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關於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關於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發布時間: 2025-07-03 09:22:33

『壹』 經濟法產生發展

1、產生和發展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一次世界大戰後,即1919年,德國頒布了《煤炭經濟法》和《鉀鹽經濟法》,確立了國家有權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原則,德國的經濟法也影響其他國家經濟法的發展,許多國家在不同時期都開始使用經濟法來確立有利於自己的經濟關系的重要法律形式,這樣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就形成了。
2、中國經濟法的發展。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此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確立的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新的施政綱領,將經濟建設的重點從「增長」過渡到「穩定」,從重商主義轉向富民主義,更加關注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政府依法對市場活動主體進行組織和引導,對市場整體進行宏觀調控,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因此而形成的這類經濟關系正是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貳』 論述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

論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李長健 摘 要: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的法律,其產生與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本文從經濟法產生的不同觀點分析入手,對古今中外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進行闡述,對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歷史條件進行必要的分析,再而指出經濟法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經濟法 產生與發展 歷史條件 新趨勢 任何部門法的產生和發展,都需要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主客觀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特別是反映一定經濟關系的經濟基礎,對部門法的形成和發展產生著重要的作用。經濟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也不例外。因此,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必須從學習和研究經濟關系入手,從經濟法所產生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基礎去導源經濟法的產生,去釐定經濟法領域的諸多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從而科學地揭示出經濟法發展的規律,促進經濟法的不斷完善和經濟法學的不斷發展。 一、關於經濟法產生的不同觀點 經濟法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國內外法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經濟法是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此曰「同時論」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經濟法是國家運用法律的強制手段來管理社會經濟的一種方式,它是階級社會中最古老的法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時,隨著國家與法律的產生,經濟法也隨之產生了。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它包含在「諸法合體」的法律之中。[1]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經濟法與其他法同時並存,只是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經濟法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地位更加突出出來,才形成更加豐富、全面的經濟法部門。 有些學者還認為,不論在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有各自的經濟法,作為一個**的法的部門的經濟法產生於古代社會。[2] 事實上,這些認識都或多或少有其合理的地方,至少它可以提醒人們:古代社會的法律中也有關於國家管理經濟的法律現象,但決不會產生我們所說的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正如一些學者所說的:在法律形成的早期階段,並不存在部門法的劃分,而是「諸法合體,刑民不分」的狀態,更不可能有今天所稱的經濟法。古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以及我國夏、商、周、秦時代的法律中有關土地、水利、貿易、稅收等方面的規定,並不構成**的經濟法法律部門。[3] (二)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產物,此曰「階段論」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經濟法不等於經濟立法、經濟法規、經濟法律。經濟的法律調整即經濟立法。經濟法規由來已久,它是史前社會結束以來任何社會和國家所不可或缺的一種控制及運行機制。而經濟法是20世紀新興的法律部門,它是經濟和社會的社會化達到相當高度以後,國家政權普遍直接參與生產流通等諸環節的產物。盡管經濟的法律調整是與國家相伴而生,但有了經濟的法律調整,不一定就有經濟法。經濟法產生和存續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對法律有了部門劃分,並且將其中的某個部門稱為「經濟法」。 [4]由此看來,經濟法產生的一般基礎和條件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或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的。[5]所謂一定歷史階段,就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的時代。[6]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向壟斷和社會化發展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集團,限制並惡化了競爭環境,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通過法律手段對此進行干預,由此形成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產生了新的部門法——經濟法。從實證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形式上的經濟法(稱為「經濟法」法律現象),或實質上的經濟法(體現國家權力對經濟活動干預協調的法律現象),都比較集中地出現在19世紀末之後,也就是說經濟法作為部門法劃分應肇始於19世紀。因此,認為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的觀點具有歷史合理性。我們可以這么說:作為國家管理經濟的法律現象,可以上溯到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的「諸法合體」法律狀態時期,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是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事情。[7] 有些學者還認為:法律部門的形成,需要具備的一個條件是形成相應的理論或學說,並在相應程度上被學界和社會所接受。在分析經濟法生產的主觀條件時,他們闡述了「經濟法」一詞的提出和使用;在分析經濟法產生的客觀條件時,他們強調了經濟集中和壟斷是經濟法產生的內在原因。[8] 二、對經濟法產生的兩種不同觀點的評價 在進行評析之前,我們有必要指出經濟法律、經濟的法律規范、經濟法是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我們有必要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律的制定、經濟法部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聯系和區別的范疇。經濟法部門是由經濟法律規范組成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相當一大部分是以經濟法律為表現形式。 但嚴格地說,我們不能把經濟法的產生理解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或經濟法律的制定,我們不能把一個或一些經濟法律規范等同於經濟法,不能把經濟法律或經濟法律的總稱視為經濟法,只有相當多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才是經濟法。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就是從部門法意義上講的,是指作為**的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因此,把經濟法產生理解為經濟法這個**的法律部門的形成是正確的。[9] 我們還應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產生於古代社會,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的產生晚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的產生早於經濟法學的產生。基於上述的認識,我們認為「同時論」是錯誤的,它抹殺了經濟法律規范與經濟法之間的界限,將經濟法的產生等同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三、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古代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和發展 我們所說的古代經濟法律規范,一般是指包括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和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也可稱為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最早出現於奴隸制度古巴比倫國家。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就對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和土地的法律保護作出了規定。《漢漠拉比法典》還有對農業、商業、質量、財政稅收等經濟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規定。我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奴隸制國家土地國有的規定。西周中後期,還出現了土地流通的活動。我國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徵收貢賦的制度,商朝的貢賦實行公田收入交國家,西周則按井田計畝徵收賦稅,西周的財政開支還實行了量入為出、專款專用等等內容,均體現了我國奴隸制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存在。《楔形文字法》、《漢漠拉比法典》是奴隸制經濟法律規范的典型代表。 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存在的時期較長。在產生過程中,《羅馬法》及其復興起過一定的作用。西歐封建社會從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至18世紀,持續了13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一般從春秋戰國之後算起,延續了2000多年。此時,中國的唐律、大明律是其典型代表,都有詳細地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定。秦簡《金布律》中出售商品須標明價格的規定,秦簡《田律》中「春二月林木生長,不得砍伐;春天土地乾旱需要水,不得堵塞水道;不得採摘剛發芽的植物;不得捕捉幼獸、幼鳥;不得設置陷阱和網罟捕捉鳥獸;不得毒殺魚鱉」的規定,漢朝的發展對外貿易的規定,明朝的禁止私人開採金、銀、銅、鉛、錫和水銀礦的規定,唐朝的以戶稅、地稅為基礎的「兩稅法」及「量出以制人」的根據各種開支總額確定兩稅的總額規定,明朝的中央、地方分級管理,征解制度、財政監察制度和預算制度等財政管理制度,等等,均體現了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法律規范的相對全面和完善。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的特點是:反映奴隸主和封建主階級的意志,公開地維護等級特權,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時主要運用直接手段,經濟法律規范以「諸法合體」的法典為主要表現形式。[10] (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經濟法思想及其意義 18世紀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萊里(Morelly)在1755年出版了一部學術名著——《自然法典》,該書反映了他對未來公有制社會的理想。作者在書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本」,被作者稱為「法律草案」,共12類法律、117條。其中,第二類法律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規則。從目前的資料反映,這是「經濟法」一詞最早出現的地方。摩萊里看來,未來社會中的產品不發生買賣和交換,而是通過分配給予公民,「一切產品都要核算,其數量要與每個城市的公民人數相適應,或與使用它們的人數相適應,這些產品當中可保存的物品,均按相同的規則公開分配,如有剩餘則保管起來」[11]。摩萊里是在產品(財產)分配規則的意義上使用「經濟法」,並以此來表達他富有理想色彩的未來社會的法律規范。[12]19世紀30—40年代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德薩米(Dezamy)在1842—1843年分冊出版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個概念,並發展了摩萊里的經濟法思想。 由摩萊里在18世紀提出的「經濟法」概念,是建立在空想共產主義的社會公有制基礎之上的,至今「經濟法」的涵義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它對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概念的形成仍產生著影響。這種影響除了表現為援引「經濟法」這個概念的外殼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把空想共產主義者那種具有萌芽狀態的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思想加以擴大,利用來作為建立現實經濟基礎之上的現代經濟法概念的一個合理內核。[13]

『叄』 經濟法是如何產生的

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化和多樣化,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來規范市場秩序、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2. 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經濟法作為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3. 政府職能轉變的推動: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逐漸從直接干預市場轉變為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這也推動了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總之,經濟法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和政府職能轉變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實際應用中,經濟法對於規范市場秩序、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肆』 日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日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和戰後。戰前的日本經濟法受到德國經濟法理論的影響,以統制經濟法為基本特徵,強調國家的經濟目標和壟斷特權,忽視甚至禁止私人企業的自由競爭。戰後,受美國經濟民主和自由競爭思想的影響,日本經濟法以衫差搭維持市場競爭秩序法為基本特徵。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統制經濟法思想
經濟統制是指國家對經濟活動施加權力干預,使之朝著既定方向發展,實現國家的特定經濟目的。戰前的日本社會容易接受這樣的法律制度,因為其法律對德國法律的依存性,戰時統制經濟政策的共性,以及大量經濟立法活動。
1、二戰結束前的統制經濟法立法活動
日本的市場經濟體制在特殊國內外環境下被統制經濟所代替,統制經濟法成為國家實現統制經濟的最有效手段。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採取戰時經濟統制政策,頒布《有關戰時工業源料出口取締事宜》等法令;二戰爆發後,日本政府重操戰時經濟統制政策,頒布《國家總動員法》等法令。
2、經濟法概念的引入及其影響
經濟法這一用語最初從德國法中的「Wirtschaftsrecht」一詞翻譯過來,以經濟統制為其基本特徵。日本對經濟法的理論研究始於大正末年到昭和初年,日本學者從不同角度理解經濟法的各種含義,如行政法學者提出「經濟警察」概念,民商法學者關注政府所實行的官民企業一體化組織。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經濟法思想
戰後,美國佔領軍要求日本經濟非軍事化、民主化,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民主化法,其中重要標志是1947年《禁止私的壟斷與確保公正交易法》(簡稱《禁止壟斷法》)的制定。
1、經濟法的新理念與經濟法理論體系
《禁止壟斷法》的制定和實施後,學者開始主張以競爭理念為中心研究該法律制度,建立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新的經濟法理論體系。然而,由於長期受戰時統制經濟法思想的影響,建立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經濟法理論體系需要一個適應期。
2、有關經濟法理論體系中的「中心說」與「非中心說」
「中心說」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以競爭法為核心;「非中心說」則認為經濟法的理論體系應由《禁止壟斷法》和產業政策法兩部分內容構成。這兩種觀點對日本經濟法理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經濟法學會的成立與各時期經濟法學的研究課題
1、經濟法學會的成立及前期的研究活動
《禁止壟斷法》頒布實施後,如何理解經濟法的競爭新理念,成為研究經濟法學的重要課題。日本經濟法學會於1951年成立,推進了經濟法學的研究。學會通過年度研討會,展開廣泛的討論。
2、新一代經濟法學者的研究課題與相關學會的成立
進入七十年代中葉,新一代研究者開始從經濟法學入手研究經濟法理論,展開與《禁止壟斷法》有關聯的各種事業規製法與競爭法的關系研究。八十年代後半期,隨著日本限制政策的緩和化,經濟法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和更加活躍的氣氛。進入二十一世紀,日本經濟法學研究的新動向表現為研究法與經濟的關系,引入產業組織論等。

『伍』 簡述經濟法產生的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場本身存在缺陷而導致市場失靈。經濟法學界普遍認為,「市場失靈」是經濟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應該是經濟法價值生成的根源性因素。
論述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我們需要關注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歷史條件,並指出經濟法發展的新趨勢。
關於經濟法產生的不同觀點,主要有兩種:
1. 經濟法是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這種觀點認為經濟法是國家運用法律的強制手段來管理社會經濟的一種方式,它是階級社會中最古老的法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2. 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產物。這種觀點認為經濟法是經濟和社會的社會化達到相當高度以後,國家政權普遍直接參與生產流通等諸環節的產物。
經濟法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具體來說,經濟法產生的直接根源是自由放任的商品經濟管理模式所產生的市場秩序失衡,從而要求國家公共權力的介入以維護公共利益、穩定市場秩序、促進效率與公平。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包括:
1. 經濟法產生的直接根源是自由放任的商品經濟管理模式所產生的市場秩序失衡,從而要求國家公共權力的介入以維護公共利益、穩定市場秩序、促進效率與公平。
2. 經濟法主體雙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一方為國家相關主管機關,另一方為經營者(包括市場被管理主體和中介組織)。它們之間是調控和被調控、監督和被監督、管理和被管理、引導和被引導的關系,是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關系。
3. 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和范圍有宏觀和微觀兩個領域,具體分為宏觀調控法律關系、國有參與法律關系、涉外管製法律關系、市場監管法律關系。
4. 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和范圍不同於其他部門法所調整的對象和范圍,因此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5. 經濟法總體上追求的價值是可持續的社會整體效益。
6. 經濟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為經濟民主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公正原則。
結合以上分析,經濟法的概念可以概括為:經濟法是調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及其主管部門為了修正市場運行的缺陷、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而履行各種現代經濟管理職能時與各市場主體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原因和一般規律如何?這是一個學術探討的問題,建議當面溝通交流。
經濟法是怎樣產生的,其社會根源,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原因?這是一個相互合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

『陸』 簡述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動因

從宏觀上分抄析,迄今為止國際經濟襲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萌芽、發展、轉折更新三大階段。
歷史背景:際經濟秩序建立和變遷,取決於國際各類成員間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實力對比。各國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於有利於自己的秩序,使這種秩序成為具有約束力、強制力的法律規范。秩序是內容,法律是形式;秩序是目的,法律是手段。
現實動因:國家,法人,個人相互間在長期的國際經濟交往與合作中,經過反復的斗爭和妥協,逐漸形成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際經濟秩序。與此同時,各國統治階級在相互妥協,斗爭與合作的基礎上也逐步形成維護這種秩序的,具有一定約束力和強制力的國際經濟行為規范,即國際經濟法。

『柒』 經濟、政治、社會、法律四大因素對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有什麼作用

1、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
3、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基礎。
4、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捌』 如何在經濟法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理解各國經濟法存在的差異性

可以理解為經濟法是和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是息息相關的,每個國家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決定了不同國家經濟法的差異性。

所謂經濟法就是調整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

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熱點內容
最新勞動法工資規定深圳 發布:2025-07-03 16:22:22 瀏覽:454
高郵律師 發布:2025-07-03 16:22:21 瀏覽:439
民法典完善了哪些法律 發布:2025-07-03 16:07:59 瀏覽:207
唐忍法規鏈接 發布:2025-07-03 15:33:07 瀏覽:661
提貨單質押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3 15:13:42 瀏覽:765
西南2015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03 14:56:07 瀏覽:260
2016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重點 發布:2025-07-03 14:42:55 瀏覽:777
司法體驗 發布:2025-07-03 14:42:33 瀏覽:287
畫押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3 14:41:16 瀏覽:918
合同法第三人義務 發布:2025-07-03 14:31:04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