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契約論政治法
⑴ 社會契約論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1、社會秩序乃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一項神聖權利。秩序並非來源於自然。
2、主權是公意的運用,不可轉讓,不可分割,主權由共同利益昕決定和約束,借法律而行動。法律是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公意的行為。
雖然公意總是對的,但是它並非總是能做出明智的判斷,因此也並非總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於是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然而立法者本身並沒有權力,他們只是指導者。他們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議,只有人民自己(或者說主權者、公意)才有權設立法律。
3、對於政府而言,僅有立法是不夠的.法律的強制實施亦非常必要雖然主權體有立法權,但是它不能賦予自身執法權,它需要一個介於主權體和國民之間的中介者,在公意的指示下實施法律。這就是政府的角色,政府是主權者的執行人,而非主權者本身。
4、公意是不可摧毀的,通過投票來表達,歷史上的共和國古羅馬、古希臘,特別是斯巴達,教導了人們這些形式的價值。
(1)社會契約論政治法擴展閱讀:
社會契約論的提出者是盧梭:
盧梭的社會政治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
《論人類不平等》的主題是探討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社會契約論》則提出了實現社會平等的理想。前者的終點是後者的起點:專制被暴力推翻後,人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中達到新的平等。
盧梭說可能的道路有三條:一是回到自然狀態,二是通過暴力革命廢除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三是用社會契約來保證社會平等。第一條道路是不可行的,返歸自然狀態的道路已經被人們遺忘;第二條道路也走不通,因為暴力只能打破,而不能產生新的權力。
鑒於歷史上的契約是以犧牲人的自由平等為代價的,所以盧梭要創立一種真正合法的契約來取代它。在盧梭看來,社會契約的核心是權力的轉讓。
社會契約所產生的結果既不是霍布斯所說的有絕對權力的「利維坦」,也不是洛克所說的只有有限權力的政府,而是集強制的權力和自由的權力於一身的「公意」。
所謂公意,指全體訂約人的公共人格,是他們的人身和意志的「道義共同體」,它是「每一個成員作為整體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⑵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
1、契約關系。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
2、關於社會契約中的契約自由。
3、公共意志與人民的角色。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
《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2)社會契約論政治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時代背景
18世紀的法國處於一種比較黑暗、比較墮落的社會危急中,社會中的人有界限森嚴的等級劃分,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僧侶,他們人數少但卻地位非常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特殊的地位;
第二等級是國王貴族,他們擁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通過對第三等級,也就是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資產階級的剝削來獲得資產維持其奢侈荒淫的生活。第一二階級通過其「絕對權利」給予第三階級無比的壓迫,並且,通過類似「君權神授」的政治宣揚來達到他們壟斷的目的。
第三階級由於無法生存而奮起反抗,一二階級又以政治叛亂等借口以軍隊鎮壓,因此達到了一種非常混亂的情況。當時的法國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各個領域都處於新舊更替的時期,宗教勢力逐漸退縮,各種政治啟蒙思想方興未艾。
盧梭自幼經歷坎坷,廣泛的閱讀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思想,深深體會到自由和民主的可貴。他所處的時代是資產階級革命火熱進行的時代,資產階級為反封建階級瘋狂的吶喊,盧梭敏銳的政治嗅覺和獨到的思想使他走在了啟蒙運動的前沿。
他毫不客氣的指出社會的種種弊病根源不在人,而在於社會制度,所以盧梭定下了寫一部宏偉的政治學著作《政治制度論》的計劃。
創作過程
盧梭於1759年開始寫《社會契約論》,1762年4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其實,這本書的思想准備時期更早,1756年開始,他就計劃寫一部《政治制度論》,但由於要寫《新愛洛綺絲》便擱置了。
他在寫這本書的構思時寫道:「在我已經動筆寫那些作品之中,我長久以來一直在構思,搞得最有興味,並想以畢生的精力去搞,而且,依我主觀的看法,將來最能使我成名的——就是我那部《社會契約論》,我第一次想寫這樣一部書,已經是十三四年前的事了。」
但這本書,盧梭始終未完成,有一部分稿子也丟掉了。當1761年《社會契約論》完成之後受到了重重阻撓,不得不在荷蘭出版,然後偷運回法國。
⑶ 社會契約論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盧梭相信,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與約翰·洛克一樣,盧梭認為政府的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認可。
盧梭聲稱,一個完美的社會是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雖然他沒有定義如何達成這個目標,但他建議由公民團體組成的代議機構作為立法者,通過討論來產生公共意志。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權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他所說的政治權威在我們的自然狀態中並不存在,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契約。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
雖然盧梭喜愛仁君勝過其它的政府形式,他對此含糊其辭。他闡明政府必須分成三個部分:主權者代表公共意志,這個意志必須有益於全社會;由主權者授權的行政官員來實現這一意志;最後,必須有形成這一意志的公民群體。他相信,國家應保持較小的規模,把更多的權利留給人民,讓政府更有效率。
人民應該在政府中承擔活躍的角色。人民根據個人意志投票產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權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麼社會契約就遭到破壞;人民有權決定和變更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力,包括用起義的手段推翻違反契約的統治者。
後世影響
《社會契約論》第一次提出了「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思想」。開頭就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它剛一問世就遭到了禁止。盧梭本人也被迫流亡到英國。但《社會契約論》所提倡的民主理論卻很快風靡全世界。
它引發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便來自《社會契約論》。1789年法國國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人權宣言》中「社會的目的是為大眾謀福利的」、「統治權屬於人民」等內容充分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精神。
該書直接為不久以後問世的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及其權利法案、法國《人權宣言》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部憲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⑷ 霍布斯 洛克 盧梭關於契約論有哪些主要觀點
社會契約論是17世紀和18世紀最有名的政治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社會契約論是對國家神權論的直接否定。 社會契約論假定,國家之前是人類的無政府的自然狀態,所有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都佔有因自然法而產生的自然權利。因人們濫用自然權利而使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得不到保障。為了擺脫這種自然狀態,人們慢慢地經過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訂立一種契約,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權利的國家和政府。這樣,人類由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以契約建立的國家,任務是遵守自然法,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如果統治者違背契約,人民有權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權在民的結論。為了防止統治者專橫,洛克、孟德斯鳩主張分權制。 盧俊認為,人生而自由平等,任何人都沒有強使他人服從的天然權威。社會秩序或制度並非源於自然或強力,而是建立在人民自由意志所訂立的社會契約之上的。人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狀態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使每個個人如果不集合起來將面臨毀滅,因而人類必須尋找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既能夠以全體的力量來保證個人的人身和財富,又能夠使每個結合者不喪失自由和平等。因此社會契約的要旨是在訂立契約時,人人無保留地將自身及其全部與政治結合體有重要關系的權利轉讓給集體,並同意接受「公意」的指導,目的是保障自己的自由、財產和人身的安全,條件是人人無例外地遵守契約。由於結合者並非把自己奉獻給任何個人,所以在訂約後他仍然是自由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道德的和集體的共同體,亦即「共和國」。只有在這樣的社會契約下,人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才不至於喪失平等和自由。 盧俊認為,建立在社會契約上的國家,其主權即最高權力屬於全體人民。在民主主權的國家裡,每個人都具有雙重身份,對個人來說他是主權者的一員,而對主權者來說他是國家的一員,因而統治與被統治只有相對意義。主權至高無上,不可分割,是行政權的根據。政府決不是主權的體現者,而是主權的受託者。「公意」是國家的靈魂,它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從而永遠是公正的。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公意」體現為法律。法律是作為立法者的全體人民所作的規定,結合了意志的普遍性和對象的普遍性,因此它不僅保障公民的權利和平等,而且是自由的基石。因為人們唯有服從為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民不僅有定期決定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利,而且有通過起義推翻違反契約和法律、實行暴虐統治的君主的權利。盧俊承認宗教的社會作用。他認為,人們進入政治社會後需要由宗教來維持相互之間的關系。由於基督教有害於國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公民宗教」。它並非嚴格地作為宗教教條,而只是維系人們關系的社會性的感情。 盧梭的社會政治學說代表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激進的民主思想。他的《社會契約論》一書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綱領,對十八世紀法國革命和正處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國家都起過積極作用,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以及兩國的憲法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盧梭的民主主義思想。 洛克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洛克認為人們成立政府在自然狀態下的轉讓權利是有保留的,生命權和自由這樣的基本權利是沒有被轉讓的,這樣政府的目的就是保護這些沒有轉讓的權利不被侵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卻是另外的進路,其實說盧梭是一個破壞者不如說他是一個建設者,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構建了一種適合統治的方法,就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盧梭的契約論容易導致專制」。盧梭認為人民將一切的權利給了政府,這樣沒有任何可以保留的權利,在這里盧梭用「公意」這個詞語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認為人們將權利的全部轉讓後,有其中的人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就是侵犯了自己的權利。 洛克試圖利用社會契約論證明,政府是根據多數人的意志組成的,政府根據人民的同意來實現人民的統治。到了18世紀,盧梭把洛克的思想推向極端,認為人民的同意是在共同意志基礎上形成的,從而提出了「人民主權」思想。他說:「主權在本質上是由公意構成的,而意志又是決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個意志,或者是另一個意志,而絕不能有什麼中間的東西。因此,人民的議員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們只不過是人民的辦事員罷了;他們並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決定。凡是不曾為人民所親自批準的法律,都是無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盧梭的民主觀就是直接民主,一種一致同意的民主,一種程序極為簡單、最好是不需要程序的民主。為此,盧梭主張強迫個人服從公意,排除黨派政府,反對代議制,尊重多數的絕對權威。在盧梭那裡,人民的統治變成了絕對多數原則。 社會契約論中暗含著一個原則:國家和政府只是作為人的自然權利的保護者時才是合法的,一旦它侵吞人們在訂立契約時讓渡給它的自然權利,它就變成了罪惡的存在。當然,關於自然權利,以霍布斯為首的保守派與以洛克為首的激進派觀點並不完全一致,前者強調人們在向國家轉讓其固有權利之後其個人權利與政府權威的高度一致,後者則強調對於暴政的抵抗權,並用作為平民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的政治綱領。 社會契約理論一般認為是自然法學的基礎理論之一,這個訴諸理性的學說在洛克和盧梭那裡得到發揚光大,我們所見的學說也是這兩人為主。其實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很多的法學家也是用這個學說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的,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也是這樣的支持者。當然我們也不可以忘記美國的締造者們,他們將這個思想寫在了他們的憲法中「我們認為這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每一個人都從他的造物主那裡被賦予了相同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護這些權利,在人們中間成立了政府。」這個可以說是對於社會契約論的經典的描述。 由社會契約理論導致的主權在民理論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會契約論深入到達美國的第一批殖民者的人心,在清教徒中,將契約當作「國家」的成立基礎在新英格蘭、康涅狄格、羅得島等地是普遍實行的。著名的「五月花盟約」(1620年)宣告,簽名者「謹在上帝和彼此面前,庄嚴簽訂本盟約,結成國家,以便更好地建立秩序,維護和平,為促進上述目的而努力;並隨時按照最適宜於殖民地普遍福利之觀點制訂公正平等之法律、法令、憲法並選派官吏,誓當信守不渝」。在獨立戰爭爆發前,革命權利的理論大量涌現。正如《獨立宣言》聲明,「政府從被統治者的同意獲得公正的權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的,人民即有權變革或廢除它,並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據這些原則奠定它的基礎,並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組織它的權力」。此時各州的憲法也充滿了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引發了新的國家的誕生,因此,它的歷史進步意義是不容否認的。但是,自然狀態是不可論證的假設,自然權利主要是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因此,恩格斯指出:「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18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們,也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使他們受到的限制」。
⑸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如下:
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
盧梭聲稱,一個完美的社會是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他建議由公民團體組成的代議機構作為立法者,通過討論來產生公共意志。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權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
《社會契約論》創作背景:
18世紀的法國處於一種比較黑暗、比較墮落的社會危機中,社會中的人有界限森嚴的等級劃分,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等級是僧侶,他們人數少但卻地位非常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特殊的地位;第二等級是國王貴族,他們擁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通過對第三等級,也就是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資產階級的剝削來獲得資產維持其奢侈荒淫的生活。
⑹ 社會契約理論的缺點與歷史意義
1、意義:
由社會契約理論導致的主權在民論。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會契約說深入到達美國的第一批殖民者的人心,在清教徒中,將契約當作"國家"的成立基礎在新英格蘭、康涅狄格、羅得島等地是普遍實行的。
社會契約說引發了新的國家的誕生,因此,它的歷史進步意義是不容否認的。但是自然狀態是不可論證的假設,自然權利主要是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2、缺點:
社會契約論對國家起源的解釋是一種假設,不符合歷史的實情。只是為了進行對國家起源問題的討論和解釋,根本宗旨並不在於追根溯源地考究國家的誕生原因,而是從邏輯的意義上研究國家起源,追求國家存在的理由。正如盧梭所言,不應把社會契約論的研究認為是對歷史真相的研究,它只是一些理論假定的和在其基礎上的推理,它與其說是為了解釋國家的起源,不如說是為了探究國家的性質。
(6)社會契約論政治法擴展閱讀:
質疑和批評
社會契約論對於近代西方國家影響極其深遠,但是仍然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不斷出現。人們對它的質疑和思考主要集中在它的理論假設上。馬克思主義對於它的批判,指出了它的國家起源觀是不科學的,帶有主觀臆想性。而契約論的代表性人物,如霍布斯,都沒有否認它的主觀性。
由於社會契約論的基本理論假設是預設人類處於自然狀態,出於自保或是合作的需要締結契約。顯然契約是一種假設,自然狀態也不是真正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締結契約的行為也沒有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
⑺ 怎樣評述《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
1、契約關系。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
2、關於社會契約中的契約自由。
3、公共意志與人民的角色。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
《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創作過程
盧梭於1759年開始寫《社會契約論》,1762年4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其實,這本書的思想准備時期更早,1756年開始,他就計劃寫一部《政治制度論》,但由於要寫《新愛洛綺絲》便擱置了。
他在寫這本書的構思時寫道:「在我已經動筆寫那些作品之中,我長久以來一直在構思,搞得最有興味,並想以畢生的精力去搞,而且,依我主觀的看法,將來最能使我成名的——就是我那部《社會契約論》,我第一次想寫這樣一部書,已經是十三四年前的事了。」
但這本書,盧梭始終未完成,有一部分稿子也丟掉了。當1761年《社會契約論》完成之後受到了重重阻撓,不得不在荷蘭出版,然後偷運回法國。
⑻ 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電子書免費百度雲網盤下載地址
《社會契約論》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6t-0xOwNmqaRTX6GnH6HOQ 提取碼:1ji9
《社會契約論》(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譯《民約論》,或稱《政治權利原理》)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⑼ 什麼是社會契約說,求詳解
社會契約論是流行於啟蒙時代的一種社會構建理論,現代亦有「新社會契約論」作為後繼的發展。
社會契約論的基本內容是,人在歷史上,或至少是在理論上是獨立且自由的存在,進而由彼此自由的人因為各種原因組成了社會和政 府。社會契約論的幾個重要概念有:1、自然狀態,即社會建立前的原始狀態。2、立約,即人們互相訂立契約,彼此交出一部分或全部權利以組成政 府。3、政府權力
在啟蒙運動中,幾個著名的社會契約論者對於社會契約各個概念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其中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中人對人是狼,彼此互相傷害;人們為了和平而建立政 府,政 府具有人民的一切權力,不可廢除。
洛克認為,自然狀態中人和人自由平等,人們為了處理財產分歧而建立政 府,政 府只有財產的仲裁權即行政權,可以廢除。為了防止政 府危害人民,又必須對政 府分權,後來孟德斯鳩則進一步提出了三權分立。
盧梭的觀點是,自由狀態中人人生來自由平等,但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剝削,進而建立了壓迫政 府;為了重新實現平等,人們訂立契約,使人民當家做主。新的政 府集結了人民的「公意」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力委託給一切人,因而能為一切人服務,也就不需要洛克的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