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社會生活3000字

法與社會生活3000字

發布時間: 2022-05-10 08:17:03

㈠ 從個人伯度出發,談談民典法與社會生活有哪些關系

1、民法典與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保障

人們常常用安居樂業來描述幸福生活。當然,安居是樂業的前提,沒有安居,也就談不上樂業。為此,民法典不僅要保護人民群眾對房屋所享有的所有權,也要保障非所有權人對房屋進行合法利用的民事權利,更要保障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2、提供房屋所有權的多重保護方式。

民法典規定了物權是具有排他效力的權利,此種排除他人不當干預的效力不僅是針對其他民事主體,也針對公權力機關,從而劃定公權力運行的邊界。

3、強化不動產登記的風險防範功能。

民法典賦予了不動產登記非常強大的法律效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不動產登記,尤其是要懂得如何利用不動產登記制度防止和化解法律風險。

4、構建區別於商品房網簽的預告登記制度。

在商品房預售中,因為房子還沒有建好,開發商無法給購房人辦理登記手續,此時購房人就可以要求開發商先辦理預告登記,以防止開發商一房二賣。

5、創設居住權作為一項新型用益物權。

與租賃權不同,居住權沒有最長期限的限制,當事人可以約定居住權直到居住權人去世才消滅。另外,居住權具有物權效力,不僅可以對所有權人主張,也可以向除雙方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主張。

6、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長期以來,高空拋物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盡管侵權責任法對此予以了規定,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㈡ 法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作用

法律在社會生活中有規約束的作用。
1、法律構建的秩序是人類社會存續的必須品。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規則和秩序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東西,無序和混亂只會讓我們感到恐慌和無措。沒有規則和秩序的生活無法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如果一直生活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社會或者環境中,人的心理最終會崩潰,整個人類社會將無法運轉,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滅亡。假如沒有交通規則的存在,那麼我們每個人將而無法出行。因此規則和秩序是我們可以得以生存的前提。混亂最終只會導致滅亡。規律和秩序一直是世界的本質,科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發現和解釋規律,從而運用規律。規律本質上也是一種邏輯固定關系表現出秩序性。規律的上位概念是真理。發現和認識真理目的是為了我們能夠更好的生活。

人類天生具有嚮往秩序和協調的本性。這種本質屬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我們對於長相美醜的評價。無論是說五官端正還是經過證實的黃金比例身材最好看,都說明了只有協調和諧的東西才是最為美好,為眾人所追求的。我們普遍認知中長相不好看往往就是因為五官不協調,鼻子大眼睛小,或者五官之間的距離和位置不協調,「車禍現場」的表述就是對於雜亂不協調的反映。喜愛協調的背後表明了人們對良好秩序的本質需求。

2、法律本身代表著積極向上和公正的價值觀,有利於每個人的發展。
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一種對於經濟基礎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好的法律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提升。我們常常會看到其他國家各種奇葩的法律規定。比如在荷蘭賣淫嫖娼合法化,在美國法院對於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往往會判決好幾百年的有期徒刑。這些規定背後具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原因。阿姆斯特丹被稱為「性都」這與荷蘭曾經是「海上馬車夫」的航海強國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阿姆斯特丹又是當時著名的港口,男人出海期間女人無法上船,這導致了荷蘭賣淫的普遍化,政府對於賣淫問題無法禁絕進而採用了合法化管理的方式。美國刑法對於犯罪人判處無法完成的刑期,代表著一種理念和意志,是對犯罪人的一種強烈譴責。

法律的規定來源於社會的歷史文化現狀。同時又反過來塑造了人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對於人民成長和進步啟著強烈的指導作用。不同國家的不同法律對於自己的國民具有不同的作用,而好的法律則能夠引導國民不斷向前。
3、法律的實施使得社會的矛盾得以化解,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制定出來之後,絕對會有不遵守的人,如果不加以遵守,法律將會形同虛設。只有共同遵守法律才會形成良好的秩序,我們的生活才會有安全感而不是充滿不確定和未知的危險。因此對於那些不守規矩的人必須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處罰。除此之外,法律對我們生活中遇到的糾紛具有定紛止爭的作用。糾紛的解決的可以讓我們每個人渡過難關,解決心頭大患,而不會被糾紛糾纏一輩子。正是法律的實施才使得我們可以正常生活下去。法律是一種救濟和保護。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可以感受和領悟到公平正義的力量,這比採用強權來解決矛盾具有更好的效果,符合人性本真的需求。

㈢ 簡述法律與生活的關系

法律分析:法指導生活,法律是國家設立的人們生活的行為准則,指導人們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法律關系。法保護生活,法是最有權威的國家意志,調整社會、單位、家庭、個人等復雜關系.凡是按照法律去生活的人,會得到法律的保護。法是保護人們生活的最有威力的手段。凡是得到法律保護的人,也就是得到了國家的的保護、政府的保護、軍隊的保護.這是一種國家強制保護,是最有效的保護。法調整生活,依法生活,會獲得美滿的生活。法調整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鄰里關系、繼承關系等社會關系。按照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符合全體人民的願望,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是一種協調、和睦、穩定,有利於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㈣ 求思修論文,題目法律與我們的生活,字數3000左右。

古語雲:「欲治其國者,必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修身」,並進而通過「修身」來「齊家、治國、平天下」。 目前大學校園里的「人逢喜事、請客連連」、當選學生幹部搞「賄選」、考試作弊、論文作假等現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大學這塊人生路上的最後一塊凈土。小不潔致大腐敗。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遵守社會道義,是大學生廉潔修身的重要課題。但是,有些大學生卻不在意自身修養,自我行為失當——背離社會道德准則和正確價值觀念的現象時有發生,表明廉潔修身尚未成為大學生的普遍的自覺行為。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社會價值意識的不健全對大學生廉潔修身的誤導,造成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上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潔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問題。 第二、社會各方面的差距對大學生廉潔修身的阻礙。社會轉型、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生存壓力、貧富差距的壓力、父母望子成龍的壓力困擾著大學生,很多大學生剛步入社會,就想有所作為。但又恰恰由於急功心切,他們往往被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迅速同化,對一些丑惡腐敗現象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有時甚至還會不知不覺地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第三、消費主義傾向對大學生廉潔修身的阻滯。大學生作為當代最敏感、最活躍的消費群體,其價值觀念也在消費過程中發生變化。許多學生對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並不珍惜,無節制地放大自己的生活消費,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消費、奢侈消費戀愛支出過度等問題普遍存在與當今大學生的生活。 第四、金錢放大效應對大學生廉潔修身的侵蝕。有的以為金錢代表這享受和幸福;有的將金錢理解為一種個人能力,代表這個人的形象;有的甚至認為金錢是智慧、美德的象徵。 大學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應該成為道德的燈塔。我們應該要做到: 第一、樹立科學的消費觀、金錢觀。個人消費應該符合實際,而不是和別人的攀比,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一時的貪欲而無顧自己的實際情況,也不是「用過即扔」、「追求高消費」、「超前消費」。閑暇時,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做些兼職,自己去了解,錢財來之不易,以此來引導自己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並要敢於同貪污受賄、權錢交易、紙醉金迷等一切丑惡腐敗現象做斗爭。並引以為戒,敬潔崇廉,樹立正確的德財觀,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修養,全面提高我們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為今後走上工作崗位,過好權力關、美色關、親情關打下堅實的道的德基礎。 第二、保持誠信、節儉的優良傳統。謊言再美麗,總是害人害己,終究也被人識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這種美德好比盛開的鮮花,只會越開越燦爛。奢侈,只是美在一時,而不是一生,何必為了一時而讓自己一生悔恨呢。 第三、同時,學校也應加強誠信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作用,促進理論的實踐。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說道:「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至於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覺得上面的這句話最能概括整本書所展現的精神,也覺得非常適合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座右銘,雖然現在不必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但處在大浪淘沙,經濟高度發展,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我們面臨人類社會從沒有的嚴峻問題。在此,我們是否開始迷茫,開始懷疑人類是什麼生物。 人類終究是貪婪的。諺語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然這只是自私自利者為自己辯護的托詞,但也不無反映當今社會存在嚴重的公權私用問題。成克傑案、肖作新案讓我們震驚,也讓我們深思,每個人都會對腐敗深惡痛絕,隨便舉個例子就會讓人咬牙切齒,這說明我們對腐敗沒有麻木,我們都崇尚廉潔,那我們又何以什麼來阻止腐敗的誕生呢?辦法是有的,那就是修身。 修身,就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進行主動的、自覺的鍛煉和修正,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的要求,不斷的消除、剋制自己內心的各種非道德慾望,努力將自己的品德修養提高到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 修身要從小時做起,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一個人要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抱負,那麼他的人生將是美麗的,他也將得到人們尊重。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裡,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於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這是2004年感動中國十大傑出人物徐本禹的頒獎詞,也是對他本身的真實寫照。徐本禹出身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他1999年考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專業,作為一個特困生,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2003年他順利考取了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然而他卻放棄了深造的機會,毅然去到條件艱苦的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大石小學支教,他用他的行為告訴我們,生命也可以這樣的有意義。 貪婪是人類的本性,而奉獻也是人類的本性,廉潔修身不是空話也不是高不可攀,在奉獻中修身,在奉獻中陶冶情操,每個人都應當「日三省自身,為人某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那麼離「聖人」的距離就不遠了。 所以,大學生不僅應該是高級的「知識人」、高級的「技能人」,更應該是比普通人水準更高的「道德人」,走一條益己、益民、益國的「廉潔人生路」。作為國家未來高素質人才的後備力量,不能辜負多年來黨和國家對我們的培養和教育。在大學中,我們既要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知識和扎實的本領,又要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培養自律自強的廉政意識,絕不互相攀援,絕不自甘墮落,絕不為自己的私利追求不當的利益,自我高標准、嚴要求,不斷提升道德修養的境界,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後一言以敝之:淡泊名利,清風拂袖身自正;曲直分明,正氣在胸威自生。 追問: 沒3000字誒 回答: 沒有其他的

㈤ 作為一名大學生,從你自己的角度,談談法律與生活的關系

1我是一名法科學子,我打算畢業後拿它當飯碗,試問,它對我能不重要嗎?生活來源都靠它了。(當然這么說多少帶著功利化,但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在物質基礎充裕的情況下,我也會盡力將法學理論或司法實踐發揚光大。)

2即使我不從事法學或法律相關職業,我還要學會和社會上各色人交往,形成各種法律關系,若是出現糾紛還可以用法律知識抵擋一番,維護自己應有利益。;

3法律加強了我對生活的關注程度,理性與邏輯思維得到了很大提升,它叫我明白做事與說話都要先考慮後果,雖不說三思而後行,也要嚴謹思考後再做再說;

4從法學(法律)學習終於司法現狀對比,有時更能看清這個社會,凡物存在必有其道理。

㈥ 從個人角度出發,談談民典法與社會生活有哪些關系

民法典與公民的關系:人身關系、財產關系

一、人身關系:是基於公民自然人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它賦予了公民人身權利。

人身權利又具體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主要有生命健康、姓名、榮譽、信用、隱私等權利。法人的人格權包括名稱、名譽、信用等權利。身份權是公民因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權利,並非人人都有的權利。

二、財產關系:民法典中的財產關系,是指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社會組織之間,自願發生的、受價值規律支配的經濟關系。包括經濟關系的建立、變更、與消滅。主要表現為財產的支配、佔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它分為靜態財產關系和動態財產關系。

靜態財產關系也稱為財產流轉關系,比如夫妻財產、贈與、買賣、租賃等。動態財產關系也稱財產支配關系,主要包括物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股權關系、遺產繼承等。

(6)法與社會生活3000字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㈦ 結合身邊或社會生活中的實例談談你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看法

在公共生活中,由於個人的行為會影響他人的生活,因此約束個人行為的公共生活規則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權威的規則,它既有國家強制性,又有普遍約束力;它不僅確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則,引導人們自覺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過制裁破壞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強制人們遵守社會公共生活准則。只有政府、社會和公民都具有明確的公共生活規范意識,並自覺地遵守公共生活准則,才能建立起和諧的現代生活方式。
根據法律的規范作用的指向和側重,可以將公共生活中法律規范的作用分為指引作用、預測作用、評價作用、強製作用和教育作用。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既定的行為模式,從而引導人們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並不在於制裁違法行為,而是在於引導人們正確的行為,合法地參與社會生活。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過授權性規范、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三種規范形式實現的。與之相應的指引形式分別為授權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義務性指引。
授權性指引是指運用授權性法律規范,告訴人們可以做什麼或者有權做什麼;禁止性指引是指運用禁止性法律規范,告訴人們不得做什麼;義務性指引是指運用義務性法律規范,告訴人們應當或者必須做什麼。

(二)預測作用
法律的預測作用是指法律通過其規定,告知人們某種行為所具有的、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質以及它所導致的法律後果,使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以及他人行為的趨向與後果。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對特定行為的法律後果進行預測,從而自覺、自主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樣就可以減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糾紛,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法律的預測作用有助於全社會確立正常的法律意識,自覺服從法律,嚴格依法辦事。同時,法律的預測作用對於法的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評價作用
法律的評價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評價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的作用。法律的評價客體是人們的行為。這里所說的人們,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法律評價的標準是合法與不合法。對於國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由於強調其「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等,所以其公職行為必須要有法律上的根據。對其行為的評價標准就是合法與不合法。他們的公職行為只有合法,才能獲得法律的保護,否則就是非法,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於社會民眾來說,法律對其要求是不能違反法律,只要違反了法律規定,就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制裁。行為評價標准有法律、道德、紀律等,它們是可以同時適用的。但應該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評價取代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也不能用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代替法律評價。

(四)強製作用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指法律能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違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實施的作用。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沒有強製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會降低,預測作用就會被懷疑,評價作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教育作用的效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法律強制的主體是國家、社會成員與社會組織。國家是強制的主動主體,作為被強制對象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組織則是被動主體。法律的強制手段是國家強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監獄等。法律強制的目的在於實現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即實施法律,確保法律的應有權威,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正義。從強製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對於義務者來說是一種強制約束,對於權利者來說則是一種強制保障。

(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過其規定和實施而影響人們思想,培養和提高人們法律意識,引導人們依法行為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實現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法律作出規定,通過人們對法律的了解和學習,發揮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過對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使違法犯罪者和一般社會成員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過對各種先進人物、模範行為的嘉獎與鼓勵,為人們樹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為楷模。法律的指引作用、預測作用、評價作用、強製作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法律的教育作用普遍存在於法律作用中,可以通過多個方面和多種形式得以實現和體現。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於使法律獲得人們的內心認同,進而自覺遵守。

㈧ 法律和生活的關系

1、法指導生活:法律是國家設立的人們生活的行為准則,指導人們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法律關系.

2、法保護生活:法是最有權威的國家意志,調整社會、單位、家庭、個人等復雜關系.凡是按照法律去生活的人,會得到法律的保護。法是保護人們生活的最有威力的手段。凡是得到法律保護的人,也就是得到了國家的保護、政府的保護、替察的保護、軍隊的保護.這是一種國家強制保護,是最有效的保護。

3、法調整生活:依法生活,會獲得美滿的生活。法調整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鄰里關系、繼承關系等社會關系。按照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符合全體人民的願望,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是一種協調、和睦、穩定,有利於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關系。

4、保護守法,制裁違法:違法要承擔責任,受到制裁;守法會受到保護.法是不許違背的。要依法生活,不違背法律,就要懂得法律。

(8)法與社會生活3000字擴展閱讀:

法與生活有密切關系。法是一種規范,一種規則。知道規則的人,才會生活。知道法律,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不允許做的事,做了會有什麼後果;

知道法律,就知道允許做的事怎麼做,如怎麼繼承、怎樣結婚、怎麼離婚、怎樣買賣、怎樣租賃、怎樣贈予等等。按照法律做事,就能受到法律的保護;不按法律辦事,就得不到法律保護,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㈨ 拜求高人指點:請論述法律與社會工作的關系。三千字左右。拜謝各位大神了。

第一部分(這是一篇論文,4000字多一點。)
論社會工作與法律的相互影響關系
【摘要】A 社會工作和法律都肩負著改善社會的使命隨著我國社會工作介入越來越多的案件,各種社會問題也逐漸凸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斷尋找法律作為支撐點相關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也促進了社會工作的有序進行社會工作與法律之間關系越來越緊密只有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才會使兩個領域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也才能更好地改善人類社會。
【關鍵詞】 社會工作 法律 社會工作者 改善
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和國際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在2001年對社會工作所下的定義指出:社會工作提倡轉變,解決人際關系問題以及個人的權利和自由,藉以改善人類的福祉這個定義更多的是強調社會工作所應該具有的社會作用,而這種作用更多的體現為轉變社會和改善人類福祉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由國家立法機構頒布,由法院詮釋並由相應的處罰機構強制執行從而保證正常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正義,它也肩負著改善社會的使命從這個角度看,兩者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在進行弱勢群體的關懷或是社區服務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可能是尋求法律的支持,或是案主觸犯了法律,或是社會工作者自身出現了法律與價值的沖突等等在具有強制性的法律面前,社會工作者應當如何取捨專業價值觀;在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面前,法律的蒼白無力,又如何解決當兩者相互促進共同進行活動的時候,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 社會工作對法律的影響
(一)社會工作推進立法進程堅定弱勢群體維權信心社會工作過程對立法和政策的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有關香港政府在受虐兒童法律上的演變可以說明法律是伴隨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工作的介入而進行調整的初期,在發現虐待兒童現象時,政府頒布保護兒童及青少年條例以作懲罰,隨著專業的發展和社會上虐待兒童現象的逐漸增多,社會工作組成了保護兒童調查組,提供專業的服務,大大提高了對兒童的保護;再後來,更多的司法和法律界人士的參與,打破了社會工作與法律專業之間的隔膜,全面發揮多個專業的優勢,因此新修訂了處理虐待兒童工作程序指引;隨著各個領域的不斷發展,制定的法律加強了預防兒童受虐的多元化進程,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大眾媒體的宣傳推廣所以法律的制定經歷了由單一向多元整治向預防的調整,是隨著問題的出現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改變的而社會工作正是作為一個媒介將社會問題反映出來讓政府知曉,從而影響法律的修改制定,使法律不斷得以修改完善,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面對具體的案例和案主的時候,社會工作者基於行動研究,已經不僅僅是一名單純的服務者傾聽者或救助者他(她的判斷反思將會成為法律建構過程中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而且將會對案主產生直接的影響。
我們知道,社會工作者所進行的活動絕大多數是非營利性的當他們將自己的發現和思考引入到法律領域之後,非營利性的准則依然是無可改變的然而此種實踐對於他們的目標群體來說又是及其重要的從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看,處於弱勢地位(包括但不限於經濟上弱勢)的人們,在自身法律知識缺乏和外部司法成本高的現實之下,極有可能在自己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放棄維權的努力長此以往,人們的對法律的信心勢必會大打折扣而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勢必會重新燃起人們對法律的信心或許,這樣一種實踐可以超越單個訴訟活動本身,成為一種可持續的良性發展的社會建構工程。
(二)社會工作者在司法實踐中推進案件的順利進行
在司法實踐中社會工作者所掌握的資料往往是司法過程中重要的依據社會工作者作為專家證人在英美法系國家一直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專家證人(Expert Witness)制度產生於14世紀的英國,一直以法系國家證據法中特有的一種法律制度專家證人是指:對該問題或與該問題相關聯的事宜所具知識或經驗,其對該問題或事宜的意見可被接納為證據的人在我們國家,隨著社會工作的不斷發展和司法體系的不斷完善,此種制度也可以成為一種有益的嘗在社會工作者介入案件前,就會對案主相關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並進行合理的分析在治療過程中,案主的信息需由社工完全掌握以家庭暴力案件為例,施暴對象往往是婦女,當案主向社會工作者求助時,首先要求案主進行咨詢訪談,社工要做好訪談記錄,包括准確時間地點內容以及在訪談過程中案主的狀態眼神動做等,因為這些細節可以反映當事人真實的內心狀況,利於社會工作者對其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這些不是一般人能發現和記錄下的為了取證,案主會去醫院驗傷,這時候需要社會工作者的陪同,整個診療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都需要與案主保持密切聯系,案主的一系列舉動都會引起社會工作者的關注並記錄在案不管是案主到醫院驗傷到法院起訴向婦聯求助,還是向案主周圍人了解情況,都要在社會工作者的陪同下協助進行社會工作者是除案主外最清楚並記錄整個過程的人,他提供的證據將是有利的客觀事實,有助於司法過程的順利進行台灣大學實習過程中與法律相關之注意事項 一文中指出:社會工作者必須對於法院的運作體系有所熟悉,同時也必須知道在法庭上作證時應有何種適當之舉動社會工作實務者與學生必須假定其所撰寫之專業服務紀錄個案紀錄個案報告或聯絡信函等,皆有可能成為法院傳票要求檢視之特定文件;也有可能是檢察官或律師搜集和檢視之文件;且可能在法院里當庭閱讀之文件其實,這也就是對社會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除了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困難,還必須要在政策,特別是司法領域承擔更高的社會責任。
二 法律對社會工作的影響
(一)法律對社會工作倫理的影響社會工作實踐中,法律與社會倫理規范往往指向一致,但兩者也常常出現沖突與對立
1.法律與社會工作倫理信仰的沖突
法律是必須被強制實施的,違反法律要受到懲罰,它可以不斷地進行修改加以完善而倫理的遵守是自願的,但違背倫理不意味著不受任何懲罰,他有可能受到法律制裁或是組織內部的處分或是不受任何處分,倫理都是英美常常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在傳統倫理秩序延續了幾千年的社會生活秩序中,社會倫理信仰浸透到社會成員的頭腦,道德的信仰習慣的信仰等體現了傳統倫理秩序下禮法的強大影響當新的法律信仰到來時,人們面臨的將是艱難的思想抉擇社會工作中,道德信仰對社會工作者及服務對象發生深刻的影響,他們往往遵循道義的傳統,從道德的角度解決問題,法律的規定不被他們重視,沒有在法律和社會道德之間找到平衡點這種濃厚的道德倫理信仰對法律信仰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消極的道德信仰,給法律信仰的建立造成難題
2.法律與社會工作倫理規則的沖突
為了規范人的社會生活,群體組織往往形成各種規章制度和無形的約定這些規章制度和約定,與我國特有的倫理文化相結合,控制著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行為,成為對其具有約束力的人情禮俗習慣等倫理規則受中國傳統倫理的影響,法律不是規范社會工作唯一且最重要的途徑,而蘊含在社會中的倫理規則成為最主要的社會工作行為規范倫理規則有許多積極的因素,但也存在著與法律相悖之處與法律的實施相比,具有相當活力的倫理規則實施過程很不規范,這種不穩定的倫理規則的實施和國家法強調的明示透明公開公正的理念相悖在社會工作領域,人權是最受法律保護的,任何侵犯人權的做法都是有悖倫理的,這些做法當中,有的卻是合法的,比如實施死刑,是法律當中明文規定的這些做法中,遵循法律就違背了專業倫理而在另一些倡導人性化對待精神病人倡導公民正當的權益,社會工作者可能會做一些非法行為,遵循了專業倫理而破壞了法律。
鑒於法律與社會工作倫理之間的沖突和影響,國家立法時,應充分考量社會工作的特性,重視社會工作者及服務對象的道德信仰和習慣信仰,發揮其在社會工作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社會工作法律如果與一個社會的正當倫理觀念或實際要求相抵觸,人們很可能會產生消極抵制情緒只有尊重社會倫理,才能喚起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尊重對待這種信仰沖突,我們要採取寬容的態度,同時也要積極採取措施,盡量避免信仰沖突的直接碰撞積極維護和培育那些與法律信仰一致,有利於法律信仰生成的道德和習慣,同時也要堅決地摒棄封建殘余不合時宜的思想習慣,為法律的正確實施創造良好的內心動因,以此來推動社會工作的良好運行。
(二)法律對社會工作實踐的影響
法律是社會工作者幫助目標群體的依據雖然我國的社會工作還沒有統一而完整的法律,但依據我國社會工作實際,社會工作相關法律的組成部分根據社會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的從業資格服務領域維權途徑,可以分為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社會優撫法律制度;特殊群體保障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制度;勞動法律制度;社會保險法律制度;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社區法律制度;就業法律制度;社會團體和公益事業法律制度;社區矯正和人民調解法律制度;訴訟法律制度和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法律制度等等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於社會工作能否更好地實現其改善社會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於社會工作實踐將是極大地促進。
我國法律對社會工作者有明確的規定和管理辦法,對社會工作者職業的認定以及職業水平的考核都有明確規定,並指出社會工作者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所應具備的能力所應遵守的職業道德懲罰制度,使社會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有法可依有據可查,有利於規范職業者的素質,發展社會工作專業。
法律授權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從事一些其他人不允許從事的活動,同時也限制社會工作者不可以從事只有其他某一專業人員才可以從事的其他活動社工要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和范圍,比如,法律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向指定的政府機構匯報情況等。雖然社會工作機構是非盈利的,但法律還是授權社會工作當中的某些服務可以收取相應的費用,這樣做有利於工作的開展同時,法律也規定某一社會服務應該提供給所有需要這一服務的人,比如,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就要面向所有的消費者,他們有權了解有關自己的利益的一切原因,無論年齡性別等其它因素,都不應形成限制。
總之,相關社會工作法律若能尊重符合社會正常的倫理規范和規則,能不斷地隨著社會生活社會工作實踐的變化而逐漸地修正和完善,社會工作者法律素質逐步提高以及社會工作更多的介入案件,社會工作和法律將可相互影響和促進,形成良性互動,共同改善人類福祉。
【參考文獻】
(1) 皮湘林-社會工作視野中的倫理[J].-社會工作(下半月)2009,(5)
(2) 郭明霞.扶慶松-論中國社會工作倫理與法治秩序的構建
[J].-社科縱橫.2009,(12)
(3)竺效.楊飛-境外社會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
示[J]-政治與法律.2008,(10)
(4)袁光亮-淺析我國當前的社會工作法律和社會工作者法
律[J]-社會工作(下半月).2008,(2)
(5)甘諾-社會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分析[J]-寧夏大
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9)
(6)張存剛.李明-發展社會工作構建和諧社會[J]-社科縱
橫.2005,(12)

第二部分(其他關於二者關系的論述,一千字多一點)

一、社會工作與法律的聯系社會工作與法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兩者需要同時運轉。
(一)從社會工作的范圍看,僅有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救人於危難,助人與解困的力量是微薄的,不能完全解決社會問題,把社會工作納入法律范疇,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在社會工作中,從法律的制定與實施到社會工作機構內部的管理,從為受助者爭取正當權利到受助者自決,無一不包含法律的內容。離開對法律的制定與推行過程,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二)一般來說,大量的社會問題的出現常與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有關。政治制度的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社會不平等,造成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特別是某些社會不平等是由某種制度、法律的實施存在弊端而產生時,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必然要對法律進行修改,制定適應社會結構的法律。所以,法律是社會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社會工作的發展和完善有助於法律的健全和完善。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社會工作與法律的區別
(一)社會工作與法律的學科地位不同社會工作的學科地位目前存在爭論。人們普遍認為社會工作是一套助人方法和技巧,不是一門學科,其理由是社會工作缺乏獨立的理論體系。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工作應該是一門學科,屬於應用社會科學學科。它有自己獨特的工作理論,它借用相關社會科學知識並對之加以組合,形成了對某些現象的獨特解釋。法律是法學的研究對象,法學是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各種科學活動及其認識成果的總稱。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歷史悠久、獨立的學科。所以,兩者分別屬於不同的學科領域。
(二)社會工作與法律的體例結構不同社會工作的體例結構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務。社會工作注重具體問題的解決,又以對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為基礎,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此外,社會工作是研究和倡導社會進步,幫助人脫離困難,其學科價值較強。
法律以調整的社會關系不同,形成各個部門法。各部門法之間的體例結構總體上講分為理論知識和對法條的解釋兩大部分。法律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則,具有普遍約束力。(三)社會工作與法律的特徵不同社會工作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改善社會生活環境、提高社會生活質量;增進社會功能;行動取向;以多元化的服務面對人類的差異性;廣泛的適應性。我們把法律的一般特徵歸結為四個方面,即調整行為關系的規范;由國家專門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以權利義務雙向規定為調整機制;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可見,社會工作與法律還是有很大區別,兩者的特徵不同,構成學科調整對象的差異。

熱點內容
射陽離婚律師 發布:2025-05-25 22:53:21 瀏覽:910
飯店勞動保障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5 22:52:22 瀏覽:923
刑事訴訟法2018起訴意見書 發布:2025-05-25 22:52:20 瀏覽:194
婚姻法房產婚後加名的最新規定 發布:2025-05-25 22:39:37 瀏覽:190
土豆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廣告 發布:2025-05-25 22:16:11 瀏覽:16
建築業協會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5 22:12:12 瀏覽:42
縣級法院編制 發布:2025-05-25 22:10:34 瀏覽:886
政府規章有效期 發布:2025-05-25 22:07:53 瀏覽:547
律師證邵陽 發布:2025-05-25 22:06:16 瀏覽:513
我們與民法典 發布:2025-05-25 22:04:41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