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勞動合同法連帶賠償責任

勞動合同法連帶賠償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12 19:30:42

⑴ 勞動合同法第92條第2款規是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條勞務派遣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由勞動回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答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並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解讀】本條是關於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
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一、行政責任:1、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勞務派遣單位也有一部分是由勞動行政部門審批,一部分是由人事部門審批,因此對勞務派遣單位的監管,應由其審批部門勞動行政部門或者人事部門進行。2、主管部門處以罰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二、民事責任:「給被派遣勞動者權益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是對被派遣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的民事責任的規定。需要注意的是,勞動派遣單位的違法行為造成被派遣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包括勞務派遣單位,還包括用工單位。

⑵ 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應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勞動者要承擔違約責任,分類來講,
1.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2.勞動者違反培訓協議,未滿服務期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或者因勞動者嚴重違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約定服務期的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⑶ 勞動合同法工傷連帶賠償責任怎麼認定

當被派遣勞動者發生工傷時,對用工單位的工傷賠償責任的認定應當結合《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二規定的用工單位應當履行的義務,以及《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應當認定為工傷的七種情形進行綜合評價。當用工單位因未能履行法定義務(包括但不限於提供崗前培訓、未能提供勞動防護等),對被派遣勞動者的工傷事故存在過錯時,用人單位才需承擔工傷賠償的連帶責任;而當被派遣勞動者是因為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或者其他非因用工單位過錯而發生的工傷,用工單位無需承擔工傷賠償的連帶責任。遣業務經營許可證。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條「用工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和本條例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以每位被派遣勞動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第2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由此可見,如果派遣工在工作過程中發生工傷,用人單位存在過錯的,用人單位依法和派遣單位承擔勞動合同法工傷連帶賠償責任。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派遣工在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害的,用人單位是不需承擔賠償責任的。

⑷ 勞動合同法第94條

違反《勞動抄合同法》襲第94條的規定,「招用勞動者」並不是負連帶責任的構成要件。

按照《勞動合同法》第94條的規定,只有招用勞動者,並且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才是「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按照規定, 不管勞動者受到的損害程度的大小,只要受到傷害,那麼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就須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即不分先後次序地根據勞動者的請求承擔責任。在勞動者提出請求時,各個責任人不得以超過自己應承擔的部分為由而拒絕。

這種需要承擔連帶責任的形式是一種法定連帶責任,至於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二者之間如何進行責任的劃分,可按因侵權或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的一定比例進行劃分和判定,但這屬於二者之間,不適用於勞動者對其的責任追償。

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對於在民法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人,當事人可以選擇起訴,也就是說可以同時將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人全部起訴,也可以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義務人作為被告。但是,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會追加其他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人為共同被告。

⑸ 承包人違反勞動合同法造成勞動者損害的,誰承擔責任

現實困惑

某村村委會建築陳舊破爛且面積狹小不能滿足辦公需求。經過合法的審批程序,允許該村再建村委會辦公房。該村委會依法將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的李某。李某臨時從本地村民中招工10人,簽訂了以完成該村委會辦公用房為任務的勞動合同。合同中約定,該10人保證自己擁有過硬技術和安全保護技能,如發生意外,該10人自己承擔後果,李某不負任何責任。偏巧其中一人張某(不滿16周歲)在修房中從高架板上不慎落下,造成嚴重受傷入院治療。問張某的損害誰來承擔責任?

律師答疑

我們首先來看,李某與10人在合同中約定「如發生意外,該10人自己承擔後果,李某不負任何責任」這一條款是否有效?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勞動合同條款無效。而李某他們合同中的這一條款就是排除了李某自己的責任,依法應當無效。我們再來看,該條款無效了,誰來承擔張某的責任?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個人承包經營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李某違法招用張某等人,給張某等人造成損害的,由村委會與李某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李某招用了不滿16周歲的張某,又與其簽訂了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合同,那麼,對於張某的損害,依法由村委會與李某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六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第九十四條 個人承包經營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法理薈萃

發包方對個人承包方依法應做到必要的審查監督。個人承包經營方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的,發包方應注意監督,否則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⑹ 用工單位為什麼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之後通過的《勞動合同法》是以單一勞動關系為主的勞務派遣,但還是要求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就與單一關系應當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相沖突。為什麼勞務派遣中特別規定用工單位的連帶賠償責任?筆者認為與以下三種情況有密切聯系: 一、勞務派遣公司的現狀 1、勞務派遣公司的發展過程最早辦理針對國內企業勞務派遣業務的單位除了原有的國有外服公司外,更多的是勞動人事部門人員自己投資或者勞動人事部門人員具體指導開辦的專門從事勞務派遣業務的公司。由於當時對勞務派遣限制規定較少,實施勞務派遣能夠規避用人單位諸多風險,因而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這些沒有運作幾年的公司均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雖然一些勞動法專家(包括立法起草小組成員)認為:《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勞務派遣公司的發展。但現實情況是由於勞務派遣立法上諸多問題沒有明文規定,在加上對「三性」崗位定性在《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中沒有體現,導致現在的勞務派遣公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一些投資較大的勞務派遣公司發展規模已經與國有外服公司相抗衡,成為運作勞務派遣業務的主力軍。 2、勞務派遣公司注冊資金實際注冊不到位雖然勞動合同法要求勞務派遣公司的注冊資金50萬元以上,但實際情況為不少勞務派遣公司就是租個辦公室,雇幾名員工,再加上幾台電腦就開展業務。實際注冊資金是多少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的服務質量如何?是否能承擔責任?只有出了事才會知道。 3、日常收取的服務費不足承擔責任除了幾個國有從事勞務派遣業務的公司外,其他勞務派遣公司要收取較高的服務費除非自己的人脈與服務單位關系比較特殊。由於《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開辦的勞務派遣公司較多,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比較激烈,每月收取的服務費除支付日常開支外,剩餘的每年都不足分紅,再投入的資金也比較少。如果要勞務派遣公司承擔什麼責任,其自身都不能自保,何況談維護勞務派遣員工的利益。二、 勞務派遣員工實際安排的崗位大部分為非法派遣《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正是條款中的「一般」被有關專業人士抓住,出現了包括國有企業在內任何崗位都可能安排勞務派遣員工,最典型的是有的公司除了董事會成員、總經理外,其他的員工都是勞務派遣員工,差點形成全民派遣。

⑺ 個人承包經營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責任由誰承擔

《勞動合同法》第94條規定:個人承包經營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連帶責任實際上就是雙保險,勞動者的利益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⑻ 新修正的《勞動合同法》中;連帶賠償責任問題。

是這個意思,如果是勞務派遣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用工單位專不應該去承擔連帶責任的屬。畢竟派遣職工與派遣單位存在勞動關系,與用人單位之間只是用工關系。不是用工單位造成的損失,不應該由用工單位承擔責任的。

⑼ 勞動合同法辭退補償金和賠償金規定

勞動合同法經濟補償金和賠償金規定
一,經濟補償金
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二,經濟賠償金
第八十條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一條用人單位提供的勞動合同文本未載明本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或者用人單位未將勞動合同文本交付勞動者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三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與勞動者約定試用期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違法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准,按已經履行的超過法定試用期的期間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第八十四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者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扣押勞動者檔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八十五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
(二)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
(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
第八十六條勞動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確認無效,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七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第八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違章指揮或者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
(三)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勞動者的;
(四)勞動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給勞動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
第八十九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未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條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一條用人單位招用與其他用人單位尚未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九十三條對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用人單位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勞動者已經付出勞動的,該單位或者其出資人應當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經濟補償、賠償金;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