.S .Broudy)認為,普通教育課程的作用,不是因為我們記住了學習過的任何東西,也不是我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而是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的思維、感覺和想像。可見,課程的核心功能就在於對學生的心智發展價值,要實現這一功能,就必須考慮選擇那些對學生智力訓練價值較大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
在本次課程改革中一些有爭議的課程內容變化與此緊密相關。例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淡化了數學的證明,削弱了平面幾何,從而降低形式化要求,減輕學生負擔。但許多數學家認為數學證明是最科學、簡明的說理方式,數學證明的嚴格邏輯性是數學區別於其它學科的獨特的思想方法,雖然平面幾何在生活中缺乏實用性,但其訓練學生的嚴密邏輯思維的價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因此平面幾何知識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課程內容的心智訓練價值還在於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處理,相同的內容,不同的處理方法具有不同的能力訓練價值。例如:小學數學中典型的四則運算難題「雞兔同籠」問題,有的教師為了降低思維的難度,教會學生用代數的方法求解,表面上便捷、高效,實質上把一個結構不良的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轉化成了一個結構良好的問題(well-structured problem),問題解決理論表明,結構不良的問題具有獨特的思維訓練價值。與此相類似,為了參加各類競賽,大量下放高一級知識,如運用普通物理的方法解決中學物理的問題,通常都是以犧牲思維訓練的價值為代價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實用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社會價值,發展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價值,在課程內容的選擇過程中,必須堅持兩方面相統一的原則。課程應該通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去實現其社會價值,因而,課程內容應該選擇對人的發展價值較大的、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知識。誠然,有的知識兼備這兩種功能,毫無疑問是課程內容應該首當其沖選擇的知識;但較多的知識只具備其中一種功能,如果某種知識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別突出、有效,也不應該簡單地將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與價值。
二、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是學科課程,受學科課程的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學科結構的需要為依據,我們暫時稱其為課程內容選擇的學科化。而本次課程改革中,從課程改革綱要到課程標准,均強調課程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准中提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我們認為,過於關注學科結構的課程,易遠離學生的生活,而過於生活化的課程,易淹沒學科的基本結構,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堅持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依據學科結構選擇的課程內容,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遞與發展,有利於保持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性。因為某一學科的課程內容是從該門學科長期積淀的知識中選擇的,為該門科學的代際間的傳遞和該門科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某一學科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學科是由於學科自身具有的邏輯體系,課程內容學科化的課程往往具有較強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性,這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均具有好處。但是,課程內容學科化容易導致過分注重學科嚴格的邏輯體系而形成較為封閉的課程系統,這就使得各學科間隔膜較厚,學科間的聯系缺乏,長期學習這樣課程的學生,容易導致學術視域窄化,難以用整體的、聯系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同樣原因,也使封閉的學科難以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同時難以開放性地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課程內容的更新。可見,課程內容學科化有利有弊,避免學科課程弊病的一種方法,就是在課程中增加聯系現代社會生活的內容,即課程內容生活化。
課程內容生活化要求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個人認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學科知識的出發點和源泉,通過歸納的思維方式,從現實生活特例和具體問題情景中發現學科知識;另一方面是把學生獲得的抽象的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化,通過演繹的思維方式,運用學科知識去分析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獲得直觀、感性的整體意義。第一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與自然、社會時刻聯系著,從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的背景,自我產生的對生活現象的猜想與解釋需要在學校課程學習中加以印證,產生的疑問需要在課程的學習中加以解答,課程中展現的生活知識也就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第二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提高了知識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同時展示了知識某一方面的價值,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知識學習,有利於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程內容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在課程內容選擇時應引起注意。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適度:對新課標指導下已經編寫出的新教材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新教材引入大量資料,插入了許多圖片,讓人耳目一新,有的教師反映「象卡通書一樣,好看了,學生愛看了」,但是也有人認為聯系生活過了頭,零碎的學科知識淹沒在圖畫和生活實例中,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沒有多大作用,反而整體上降低了學科水平。這一爭議充分說明了學科課程聯系生活必須適度,超越一定的限度,就容易陷入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泥潭。比較一下中國與西方對學科問題研究的歷史(如「幾何」問題的研究),會發現中國的傳統是重經驗、重實用、輕理論,因而,中國的科學教育具有啟蒙學生理性文明的作用,過度地聯系生活實例容易削弱課程啟發人的理性思維的作用。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目前,我國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的呈現方式低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題卻因強調區分度而高估了學生的理解力。同樣道理,教材中聯系生活的內容也有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過於復雜的生活實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難,這樣的實例進入學科課程。只會使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更加模糊;過於簡單的實例,用一句話即可喚起學生的記憶,或者學習者據已有的學科知識完全可以感悟到實例中的內容,這樣的聯系生活發揮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編寫過程中,為了講述自由落體,而要苦苦地拍一張秋後樹葉飄落的照片,著實沒有必要。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符合生活實際:目前,聯系實際的課程內容中,有一些實例是課程編制者自己設想的,並不符合實際情況。例如:小學數學中有這樣一道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四盒磁帶是兩兩並排包裝,還是四盒疊放包裝更為省紙」,學生用表面積比較來解題,而實際中必須有折疊,含折疊後,這樣的比較就沒有意義了(實際中用紙的差異很小)。對實際問題中進行抽象時,捨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這樣的過程也只有符合實際才是合理的。
課程內容生活化還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符合。年齡較小的兒童缺乏理性思維,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可以幫助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但對理性思維已有相當發展的較大年齡的學生,過多採用生活化的內容既相當煩瑣,又降低了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三、基礎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
課程內容中重視選擇基礎知識是我國的一貫做法。課程改革,試圖改變我國基礎教育中過分強調雙基訓練的現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課程理念。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在課程內容的基礎性上,出現了爭議,如有人認為目前存在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我們認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考慮基礎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過去我們把基礎知識看作學科主幹知識以及形成的學科基本結構,有的學者表述為「保證知識得以展開的主要構架」,強調基礎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新的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要求是「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即要從終身學習的要求來選擇基礎知識。
為適應終身學習的要求選擇的基礎知識,應該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遷移性的特點。所謂基本性,就是要為形成本學科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打基礎,同時要求這些知識具有強烈的生成性特徵;所謂全面性就是不僅能包含學科的主幹內容,而且能為全面達成課程目標服務;所謂遷移性,就是要求我們所選擇的基礎性知識易於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綜上所述,課程內容中的基礎知識,應選擇適應性廣、包容性大、概括性強、派生能力強的知識[8]。
課程內容現代化最根本的要求是居於時代的發展,不同的時代,社會對課程就會有不同的要求,時代發展了,必然提出了對課程內容現代化的要求。例如,信息時代,社會對人的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要求提高,課程內容的選擇就會有相應的變化;再如,計算機的普及,影響了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從過於強調算術、代數技能到開始關注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
課程內容現代化主要是指將現代的科學、技術、文化成果在課程中及時地得到反映。但是,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成果非常豐富,這就使課程內容現代化出現了困難,如現代性內容的增加與有限的學習時間的矛盾、經典內容的壓縮與學科課程完整性的矛盾、傳統的課程內容的取捨和組織與現代的教育思想觀念的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只有走基礎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道路。
在課程內容選擇中,遵循基礎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基礎知識的選擇要精中求簡,把對學科、對學生、對社會需求而言都必須的、真正的基礎知識精選出來。從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成果中,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與基礎知識聯系密切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用現代觀念形成基礎知識的組織結構和呈現方式,如物理課程中,大量的經典物理實驗都可以通過感測器在數字化平台上,實現可視化、即時性的處理;各學科課程中的作圖,均可通過計算機實現。
四、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統一的原則
從知識形成與建構的角度,我們可以把課程內容的知識分為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9],某一知識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構成了過程性知識,而探究的結果構成了結果性知識(概念、原理)。新課程針對我們過去過於強調結果性知識的現實,大力提倡探究,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也就格外關注過程性知識。其理由為過程性知識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性知識的特點在於它的過程性、生成性、開放性,因而過程性知識的獲得更多地依賴於體驗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尤其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來,因此,課程內容中過程性知識的增加有利於學生從對結果性知識接受學習的單一方式轉變到包括探究、體驗、合作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人類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應用過程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過程性知識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展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而學生對過程性知識的學習,也就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相對於結果性知識而言,方法、策略知識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大的穩定性、更強的遷移性,這也就體現了過程性知識的教育價值。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情感目標的達成:新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第三維的目標更多地處於隱性狀態,而過程性知識隱含了大量的情感教育因素,如從科學發展的歷程中學習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中學習嚴謹的科學態度、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因此,過程性知識有利於情感目標的達成。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追求,而過程性知識中包含探求態度、批判精神,也包含對開放性的、多維度知識的認識,這些都是可貴的創新思維的品質。另一方面,在過程性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在科學家發現知識、問題的形成過程中,在過程性知識所創設的環境和氛圍中,體驗和領悟創造精神。
盡管過程性知識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但作為課程內容,並非應包含所有的過程性知識。選擇過程性知識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尊重學科發展的歷史:任何學科知識都有其發生、發展、完善的過程,過程性知識的選擇首先要尊重學科知識發展的歷史。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在運動的描述中要求學生「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物理1》教材中,運動學的最後一節為「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比較詳細地闡述了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歸納了伽利略使用的邏輯推理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物理學史中選擇的這一過程性知識,知識結構與思維過程均很嚴謹,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反之,如果不依賴於科學發展的歷史,由教材編者杜撰的過程性知識,一定會漏洞百出。
慮及學生的接受能力:人類知識體系的建立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進行的,也是許多不同時代的科學家艱苦的思維活動的結果,有時還經歷了許多的爭論、沖突、失敗與曲折的過程。而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因而,在選擇過程性知識時,應選擇那些學生易於理解,便於直觀呈現,思維的復雜性和跳躍性不太強,體現核心內容和研究方法的過程性知識。
用辯證的觀念看待課程問題,有利於認識課程實施中的各種爭議[10]。對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而言,辯證觀點認為,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決定著探究的結論或結果,即概念原理體系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人類已有的知識都是未競性的,有待於新的探究過程與方法來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隱含於概念的原理體系之中,並隨著概念原理體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杭州律師網頁鏈接
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課程內容選擇必須同時兼顧過程與結論。過去,教材的編寫常常是從學科領域中裁剪出某些結論,然後據可接受原則進行加工改造,這種改造的目的是為了便於理解結論,而非展示結論的形成過程。這就導致了學生接觸的是確定無疑的結論,知識的探求總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觀。現在強調過程性知識,但過於強調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會降低教學的效率。可見,課程內容選擇中,應該注重過程與結論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