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錯責任合同法
A. 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是什麼
律師解答: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內的義務,而容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只能產生於締約過程之中;是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負的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是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
B. 合同法第425條如何體現過錯責任原則
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託人如實報告。
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本條是對居間人報告義務的規定。
1.關於居間人的報告義務
居間人的報告義務是居間人在居間合同中承擔的主要義務,居間人應依誠實信用原則履行此項義務。
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情況應當向委託人如實報告。這是居間人在居間合同中承擔的主要義務,居間人應忠實而盡力地履行這項義務。在指示居間中,對於關於訂約的有關事項,如相對人的信用狀況,相對人將用於交易的標的物的存續篇狀況等,居間人應就其所知如實向委託人報告。這是需要指出的是,居間人對於相對人,並不負有報告委託人有關情況的義務。在媒介居間中,居間人應將有關訂約的事項向各方當事人如實報告,也就是說,不僅應將相對人的情況報告給委託人,而且也應將委託人的情況報告給相對人,不論是居間人是同時受相對人的委託,還是未受相對人的委託,居間人均負有向委託人和相對人雙方報告地的義務。基於此,媒介居間人的報酬原則上由交易雙方當事人即委託人和相對人平均分攤。
訂約的有關事項,包括相對人的資信狀況,生產能力、產品質.量以及履約能力等與訂立合同有關事項。訂立合同的有關事項根據不同的合同還有許多不同的事項。對居間人來說,不可能具體了解,只須就其所知道的情況如實報告委託人就可以了。但作為居間人應當盡可能掌握更多的情況,提供給委託人,以供其選擇。依德國的有關判例和學說,依照誠實信用原則,居間人就一般對於訂約有影響的事項雖不負有積極的調查義務,然就所知事項負有報告於委託人的義務。此與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是一致的。
委託人與居間人訂立居間合同,往往是由於信息不夠靈通,才請居間人為自己辦理事務,其目的就在於通過居間人找到訂約的機會。而這一目的的達到,居間人按照委託人的要求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據實報告是十分重要的。報告不真實,將誤導委託人訂立有可能受到損害的合同,這與居間合同的本意是完全違背的。
2.損害賠償責任
居間人有如實報告的義務,如果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誠實信用原則應是居間人履行合同指導思想之一。居間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居間人必須實事求是地就自己所實際掌握的信息,如實地向委託人提供最方便、最有利、最有價值、最及時的訂約渠道,並保證提供的信息真實和可靠,沒有任何隱瞞欺騙或摻雜任何自己主觀臆測,對於有影響的事項及商業信息,如第三人的資信狀況、支付能力、標的物是否有暇疵等,居間人都必須據實、公正的報告,而不得弄虛作假,從中盤剝漁利,不得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委託人的利益,也不得惡意促成委託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如果居間人沒有盡到以上這些忠實的義務,反而為獲取居間報酬而故意作虛假介紹、或者是與一方當事人事先串通好,故意告知虛假事實以促成委託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從而損害了委託人或者第三人的合法利益,這些情況一旦發生,居間人非但無權向委託人請求居間報酬,而且還應當就自己因其故意提供虛假情況而給委託人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居間人違反上述報告義務,故意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但無權向委託人請求支付報酬,而且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里即有違約責任,又有侵權責任。
例如,甲委託乙為其購買原裝彩色電視機一台。經乙尋找認識了丙,在丙向乙介紹產品時,乙發現彩電不是原裝的,而是組裝的,但想到優厚的勞務費,況且丙暗中又給了乙"好處費",於是,乙沒有將實情告訴給甲。在甲與丙簽訂買賣合同後,甲發現了問題,便向丙提出損害賠償要求。此案中的乙為了拿到居間勞務費,不僅沒有履行據實報告的義務,而且還採取隱瞞真相的手段,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而損害了甲的合法權益。因此,乙不僅無權向甲主張居間報酬的請求權,而且就其故意造成的損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除上述義務外,基於誠實信用原則,居間人還負有其他一些義務。例如,居間人不得對交易雙方訂立合同實施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合同的訂立或損害委託人的利益;在居間活動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循商事慣例和交易習慣,不得從事違法的居間活動等。
同時本條第二款規定,在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的情況下,居間活動的費用,由居間人負擔,這時居間人所需的居間費用,通常被包括在居間報酬內,所以居間活動的費用,由居間人負責。這特別是在居間報酬內,所以居間活動的費用,由居間人負責。這特別是在以居間為業的情形,居間費用自然屬於居間人營業費用的一部分,理應不得再請求委託人負擔。但在居間人未促成合同成立時,依據本法第427條的規定,居間人可以要求委託人支付必要的費用。
C. 合同法的過錯責任是什麼,過錯推定原則怎樣適用
合同法只有無過錯責任,沒有過錯責任,也沒有過錯推定責任。
D. 合同法上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指確定違約責任是否成立,即違約行為人是否應對其違約行為承擔違約責任的原則。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通常有兩種: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
歸責即對法律責任之歸屬的確定,是確定行為人責任的根據和標准。確定責任的時候,必須遵循一定的歸責原則,方可以正確的認定責任。在違約責任制度中,對當事人違約行為責任的追究,法律是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違約後果或是其它作為判斷標准,正是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旨意所在。
如何確定違約歸責原則,意義重大。
1.能體現國家對違約行為立法政策的選擇。如嚴格責任在於合理補充債權人的損失,體現了維護非違約方利益,保障社會公平的旨趣;而過錯責品交易中所提倡的道德價值觀念相一致,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則能體現合同責任的懲罰和教育功能。
2.理論意義。由於歸責原則所解決的是合同責任的責任根據或標准,它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歸責原則也就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任何人對違約責任制度予以探討,都不可能迴避歸責原則問題。
3.司法意義。司法人員正確掌握歸責原則,有利於從案件伊始判明非違約方有無證明違約方過錯的義務,從而正確司法。
4.對當事人的意義。當事人明確自己案件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利於收集有利於自己主張的證據,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提出合理的訴訟請求。
E. 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關系
過錯責任原則的主要特點是,以過錯為責任的構成要件,即行為人只有在主觀方面有過錯時,才承擔民事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過錯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和標准,是決定因素。過錯責任原則實行「誰主張權利,誰提供證據」的原則,受害人請求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時,應對加害人的主觀過錯負舉證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要行為與損害後果間存在因果關系,就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也叫嚴格責任原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受害人不必舉證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行為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來抗辯。法院在處理案件時也不必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無疑更有利於受害人獲得司法保護。
一、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聯系:
1、過錯原則與無過錯原則是承擔民事責任的兩種主要的歸責原則。
2、無過錯原則在適用過錯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不足以保護受害方利益或難以保護受害方利益的情況下產生的,都是為了更方便、更有利於保護受害方,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要求。
二、過錯原則與無過錯原則的區別:
1、適用過錯原則(除過錯推定)由受害方就侵權人的主觀故意或過失也即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如舉證不能,對方就不承擔民事責任,但在適用這一原則時,對方就自己無過錯可抗辯免責,如系第三人造成的,自己就可免責。而適用無過錯,不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受害人不必就此舉證,按法律規定直接由行為人承擔責任,行為人不得以自己無過錯抗辯免責,如系第三人造成的,違約方仍要承擔民事責任。
2、過錯的輕重對責任的影響不同。如在無償的民事行為中,一般只有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才承擔民事責任,《合同法》第374條規定,無償保管的,保管物的毀損滅失,保管人無重大過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在過錯推定的情況下,由於行為人的過錯是被推定的,難以確定過錯的程度,所以過錯程度對責任的大小及輕重沒有影響。無過錯責任原則因為不考慮主觀過錯,自然不存在責任的大小及輕重。
3、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由法律作出特別規定,否則不予適用。而過錯原則則不然,且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在無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官還可根據案件的具體特殊情況決定採用。
F. 過錯責任原則舉證是怎樣的
你好,
適用過錯原則時,一般按照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 的原則,由原告對被告具有侵權行為、損害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 事實具有因果關系、主觀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一旦受害人無法向 法院提供符合上述要件的具體證據,在原告提出申請後,法院依職 權仍然無法調取足夠的證據證明受害人的上述主張,則應當依法 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對於故意來說,在實踐當中,通過對行為人行為的調查可以認 定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理狀態,例如,幾個人手拿棍棒毆打受 害人致其重傷這一行為本身就足以表明行為人具有故意的心理狀 態,受害人沒有必要就行為人是否故意再承擔舉證責任。另外,在 侵權行為人構成刑事犯罪的案件中,基於四個犯罪構成要件的考 慮,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由公訴機關予以證明。加之我國司法實踐 中多採用「先刑後民」的審理原則,一旦在先刑事判決已經認定行 為人具有主觀故意或者過失,受害人只需要向法庭提出申請,調取 相關刑事判決,即可完成對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舉證責任。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表現
綜觀合同法分則,涉及過錯問題的有下列幾類:
(1)債務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損害的應當承擔責任。這類合同主要是無償合同,如《合同法》第189條、第191條、第374條,第406條規定的贈與合同、無償保管合同、無償委託合同等。
(2)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例如《合同法》第303條和第320條的規定等。這些條文都明確規定,債務人有過錯才承擔責任,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而且直接出現了「過錯」的字樣。
(3)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且在合同法的條文中未出現過錯字樣,但在主觀上確實存在過錯的。如《合同法》第374條、第394條的保管合同和倉儲合同中,保管人保管不善即相當於保管人有過錯,故應承擔違約責任。
(4) 因對方過錯造成的損失,違約方可不承擔責任。這種情形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302條、第311條和第425條等條文中,此條不是以違約方有無過錯作為違約方是否承擔責任的構成條件。而是在這種情形下,法律賦予違約方以抗辯權。違約方可以證明該違約後,果系對方過錯行為所致,而與自己的違約行為無關。嚴格來說,這不是過錯責任原則,只是違約的一種特殊情形。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規定
《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回承擔損答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例如,賣同一種商品,為不讓對手賣出,故意與之洽談,拖延時間,將自己的商品賣出。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或提供虛假資料;例如,明明沒有專業承包資質,謊稱有。
3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例如,賣保險箱,卻泄露了密碼!
H. 為什麼我國合同法將違約責任規定為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也叫無過失責任原則。它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律規定應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含義,主要不是根據行為人的過錯,而是基於損害的客觀存在,根據行為人的活動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而由法律規定的特別追究責任。學術上也把無過錯責任稱之為「客觀責任」或「無行為責任」。
合同法的立法原則,基本是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採用過錯責任原則。主要基於以下立法本意:
首先,從責任構成上,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即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原則上不考慮其是否有過錯。
其次是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利於促使當事人認真履行合同義務,有利於促使守約方的利益實現。
再次,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並不是無閉封的無過錯責任,也就是說當事人對一切不履行合同的行為一般都要承擔相應責任,但有法定或約定的免責事由的,可免予承部分或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