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甘肅賈永軍

社會與法甘肅賈永軍

發布時間: 2022-03-14 16:12:58

❶ 電視劇草帽警察劉五四的原型人物是誰

劉五四的原型是遼寧省丹東市公安局紀委書記姜金利。

所獲榮譽:

1984年參加全國高教法律專業自學考試,1987年6月獲得法律專科畢業證書,19 88年參加第一次全國律師資格通考獲得全國律師資格證書。1 995年被選為臨沂市第九次黨代會代表。1997年7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稱號。

(1)社會與法甘肅賈永軍擴展閱讀:

草帽警察劇情簡介:

劉五四在外出當兵三年後,復員回到家鄉,面對迷茫的前途,他始終堅持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劉五四不甘只做一名窯工,通過考試當上了鎮上派出所的戶籍警。

雖然只是一名合同制的草帽警察,每天周旋於鄰里鄉間進行調解工作、處理雞毛蒜皮的小案件,但劉五四始終堅持著自己公平公正的為人處世原則,有些「一根筋」甚至是擰巴。但這樣的擰巴一方面給他帶來了愛情和友情,另一方面也招致了很多鄉親的不理解、不滿,給自家惹了很多麻煩。

劉五四在警察這個職業中不斷錘煉打磨,他始終抱著「要做一個有用的人」的夢想。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風風雨雨之後、也在派出所鍾所長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成長為了一名優秀成熟的人民警察。

❷ 中國政法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中國政法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法大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國內一流的法學強校,那麼作為法學強校,它到底強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課程設置,對於法學的基礎課程,如民法刑法,刑訴,民訴,法理學原理開課老師數量眾多,並且在本領域內都是一流的學者。舉例來說,民法學的劉家安,李永軍,吳香香,劉保玉等中年學者,以及最近從外國留學回來的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都直接給本科生授課,用我們刑法學老師徐久生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你們隨便去一個學校看看,哪個學校有我們這么多教授直接給本科生教課」。作為對比,可能別的一些法學院,雖然也有非常優秀的老師,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可能一個法學院一共只有200~300人左右,而法大的法學專業人數在1600人左右,從學生數量上考慮,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師資力量。其次一些別的部門法如破產法,保險法,稅法等小法,從我們學校的開設情況來看是比較全面的,至少能滿足一些同學的特別需要,這個也是一大優勢。



民法:

吳香香

吳香香老師的每堂課都是一節推理游戲,帶你去深入探究每個法條,每個知識點背後的邏輯與原理,然後PPT雖然給的非常簡介但是其實是把關鍵詞全部列舉出來,這樣通過對關鍵詞的掌握也是把整個知識體系串起來,無論是對整個體系性把握抑或是對細節的理解都非常有幫助!


❸ 林如海當那麼大的官,為何要把黛玉放在賈家寄養

林家有諾大的家產,卻沒有兒子。一旦林如海去世,那麼按照明清的法律,即使是林姓遠親,八桿子打不著的男性同宗的繼承權都要優先於他的親生女兒林黛玉。如果提早讓林黛玉住進母舅家,就可以立刻開始轉移財產,到最後他自己去世的時候,還可以依傍賈家的勢力接管遺產,不至於被根本不熟的同宗侵佔。後來事實也是如此,當時賈雨村也在當地當官,處理完林家的財產之後他馬上升了官,應該也是出了力的。

❹ 死刑的辯論~急

為死刑的辯護賈敬偉
【關鍵詞】死刑 刑罰 合理性 刑罰效應 罪刑適應

【正文】
為死刑的辯護

刑罰,是人們基於維護社會生活與社會秩序的客觀需要,針對著危害社會的犯罪,並為了懲治犯罪和阻卻犯罪而有意作出的重要的秩序安排。刑罰總是與犯罪相對應而存在,即總是針對著特定的犯罪而被設置和適用的。評價一定刑罰之存在的合理性,事實上就是在評價人們有意安排的,該種刑罰與某些犯罪之間既定的對應關系的合理性;故而,評價一定刑罰之存在的合理性,也就不應當忽略或主觀割裂刑罰與犯罪之間天然的對應關系。
刑罰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或其相對於犯罪人而言的法律後果,則總是會對個體之某些重要權利或生活期望予以強行的限制乃至剝奪。任何時代之刑罰,可以說都是對應於犯罪和針對著犯罪的嚴厲的制裁措施,也就必然都會包含著某些強行地限制或剝奪個人權利的內容或法律後果,及其相應導致犯罪人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禁錮、困厄和痛苦。這樣的刑罰內容或法律後果,可以看作是刑罰之所以為刑罰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刑罰之能夠具有或能夠產生出人們所期望的某些社會效用的基本前提。刑罰惟有包含著這樣的內容或導致這樣的後果,才能夠具有或產生出懲治犯罪、阻卻犯罪和伸張正義的社會效用;同時,惟有設置和適用這樣的刑罰,才能夠表明一定社會對於犯罪行為之否定、排斥、懲罰和矯正的態度,否則也就意味著社會對於犯罪行為的放任或寬縱。
刑罰的所謂社會效用,就是刑罰之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的某些積極的或應然的作用與影響。相對於刑罰的社會效用而言,刑罰的社會效應也就可以理解為刑罰在社會生活中實際具有或產生出的作用與影響。刑罰的社會效應,大致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即:1、在社會之情緒秩序和情感生活方面的作用和影響,2、在社會之價值秩序和人際交往協作方面的作用和影響,3、相對於那些蓄意的或有預謀、有考量的犯罪的作用和影響。刑罰之社會效用的實現,要求刑罰的設置與適用,即一定刑罰與某些罪行或特定罪責之間由人為建立起來的對應關系,應當在前述幾方面同時具有或同時產生出積極的或有益的社會效應;即:1、在社會之情緒秩序和人們的情感生活方面,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應當支持和基本滿足人們懲罰犯罪和伸張正義的普遍情感要求;2、在社會之價值秩序和人際交往協作方面,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應當基本符合人們之理性的價值判斷,並切實地強調、維護社會生活之基本的和重要的價值關系;3、在阻卻犯罪和預防犯罪方面,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應當能夠有效地威懾那些蓄意的或有預謀、有考量的犯罪。
刑罰之存在的意義,來自於刑罰的社會效用。人們基於刑罰的社會效用而賦予刑罰以相應的意義,反過來人們又基於對刑罰之意義的理解和認識,而期望和追求實現刑罰的社會效用。
一定刑罰之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的積極的或應然的作用與影響,應當是來自於該種刑罰之不同方面效應的協調與均衡。惟有刑罰之不同方面的效應,基本上達成了協調和均衡的關系,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方能夠具有或產生出刑罰之積極有益的社會效用。如果一定刑罰的設置和適用,過於注重或片面追求刑罰之某一方面的效應,而無視刑罰之不同方面效應的協調與均衡,那麼往往也就難以真正實現刑罰的社會效用,相反可能會導致如下消極影響或負面效應:1、嚴重侵犯個體之正當權益乃至扭曲社會的價值秩序;2、嚴重壓抑或嚴重傷害人們之懲罰犯罪和伸張正義的普遍情感;3、不能夠有效地威懾和阻卻那些蓄意的或有預謀、有考量的犯罪行為。現實中一定刑罰之設置或適用,如果導致了上述之一項或幾項負面效應,事實上也就不再具有和難以產生刑罰之積極有益的社會效用。
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於認識到刑罰之不同方面效應的客觀存在,及其相互之間對立沖突或缺乏協調所導致的刑罰設置與刑罰適用的負面效應或消極影響,人們才開始有意識地追求刑罰效應的協調與均衡,並相應地發現和確立了罪刑適應這一基本而重要的刑事法律原則。所謂罪刑適應,其真正的內涵應當就是在於期望和要求刑罰之不同方面效應的協調與均衡,即期望和要求人們有意設定的那些罪刑對應關系,能夠具有不同方面之間相協調、均衡的刑罰效應,或是能夠導致刑罰之不同方面效應的協調均衡,並最終實現刑罰之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的積極有益的社會效用。
基於前述分析,罪刑適應原則之內涵要求,也就可以歸結為如下的幾項條件:1、即要求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應當基本符合於人們出自理性的價值判斷或價值權衡;2、即要求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應當基本符合於人們之懲罰犯罪和伸張正義的普遍情感;3、即要求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能夠現實有效地威懾乃至阻卻其相應的某些蓄意或有考量的犯罪行為。如果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能夠同時滿足上述的幾項要求,那麼也就意味著其設置與適用,符合於罪刑適應的法律原則。罪刑適應原則,可謂是刑罰實現其社會效用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證;同時,罪刑適應原則之內涵要求,也是評價一定刑罰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基本依據或標准。
刑罰之社會效用,取決於刑罰效應的協調與均衡。罪刑適應原則所要求的刑罰效應的協調、均衡,根本上看則應當是取決於社會之特定的發展狀況、生產條件以及人們所處的客觀生活水平。人們相對於犯罪的報應觀念和正義情感,人們針對犯罪與刑罰的理性判斷或價值上的考量權衡,以及一定刑罰之於某些特定的故意犯罪的威懾和阻卻效應,最終都是來自於人們所處的特定社會狀況、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
分析和討論一定刑罰之存廢,事實上也就是在分析和討論一定刑罰作為法定刑之設置或存在的合理性,即分析和討論刑事立法所規定的該種刑罰與某些特定罪行之對應關系的合理性。分析和討論一定刑罰之存廢,需要人們從罪刑適應原則及其內涵要求出發,具體地分析、考量和判斷一定刑罰之設置與適用,所具有或導致的不同方面的刑罰效應是否能夠協調和均衡。
死刑,乃是強行剝奪犯罪人生命權的刑罰,同時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當中最為嚴厲和殘酷的刑罰。死刑作為法定刑的設置或存在,必然是對應於社會生活中某些特別嚴重的罪行及其社會危害;如果由刑事立法所規定的特定犯罪與死刑的對應關系,其所具有或達到的刑罰效應,能夠滿足罪刑適應原則之內涵要求,即:1、基本符合人們相對於某些特定犯罪所持有的報應觀念與正義情感,2、基本符合人們相對於某些特定犯罪及其社會危害而作出的理性的價值判斷或權衡,3、能夠現實有效地威懾乃至阻卻其所對應的那些蓄意或有預謀、有考量的罪行;那麼此時死刑作為法定刑的設置或存在,即應當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反之,如果死刑與某些特定犯罪之間的法定對應關系及其社會效應,超出了人們之懲罰犯罪和伸張正義的普遍情感所要求的必要范圍或限度,或是嚴重地違背了人們出自於理性的價值評判權衡,再或是現實當中其根本就不具有威懾相應犯罪的作用或效應;那麼此時死刑作為法定刑的設置或存在即是不合理或不必要的,就需要對其加以調整乃至予以廢除。
無條件地徹底廢除死刑,也就意味著刑事立法針對任何現實存在或可能發生的罪行,都應當取消並且今後也不再設置死刑的法定刑,而只能是在死刑之下的自由刑、財產刑和資格刑當中選擇和配置刑罰。死刑之存廢與否,需要人們依據罪刑適應這一基本而重要的刑事法律原則,審慎、客觀和理性地進行分析、評價和權衡。具體而言,死刑之存廢應當是取決於這樣的分析、評價和權衡,即相對於社會生活當中任何現實存在或可能發生的罪行,設置死刑為其法定刑所具有或導致的社會效應,是否都不能夠符合或滿足罪刑適應原則之內涵要求。具體分析和對照罪刑適應原則之內涵要求即可以看到,下列幾項條件如有任何一項成立,廢除死刑的主張亦成立:1、死刑作為法定刑之設置或存在,相對於任何現實的或可能發生的犯罪及其社會危害而言,都已確定地違背了人們之理性的價值判斷或價值權衡;2、死刑作為法定刑之設置或存在,相對於任何現實的或可能發生的犯罪而言,都已確定地超出了人們之懲罰犯罪和伸張正義的普遍情感所要求的必要范圍或限度;3、死刑作為法定刑之設置或存在,相對於任何有預謀和有考量的犯罪而言,都確定地不具有或喪失了威懾的作用與效應。
進一步地分析上述幾項條件就能夠看出,決定死刑存廢的關鍵,應當在於法律當中死刑之設置,是否已經全然地背離或違背了理性的價值評判;因為,就其他兩項條件所進行的分析,顯然都不可能得出支持廢除死刑的論斷。首先,人們之懲罰犯罪和伸張正義的普遍情感,從來沒有並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仍然不會支持無條件地徹底廢除死刑;相反,相對於某些喪心病狂或極端殘忍的罪行,人們所持有的報應觀念和正義情感始終都在強烈地要求對其犯罪人科處死刑。其次,從阻卻犯罪和預防犯罪的社會效應來看,死刑相對於那些有預謀和有考量的犯罪來說,始終都具有著無可否認的強有力的威懾作用;作為現代文明社會之最為嚴厲和殘酷的刑罰,死刑如果不能夠產生或喪失了威懾犯罪的社會效果,那麼同時也就必然意味著刑事法律所設置和規定的所有刑罰都已不再具有威懾犯罪的社會效果;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情形在任何稍具秩序的社會當中都還沒有成為現實。一定刑罰之威懾作用或威懾效果,其最為重要的依據或參照,就是要考察現實當中犯罪人對於該種刑罰的內心畏懼程度及其規避或避免承受該種刑罰的主觀願望;刑事司法當中現實的情形是,相比於無期徒刑或終身監禁的自由刑,絕大多數的犯罪人對死刑往往更加畏懼並抱有更為強烈的規避意願。既然犯罪人情願以承受終身的自由刑為代價而換取免於死刑,死刑之威懾作用或威懾效果不及於自由刑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就我國當前乃至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之現實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發展狀況來看,死刑作為法定刑的設置或存在,可以說並未超出人們相對於某些特別嚴重犯罪而普遍持有的報應觀念和正義情感;同時,死刑作為法定刑的設置和存在,相對於威懾和阻卻某些蓄意的或有考量的嚴重犯罪而言,也仍然是一種必要和有效的秩序安排。如此說來,死刑存廢之關鍵也就可以更進一步地歸結為,作為價值關系和價值秩序上的考量,犯罪人之生命權是否應當超越於任何現實存在或可能發生的罪行及其社會危害之上,對於任何現實存在或可能發生的罪行,設置死刑為法定刑是否都已然和確實地違背了人們理性的價值權衡。
無條件地徹底廢除死刑的主張,其內在總是隱含著這樣的認知前提或認識基礎,即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當中,個體之生命權是至高無上和絕對不容剝奪的。這樣的認知前提或認識基礎,相應決定了犯罪與刑罰之間的判斷和權衡上,任何現實存在或可能發生的罪行及其所導致的社會危害,都不足以與犯罪人之生命權相提並論,無論犯罪人實施了怎樣嚴重的犯罪,犯罪造成了怎樣嚴重的社會危害,以及犯罪人需要承擔怎樣的罪責,犯罪人之生命權都是絕對不允許強行剝奪的;總而言之,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當中,沒有任何的罪行及其社會危害可以與剝奪犯罪人生命權的死刑相適應。
人們對於一定事物的認識、判斷或思考,一旦脫離了現實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生活,往往就會摻雜上許多的情緒意識的偏執或虛妄。個體生命權至高無上和絕對不可剝奪,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或價值判斷,可以說始終都是以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等烏托邦思想為其認知基礎的。然而,事實上,無論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出自於人們理性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都不可能將單獨個體生命之價值超越和凌駕於他人乃至公眾的生命價值之上;相對於那些泯滅良知和人性、無視他人生命價值乃至仇視社會的特別惡劣、特別嚴重的犯罪行為及其相應的社會危害,設置死刑乃至適用死刑不僅符合人們的正義情感,同時也並不違背任何理性和客觀的價值權衡。基於現實社會生活的內在要求或客觀需要,某些特殊而重要的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在社會的秩序安排當中較之個體生命權居於更高位階或更為優先的地位,往往也是合理的和必要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世界各國之軍隊的存在及其兵役制度即是如此;如果有哪個國家確認其公民之個體生命權為至高無上,那麼同時也就必須廢止其兵役制度和解散其軍隊,因為任何一個公民只要是應征服役和加入了軍隊,也就意味著其個體生命權必須要服從於更優地位或更高位階的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人類社會的所謂秩序,事實上也就是社會中不同主體之各種權利或利益的有序協調;任何權利之享有與行使,以及任何利益之實現與滿足,都需要以一定的秩序安排為其前提,並且都需要服從於一定秩序的調整或規制。現實的社會生活當中,基於有限的資源和復雜的人性,個體所能夠享有和行使的任何一項權利,也就必然地會受到來自於他人、社會或來自於自然界的限制和約束,而不可能無條件和無限制地得到實現或滿足。個人特定權利或利益之所謂的優先地位或較高位階,應當是同時也只能是某些特定權利或利益相對立或沖突時候的價值權衡;也就是說,個體之特定權利或利益的所謂優先地位或較高位階,只有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生活條件乃至特定的人際關系當中,只有當其與另外的特定權利或利益相競逐或比較的時候才具有切實的意義。合乎理性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可以預見的將來,都不可能成為某一項權利或某一種利益之絕對優先和至高無上的烏托邦。只要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那些特別惡劣和嚴重的犯罪,只要人類還沒有完全擺脫貪婪、殘忍、任性和放縱等有害於他人和社會的不良品行,那麼,作為現實社會秩序的合理的期望、安排、調整或建構,其可欲的目標也就只能是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現實當中的死刑之弊,通常並不在於死刑作為一種刑罰的存在或保留,而是在於刑事法律實踐缺失了合理的、必要的悲憫和寬宥。死刑作為一種刑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並不等於刑事立法就可以單純憑借著報應情感或威懾需要而濫設死刑,也不等於刑事司法可以失卻其應有的罪責判斷和悲憫情懷而濫用死刑。死刑制度之現實存在的弊端或問題,一方面在於刑事立法之濫設死刑,即刑事立法當中刻意強調和過分追求刑罰之報應或威懾的效果,背離罪刑適應原則針對本不應配置死刑的犯罪配置了死刑;另一方面則是在於刑事司法之濫用死刑,即刑事司法當中由於缺乏必要或合理的罪責判斷以及缺乏應有的悲憫情懷,致使司法裁量針對具體犯罪之犯罪人進行了不盡合理的犯罪歸責,進而對本不應適用死刑的犯罪人適用了死刑。
刑罰之輕刑化和人道主義,固然是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潮流當中刑事政策和刑罰改革的基本方向,然而,在提倡和追求刑罰之輕刑化和人道主義的同時,人們也必須要注意並認真思考這樣的問題,即刑罰設置的調整是否符合於罪刑適應的法律原則,是否具有或是否能夠產生出刑罰之應有的社會效用。只有在保證刑罰之社會效用和刑罰設置符合於罪刑適應原則的前提下,才能夠談到刑罰的輕刑化和人道主義,而不能以喪失刑罰之社會效用乃至喪失社會正義為代價,片面地強調和追求刑罰的輕刑化和人道主義。
死刑,確乎是非常嚴厲甚至可以說非常殘酷的刑罰。然而,評價刑罰之合理性乃至決定刑罰之存廢,絕非僅僅需要考慮刑罰本身之嚴厲或殘酷的程度,還必須要考量其所對應的特定罪行,並必須訴諸於罪刑適應的法律原則。之前的分析、陳述和辯護,其目的就是要支持這樣的論斷:死刑應當保留而不應被徹底地廢除。
死刑之弊,在於違背罪刑適應原則的濫設或濫用;避免和革除死刑之弊,也就必須遵循罪刑適應的法律原則,嚴格地規制死刑的設置和適用。刑事立法惟有針對那些特別惡劣、特別嚴重且與死刑相適應的罪行,才可以相應配置死刑的法定刑;同時,鑒於適用死刑的特別嚴重性,刑事立法還需要專門針對涉及死刑的犯罪,針對其犯罪人罪責判斷、罪責減輕乃至量刑寬宥等方面,給出原則性的甚或是特別的規定,從而使涉及死刑案件之司法裁量,能夠得到必要、切實、合理、有效的規制和指引;刑事司法在涉及死刑案件的具體裁判過程中,則應當嚴格遵循刑事立法之於犯罪人罪責判斷、罪責減輕、量刑寬宥等方面的原則性規定或特別規制,同時藉助判例制度和充分發揮相關判例的規制或指引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適用死刑。

❺ 商君變法為的是秦國富強,建法期間,其難度可想而知!但商鞅拋開一己恩怨,盡全力執法,他錯在哪裡

我覺得商央的變法是很成功的。不存在什麼操之過急的問題。但是總有人會做變法的犧牲品。只不過他死得慘了些。

❻ 紅樓們中賈政賈賈敬犯了什麼法

紅樓夢中賈政賈賈敬犯了:

一是「強占良民妻女為妾不從逼死」,這是指尤二姐一事,但娶尤二姐的是賈璉,先指使已和尤二姐退婚的張華告狀後來又遣人追殺張華。

二是其妻妹尤三姐自刎掩埋未報官,這樣的罪過實在重不到哪兒去;當然,賈珍在國孝家孝期間以射鵠子為名,聚眾賭博,也是一罪

❼ 賈雨村如何徇情枉法胡亂斷案

賈雨村徇情枉法主要體現在」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的故事當中,薛潘強強楹聯,打死馮淵,賈雨村在審理此案時卻因著賈府對自己有舉薦之恩而胡亂結案。

新任知府賈雨村到任以後辦得第一件大事就是審這個馮淵被打死的案子。他看了這個人命官司的卷宗以後,決定提審。他下令拿人,門子這時候給他一個暗示,賈雨村便按下來。

其實以前的官員誰不知道,不過都是障著情分面上,因為薛家是竟陵一霸王,有各種各樣很高級的官場的關系,誰都惹不起,所以他門子才說,老爺如何惹得他。賈雨村知道這一層關系後,聯想到自己仕途的獲得還虧得賈府的推薦,所以他就改變主意草草地了結了一樁長達一年多的人命案。

這正是賈雨村」聰明「的地方, 他知道在當時那個社會,要想保住自己的官位,你光是不貪污,對老百姓好,那沒用,最重要的是要聽話,聽上司的話,要巴結上司,不光是頂頭上司,對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都不能得罪,因為他霸官以後,之所以能夠復職,靠的就是賈府的力量。

賈政雖然本身地位不高,但是賈政的女兒是貴妃啊,而薛潘他的舅舅王子騰,是節度使,相當於總督,賈府跟宮里,跟高官、跟太監都有很密切的關系,所以賈雨村判這個案子以後,趕緊就寫了兩封信,一封給王子騰,一封給賈政,就說令甥您的外甥之事已完,已經了結了,不必過濾。

(7)社會與法甘肅賈永軍擴展閱讀:

紅樓里的賈雨村,性格比較復雜,脂硯齋批語說他有莽操遺容,是亂世奸雄,可見其人品行不良。我們看前八十回,大抵可以了解其人的生活軌跡,可以說是紅樓夢里的大反派。

賈雨村是寒儒出身,且生於末世,一家人只剩了他一個,想來年少時代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白眼,更受過不少屈辱。

未曾發跡之前的賈雨村,雖然也算是一肚子學問,但因為窮,且一直沒有遇到貴人,所以一定受過不少委屈,也算忍辱負重。但是此人審時度勢,在吃了不少虧後,也學會了抱大腿。

作為賈府一力提拔上來的人,且常去賈府走動,在賈府敗落後,按理最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的就是賈雨村。可是,最先落井下石的人,正是賈雨村,真是讓人大跌眼鏡。也是這個時候,賈雨村早已身居高位,不再需要賈府提攜,甚至要跟抄家問罪的賈府劃清界限,終於露出了他的虎狼本性。

從最初的窮書生,到後來的大奸雄,賈雨村的一生完成了「華麗的蛻變」,廣運亨通,步步高升,卻在做人和品行上也成了令人唾棄的無恥之徒,他的一生寫滿了四個字:忘恩負義!大快人心的是,他最終也落得「鎖枷扛」的結局!

❽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的學院機構

知識產權法研究所
名譽所長:徐德敏
所長:楊 巧
副所長:孫昊亮
社會法研究所
名譽所長:郭 捷
所長:謝德成
副所長:梁高峰曹 燕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研究所
名譽所長:竇玉珍
所長:韓利琳
副所長:張炳淳
企業與公司法研究所
所長:郭富青
副所長:楊 森 鳳建軍 胡改蓉
金融法研究所
所長:強 力
副所長:傅 瑜 楊為喬
反不正當競爭法研究所
所長:王興運
副所長:陳紅霞 孫 靜 鄭燕馨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所
所長:王興運
副所長:郭 琛 杜小衛
農業法研究所
所長: 王興運
副所長:義海忠 李集合
房地產法研究所
名譽所長:黃 河
所長:義海忠
副所長:李建民 李集合
土地法研究所
所長:義海忠
副所長:楊為喬
反壟斷法研究所
所長:鄭艷馨
副所長:王振玉 朱時敏
科技法研究所
所 長: 牛曉艷
副所長:李 艷 楊 倩
網路法研究所
所長:李艷
副所長:張愛國
證券法研究所
所長:傅瑜
副所長:李 軍 石忠麗
財稅法研究所
所長:戴芳
副所長:魏明英 傅 瑜
能源與資源法研究所
所長:張炳淳
副所長:王繼恆 黃 政
西部農村環境法制研究所
所長:張炳淳
副所長:黃政 楊倩
法律經濟學研究所
所長:李永寧
副所長:王瑩瑩
國有資產法研究所
所長:楊森
副所長:席曉娟 彭立峰
歐盟法研究所
所長:周興生
副所長:朱時敏
中西法文化研究所
所長:周興生
副所長:楊為喬 經濟法學教研室
主任:王興運
知識產權法學教研室
主任:孫昊亮
副主任:楊巧(兼)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研室
主 任:謝德成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研室
主任:張炳淳
副主任:韓利琳(兼)
公司企業法學教研室
主任:楊 森
財稅金融法學教研室
主任:傅 瑜 勞動法診所(顧問:郭捷)
負責人:謝德成 培訓部長:義海忠 代理部長:劉陸訓
辦公室
主任:翁曉磊
教務辦公室
教務主任:曹中輝
資料室
穆 陽 賈 鵬

❾ 各大學派代表人物,他們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將他的談話和他與門徒的問答,輯成《論語》一書。

二、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三、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息的,「道」即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四、韓非(約前280—前233),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從兼愛的觀點出發,墨子又提出「節用」「節葬」「非樂」「非攻」等主張,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也反對以大欺小。

五、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趙國人。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以來的學術思想,發展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首創性惡論,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六、孫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思想家孫武。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系,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

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9)社會與法甘肅賈永軍擴展閱讀

一、《墨子》的評價:

從《墨子》全書來看,墨子在宋國的活動較多,與宋國的關系最為密切,對宋國的感情最深,這可以從墨子「止楚攻宋」事件中看得出來。另外,《墨子》一書明顯具有宋地方言的特點,沒有魯、楚方言,這也是墨子宋人說的有力證據。

再者,墨子是一位以天下為懷遊走四方的學者,所謂「孔子鍋灶燒不黑,墨子板凳坐不暖」即是,他經常往來於宋國、魯國、齊國、魏國、楚國等很多地方。由此看來,梁啟超以「歸而過宋」語否定墨子為宋人,實為牽強。

「歸而過宋」只是證明了墨子當時沒有居住在宋國,並不能證明他不是宋人。而東晉時期的文學家葛洪在《神仙傳》中早已明確記載。

二、《孟子》的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

熱點內容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
東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05 13:56:07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