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學合同法參考文獻

經濟法學合同法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2-03-13 00:17:49

經濟法案例分析,合同法

甲乙雙方的合同有效存在。乙方的要求合理。合同中的欺詐是一方當事人因為另版一方當事人提供了虛權假信息(合同中的重要部分),本案中乙方仔細審閱了甲方提供的保證書和說明書,說明甲方能夠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貨物,因此合同已經成立。只是在履行過程中甲提供了不符合同的貨物,因此是甲方違約。違約自然要負法律責任

㈡ 經濟法學

一、 有兩來名剛滿15歲自 合同法規定是16周歲以上
二、 1、合同期限五年,其中試用期為1年 合同法規定三年以上,試用期為半年
2、,若發現不能勝任工作,企業可隨時解除勞動合同 合同法規定如果不能勝任的話應該先培訓,如果實在不行的話,調崗位。
3、法定節日需照常工作,工資不變 合同法規定法定節日必須休息,如果要工人加班的話,需要支付三倍工資
4、每三個月發放一次工資。 合同法規定工資必須當月清
5、工人入廠時,需交身份證以作抵押, 合同法規定企業不得扣留個人財物或者身份證

㈢ 合同法屬經濟法的哪個體系

合同法屬於民法,經濟法也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學部門,主要是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與干預,合同法也只是民法中對於合同訂立、生效等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規定,也不是獨立的,但是經濟貿易肯定都是要簽合同的。

㈣ 求高手經濟法合同法物權等案例解答!

1:11月5日
2:地役權,成立,地役權是登記對抗主義,不登記也能生效,只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3:約定的付款期間屆滿後在合理期限內,經兩次催告未支付費用
4:取得,是原始取得
5:不涉及產房。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後,該土地上新增的建築物不屬於抵押財產。該建設用地使用權實現抵押權時,應當將該土地上新增的建築物與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處分,但新增建築物所得的價款,抵押權人無權優先受償。
6:能。擔保物權的效力及於擔保物的代位物。
7:登記簿為准

㈤ 經濟法案例分析(公司法和合同法)

丙方提供保證,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為連帶保證。在甲方未歸還欠款的情況下當然要承擔保證責任。丙方返還欠款後可以向甲方追償。

㈥ 經濟法合同法案例分析

1.不生效,房產抵押必須登記,必須登記的抵押物的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版起生效
2.一般保證責權任。王趙可要求有關部門把張房產賣掉,在依法強制執行之後仍不能履行債務之後再承擔還款義務。
3.孫某。因為他和李某的抵押合同是無效合同和孫某的合同有效

㈦ 急急急急需經濟法學論文和組織行為學論文各一篇

經濟法學論文 論經濟法上的知情權 摘要:人類進入社會化大生產時期,經濟法上知情權開始產生。它包括投資者知情權、直接勞動者知情權、消費者知情權和國家經濟信息知情權。經濟法上知情權是勞動力權的權能之一,具有經濟法的特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確立對經濟法上知情權的保護對保障社會個體勞動力權的實現、企業財富的創造和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經濟法;知情權;勞動力權 一、經濟法上知情權的緣起 知情權(the right tO know),或稱知悉權、了解權、得知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獲取信息的權利。作為一項法定權利,知情權於工業時代中後期開始興起,它作為公眾對工業時代統治階級信息壟斷的反叛工具而產生。20世紀中後期,工業時代逐漸接近尾聲,以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為首,全球正拉開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革命的序幕,信息時代開始到來,信息在政治、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和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信息被作為一種可以生產創造財富的物質,甚至與能源、材料並列,被科學家們稱為組成世界的三種基本物質,整個世界正在信息技術產生的巨大的生產力的推動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人都希望及時准確地獲得應有的信息,而信息技術的發達又使信息的傳播更通暢,知情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的獨立性日益凸現。 知情權作為一個獨立的權利概念,首先是作為一種憲法和行政法上的權利進入人們的視角的。一般認為,它是由美國的肯特庫珀(Kent Cooper)在1945年1月23日的一次演講中首先提出。在當時的語境中,它是指民眾通過新聞媒體了解政府信息的權利。二戰之後,許多國家在人權法案、憲法層面上確認、解釋知情權,並通過制定專門的政府信息公開法以落實憲法所確認的知情權。20世紀以來,知情權開始在國際范圍內得到確認,一系列國際法律文件中先後確立了知情權的人權地位。如《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境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2款)、《歐洲人權公約》、《美洲人權公約》等也通過各種方式確認了知情權的基本人權地位。 而民法領域的知情權,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於合同等債的關系以及婚姻家庭關系中,如合同中的告知義務、瑕疵擔保義務、夫妻之間的忠誠義務等等。這些權利正逐漸從一項從權利,從附隨於債權、家庭權、繼承權的民事權利向法定的獨立權利轉變。在理論研究上,民法學者開始對民法知情權開始進行歸納,研究。在立法實踐上,各國也開始對知情權進行明確地保護,如《德國民法典》第444條清楚地規定了出賣人的告知義務:「出賣人有義務向買受人告知有關出賣標的物的法律關系的必要情況。」我國《合同法)202條也明確規定了貸款人的知情權:「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向貸款人定期提供有關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 經濟法上的知情權產生於社會化大生產時期,它的產生與生產的社會化,協作化、信息的生產力作用以及經濟生活中信息分布不均的現象密不可分。在個體小生產中,財富的生產、收獲、消費和再生產都是單個個體自身的循環。其中用創造財富所需要的信息也是自己進行採集,為自己所有,和其生產成果一樣,都是自給自足的,因此,這一時期並不存在經濟法上的知情權。工業革命之後,社會分工開始細化,機器大生產促使了勞動的社會化。在微觀經濟中,人們首先共同參與到企業這個法律擬制實體進行分工合作,擔任投資決策者、直接生產者和經營管理者,共同勞動,創造財富。在得到剩餘的分配後,人們開始將部分用作生活消費以彌補勞動的消耗,進行再生產的積累。在這一循環生產過程中,信息作為決策依據的基礎作用貫穿始終並擔當著與財富創造密切相關的角色,各個參與者對這些信息都應當享有知情權。在企業協同創造財富的進程中,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是企業中經營管理者提供給投資者報告其經營狀況及資本增值、保值或減值狀況的數據資料,它同時起到了證明經營管理者是否已盡善管的勞動義務和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勞動的依據兩方面的作用。投資者的知情權是企業中投資決策者和經營管理者協同合作創造剩餘價值的重要條件,同時,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是企業分配剩餘價值的基礎。眾所周知,財務會計信息是對企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計量報告。無論是資本投入者,還是勞動力投入者,他們對於分配利潤的基數都應享有知曉的權利。而在消費領域,商品信息是消費者進行消費決策的依據,生活消費直接關繫到人們勞動生產能力、創造財富能力的維持和再生長。而虛假、引人誤解或者被隱瞞的商品信息容易造成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失敗,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勞動生產能力的保存和發展。因此,消費者的知情權是消費者進行消費行為,促進自身創造財富能力生長的基礎。在宏觀經濟中,經濟國家進行統籌計劃、市場監管、宏觀調控等調控反思性勞動,制止市場中的不正當競爭和對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的過度濫用,以保障國民經濟財富的可普遍、可持續生產和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國家需要獲取大量的國民經濟信息,佔有充分的信息資源,以保證調控反思性勞動的順利進行。國家對國民經濟的調控主要是通過規劃、計劃、監管以及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來引導和協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和快速地發展。國民經濟信息提供了關於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系統而詳細的數據,是制定這些規劃、計劃、政策和實施監管行為的重要依據,經濟信息知情權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反思性勞動的重要保障。 在立法實踐中,由於信息對經濟的基礎作用,經濟法上知情權的產生和發展幾乎是與協作勞動和社會化大生產同步進行的。英國是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也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 對經濟法上知情最早的立法保護也是源於英國。由於英國當時的公司法理論認為公司只是股東的受託人,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當時對股東知情權的保護也是基於財產所有權。如1702年英國法院在Gery v.Hopkins判決中認為,公眾公司的那些涉及公眾利益的交易文件記錄,根據議會制定的法令,是以公司股份購買者的名義保存下來的,因此有足夠的理由認為股東應該獲取這些文件資料。隨著公司法理論的進步,1745年的另一個判例一Rex v.Frater—nity of Hostman,該案判決認為,作為法律所承認的集合體的共有財產,集合體的賬簿對集合體成員來說也是一種利益,因為它能夠作為證據表明成員在集合體中有自己的財產權或者法律賦予他們的一些特權,或者曾指引他們正確地行使那些特權,公司的賬簿同樣地對公司的投資者(股東)來說也具有上述利益。所以,公司的每一成員有權為了任何與其有關的緣由來查閱公司的賬簿,即使這些緣由和公司的其他事項之間存在沖突也不受影響。隨著工業革命在世界各國展開,股東對公司信息的知情權也在各國的公司法中得到普遍確立。人類社會進入到2O世紀後,經濟生產領域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企業取得了絕對的強勢地位,信息的不對稱現象日益嚴重,這一變化催生了消費者知情權的產生。消費者知情權源於1962年3月15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咨文中首次提出消費者的四大權利,獲得消費安傘的權利,取得消費咨詢的權利,自由選擇商品的權利和合法申訴的權利。之後,各國都紛紛確立了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經濟學家米切爾(Mitchel1)為首的學者們開始倡導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他們認為,在人力資本是企業價值增值的重要資源,因此,職工也就是直接勞動者也應當參與對公司的治理。而德國也頒布了規定職工享有決策參與權的《共同決定法》,設立了職工監事。直接勞動者既然享有了對企業的決策參與權,當然也應當享有對公司信息的知情權,否則也無法真正行使決策的權利。如韓國的《工人參與及合作促進法案》中就規定,僱主應在勞資咨詢會上報告下列事項:經營計劃、執行中的問題、季度生產計劃和執行狀況、認識計劃和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從另一個層面而言,直接勞動者憑借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應享有對剩餘的索取權。對於剩餘的索取也需要了解企業剩餘計量和整體財務狀況,直接勞動者在這一意義上也應享有對公司信息的知情權。《國際會計准則第26號》和《國際會計准則第19號》都規定了職工對於退休金計劃及職工福利的知情權。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和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9號— — 職工薪酬》也規定了對裁員補償標准和職工薪酬有關信息的披露,從而保障了直接勞動者對其所應享有的剩餘的知情權。而國家的經濟信息知情權產生於20世紀3O年代左右,由於頻繁的經濟危機的出現,再加上受凱恩斯干預論的影響,國家開始作為經濟國家登上歷史舞台。國家進行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的反思性勞動,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可普遍地發展,需要獲取國民經濟的整體信息,相繼地西方各國建立了國家核算體系和官方統計機構。建國之初,我國即於1962年即頒布《關於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1963年,國務院又發布了《統計工作試行條例》。我國現行的《統計法》第3條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個體工商戶等統計調查對象,必須依照本法和國家規定,如實提供統計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公民有義務如實提供國家統計凋查所需要的情況。

㈧ 經濟法中的合同法

(1)答:成立。應為根據《合同法》的規定:雙方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一致,專並經歷了要約和承諾兩個階屬段合同成立。在該案中甲乙雙方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錢達成了合意,並經歷了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所以該合同成立。(2)合法,根據《合同法》這種行為屬於不安履行抗辯權。(3)合法,因為甲方沒有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內履行完合同,須承擔違約責任。(4)承擔違約責任。因為丙方沒有履行好運輸合同,沒有保護好甲方的物品。

㈨ 關於經濟法中合同法中要約的案例

紅糖的好處在於「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溫補回。紅糖所答含有的葡萄糖釋放能量快,吸收利用率高,可以快速的補充體力。有中氣不足、食慾不振、營養不良等問題孩童,平日可適量飲用紅糖水。受寒腹痛、月經來時易感冒的人,也可用紅糖姜湯祛寒。對老年體弱,特別是大病初癒的人,紅糖亦有極佳的療虛進補作用,老人適量吃些紅糖還能散瘀活血,利腸通便,緩肝明目。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