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辦山東法學會經濟法年會
❶ 申衛星的獲獎情況
1.《中國優先權制度立法研究》一文(發表於《法學評論》1997年第6期),獲中國法學會1997年民法經濟法年會二等獎;
2.《合同保全制度三論》(發表於《中國法學》2000年第2期),獲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3.《視野拓展與功能轉換:中國設立居住權制度必要性的多重視角》,(發表於《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獲2006年度中國法學會優秀科研成果獎(民法學科論文獎);
4. 2005年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
5. 2006年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
6. 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最佳教案獎;
7.《期待權基本理論研究》一書榮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❷ 湖南大學法學院的辦學成就
近五年先後承辦了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的成立大會暨學術討論會、全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年會、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年會、經濟法基礎理論研討會、民商法、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互動與發展高級論壇、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第二屆教育指導委員會第三次工作會議、"中國仲裁製度的發展方向"研討會、「刑法第八修正案(草案)暨死刑案件證據規則高層論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會議。
2000~2005年,獲得各類社會科學研究課題110餘項,其中國家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國際合作項目18項,省部級課題80餘項,科研經費達400萬余元,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30餘項,公開發表論文800餘篇,其中權威刊物40餘篇、核心刊物400餘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論文90餘篇,主編或參編教材著作100餘部。創辦了法學理論讀物《嶽麓法學評論》,另有"嶽麓法學文庫"出版問世,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好評。
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湖南大學法學院獲准3項,在法學類全國107家立項單位中排名12位。
❸ 李洪武的山大法院副教授
李洪武:男,1962年9月6日生,漢族,山東壽光人,副教授,律師。1984年7月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法律系,2000年6月山東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從1984年7月在山東大學法學院任教,先後擔任《經濟法學》、《經濟合同法》、《債權法》、《合同法》、《物權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先後主編、參編著作、教材二十餘部,發表論文多篇。研究領域重點是經濟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現擔任山東省法學會經濟法分會副會長,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咨詢委員。
❹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
錦天城律抄師事務所的高襲級合夥人有史煥章、陳乃蔚、丁啟偉、傅東輝、黃毅、李東力、李培良、羅建榮。
❺ 宋智慧的榮譽獎勵
1.主持的《商法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獲2009年沈陽師范大學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主持的《商法學》課程獲2009年校級精品課稱號。
3.論文《累積投票制度研究》獲2010年遼寧省法學會經濟法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4.論文《可持續發展與公司社會責任研究》,獲2007年省法學會經濟法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5.論文《商法價值范疇論析》獲市社科論文2006年度三等獎。
6.論文《發揚「五一口號」精神構建和諧的法治社會》在2008年中共中央統戰部宣傳辦、《人民政協報》和民革中央《團結報》社舉辦的「薪火相傳、共創未來——紀念中共發布『五一口號』六十周年」徵文活動中榮獲「優秀徵文獎」。
❻ 山東大學法學院的學院評價
自建院以來,法學院曾成功地舉辦了十餘次國際及全國性學術會議。法學院創辦的全國知名專家、學者法學學術講壇在法學界享有很高聲譽,有近百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曾在學術講壇上發表講演。由法學院承辦的1994年全國法理學年會、1998年中國法律史學年會、2000年全國行政法學年會、2001年全國刑法學年會以及法律解釋學、法經濟學等全國性專題學術會議得到了學界的一致好評。
在全國開設法學專業的大學共517所中,山東大學法學院一直位於A++行列。
2009年,國務院授權山東大學法學院培養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一起成為JM培養第三批高校。
2011年,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實施的國家戰略計劃。山東大學法學院獲批首批: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雙基地建設項目。
2012年國內大學排名中,山東大學文科居全國高校第13名。在文科的7個學科中,哲學第9名,法學第9名,文學第7名,歷史學第10名。
2013年法學一百強中,山大法學院排名第14.
2014年,武書連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山大以綜合實力排名全國大學前十強。法學實力A+。 10 山東大學 100.64 魯 1 綜合 綜合類 研究2型 山東大學學科專業入選2014中國四星級學科專業(★★★★),躋身2014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名單。
2014年,中國校友會權威排行榜中,2014中國大學法學學科專業排行榜中,山東大學法學院排名第13名。 13山東大學山東中國研究型中國一流大學2015年,武書連大學排行榜中,山東大學以全國105.88的總分位居全國第十名,蟬聯全國大學綜合實力前十強。同時,榮獲中國研究型大學前十強稱號。
2015年,美國教育媒體USNews聯合湯森路透2月21日發布了2015年全球頂尖500所大學排行榜,中國有27所知名大學上榜。其中,山東大學在全球頂尖大學中排名343名,位居大陸第15名。
在最新公布的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法學專業排行榜中,山東大學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的法學專業入選中國四星級學科專業,躋身2014中國高水平學科專業且並列第五。
❼ 想知道遼寧大學、山東大學和吉林大學的法律專業的實力,另 哪些院校法律沒名氣有實力謝了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武書連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學 選專業-2006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中2006中國大學法學A級以上學校:北大,人大,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復旦,清華,
中南財經政法,吉林大學,浙大,西南財經政法.依此列 1 到 9 位.
遼寧大學法學院地處全國聞名的工業基地城市沈陽,其前身為遼寧大學法律系,創建於1980年,系遼寧省內第一所全日製法學本科教育基地和法律碩士教育中心,目前擁有經濟法博士學位授權點和法學一級學科。有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為遼寧省法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吉林大學法學院建院於1988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法學院之一。其前身是吉林大學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國僅存的未停辦的兩所大學的法律系之一。其辦學歷史則始於1948年創建的東北行政學院司法系,現已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良好聲譽、重要地位的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學院現有法學理論、刑法學和民商法學3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有與經濟學院聯合培養的法經濟學博士學位專業,有法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法學理論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刑法學在國內擁有廣泛影響;民商法學是學院具有多年學術積淀和特色的優勢學科,擁有一批發展潛力大、在國內較有影響的專家和中青年學者。
學院現有6個教研部,7個研究中心.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2名)、副教授20名。張文顯教授於2003年6月3日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在瑞典倫德大學召開的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第21屆世界大會上,張文顯教授當選為協會新一屆執委會的唯一的中國執委。在國家教育部首次評選的100名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教師中,姚建宗教授被評為教育部教學名師獎。以蜚聲中外的學者鄧正來先生為代表的眾多專家教授成為法學院開拓進取的中堅力量。
山東大學法律系始建於1983年,後改系為院。法學院現有65名全職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研究所7個.有多名教授在國家級和省級學會中擔任會長、副會長等職務。自建院以來,法學院曾成功地舉辦了十餘次國際及全國性學術會議。法學院創辦的全國知名專家、學者法學學術講壇在法學界享有很高聲譽,有近百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曾在學術講壇上發表講演。由法學院承辦的1994年全國法理學年會、1998年中國法律史學年會、2000年全國行政法學年會、2001年全國刑法學年會以及法律解釋學、法經濟學等全國性專題學術會議得到了學界的一致好評。
❽ 哪裡舉辦經濟法課程教學學術會議
競爭法、消費者法、銀行業法、證券法、財稅法、勞動法、土地法和房地產法;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❾ 金福海的個人經歷
自1987年至今一直在煙台大學法律系、法學院任教。現為煙台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法學院院長。
主授課程:經濟法、勞動法、金融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專題。主要研究領域:經濟法學、環境資源法學。
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理事;山東省法學會國際經濟法暨台灣法律問題研究會會長、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煙台市消費者協會副會長等。
近5年來發表的學術論文:
1. 論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之關系,《政法論壇》,2004年第4期,第一作者;
2. 錯誤出生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法學論壇》,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
3. 論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性質,《法學論壇》,2004年第3期,獨立;
4. 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緣法而行》,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5. 懲罰性賠償不宜納入我國民法典,《煙台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獨立;
6. 論民間打假法律障礙的消除,《煙台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獨立;
7. 龍建康訴中洲公司損害賠償案評析,《判解研究》,2002年第1期。
8. 憲法勞動權之重新解釋,《山西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9. 環境利益雙軌保護制度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4期。
10.懲罰性賠償納入民法典的思考,《邁入21世紀的兩岸私法學術論文集》,2004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