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社會作用基本方式有
A. 法律社會作用及法律的規范作用是
法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2005-7-26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兩類。一方面,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所以法律具有各種規范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是一定的人們的意志的體現,反映了他們的利益要求,所以法律具有各種社會作用。英國學者拉茲曾經指出:「每一個法律制度必然有規范的作用,也總會有社會的作用。把規范的作用歸於法是根據法的規范性;把社會作用歸於法是根據法所具有的或預期的社會效果。」法的規范作用是基於法律的規范性特性進行考察的,法律的社會作用是基於法律的本質、目的和實效進行分析的。法律的這兩種作用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法律的規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會作用是目的。
1.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是法律自身表現出來的、對人們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可能影響。故此,在法理學上,也有人把法律的規范作用稱為「法律的功能」。法律的規范作用根據其作用的具體對象、主體范圍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強製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表現為: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看,法律的指引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因此,法對人們行為的指引,也相應有兩種方式:①確定的指引。它是指人們必須根據法律規范的指示而行為:法律要求人們必須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積極的義務(作為義務);法律要求人們不得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消極義務(不作為義務)。如果人們違反這種確定的指引,法律通過設定違法後果(否定式的法律後果)來予以處理,以此來保障確定性指引的實現。②有選擇的指引。它的涵義是指:法律規范對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可以選擇的模式,根據這種指引,人們自行決定是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這是一種按照權利性規則而產生的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也可分為羈束的指引和非羈束的指引,這是根據國家權力行為的許可權幅度所進行的劃分;原則的指引和具體的指引,這是根據法律的構成要素所進行的分類。
(2)評價作用。法律的評價作用表現在: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
任何社會規范(道德、宗教規則、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評價作用。但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法律這種社會規范的評價作用具有概括性、公開性和穩定性,所以這種評價更客觀、更明確、更具體。法律的評價作用的優越性,使法律起到了其他社會規范難以起到的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法律的評價作用可以分為專門的評價和一般的評價。專門的評價是經法律專門授權的國家機關、組織及其成員對他人的行為所作的評價,這種評價產生法律拘束力。一般的評價是普通主體以輿論的形式對他人行為所作的評價,不產生法律拘束力。
法律的評價作用同其指引作用是分不開的。如果說法律的指引作用可以視為法律的一種自律作用的話,那麼法律的評價作用可以視為法律的一種律他作用。正因為法律能夠指引人們的行為方向,才表明其是一種帶有價值傾向和判斷的行為標准。同理,也正因為法律具有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提供了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准,所以才具有指引人們行為的作用。而且法通過這些標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達到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
(3)預測作用。法律的預測作用表現在: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可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它分為兩種情況:①對如何行為的預測。即當事人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預計對方當事人將如何行為,自己將如何採取相應的行為。②對行為後果的預測。由於法律規范的存在,人們可以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是會受到國家肯定、鼓勵、保護或獎勵的,還是應受法律撤消、否定或制裁的。法律具有預測作用是與法律的規范性、確定性特點相聯系的。
(4)強製作用。法律的強製作用表現在:法律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任何法律都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作用,是法律的其他作用的保證。如果沒有強製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會降低,評價作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預測作用就會產生疑問,教育作用的實效就會受到影響。總之,法律失去強製作用,也就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表現在: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社會一般成員的行為。法律具有這樣的影響力,即把體現在規則和原則中的某種思想、觀念和價值灌輸給社會成員,使社會成員在內心中確立對法律的信念,從而達到使法的外在規范內在化,形成尊重和遵守的習慣。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的:①反面教育。即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制裁,對包括違法者本人在內的一般人均起到警示和警戒的作用。②正面教育。即通過對合法行為加以保護、贊許或獎勵,對一般人的行為起到表率、示範作用。
2.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是法律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目的(尤其是維護一定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發揮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是從法律自身來分析法律的作用,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則是從法律的目的和本質的角度來考察法律的作用問題的。法的社會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確認、調節、制約、引導、制裁等。
從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看,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律的社會作用大體上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
(1)法律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
法律的階級統治作用是指法律在經濟統治、政治統治、思想統治等方面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在階級對立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立階級之間的沖突和斗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掌握政權的階級(統治階級)必然把階級沖突和斗爭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圍內,他們利用國家制定和實施法律,來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統治地位合法化,使階級沖突和矛盾保持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允許的界限之內,建立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馬克思主義法學指出:法律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①調整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統治階級用法律在經濟上確認和維護自己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維護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包括鎮壓),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在一定條件和限度內,也在法律中規定一些對被統治階級有利的條款,向被統治階級做出讓步,以維護其根本的利益。②調整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因為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又有著利益沖突,統治階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確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適當給予同盟者在政治、經濟上的某些權利和利益,同時對同盟者濫用其權利,甚或對統治階級進行政治對抗,也實行法律上的制裁。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統治階級也需要用法律來規定和確認他們自己內部各階層、集團的相互關系,分配統治權和利益,懲罰內部成員的違法犯罪行為,以此建立起個人意志服從整個階級意志的關系,通過這種服從,確保其成員的權利的實現,解決其內部因財產、婚姻等問題而引起的矛盾和糾紛,保證其內部的和諧一致。
(2)法律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社會公共事務是相對於純粹的政治活動而言的一類社會活動。其特徵是:這些事務的直接目的並不表現為維護政治統治,而在客觀上對全社會的一切成員均有利,具有 「公益性」。法律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上的作用具體表現在這樣一些方面: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維護最低限度的社會治安,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衛生、生態平衡、環境與資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等。②維護生產和交換條件,即通過立法和實施法律來維護生產管理、保障基本勞動條件、調節各種交易行為等。③促進公共設施建設,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即通過一系列法律來規劃、組織像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橋梁以及開辦工業、組織農業生產之類的活動,對這些活動實行管理。④確認和執行技術規范,包括執行工藝和使用機器設備的標准,規定產品、服務質量和標准,對高度危險品(易燃品、易爆品、槍支彈葯)和危險作業(高空作業、高壓作業、機動作業)的控制和管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⑤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如通過法律對人們的受教育權加以保護,鼓勵興辦教育和獎勵科技發明,保護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要求政府興辦各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
B. 簡述法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
法的本質包括:
1、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表現。
2、法所專反映的統治階級屬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3、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哲學,藝術等。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法律作為社會關系調整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經過法的規范作用而產生的。法的社會作用圍繞兩種基本職能和三個領域展開,即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領域。
(P.S.:注意區分法律的社會作用和規范作用。法的規范作用為指引、預測、評價、強制、教育五大作用。)
C. 憲法作用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是通過什麼的具體運作
這方面就是落實到人與社會當中,讓他結合實際去發揮效果
D. 憲法作用於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是通過什麼的具體運作
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根本法 2.憲法的內容在於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是國家的總章程。4.憲法是國家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和(基礎)。
3.(憲法)是一切組織或者個人根本活動准則 4.制憲權是指(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權力。 5.近代意義上的憲法,目的在於限制 政府的權力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 6.調整(憲法關系)、具有憲法效力的法律規范叫做憲法規范。
7.根據憲法是否具有統一法典形式,將憲法分為成文憲法、不成文憲法 8.根據憲法效力與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將憲法分為剛性憲法和柔性憲法 9.根據制定憲法的主體不同,可將憲法分為欽定憲法.民定憲法.協定憲法 10.我國第一部憲法是(1954)年頒布的。
11.(1787 )年制定的(美國憲法 )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 12.(1791 )年制定的(法國憲法)是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
13.憲法作用於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是通過(憲法規范 )的具體運作。 14.憲法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叫做(憲法關系 )。
15.憲法規范是最高的法律規范是由憲法(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決定的 16.憲法解釋是指由法定的機關對憲法條文的(內容 )、詞義以及(實用范圍)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說明。
17.制憲權包括(制定 )憲法的權力和(解釋)憲法的權力。 18.在我國,憲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 19.美國的憲法解釋權屬於(法院 )。
20.有權解釋憲法的特定機關包括(憲法法院)或( 憲法委員會 )等。 21.(全國人大 )有權改變或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
22.憲法規范適宜的外部環境包括較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公眾強烈的憲法意識)和(有效的憲法監督制度)。
23.憲法實施監督是指為了保證憲法的貫徹實施,而對一切(違憲 )活動所進行的(審查和糾正)
24.從世界范圍而言,憲法所確認的國家權力的運行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原則為基礎的(「三權分力」制度),另一種是以民主集中制為基礎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5.由司法機關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度起源於(美國 )。
26.由專門機關監督憲法的實施起源於20世紀初最早由奧地利憲法規定 27.憲法實施監督的方式主要有預防性審查、(事後審查)、附帶性審查和(憲法控訴)。
28.憲法實施監督中附帶性審查,是指司法機關在(審理具體案件 )時,對所適用的法律是否違憲進行審查。
29.我國憲法監督的實施制度是從(1954 )建立起來的
30.1789年法國制定的《人權宣言》是(《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的簡稱 3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規定了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 )。 3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 )首次提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3.1954年憲法所確認的基本原則包括(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34.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 )年制定的。 35.我國現行憲法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理論
)、政府、(主權 )是國家一般具備的要素。 37.國家性質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權力)歸屬
38.國家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和(經濟基礎的現狀 )是決定國家性質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因素。
39.(社會個階級 )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直接體現和決定國家性質。 40.1982年憲法第1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階級 )領導的、以(工農聯盟 )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41.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 )。
4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兩個方面的結合。
43.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確切地表明了我國當前的階級狀況、( 政權的廣泛基礎 )和(民主性質 )。
44.( 中國共產黨 )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核心。
45.(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保證。
46.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 )領導下的政治聯盟。 47.我國的統一戰線是以( 工農聯盟 )為基礎的。
48.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不僅包括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聯盟,還包括工人階級和(其他一切愛國者)的聯盟。
4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 )是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50.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 民主監督. 參政議政 5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任期是(5年 )。
5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對地方委員會關系是(指導)關系 53.人民政協的組織活動方式主要是通過參加會議、(組織視察 )、 (調查和提出議案 )等形式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54.政黨,是指由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中堅分子組成的,並為反映或實現其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 )、( 政治主張 )而斗爭的政治組織。
55.歷史上最早的資產階級政黨是英國的(輝格黨 )和(托利黨 )。 5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如果(常委會)認為必要時臨時召集 5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對地方委員會的關系和地方委員會對下方委員會的關系是( 指導 )關系。
5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委員會對全國委員會的全國性的決議,下級地方委員會對上級委員會的全地區性決議,都有(遵守)和(履行)的義務 59.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 基本政治制度 60.「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榮辱與共、肝膽相照」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
61.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
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62.君主立憲制可以分為(二元君主立憲制 )和(議會君主立憲制 )。 63.二元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政府對(君主 )負責,議會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政府對(議會)負責。
64.共和制可以分為(議會制 )、( 總統制 )和委員會制三種。
65.在議會共和制國家中,議會不僅是(立法)機關,同時又是(最高權力)機關
66.議會共和制國家政府對(議會)負責總統共和制國家總統對(選民)負責 67.半總統制國家的政府同時對 總統和(議會)負責。 68.(委員會制 )是現在瑞士所實行的特殊形式的共和制。 69.(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70.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選舉選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 )原則,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集中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71.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 省級人大 )負責。
72.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除被選為(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的專職人員外,其餘均為兼職代表。
73.縣、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 )。 . 74.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 )。
75.選舉法是規定選舉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 (原則 )、(程序 )和方法的法律。
7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自治州、縣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按照農村每表所代表人口數(4倍)於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數的原則分配 77.根據選舉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
78.根據選舉法的規定,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設選舉委員會,在(本級人大常委會)領導下主持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
79.根據選舉法的規定,鄉、民族鄉,鎮設立選舉委員會在(上級選舉委員會)領導下主持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
80.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選舉上—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由(該級人大主席團 )主持。
81.選區的大小.按照每—選區選( 1—3 )名代表劃分:
82.根據選舉法的規定,無法行使選舉權利的精神病患者,經(選舉委員會)確認,不列入選民名單。
83.選民名單應在選舉日前(20 )天公布,並發給(選民證 )。 84.對於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經申訴後申訴人如果對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在(5日 )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在(選舉日 )以前作出判決,其判決為最後決定。
85.根據我國選舉法的規定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候選人,應按(選區)或者(選舉單位)提名產生。
86.由選民(直接選舉)的代表候選人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名額的三分之一至一倍。
87.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於應選
代表名額的(1/5—1/2 )。
88.我國選舉法第30條第1款規定,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 )的名額。
89.選舉期間外出的選民,經(選舉委員會)同意,可以書面委託其他選民代為投票。但每一選民接受委託不得超過3人。
90.根據選舉法的規定,在間接選舉時,代表候選人須獲得(全體代表 )的過半數選票才能當選。
91.選舉投票結果由(選舉委員會)或者(人大主席團)進行審查。 92.國家結構形式著重於表現與(領土結構)相適應整體與組成部分間關系。
93.現代國家的國家結構形式主要分為(單一制 )和(復合制 )。 94.單一制國家是由(中央 )統一行使國家主權的國家。
95.近現代復合制國家主要分為(聯邦制 )和( 邦聯制 )兩種。 96.我國採取(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
97.我國2000多年來採取的大都是(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
98.按照憲法規定,我國行政區劃可分為三類:一般行政區劃單位、(民族自治地方 )和(特別行政區 )。
99.截至2005年12月31 日,我國行政區劃共計有( 23 )個省、4個直轄市、( 5 )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
1.『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設立、撤銷、更名,須由(全國人大 )審議決定。
2.特別行政區的設立須由(全國人大 )審議決定。
3.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須報(國務院 )審批。 4.鄉、民族鄉、鎮的變更由(國務院)授權或法律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批准變更時報(民政部)備案。
5.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 )批准後生效。 6.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必須以(少數民族聚居區 )為基礎。
7.民族區域自治是為了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 )的權力。 8.自治州、自治縣決定減稅或者免稅,須報省或自治區(人民政府 )批准。 9.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10.特別行政區體現了(一國兩制)的理論。
11.(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決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12.(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決定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13.(全國人大常委會 )有權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 14.我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都明確規定,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 )。
15.(全國人大常委會 )享有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16.(全國人大常委會 )享有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修改權。
17.根據《中華
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之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必須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18.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期( 5 )年,可以連選連任( 1 )次。 19.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終審權由(終審法院 )行使。
20.經濟制度是指一國通過(憲法和法律)所確認和調整的,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 為核心的各種經濟關系存在和發展的各種原則、規則政策的總和。
21.根據我國現行憲法之規定,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 )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22.根據我國現行憲法之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23.(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全民所有制),另一種(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24.我國土地公有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國家所有制),另一種(集體所有制)。
25.根據我國現行憲法之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26.我國現行憲法規定,「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27.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了主要依靠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以發展生產的總方針。
28.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9.堅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根本目的
30.(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民主制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有力保障。
31.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 32.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33.通常有兩種取得國籍的方式:一種是(出生國籍),另一種是( 繼有國籍 )。
34.1991年,中國政府公布的中國的第一個「人權白皮書」是(《中國人的人權狀況》)。
35.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公民平等權利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男女平等和( 民族平等 )。
36.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第4條的規定,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37.公民結社必須具有合法性,即要同時滿足(目的合法)和(程序合法)兩條件
38.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勞動就業的權利,並有權按其對(社會貢獻 )的大小以及(勞動 )的數量和質量取得相應的報酬。
39.根據我國現行憲法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40.維護國家的統一就是
繼續閱讀
E. 法律的基本作用
1、明示作用
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2、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3、預防作用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4、最終作用
(1)、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為。
(3)、法的評價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評價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對他人的行為的評價,這是區別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為)和評價作用(涉他人的行為)的關鍵所在。
(4)、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這里的人們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5、法的強製作用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強製作用只能針對違法犯罪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那麼法的強製作用就不能顯現。
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教育作用針對的是一般人的行為,例如,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法律制裁不僅對違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對一般人產生了教育性影響。
F. 法律的雙刃性
一 法的局限性
1、法律具有保守的傾向。法律的穩定性(實質上就是傾向於過去、傾向於保守)與社會生活的變革性總是產生矛盾與沖突,因而出現「時滯」問題。
2、法律具有不能適時應變的弊端。法律規范從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的特點中派生出僵化的一面。因而,當面對具體個案時,它就有可能成為非正義的、僵化的規則。
3、法律無法窮盡一切可能發生或存在的社會現象,因此會存在遺漏。因為(1)立法當時不可能完全預料社會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物;(2)法律畢竟是通過簡明扼要的言詞來表述社會現象的,任何語言都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包羅萬象去窮盡所有的行為與事件;(3)法律調整的范圍只限於那些有必要運用國家強制力去干預的社會關系,而在社會關系中的不少方面用法律干預是不適宜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而法律也不必去窮盡一切社會現象。
4、法律語言有其拙劣性,它留有許多自由裁量的餘地,給適用帶來標准難以統一的問題。盡管法律是統一的行為尺度,但它存在許多不能作具體、確定規定的地方,這主要有:一是需要作價值判斷的規定,如涉及「適當」「必要」「正當」「合理」等詞彙之外;二是後果歸結中關於罰則幅度的規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這樣的規定,就需要進行自由裁量。法律推理過程中往往會離不開適用者的主觀意志。因而也就滲透了適用者個人的非理性因素。
5、法律存在著從管理走向強制,從控制走向壓制的潛在危險。
6、法律是通過法定程序經由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執行的,這就會引起法律執行的成本問題,即司法與行政資源的投入問題。
7、法總是十分依賴其外部條件,其作用總是容易受社會或人為因素的制約。
為了減少和克服法的局限性,應當進行適當的彌補和匡正。補救措施包括:規范並加強法律解釋,判例形式的補充,法律程序的科學設計,提高執法隊伍素質,造就職業法律工作者,其他治國手段(道德、政策、行政等手段)的輔佐,等等。
二 法的作用:
(一) 法的社會作用的方式
法的社會作用也可以說就是法律目的的實現,即法的實際目的。法的規范作用其實就是法的社會作用方式中的一種,沒有法的規范作用,就難以實現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有:
1、確認。
以法的形式確認一定的社會利益關系。包括:(1)確認社會主體及其地位和利益;(2)確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職權職責)分配關系;(3)確認與這些社會利益關系有關的方針、政策、原則、制度。
2、調節。
以法律手段調節實際生活中的社會利益關系。(1)社會關系主體根據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2)當社會主體利益發生沖突或矛盾時,人們根據法律規定自覺、自行予以調節,一定程度上預防了糾紛、違法和犯罪的出現;(3)法對某種利益給予傾斜性、糾偏性保證,以求實際的公平、正義。
3、整合。
通過法的實施來恢復、修補被破壞的社會關系。(1)彌補因沖突給社會、給利益主體帶來的損失,保證受害的利益關系的平衡;(2)強制違法、犯罪行為人及其他必須予以強制的行為人(如無過錯責任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分配並保障新生的權利和義務。這主要體現在民事法律上。
4、制裁。
以法律強制手段懲罰違法、犯罪行為者,同進也預防社會關系受破壞。制裁一方面具有道義與法律上的報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的與個別的預防性。
5、制約。
法對權力和權利的制約主要通過:(1)職責、義務、責任的相應規定;(2)其他權利(權力)主體的權利(權力)或利益的對稱制約;(3)法律程序對權利(權力)行為的制約;(4)法的監督機制的制約。
6、組織。
通過對社會關系、利益主體及其權利義務的確認,理順現實生活中的復雜的關系和各項具體活動,從而組織一定的機構、活動和社會關系。
7、引導。
以法的綱領性、超前性特點為基礎,引導社會關系朝著預定方向發展。
(二)法的規范作用
1、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規范)對本人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法的指引是一種規范指引,它不同於個別指引。個別指引是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就具體人和情況進行指引,個別指引針對性強、具體,但完全依賴於個別指引則存在一些缺點:在時間、精力和經濟上會帶來浪費;不適應系統化的社會管理需要;偶然性、個別性因素太大,缺乏統一性;缺乏確定性、安全感,因而容易導致人們的不穩定心理等等。規范指引雖然很抽象,存在針對性弱的一面,但是它能克服個別調整的上述缺點。它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高效率的優勢,是建立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條件和手段。
2、評價作用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標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法的評價不同於道德評價、政治評價等一般社會評價。這主要是取決於評價的標准和評價重點的不同。法的評價是用法的規范性、統一性、普遍性、強制性和綜合性的標准來評判人們的行為。法的評價標准相對於其他兩者而言,是國家的一種最低要求,而其他兩種評價的標准往往比法的要求高得多。
3、預測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人們根據法律可以預先估計人們相互間將怎樣行為以及行為的後果等,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
G. 簡述法律的社會作用
法律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的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規范)對本人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其對象是每個人自己的行為。法律的指引是一種規范指引,它不同於個別指引。
2.法律的評價作用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標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任何社會規范(如道德、政治紀律)都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的作用。
3.法律的預測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人們根據法律可以預先估計人們相互間將怎樣行為以及行為的後果等,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的相互行為。
4.法律的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
5.法律的強製作用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指法律可以用來制裁、強制、約束違法犯罪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
(7)法的社會作用基本方式有擴展閱讀:
法律除了有社會作用之外,還有對國家的作用如下:
1,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經濟發展,在一系列的法律約束下。國家的經濟才會有一個快速穩定的上升空間。
2,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民主政治。法律還能推動國家民主建設,法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用法於人。建法於人。
3,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精神文化。法律還能讓國家的精神文化層次有一個質的飛躍,人們學習法律,不斷的提高各方面素質。
參考資料網路:法的作用
H. 法的社會作用的兩個基本方面是維護階級統治和
法的社會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維護階級統治和執行社會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