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社會職能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社會職能

發布時間: 2022-03-13 01:09:33

①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法的本質是法的內在聯系,是決定法律存在的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具有三個層次的本質:
1.法的本質最初表現為法的正式性
2.法的本質其次反映為法的階級性
3.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物質制約性

法的階級性是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法的物質制約性是指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其最終也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② 法除了階級性以外,它還有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社會職能,因此,它還具有( )

社會性

③ 論述非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定義的不同理解並說明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定義的科學性。

摘要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④ 馬克思主義法制觀的內涵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的,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社會歷史現象、特別是法律現象,如法的產生、本質、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而形成的基本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工人階級世界觀的法律表現,是為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服務的法律觀,因而它是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的法律觀。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有豐富的內容,一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關於法和法律的觀念、主張,都屬於其列,但其最基本的部分是那些屬於世界觀性質的法律觀念、法律意識。它們應是一切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觀察法律問題的人們努力學習和把握的基本原理、出發點。我們認為,至少以下三個方面的原理應屬此列。
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現象的法、法律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上層建築現象,對於這種現象,「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但法不是消極地,而是積極地反作用於社會生活,法與社會生活諸現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對此,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相互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這不僅揭示了社會結構的基本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本規律性,也指出法、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以及它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這一原理為科學地觀察法律現象奠定了最基本的方法論原理。
用這一原理分析法與經濟的關系,可以得出:經濟關系是法發揮影響的源泉,又是法影響、作用的結果。對經濟關系考察必須充分估計到法律對這種關系的調整。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人們預見到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並為此制定出法律,就表現出利益(需要)首先在法中得到實現,後來依靠法而體現在社會關系的其他領域,包括生產關系之中;但更多的情況是利益(需要)往往一開始體現於新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關系之中,後來才固定在法中。新的利益往往通過事實上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自己開辟道路,而且法律上的固定經常是始於個別的法律判決、審判實踐。這無論在工業文明前,還是在工業文明後,都大量地存在。法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法具有超前性或滯後性。法是最接近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現象,民商法等法律表現為直接為經濟生活服務,但刑法行政法等也同樣在直接或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制約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又加上人的價值追求,形成法,反作用於社會生活。所以,法是人從實際關系出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實現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發展,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渡的重要環節。
我們後人在對法、法律現象的探討中,不斷細化了法的相對獨立性、繼承性,法與道德的聯系,民族、宗教因素對法的影響,文化,特別是法律文化對法的發展的制約等等,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法是上層建築現象的原理。
法、法律的內在矛盾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由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法的公正性最終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法同國家一樣,本身也充滿內在矛盾,它既履行社會公共職能,也實行階級統治職能,既要代表社會共同體的共同願望和利益,同時也代表在社會上占優勢地位的階級、階層的願望和利益。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法、法律公開規定不平等,階級統治職能相對明顯,這是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但它同樣也得顧及人民大眾謀生存的起碼要求,體現該社會對法律的共同需要,否則就是無休止的戰亂或同歸於盡,不可能建立統一的秩序。法對統治階級內部及同盟者和被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協調,確能起到定分止爭的作用,並能維持社會的穩定,保護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只要階級或階級殘余還存在,法的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就會同時並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過在不同時代,法的矛盾的這兩個方面的比重是不一樣的。當一定階級的統治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相一致時,法的這兩種職能就能比較好地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相反,如果社會矛盾尖銳化,法的這兩種職能就會發生抵觸,階級統治職能就成了主要方面,社會公共職能往往就化為烏有。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繁榮,廣大人民群眾對權利要求的增強和民主的推進,世界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全人類面臨的生存和生態危機等迫切問題的出現,要求法的階級統治職能相對減弱,社會公共職能不斷擴大。人類文明的發展要求超脫人民和民族的沖突,走向民主,走向協商、共處。無論對本國,還是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言,用非沖突、非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呼聲日益強烈,法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也日益成為緩和、化解矛盾的手段。在國際方面,法的發展隨著國際交流的緊密、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相互借鑒與吸收,在保留各自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共識逐步增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成為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尋求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有力手段。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拒絕使用強制和暴力,也不否認法所固有的階級職能,而是使強制、暴力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文明。法是各種力量較量的結果,法所體現的公正也就是對各種力量較量所達成的妥協和一致的神聖化。法所建立和維持的秩序也是各種力量協商、妥協,達到一定平衡的反映。對內民主,對外協商,人的自由的擴大,都意味著法、法治價值的增加。
法、法律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的現象的內容不可能是法律自身,而只能是一種現實的關系。市民社會的一切要求,一定要通過國家的願望,並以法律形式才能取得普遍效力。法律所體現的願望的內容,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系的發展決定的。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正義觀、價值觀,決定著人們意志的內容。法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的法權要求的法律表現,是經濟關系的意志化形態,它通過國家,藉助於法律的形式,具有了人人必須遵守的普遍效力。我們由此得出:法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法中的正義、公平是相對的,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條件下,對社會各種利益的協調。法在斗爭中表現出協調,在協調中存在著斗爭。
法是「理」與「力」的結合。法中蘊涵的「理」,至少包括三個因素,即對一定事實或規律的承認;在一定事實狀況基礎上形成的公道觀、價值觀;人類積累的調整社會關系的知識、智慧、法律文化。從根本上說,法中的「理」來自社會生活,是當時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經濟發展需要的反映。百姓觸犯了法律,受到處罰,而他又能夠接受,就反映了法中有讓百姓服從的「理」;王子盡管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分子,但他犯了法,也應與庶民同罪。法中的「理」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而變化,尤為明顯地表現在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中。王位世襲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被認為是正當的,篡位被認為是有悖於「理」;到工業文明時期,通過選舉擔任國家領導被認為合「理」。法中同樣蘊涵著「力」,它來自國家權力,但「力」最終取決於物質生活條件,大家服從於強制力的基本原因是法中的「理」在起作用,這也是法的普遍約束力的可靠來源。「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必須是「理」與「力」統一。法中的「理」的內容與法中的國家強制力的形式的矛盾及其解決,推動著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和法律文化的積累,為人類向更高歷史階段的發展創造前提。
法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法的作用也隨社會對其需要的逐步擴大而逐步增強。隨著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大的循環,法的發展呈現出趨同的趨勢。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是我們正確認識法和法律的理論基礎,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但絕不能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個別論斷,否則就會因為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現實問題,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

⑤ 1,馬克思主義法的定義有何特點

綜述如下:

1、解釋了法與統治階級之間的內在關系。法是以統治階級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是從統治階級的立場出發,根據統治階級的利益標准和價值觀念,來調整社會關系的。

2、揭示了法與國家的必然聯系。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統治階級的意志經國家上升為法。

馬克思主義簡介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⑥ 按照馬克思主義學觀關於法律的起源

法律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法理學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對這個問題給予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主義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分析和闡述也有一個逐漸深化和發展的過程。1872年5月至1873年1月,恩格斯針對蒲魯東主義者散布解決工人階級住宅問題的資產階級慈善家的改良方案,撰寫了一組重要文章,先後發表在《人民國家報》上,而後以《論住宅問題》為題出版了單行本。在《論住宅問題》中,恩格斯深刻地剖析蒲魯東主義者解決住宅問題的方案的理論基礎——「永恆公平」論,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住宅問題的解決總是有利於資產者,資產階級法律不可能解決住宅問題,並從正面科學地揭示了法、法學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內在聯系,對法律起源問題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闡述,然而由於受科學資料和研究成果的歷史局限,恩格斯關於法律起源的論述中仍然包涵著若干沒有獲得解決的重大存疑。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人類學研究的迅速進展尤其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關於史前史研究的權威成果,才為解答恩格斯的存疑提供了客觀條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吸取摩爾根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一本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和法的問題的傑出著作,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定型之作。
《論住宅問題》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闡述與存疑《論住宅問題》是恩格斯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尤其是蒲魯東主義者)論戰的產物。法律的起源是這場論戰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問題之一。
在恩格斯看來,與國家起源相一致,法律起源問題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歷史觀根本對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他指出:「唯物史觀是以一定的歷史時期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實和觀念,一切政治、哲學和宗教的。」(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但是,這個研究的基本點卻很容易被忽略,「人們往往忘記他們的法權起源於經濟生活條件,正如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起源於動物一樣。」(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9頁。)例如,拉薩爾在他的那本法學專著《既得權利體系》中給自己規定的任務,就是「要證明法權不是起源於經濟關系,而是起源於『僅以法哲學為發展和反映的意志概念自身』。」(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8頁。)至於蒲魯東主義者A·米爾伯格,更毫無掩飾地宣布法權為「永恆公平」或「永恆正義」的產物。諸如此類的觀點,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予以嚴厲駁斥的「法學家幻想」的典型表現。

⑦ 馬克思主義法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法的起源理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克思主義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它的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學,其中的代表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直接來源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創造價值。
三是科學社會主義:其來源是19實際歐洲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其代表人是西門,傅立葉,歐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是把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起來,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即本來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⑧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1、法的最初本質體現為法的正式性

(1)正式性的定義 也叫官方性、國家性,指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確定的行為規范。

(2)法的正式性體現:①法是公共權力機關按照一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②法總是依靠正式的權力機制保證實現的。③法總是藉助於正式的表現形式予以公布的。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與國家權力存在密切聯系,法律直接形成於國家權力,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2、法的本質其次反映為法的階級性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指統治階級的意志。

法體現的國家意志從表面上看具有公共性、中立性;法體現的國家意志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意志,是法律化的統治階級意志;法體現的國家意志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極大的權威性。

3、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社會性
法的社會性又稱法的物質制約性,指法的內容是受一定社會因素制約的,最終也由一個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8)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社會職能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進程:

馬克思主義法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同時,所創立的無產階級法學理論和學說。是適應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以及人類社會必然發展到共產主義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一切剝削階級法學具有原則的區別,認為法歸根到底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

法是由掌握國家權力的統治階級和集團制定出來的,是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法不是超歷史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並隨著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階級意義上的法也將隨之消亡。

⑨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對人類思想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影響

一、近代以來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中華民族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引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野蠻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

二、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期中國的思潮碰撞與理論辯論中脫穎而出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傳入中國,是在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盪中,日益彰顯其真理的力量,並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所接受的。

⑩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社會主體研究方法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社會主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研讀主要內容了解,其深刻思想內涵,並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到實際當中。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