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保險合同法及司法解釋

保險合同法及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3-13 14:40:50

『壹』 保險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最主要的是保險法,及保險法司法解釋

『貳』 保險法司法解釋第60條

法律禁止性規定很多。比如無證駕駛、醉酒駕駛、肇事逃逸等等等等。而且最後都有一個龐征博引的兜底條款即「其他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的」。所以法律禁止性規定是不勝枚舉的。
《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10條規定:保險人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情形作為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免責事由,保險人對該條款作出提示後,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以保險人未履行明確說明義務為由主張該條款不生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保險法司法解釋二》出台後,其實是加重了投保人的責任,對於投保人來說,投保時要注重對免賠條款的理解和知悉,特別注意免賠條款中是否有兜底的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的約定,如果有這樣的約定,盡可能的要求保險人明確說明有哪些禁止性規定。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為免賠責任,目的在於減少、打擊違法違規,因此投保人、被保險人應更加嚴格的遵守法律法規,在明知違法違規的情況下應不為之,在不明知違法違規的情況下而為之,這就將面臨拒賠風險。
作為保險人,盡管司法解釋二明確說明義務有所降低,但從商業利益、商業信譽考慮,盡可能的收集羅列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將法律禁止性規定明確列明在免賠條款里,盡可能避免兜底性條款引發保險合同糾紛。
部分資料來源於: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叄』 保險法解釋三第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第十七條訂立保險合同,採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的,保險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合同的內容。
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在投保單、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並對該條款的內容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確說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
第十八條保險合同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保險人的名稱和住所;
(二)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以及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
(三)保險標的;
(四)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五)保險期間和保險責任開始時間;
(六)保險金額;
(七)保險費以及支付辦法;
(八)保險金賠償或者給付辦法;
(九)違約責任和爭議處理;
(十)訂立合同的年、月、日。
投保人和保險人可以約定與保險有關的其他事項。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可以為受益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肆』 保險法司法解釋三出台,投保人去世被保險人要求解除合同有什麼說法

保險法第三節財產保險合同第五十四條保險責任開始前,投保人要求解除合同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手續費,保險人應當退還保險費。保險責任開始後,投保人要求解除合同的,保險人應當將已收取的保險費,按照合同約定扣除自保險責任開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應收的部分後,退還投保人。
請採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伍』 保險不能避債和避稅。《合同法》第七十三條里的規定是代位求償權的規定,《司法解釋一》第十二條對《合同

正解。。。
合同法是基本法律,保險法是普通法律,裡面的條款解釋需要遵從基專本法。
「避稅避債」要求的條屬件是很嚴格的,並不是說所有保險都避稅避債。很看不慣保險業動不動就「避稅避債」,根本就是誤導客戶,雖然我也是保險代理人。。。

『陸』 保險法司法解釋二條文釋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由中國保險學會及最高人民法院兼具保險法理論功底與實務經驗的法律專家執筆而著,全書採用「條文主旨」、「條文釋義」的體例分項對法條進行逐條解釋,並對保險法立法背景、立法爭議點進行重點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不僅對保險法理論的新近發展進行了深刻解讀,對保險法適用環境的現實問題進行了客觀描述。更對保險法律體系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應用點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由中國保險學會編著,是學習培訓的好教材,也是研究、應用《保險法》的重要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第二條【調整范圍】
第三條【適用范圍】
第四條【從事保險活動的基本原則】
第五條【誠實信用原則】
第六條【保險業務經營主體】
第七條【境內投保原則】
第八條【分業經營原則】
第九條【保險監督管理機構】
第二章保險合同
第十條【保險合同及其主體】
第十一條【保險合同訂立原則】
第十二條【保險利益、保險標的】
第十三條【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
第十四條【保險合同效力】
第十五條【保險合同解除】
第十六條【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
第十七條【保險人說明義務】
第十八條【保險合同內容】
第十九條【無效格式條款】
第二十條【保險合同變更】
第二十一條【通知義務】
第二十二條【協助義務】
第二十三條【理賠】
第二十四條【拒絕賠付通知】
第二十五條【先行賠付】
第二十六條【訴訟時效】
第二十七條【保險欺詐】
第二十八條【再保險】
第二十九條【再保險的保費及賠付】
第三十條【爭議條款解釋】
第三十一條【人身保險利益】
第三十二條【申報年齡不真實的處理】
第三十三條【死亡保險的禁止】
第三十四條【死亡保險合同的效力】
第三十五條【保險費的支付】
第三十六條【逾期支付保險費】
第三十七條【合同效力的恢復】
第三十八條【禁止通過訴訟要求支付保險費】
第三十九條【受益人的確定】
第四十條【受益順序及份額】
第四十一條【受益人變更】
第四十二條【保險金作為遺產情形】
第四十三條【受益權喪失】
第四十四條【被保險人自殺處理】
第四十五條【免於賠付情形】
第四十六條【禁止追償】
第四十七條【人身保險合同解除】
第四十八條【財產保險利益】
第四十九條【保險標的轉讓】
第五十條【禁止解除合同】
第五十一條【安全義務】
第五十二條【危險增加通知義務】
第五十三條【降低保險費】
第五十四條【保費退還】
第五十五條【保險價值的確定】
第五十六條【重復保險】
第五十七條【防止或減少損失責任】
第五十八條【賠償解除】
第五十九條【保險標的殘值權利歸屬】
第六十條【代位求償權】
第六十一條【不能行使代位求償權的法律後果】
第六十二條【代位求償權行使限制】
第六十三條【協助行使代位求償權】
第六十四條【勘險費用承擔】
第六十五條【責任保險】
第六十六條【責任保險相應費用承擔】
...............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柒』 保險合同的解釋原則有哪些

保險合同的相關法條
《保險法》第十條規定:「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保險合同的內容是保險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保險合同屬於民商合同的一種,其設立、變更或終止時具有保險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因此,保險合同不僅適用保險法,也適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等。保險合同雖屬民事法律關系范疇,但它的客體不是保險標的本身,而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即保險利益。保險合同不僅受保險法的調整,還應當受民法和合同法的調整,所以,保險合同的成立一定要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和合同的成立要件。
保險合同的解釋原則
1、文義解釋原則:即按合同條款通常的文字含義並結合上下文來解釋,它是解釋保險合同條款的最主要的方法。文義解釋必須要求被解釋的合同字句本身具有單1的且明確的含義。如果有關術語本身就只具有唯1的1種意思,或聯繫上下文只能具有某種特定含義,或根據商業習慣通常僅指某種意思,那就必須依照它們的本意去理解。
2、意圖解釋原則:是指在沒法應用文義解釋方式時,通過其他背景材料進行邏輯分析來判斷合同當事人訂約時的真實意圖,由此解釋保險合同條款的內容。解釋時必須要尊重雙方當時的真實意圖。意圖解釋只適用於合同的條款不精當、語義混亂、不同確當事人對同1條款所表達的實際意思理解有分歧的情況。
3、有益於被保險人的解釋原則:當保險合同確當事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時,法院或仲裁機關常常會做出有益於被保險人的解釋。
4、批註優於正文、後加批註優於先加批註的解釋原則:不管以甚麼方式更改條款,如果前後條款內容有矛盾或相互抵牾,後加的批註、條款應當優於原本的條款。手寫批註優於列印批註,加貼批註優於徵文批註。
5、補充解釋原則:是指當保險合同條款約定內容有遺漏或不完全時,藉助商業習慣、國際慣例、公平原則等對保險合同的內容進行務實、公道的補充解釋,以便合同繼續履行。
其實保險合同的解釋原則只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東西。在實踐中大多數法官都是直接依靠《保險法》或者是相關的司法解釋來進行判定保險方面的案子的。大家還有什麼不懂的話可以來華律網進行法律咨詢哦。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