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系與法益
『壹』 刑法可否調整未經其他部門法調整的社會關系
可以。一般說來刑法調整社會關系具有最後性、最嚴厲性,也就是其他法律部門無法調整,或者行為危害嚴重到達刑法條文規定的程度需要國家公權力救濟時才用刑法調整但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禁止即自由」是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沒有規定的犯罪行為不能用刑法調整,一般違法行為民法、行政法調整即可
『貳』 我國刑法中所指的社會關系是什麼
刑法中未提及「社會關系」字樣。
『叄』 刑法中的社會關系具體指的是什麼,能不能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在刑法中沒有準確的概念,我個人認為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其他人員、社會組織之間所形成的比較固定的關系,包括親屬朋友關系、學習工作簡況等。
『肆』 我國的犯罪客體與法益究竟有啥區別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客體就是指法益,而犯罪對象才是所具體侵害的人或財產等。例如,偷手機的犯罪行為的客體為財產所有權,對象為手機。在我看來,價值標准即看保護的法益與損害的法益是否成一定合理比例,犯罪是需要侵害法益的,例如,甲將正對自己實施殺害行為的乙殺死。這個案例屬於正當防衛,就應該用價值標准來衡量而不能用事實標准。如果使用事實標准,那麼甲客觀上是殺害了乙那麼就應該承擔相應刑罰。
根據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層次,犯罪客體可分三種,即一般客體,同類客體、直接客體。
犯罪的一般客體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體,也就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整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的一般客體揭示了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質。研究犯罪的一般客體,對於從本質上認清我國刑法的任務,加深理解同犯罪作斗爭的社會政治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犯罪的同類客體是指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也就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整體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我國刑法分則依據同類客體的理論將各種犯罪分為十大類。
犯罪的直接客體是指某一具體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客體,也就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某種具體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的直接客體直接決定了犯罪的性質。犯罪的直接客體有兩種形式:
一是簡單客體,指一種具體犯罪只是直接侵犯了一種直接客體;二是復雜客體,指一種具體犯罪同時直接侵犯了兩種以上的直接客體。
上述三種客體是一般與特殊、整體與部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伍』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5)社會關系與法益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陸』 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法律人為戕害的關系
犯罪具有三個特徵。
一、社會危害性 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條所列舉的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體表現為: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權益。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首先取決於它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
由於社會危害性是對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當某種行為對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險(威脅法益)時,該行為才具有社會危害性。例如,故意殺人行為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因為該行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險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險性)。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脅法益,不管行為人的內心多麼邪惡,也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例如,甲希望通過求神拜佛的方法「殺害」A,雖然其「殺A的想法」是邪惡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獵時,誤以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開槍。盡管乙「想殺仇人」是錯誤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導致B死亡,也不可能導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也不應以犯罪論處。
社會危害性是質與量的統一。並非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刑法規定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表明,一個行為只有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才可能構成犯罪。這是由刑法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刑事政策決定的。刑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表明,對於某種危害行為由其他法律處理便能有效地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就不應適用刑法。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一直注重擴大教育面、縮小懲罰面,故對輕微危害行為不以犯罪論處。認識這一點,有利於從本質上把握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的區別。
社會危害性是相對穩定性與變易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是指某些行為(如殺人、強奸等傳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較為穩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刑事立法應當具有相對穩定性。「變易性」是指同一行為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發展變化。因為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實施的,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評價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加上我國地域遼闊但各地發展不平衡,民族眾多,而風俗、習慣、傳統不相同,故同一行為在不同條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會發生變化。承認這一點,不僅對刑事立法具有意義,而且對於理解和適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危害性是客觀性與可知性的統一。犯罪行為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人們能夠認識它。立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從維護國家與人民利益出發,通過考察行為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行為的手段與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行為與社會發展的背離程度、行為與客觀規律的背離程度、行為人本身的情況、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等因素,來認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機關一方面要根據刑法的規定來認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考察刑法不可能規定而又對社會危!言性有影響的因素。明確這一點,有利於正確評價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有利於正確處理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關系。
二、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或稱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刑法對犯罪行為的禁止,是通過罪刑規范體現出來的,或者說是通過對某種行為規定刑罰後果來禁止該行為。因此,刑事違法性事實上是指行為符合罪刑規范所指明的假定條件,進一步而言,行為的刑事違法性與行為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是統一的。違反刑法並不只是違反刑法分則,凡是違反廣義刑法的禁止性規范的行為,均具有刑事違法性。從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關系來看,刑事違法性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直接違反刑法規范,二是違反其他法律規范但因情節嚴重進而違反了刑法規范,故單純違反其他法律而沒有違反刑法的行為,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與社會危害性具有統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種行為,是因為該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故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前提或基礎,刑事違法性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表現。由於社會危害性的內部結構是主客觀統一的,故刑事違法性也是主客觀統一的,即只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罪過心理支配下實施的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才可能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司法機關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司法機關不能憑直覺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能通過刑法所確定的具體標准來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違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標准。
三、應受刑罰處罰性 應受刑罰處罰性是指犯罪行為是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但如果某種行為只應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法律後果,則不可能成立犯罪;只有當該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能成立犯罪。
應受刑罰處罰性,首先是從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種行為,但只要刑法沒有對其規定刑罰(法定刑)後果,該行為就不是犯罪。例如,《關於禁毒的決定》明文規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並沒有對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規定刑罰後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為不是犯罪。再如,當刑法分則條文僅對聚眾犯罪的首要分子規定了刑罰後果,沒有對其他參加者規定刑罰後果時,表明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不成立犯罪。其次是從犯罪行為的一般性質而言,即構成犯罪的行為通常會受到刑罰處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罰處罰。因為犯罪行為形形色色,同一種犯罪也,存在不同情節,故刑法規定了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處罰的情形,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認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而不判處刑罰的情況。但免除刑罰處罰,也是以應受刑罰處罰為前提的;如果不應受刑罰處罰,則不成立犯罪。
明確犯罪的基本特徵,對於理解刑法關於犯罪的規定具有重要意義;但不能直接根據犯罪的基本特徵認定犯罪。
『柒』 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指那些
只要涉案金額達到就是,故意傷害罪 以傷害罪造成的輕微 嚴重程度 及公共安全人民財產 生命 的 都是刑法范圍內的
『捌』 我國刑法保護的究竟是社會利益還是社會關系
社會關抄系源於人,簡單地說就是社會中襲人與人的各種關系的總稱,社會關系具有較大范疇,從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社會關系內容。不同的關系也就會形成不同的利益取向,還不明白具體你可以檢索社會關系這個詞語.....
社會利益全稱也就是社會公共利益,也就是廣大公民所能享受的利益。而社會關系中包含著不同的利益取向,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公司利益等等.....
『玖』 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危害的社會關系有哪些
我國刑法所保護的主要有:國家安全方面的社會關系,社會公共安全方面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的,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方面的,公司財產方面的,社會管理、國防利益等方面。
『拾』 刑法中的十大社會關系
一、解釋刑法與批判抄刑法,二、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三、學理解釋與有權解釋,四、基本理念與具體結論,五、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六、字面含義與真實含義,七、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八、規范解釋與事實認定,九、傳統問題與熱點問題,十、本土理論與外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