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經濟法博導
A. 趙中孚的人物經歷
小學畢業後,趙中孚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匯文中學。但只上了一年多,珍珠港事件爆發,美日開戰匯文中學被改為北平市市立第九中學,日本教官隨之進駐學校,大肆宣揚他們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思想,英語課改為日語課。「當時在那種強烈的民族情緒下,誰願意學他們的日語呢!」趙老感嘆唏噓。
日本投降後,匯文中學恢復校名,趙中孚在那裡讀完了高中課程。在大學的報考問題上,他與家人有了分歧,他喜歡英文,而家人卻主張他學法律。於是他報了清華大學的西語系,又報了朝陽大學的法律系。考清華大學前,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居然把高考題泄漏了,結果,他學西語的夢想未能如願,卻在不久後順利地進入朝陽大學。
1949年先後在華北人民司法部主辦的學習隊和前中國政法大學三部學習,1950年3月轉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本科,9月調為民法教研室研究生,12月留校任教至今(文革期間人民大學解散,在北京大學任教五年)。改革開放的春雷送來了法律的春天。近50歲的趙中孚迎來了他第二個青春,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法律教師的培養中,為青黃不接的教師隊伍注入一股股新鮮的血液。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人大法律系的各個教室,他抑揚頓挫的聲音感染了每一位聽課的學生。
曾參加我國民法典、民法通則、企業破產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的起草工作。曾講授民法基礎、中國民法、民事政策與法律、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破產法、民事法律制度、婚姻法、知識產權、民法總則、所有權、債與合同制度、保險法等課程。1984-1985年以訪問學者身份曾去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研究考察,講授了中國的經濟合同法、所有權制度和婚姻法;1987年秋赴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參加「新興的中國民法」國際學術會議;1989年夏參加了在美國夏威夷由中美雙方學者共同召開的「民法經濟法學術會議」。著有《民法概論》(主編之一兼主要撰寫人)、《民法原理》(副主編之一兼主要編寫人)和參與編寫的《中國民法教程》、《民法通則要論》等書,參加了《法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1984年修訂版)、《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等書的撰寫。發表的論文有《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回顧與展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社會主義特色》、《企業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重要地位》、《淺析人身保險合同》、《企業破產法的制訂及其基本內容》、《社會主義中國的一項重要法制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頒布與實施》(國際學術會議宣讀)和合寫的《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理論探討》、《十年來民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等。
截止目前,他已經培養了40多位碩士,18位博士,還有20位博士在讀。他的學生大多做了老師,有的已經成為博導,成為民法學領域的教學骨乾和學科帶頭人。1999年,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組織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趙老指導的吳漢東博士的學位論文是惟一獲此殊榮的法學類論文。
B. 黑幕的揭露之大學篇
2006年7月13日,《青年周末》發表了關於《網友發帖稱清華法學院招博單
科不設線有黑幕》的新聞調查。其中對清華大學法學院車副院長所作的采訪,很
不幸,證實了我在《清華大學法學院2006年招博黑幕》一文中反映出來的基本事
實:清華法學院在沒有事先通知考生,也沒有預先徵求博士生導師的意見的情況
下,由清華大學法學院的有關領導自行改變了招收博士生的規則,導致民商法專
業的絕大部分博士生導師在今年沒有招收到博士生。
從上述新聞報道的全部內容來看,不論是研究生院(研究生部?)郭主任的
話,還是清華大學法學院車副院長的話,都沒有能夠「給個理由先」:為什麼清
華法學院今年要在考生的筆試和面試成績全部出來之後,才確定了與招生簡章和
以前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招生規則?因此,看過有關人士的答復之後,我的疑問,
相信也是很多考生和讀者的疑問,依然存在:改革為什麼不從明年開始?如果說
改革非要從2006年開始的話,為什麼不在招生簡章中預先寫明?如果說改革政策
臨時出台有其不得已的理由的話,為什麼不在筆試成績出來之前事先通知批改試
卷的老師,以便其及時調整閱卷評分標准?在沒有事先通知考生,也沒有預先征
求博士生導師的意見的情況下,清華大學法學院為什麼要匆忙出台這樣一個導致
5位民商法專業的正宗博士生導師招不到學生的規則來?其中的原因或者黑幕究
竟是什麼?對於這一關鍵問題,清華大學的有關人士沒有作出任何解釋。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信息嚴重不對稱的一方,考生、讀者以及像我這樣窮極
無聊的旁觀者,恐怕就只能根據一些風言風語,得出清華法學院06年的博士生招
生工作存在黑幕的猜測了。清華法學院要想澄清自己今年的博士生招生工作不存
在黑幕,就應當解釋上面的疑問,大大方方地說明自己改變招生規則的意圖何在,
為何沒有事先通知考生和本院的博士生導師。如果其解釋合情合理,人們的疑問
自然會消除。如果其解釋只是一味地強調清華大學法學院有權單獨制定招生規則,
那麼人們就有理由懷疑這樣匆忙的改革後面存在著不為一般人所知的黑幕!
清華大學法學院的BBS上曾經有網友發帖子稱,清華法學院今年改革博士生
招生規則,最終的受益者是兩個學生。根據本人得到的消息,這兩個學生都是清
華大學法學院自己培養出來的碩士:一個是報考民事訴訟法方向王亞新教授名下
的王贏,另一個是報考法理學方向高鴻鈞教授名下的馬劍銀。這兩個人都有一門
外語不及格,按照06年以前的招生規則不可能被錄取,但是按照今年改革後的
招生規則,都被正式錄取了。清華大學法學院的BBS上曾經張貼過清華法學院0
6年錄取的博士生名單,其中就有這兩位學生。
另根據本人聽說的、可能永遠也無法從清華法學院得到證實的消息,該院今
年改革招生規則,主要是為了想把王贏招收上來。此人的外語成績不及格,而其
所報考的民事訴訟法專業的導師王亞新教授另有其他學生分數上線了,如果按照
2006年以前的招生標准,王贏不可能被錄取,即便是想走破格的路子也不行。因
為自從2004年起,由於清華法學院的黨委書記與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的院長鬧僵了
關系,研究生院便從2004年起,規定每年撥給清華法學院的博士生招生名額原則
上按每位導師只招一名來計算。而在關系沒鬧僵之前,法學院的博士生導師一般
可以招收兩到三名博士生。多說一句,200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減少了給清華法
學院的博士生招生名額的做法,也是發生在考生的全部成績都出來之後。結果導
致那一年清華法學院絕大多數博士生導師名下的總成績為第二名的考生都沒有能
夠被錄取,而如果按照2004年之前每位導師可以招收兩到三位博士生的做法,他
們本來也是可以被錄取的。
王贏何許人也?清華大學本科生招生網上有一篇題為「王贏:在清華成長」
的宣傳文章,開頭便稱:「全國三好學生標兵,法91班班長,法學院學生會主席,
校學生會副主席,法學院政治輔導員,法學院團委書記;學校三大最高獎學金—
—蔣南翔獎學金、特等獎學金和一二九獎學金得主……在清華短短五年的時間里,
王贏稱得上是一個收獲頗豐的人。」
http://www.join-tsinghua.e.cn/bkzsw/detail.jsp?seq=2427&boardid=35
清華法學院06年的博士生招生規則改革是否就是為了錄取此人?雖然我聽
到的消息似乎是這樣的,但我一直不太相信,不相信清華法學院會為了提拔自己
培養起來的一名標兵、一面旗幟,會為了僅僅是具有這么個背景的考生,就破壞
了以前的招生規則,黑掉了很多考生。然而,在得不到合理解釋的情況下,恐怕
咱也只能姑且相信這種傳聞了。
《青年周末》的報道中既涉及到本人以前發表的帖子,也有一些對清華大學
有關人士的采訪內容。就其中的一些涉及到本人的帖子而需要澄清的地方,以及
對清華大學有關人士的回應的質疑,一並放在下面加以說明。下文中「」中的內
容是《青年周末》的報道,[]中是本人的說明。
1.「該帖的理由是清華法學院今年招博考試的錄取規則有變,致使一批博
士生導師沒有招到學生,一批按原來的計分方式有錄取資格的學生沒有考上;相
反,一些「特殊學生」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博士生。於是,該文質疑清華法學院
內部可能存在的黑幕, 如:校方是為了要招進一些按原有標准招不進來的後門生;
學校教師內部存在要平衡生源;甚至該帖還主觀推斷可能存在教師間的「明爭暗
戰」。」
[說明:我在原帖中猜測清華大學法學院可能是為了招進某個或某些本來不
可能被錄取的考生,而沒有提到「學校教師內部存在要平衡生源」的問題,也沒
有主觀推斷「可能存在教師間的『明爭暗戰』」的問題。這次招生改革不過是法
學院某些黨政領導的決策而已,與普通老師乃至博士生導師,恐怕沒有什麼直接
關系,因為該政策出台前並未徵求絕大多數博士生導師的意見。]
2.「研究生部的郭主任對此的解釋是:『招生是學校來招的,不是考生說
該咋招就咋招,合理不合理也不是考生說了算,一個標准制定後,並不是說對考
生甲就用這個標准,對考生乙就不用,對所有人都一樣,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
他強調道,一個規則的科學性和公平是相對的,強調公平的時候,科學就要犧牲
一些,強調科學,公平就要犧牲。據郭解釋,博士生招生完全是各學校自主范圍
內的事,教育部只做行政上的監督管理工作。清華大學有128個博士點,在錄取
博士生這件事上,學校已將權力下放到各院系,錄取的原則、標准,這些都由院
系自己定,學校只控制各個學科具體招多少人,來檢查流程是不是公正。」
[說明:郭主任的這番解釋,僅是強調學校有招生的自主權,並沒有說清楚
清華大學法學院為什麼要在考生的各科成績都出來之後突然改變了招生規則,並
導致五位民商法專業的正宗博士生導師沒有招到博士生、多名本應被錄取的考生
卻因為新規則的出台而不能被錄取的事實。招生規則當然可以由牛氣烘烘的清華
大學自己來定,但是定好了的招生規則卻不予遵守,並且新規則無緣無故地出台
且導致如此之多的博士生導師招不到學生,以至於害了很多的考生,這就是清華
大學的問題了。清華大學2006年的博士生招生簡章
( http://www.tsinghua.e.cn/docsn/fxy/zhaosheng/zhaosheng_bsjz.htm)
中明確提到:考試科目包括第一階段筆試和第二階段綜合考試(也就是面試):
其中第一階段筆試包括:1.基礎外語(含聽力);2.專業外語(語種與基礎外語
一致);3.兩門專業課(部分招生院系筆試一門專業課)。「清華大學2006年博
士生招生專業目錄(法學院)」
http://www.tsinghua.e.cn/docsn/fxy/zhaosheng/zhaosheng_bsml.htm中列
舉的考試科目也是包括基礎外語和專業外語在內的四門筆試課和一門綜合面試。
清華大學法學院作為研究法學的一個重要陣地,有關黨政領導在制定招生規則時,
居然連「法律/政策/規則原則上不得溯及既往」這樣的常識都不知道或者知道
了都不遵守,豈能不令人對法治喪失信心?!]
3.「隨後,記者還采訪了今年未招到博士生的馬俊駒博導。他說:「這次
的門檻稍微高,總分看得重些……今年有好幾個學生的意見倒是不小。他們怎麼
個意見,怎麼個邏輯,我不太清楚。我的幾個考生的確不行,院里也問過我,我
沒要。後來才知道,還有幾個人沒招到。」
[說明:馬俊駒說「這次的門檻稍微高,總分看得重些…」後半句對了,前
半句不能說完全對,因為就外語成績而言,這次的門檻實際上是降低了,否則王
贏和馬建銀這樣有一門外語不及格的考生也不可能被錄取上來。馬俊駒教授還提
到,「今年有好幾個學生的意見倒是不小…」恐怕那些報考王保樹、馬俊駒、何
美歡、崔建遠、施天濤等導師的考生都會有一肚子的意見,因為他們成了新規則
的受害者。為什麼這些人沒有站出來揭露黑幕呢?本人得到的傳聞是,法學院的
領導曾經威脅那些校內的考生:不準到處告狀,否則將不能如期畢業。據悉,本
人的帖子發出來之後,清華大學法學院立即採取了幾項應對措施:一是在全院師
生中追查此事,看是否是本院的內部人發的帖子,如果發現當然要嚴懲不貸了;
二是要求法學院的各個部門對涉及本次招收博士生的問題統一口徑,絕對不許亂
說;三是刪除了清華大學法學院的網站上原先公布的「2006年擬錄取博士生名單」
及簽訂協議的通知等文件;四是要求清華大學法學院BBS的管理員刪除所有關於
此事的討論帖子。]
4.「另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授則似乎另有微詞,他說:『不是說今年
沒辦法招一個好學生,主要是這個標准變了。至少是在這次之前,我對清華的招
生都是特自信的。有考生來找我,我都會告訴他們,清華都是公開的規則,該怎
么考就怎麼考。有的老師是到了學生面試,才和張三、李四對上號。』…『將所
有考生的成績放在同一個標准之下進行衡量也是不合適的。比如民商法,最高分
才給70分,而其他的科目可以高到95分,把所有的成績加在一起,你想,能不落
馬嗎?報考民商法的學生就很吃虧。』
[說明:該教授披露的這一事實證明,清華法學院的招生規則改革並沒有預
先徵求參與批改試卷的正宗的民商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們的同意,也沒有預先向他
們透露出任何要改變招生規則的信息,否則批改試卷的老師就不可能把正宗的民
商法專業考生的筆試成績給得那麼低,有意地跟自己過不去。]
5.「記者在清華大學核實情況時,幾乎所有被訪者最終都把此事的解說權
甩給了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車丕照。因為他是全權負責此事的院領導。剛巧,
7月10日,車院長出差回來,記者在他的辦公室里采訪了他。」
[說明:記者的這段遭遇證明,清華大學法學院在發現了揭發其招生黑幕的
帖子之後,在學院內部立刻統一了口徑,指定專人負責答復記者或者其他人員的
詢問。]
6.「青年周末(以下稱青周):上周五我來采訪時,所有的老師都跟我說,
了解招博考試的事必須得找您?」「車丕照:是,因為我是負責教學的,如果我
在家的話,肯定是全過程都是我來負責。但今年2月份,我去深圳的研究生部講
課去了。」
[說明:車副院長的回答表明,他並未參與新招生規則的制定,因為新招生
規則出台前後他「去深圳的研究生部講課去了」。估計清華法學院負責制定這次
招生規則的主要黨政領導會不高興了,因為他們讓車教授獨自負責解釋此次招博
考試的事,恐怕也有讓他背黑鍋的意思吧?但他們可能沒想到,車教授的一句話
就把自己的責任給撇清了。再者,車教授明確說自己是「負責教學的」副院長,
這是不是意味著清華法學院還另有主管博士生招生工作的黨政領導呢?]
7.「青周:這個規則不是去年7月份就出來了嗎?」「車:招生簡章是去年
就出來了的,但是細則是在面試之後,在錄取過程中,才確定的。」
[說明:車教授的解釋,證實了本人的帖子中所說的一個基本事實是成立的,
即清華法學院今年的招生規則(也就是他所說的「細則」)是在面試之後、錄取
的過程中才出台的,而且與對外公布的招生簡章不一致。正因如此,所以出台這
一規則的時機才讓人懷疑其中有黑幕。]
8.「青周:那如果是以總分來作為錄取線的話,是不是會出現某一個單科
成績特別好,某些單科成績特別不好,可以彌補過來。」「車:任何一個機構,
在錄取的時候,都會同時考慮總分和單科的分數,這大概不會是有什麼例外的。」
「青周:就是說會在考慮之內,但是沒有細說,是嗎?」「車:對,其實你
就是拿到研究生院去,也會看,總分最低多少,單科多少,比如說某一單科只有
55分,那他肯定會質疑,怎麼會弄了個這個分數的人?雖然這個學校沒有統一的
規定,但是各院校在錄取時,會確定一個系數。我的印象是,原則上要求錄取都
要過60分。」
[說明:車教授的話,證明了清華法學院以前的錄取規則實行的是單科成績
要過60分的規則。該院為什麼今年要匆匆忙忙地改變原來的規則?車教授對這一
關鍵問題卻沒能給出解釋。這正是最大的疑問所在。]
9.「車:關於兩派,不是一個很客觀的說法。英語,我覺得作用還是蠻大
的,因為做社會科學研究的,需要翻閱大量的文獻,做文字、實踐工作中,懂一
門外語是很重要的優勢。既然英語被設定為各個學校考試的科目,這證明英語是
被重視的,但是它是否重要到要佔那麼大比例?將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摺合成
100分是院里和研究生院商量過後的決定,今年即將出台的招生簡章,英語都將
壓縮為一張卷子。」
[說明:車教授在此處透露的信息是,該院今年「將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折
合成100分是院里和研究生院商量過後的決定」。看來,清華法學院的領導對於
程序問題還是很注意的呀!]
10.「青周:我無法看到錄取的名單,也就無法知道是不是被錄取者的單科
成績是達到了您說的一定的水準的?」「車:錄取名單你是要不到的,學校也沒
有權力披露給外界。清華一直是不公開的,你是不可能知道其他考生的資料的。
應該說,這個是一個公民的個人隱私,他參加一個考試,考多少成績,除非他願
意公開,其實別人,包括招生機關也沒有權力去公開。我倒覺得,清華招生雖然
不透明,但卻是招生最嚴格的,這個學校敢做大家覺得不太透明的事情,我想它
是有自信。大家知道的是總分是300分,單科是沒有限制,但是不可能一個單科
30幾分、40幾分的人可以進來,就演算法學院同意,拿到研究生院,也是不可能的。
而這個信息人們沒有關注它。有的考生知道這樣一個信息,但是他不應該計算出,
只要考了300分,清華就會錄取。」
[說明:車教授說「錄取名單你是要不到的,學校也沒有權力披露給外界。
清華一直是不公開的,你是不可能知道其他考生的資料的。」恐怕過於絕對了吧?
清華法學院的網站上原先不是公布了2006年擬錄取的博士生名單嗎?為什麼現在
又刪除了呢?所幸的是網路快照上還可以看到清華法學院2006年擬錄取博士生的
部分名單,證明清華大學的博士生錄取名單並非「一直是不公開的」。考生的成
績在通常情況固然不應公開,但看不出為什麼連博士生錄取名單也成了考生的隱
私。在人們對招生的公正性提出質疑的情況下,其實澄清懷疑的方式之一,就是
公布法學院今年已錄取的博士生的五門課成績和新規則出台後的四門課的成績,
以便證明有沒有特殊考生卻是因為此次改革而收益。]
11.「青周:那您怎麼評價網友的這個帖子?(記者此時已幫車院長在電腦
上打開了相關網頁)」「車:前面說的規則改動部分都對,但後面不準確。其實
往年也錄取過單科不夠的。比如說我以前的第一名考生,我就覺得他比較優秀,
雖然英語只有52分,我也要了。另外,說院里用行政來干預博導招生,這個不是
事實。我聽到的消息是,今年是好幾個老師不願意帶學生,因為考生考的不是很
高。絕對沒有行政上干預,讓他今年別招了。事實上,在高校,行政對教授的教
學影響是很小的。」
[說明:車教授說本人發表的帖子中「前面說的規則改動部分都對,但後面
不準確。」其所謂「後面不準確」,可能是指帖子中關於為什麼要出台這樣一個
招生規則的猜測不準確吧?那些關於法學院出台新規則的動機,由於本人未見到
法學院的說明,所以只能做一些猜測。要證明這些猜測不準確或者完全是錯誤的,
就應當藉此機會向記者解釋一下,法學院為什麼要在這樣一個時間出台這樣一個
導致絕大多數民商法的博士生導師招不到學生這種嚴重後果的新規則來?可惜的
是,不知道是不是法學院的主要黨政領導還沒想好如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的原
因,車教授在本次采訪中對此完全沒有涉及。因此,黑幕之說並沒有被擊破。]
[車教授還說:「說院里用行政來干預博導招生,這個不是事實。我聽到的
消息是,今年是好幾個老師不願意帶學生,因為考生考的不是很高。絕對沒有行
政上干預,讓他今年別招了。」清華法學院的黨政領導再傻,也不會笨到直接讓
某個教授在今年帶或者不帶博士生。但是,通過招生規則的改革,使五位主要的
民商法專業的正宗博士生導師名下無人可以達到總分300分的錄取線,不就可以
實現不讓某些教授帶博士生的目的了嗎?王保樹等教授今年為什麼不願意帶博士
生?還不是因為在新的招生規則出台之後,他們名下的考生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
300分的新分數線嗎?如果按照以前的老辦法,他們名下有考生具備錄取資格,
他們還會說不願意帶博士生嗎?作為清華法學院的招牌專業的民商法學,今年的
主要民商法正宗博士生導師都沒有招到博士生,而掛靠在民商法專業的名義下招
生的民事訴訟法的王亞新教授、國際經濟法的車丕照教授、法理學專業的高鴻鈞
教授,卻都招到了兩名博士生(如果沒有五位民商法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因招不到
學生而空缺出來的名額,恐怕這幾位教授也只能招收一名博士生吧?),其他非
民商法專業的博士生導師也都招到了一名博士生,看來清華大學法學院的民商法
博士點主要是用來為其他專業的博士生導師搭建平台的!也不知道其他專業的博
士生導師們內心裡是不是會偶爾感覺到過意不去?]
12.「7月5日,記者發現該帖時,曾於7月8日晚和7月10日上午兩次給發帖
網站「新語絲」發郵件,希望了解「新語絲」是否核實了該帖的真實性,又是如
何與發帖者核實的,同時還提出能否提供發帖者的聯系方式。截至記者發稿之前,
並未收到回復郵件;另外,記者在7月10日和11日連續兩天撥打「新語絲」創辦
人方舟子的手機,希望能夠了解「新語絲」對該帖的核實情況。但他的手機始終
處於關機狀態。」
[說明:該記者看來不太明白新語絲的游戲規則。我的帖子一發出,你去按
圖索驥,不就可以證明帖子中反映的內容是真是假了嗎?讓方舟子對每一封來信
都予以核實,他還不得累死?!再者,如果方舟子把俺的聯系方式透露給你,你
在報道中再不經意地把俺甩賣出去,那……!]
C. 清華大學法學院導師聯系方式
你可以上清華的官方網站,在那裡你可以查到清華所有專職教師和教授的郵箱專、電話等聯系方式。屬
法學院教師的聯系方式你可以登錄:http://www.tsinghua.e.cn/docsn/fxy/web2008/sz/qz/qz.htm
D. 吉林大學法學系介紹,好考嗎
吉大法學全國前五,過一本60分以上。
吉林大學法學院校友(部分)
學界
車丕照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申衛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本碩)
傅廷中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碩士)
崔建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高鴻鈞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現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韓世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吉大本碩)
總結:
1.清華法學院總共有一個黨委書記,兩個黨委副書記,均為吉大畢業生,有三個副院長,其 中有一個為吉大畢業生,由此看出清華法學院領導班子里,吉大人還是能說上幾句話的。
2.清華民商號稱國內前三,可是其2008年民法學方向招生的博導總共只有有兩個,即崔建遠和韓世遠,均為吉大畢業生
劉瑞復: 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組組長(吉大本科)
張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同時兼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吉大本科)
吳振興 武漢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博)
人大法學院
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吉大本科)
龍翼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劉文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吉大本科)
王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博導(吉大碩士) 政法大學
徐顯明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碩,與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鄧成良是同班同學)
王牧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科)
王傳麗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吉大碩士)
許清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E. 哪個大學的法律系較好
排名要素1。學術水平 2。歷史傳統 3。生源水平。4。地理位置
國際公法: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
國際私法: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國際經濟法:武漢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廈門大學,中山大學
民商法:西南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社科院法學所
刑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經濟法: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海商法:大連海事大學
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行政法: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法理學,法制史:北京大學
綜合排名:
第一檔次: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社科院法學所
第二檔次: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
排名 學校名稱 博導數 碩導數 正副教授數
(博導、碩導) 專著數(總) 論文數(總) 在讀博士 在讀碩士 在讀學士 星級
1 北京大學 29 30 67 60 700 217 1128 704 ★★★★★
2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1 42 112 71 1282 40 1700 4300 ★★★★★
3 吉林大學 12 26 50 400 3000 330 1509 1277 ★★★★★
4 中國政法大學 10 30 48 78 300 435 600 1140 ★★★★★
5 浙江大學 6 51 30 700 1000 250 400 3200 ★★★★★
6 清華大學 14 50 55 600 2000 300 1000 1400 ★★★★★
7 西南政法大學 7 23 57 200 2000 300 800 1000 ★★★★★
8 四川大學 5 13 34 50 1000 200 400 2300 ★★★★★
9 中國人民大學 20 35 50 1000 300 200 500 1090 ★★★★★
10 武漢大學 44 52 81 150 1000 168 594 958 ★★★★★
11 南京大學 12 25 24 100 1000 200 400 1200 ★★★★★
12 廈門大學 5 12 37 30 98 200 400 2100 ★★★★★
13 復旦大學 12 34 55 100 400 300 500 1400 ★★★★★
14 西北政法學院 2 44 82 19 292 530 2569 ★★★★★
15 雲南大學 7 18 49 40 200 4 200 2000 ★★★★★
16 中山大學 2 4 25 60 1200 120 200 600 ★★★★★
17 華東政法學院 11 37 63 20 100 14 300 800 ★★★★★
18 蘇州大學 4 20 27 80 1000 150 349 473 ★★★★★
19 山東大學 10 20 37 65 520 200 600 650 ★★★★★
20 南開大學 15 18 32 42 330 18 868 559 ★★★★★
21 暨南大學 2 2 35 60 186 223 216 1108 ★★★★★
22 華中師范大學 6 51 61 44 619 35 269 747 ★★★★★
23 南京師范大學 9 23 42 45 65 200 400 800 ★★★★★
24 湖南大學 8 6 46 800 600 503 768 ★★★★
25 華中科技大學 3 26 29 90 360 400 1600 ★★★★
F. 外交學院的法學怎麼樣
排名要素1。學術水平 2。歷史傳統 3。生源水平。4。地理位置
國際公法: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
國際私法: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國際經濟法:武漢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廈門大學,中山大學
民商法:西南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社科院法學所
刑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經濟法: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海商法:大連海事大學
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行政法: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法理學,法制史:北京大學
綜合排名:
第一檔次: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社科院法學所
第二檔次: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3.67%,在1999~2003年授予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中,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6.86%,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3.56%。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21406名博士生導師中,有781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3.65%。法學是成長中的學科。2005年,開設法學專業的大學共434所。2006年將有所增加
2006中國法學B+以上學校
1 A++ 北京大學
2 A++ 中國人民大學
3 A++ 武漢大學
4 A+ 中國政法大學
5 A+ 清華大學
6 A+ 復旦大學
7 A+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 A 吉林大學
9 A 浙江大學
10 A 西南政法大學
11 A 中山大學
12 A 華東政法學院
13 A 南京大學
14 A 廈門大學
15 A 南開大學
16 A 華東師范大學
17 A 蘇州大學
18 A 華中師范大學
19 B+ 四川大學
20 B+ 山東大學
21 B+ 暨南大學
22 B+ 南京師范大學
23 B+ 中央民族大學
24 B+ 北京師范大學
25 B+ 華中科技大學
26 B+ 外交學院
27 B+ 雲南大學
28 B+ 西北政法大學
29 B+ 首都師范大學
30 B+ 上海大學
31 B+ 湘潭大學
32 B+ 蘭州大學
33 B+ 山西大學
34 B+ 華南師范大學
35 B+ 湖南師范大學
G. 高西慶的主要經歷
1970年至1973年,參加襄渝鐵路建設。
1973年至1974年,西安昆侖機械廠工人。
1978年,畢業於北京外貿學院一系。
1981年,畢業於北京外貿學院國際貿易系國際經濟法專業,獲經濟學/法學碩士學位。
1986年,獲美國杜克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81年至1999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其間,1982年,在美國加州律師事務所工作;
1986年至1988年,美國華爾街律師事務所工作)
1992年至1995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發行部主任;(正廳級)
1997年至1999年,任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副主任、中銀國際副董事長兼執行總裁。
1999年至2003年,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副部級)
2003年至2007年9月,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成員、副理事長。2007年9月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成員、副理事長。
2007年10月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正部級)
2011年7月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不再兼任首席投資官。
2014年7月,高西慶正式加盟清華大學法學院擔任全職教授,2014年秋季學期將為研究生開設《跨國並購中的法律問題》課程。
H. 吉林大學的知名度極低,廣東人都不認識這所大學,還以為是二本
吉林大學的著名校友數量佔全國第四名
以下是中科院院士(部分)我想你不會不知道院士是什麼吧?
校友中的院士(以當選時間排序)
李四光
我國傑出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1951年8月至1952年10月兼任東北地質專科學校(長春地質學院前身)校長,1949年10月19日,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呂振羽
1951年8月至1955年5月任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余瑞璜
1952年9月起任教於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物理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
俞建章
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教育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教授、副院長等職。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功敘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地球物理系系主任。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業治錚
著名地質學家。 1951 至 1964 年,在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任教,歷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 1960 年創建海洋地質專業。 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院士 ) 。
朱光亞
1952年至1955年在吉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80年增補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董申葆
1953年任教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8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謝學錦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地球化學系兼職博士生導師。
江元生
1956年由吉林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南京大學教授。
張乾二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廈門大學教授。
游效曾
1963 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現為南京大學教授。黎樂民——1978年至1980 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經福謙
任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黎樂民
1978年至1980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宋家樹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工業總公司軍用局研究員。
鄧從豪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現為山東大學教授,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山東大學校長。
董蘊美
1956年由吉林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199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委員,現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軟體研究所研究員。
陳佳洱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何繼善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94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高鼎三
1955年起任教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翟裕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8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礦床學研究生班學習。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禹群
1957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研究生班。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導師薛禹群教授。1999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世績
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65年吉林大學物理研究生畢業。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 澤
1980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2001年當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世浙
195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並曾在長春地質學院任教。200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嘉麒
1965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 1967 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 200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星學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康玉柱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普查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西北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新疆自治區專家顧問團顧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竇士學
1963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在國外被評為澳大利亞皇家科學院院士、西南威爾士工程科學院院士,現為澳大利亞五龍港(WOLLONGONG)大學教授。
林學鈺
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水文地質和環境水文地質學界泰斗,我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現任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香美
1977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1982年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獲腎臟病學碩士學位,2007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主任、解放軍腎臟病中心主任、解放軍腎臟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雙聘院士。
下面再給你一個法學院的著名校友,請注意吉林大學的法學院在教育部是全國第五,以下是部分吉大法學院畢業生:
張文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法學組召集人),教授,哲學博士,博導;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吉大本碩博)
鄭成良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教授,刑法學博士,博導;原國家法官學院院長(吉大本碩),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碩,與上交大副校長鄭成良為同班同學),教授,憲法行政法學博士,博導;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註:張、鄭、徐三人被譽為「吉大法學三劍客」(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院長語),碩士同出王子陵教授師門。
車丕照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申衛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本碩)
傅廷中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碩士)
崔建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高鴻鈞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現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韓世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吉大本碩)
劉瑞復 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組組長(吉大本科)
張 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兼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吉大本科)
吳振興 武漢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博)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吉大本科)
龍翼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劉文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吉大本科)
王 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博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大碩士)
王 牧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科)
王傳麗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原院長(吉大碩士)
莫世鍵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現任院長(吉大本科)
許 清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信春鷹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副部長級)(吉大本碩,並且為新中國第一個女法學碩士)
錢弘道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曾任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比較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孫世彥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國際法室主任(吉大本碩)
杜青林 中央統戰部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海南省和四川省的省委書記
孫 謙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本碩博)
戴玉忠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副部級),二級大檢察官(本)
張 軍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在非常務中排名第一),二級大檢察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中紀委常委(本)
姜建初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碩)
梁國慶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本)
趙登舉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本)
謝安山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本)
郝志勇 司法部副部長,政治部主任(本)
白景富 公安部常務副部長(正部級)(本)
李 熙 中紀委委員,中紀委駐衛生部紀檢組組長、衛生部黨組成員(本)
何曄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本)
桂敏傑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本)
汪永清 國務院副秘書長(本)
劉 颺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兼常務副會長(正部級),曾任司法部副部長(本)
陳 傑 全國台聯副會長
李忠信 公安部文聯副主席,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校長,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本)
童兆洪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孫萬勝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陳鳳超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周玉華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記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呂岩峰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教授,博導
韓 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
法進衍 山東省國家安全廳長
張建國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深圳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布小林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王國棟 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李向武 原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鶴松 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羅黔生 貴州黔西南州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胡成全 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
王臘生 江蘇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何訪拔 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楊慶祥 原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中和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庚香 河南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言靜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
楊廣生 貴州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
王俊峰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2006——2008連續三年被亞洲法律事務評為年度中國律師事務所,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被公認為是中國top3的律所)創始合夥人,管委會主任
對了 你們廣東省的現任省委書記和中山大學的黨委書記還是吉大行政學院畢業呢!
不過估計你和你身邊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吧!
I. 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導師都有誰啊
你去清華大學法學院網上看看不就行了,每個專業的研究生導師都有具體的介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