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法和社會
『壹』 簡述環境資源法學的基本原則。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
(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是指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必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保護好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又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必要的條件。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
確立這樣的原則,是由環境污染與危害的特性決定的:環境污染一旦發生,一般在短期內難以消除,不少環境要素遭到破壞後,要恢復正常極為困難,有的甚至是不可恢復的,所以要以預防為主;
環境污染引起的某些疾病,潛伏期長,不易被發現,發病以後難以根治;環境受污染和破壞後,治理和恢復的代價很高;要將環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光著眼於對新污染的「防」尚不夠,還要對已有的污染與破壞採取綜合性的措施進行積極治理。
(3)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
很多環境污染問題,是由於缺乏整體規劃、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布局一旦錯了,鑄成了事實,要想糾正就很不容易。現有還有一種現象,工業布局中搞地方保護,損人利己,如各地將污染工業安排在自己的下游或者主導風之外,只管自己的發展,不管別人、別的地區的死活(市交接邊界、省邊界),釀成跨地區污染糾紛,逃避監管,增加了處理難度。
(4)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貳』 環境資源法的特徵
1、調整對象具有特殊性。環境資源法既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既保護有利於執政階級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又保護人類共享的自然環境,更強調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和秩序。
2、綜合性。環境資源法均擁有很強的綜合性,它是在以往環境保護法、土地法、自然資源法和區域開發整治法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綜合。這種綜合性主要表現在: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廣泛、客體豐富、權利義務涉及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兩大領域。其調整方法既包括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種方法。資源環境法的法律規范是有關法律規范、技術規范和道德規范的綜合。
3、科學技術性。環境資源法不僅反映社會經濟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還反映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現代環境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現代環境保護工作是一種科學技術性很強的活動;旨在解決環境問題,為環境工作服務的環境法必須建立在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的基礎上。
4、公益性。環境法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矛盾和關系主要以人的整體為一方,以自然環境為另一方。環境法所支持、保障的環境保護工作,基本上是一種公益事業,是人道主義性質的大業。
『叄』 自然資源法和環境法的內容體系有哪些
這是指有關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污染防治以及其他防止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我國目前有關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法律規范主要是: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水土保護法、土地管理法、節約能源管理條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自然資源法律體系
自然資源法是調整人們在保護、管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自然資源法是國家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法律工具,屬於經濟管理法,是經濟法體系中一個專門性的法律部門。它包括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漁業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法、礦產資源法等。
環境法
環境保護法是解決環境問題、實行環境保護的法律工具。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因此環境保護法所要保護的環境對象是十分廣泛的。「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大氣」,從自然環境到社會環境,從生物到非生物,從人到動物,從人的生產到生活,整個「生物圈」內的生態平衡問題,都是環境保護法的保護范圍。
但是,不應把環境保護法的保護對象和環境保護法的調整對象等同起來。環境保護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歸根到底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即社會關系問題(自然界本身原因造成的環境問題除外)。由於無知或出於狹隘利益而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必然影響社會和他人的權益,也必然會使國家和有關組織採取防治、管理和制裁的措施。所以說環境保護法的調整對象仍是一定的社會關系。環境保護法是調整在保護和改善環境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法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
行政法吧。
『伍』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適用范圍具體包括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適用范圍具體包括適地范圍、適人范圍、適時范圍、適事范圍。
環境資源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調整有關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關於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的各種法規和法律淵源的綜合。
環境法是某類法律規范、法律規定和法律淵源的總稱或綜合體。環境資源法不是指某一個法律規范、某項法律規定或某個環境法規,而是具有共同宗旨、性質相似、相互關聯的一系列法律規范、法律規定和法律淵源的集合。
環境法調整的是因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社會關系。可以把這種社會關系簡稱為環境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始終離不開環境或者對環境有影響的人為活動,始終以環境為媒介。
環境法調整的主要社會關系是因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環境所發生的社會關系。這里的開發、利用,是指對環境沒有或者少有污染破壞的、有利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這里的保護、治理,是指有利於環境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保護和治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報國務院批准並公布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相銜接。
『陸』 對環境保護法的認識
環境保護法在保護環境,制裁環境違法行為,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環境權益,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它是實施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依據
進行經濟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否則,將受到自然的懲罰,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二)它是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法制觀念的好教材
《環境保護法》規定了環境保護的行為規范和具體措施,以法律形式規定了環境保護的是非標准,以指導人們的行動。《環境保護法》教育人們要在思想上重視環境問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不能再走傳統發展的老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保護法》要求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在全社會進行環境保護法制宣傳,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宣傳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原則、保護對象及基本要求,倡導良好的環境道德風尚,以提高人們的責任感,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敢於向環境違法行為作堅決斗爭。
(三)它是維護國家環境權益的重要武器
許多環境污染遷移擴散的范圍相當廣泛,往往污染的不只是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而是造成跨國界污染。一國參加國際環境條約,並在國內環境保護法中規定對各種環境污染和破壞行為的管理和懲罰措施,包括對國外越境污染的管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越境及過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發生,並在受到污染和破壞時依法索賠。
(四)它是促進環境保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保護世界環境的重要手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事業,簽署了多項國際環境保護條約,同時,還加強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環境保護交流與合作,以推動對世界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維護國家主權和環境權益。
『柒』 環境法體系有哪些組成部分
在許多工業發達和法制比較完備的國家,環境法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憲法中關於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的規定。許多國家都在憲法里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環境保護活動的最高准則和法律基礎。
2、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或稱環境政策法,如中國197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羅馬尼亞的《環境保護法》、日本的《公害對策基本法》、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保加利亞的《自然保護法》、瑞典的《環境保護法》等。
這種法律是一個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是對環境保護的范圍和對象、方針、政策、基本原則、重要防治措施和對策、組織機構等重大問題,作出原則的規定。
3、保護自然環境的法規,包括有關保護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大氣、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國家公園等的法規。
4、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法規,包括關於防治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控制雜訊和振動,防止地面沉降、防治惡臭和熱污染,處理廢棄物,控制和管理農葯及其他有害化學品,防護放射性物質和電磁輻射危害等法規。
5、各種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如水質標准、大氣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與此有關的各種操作規程。
6、關於設置環境管理機構,關於危害環境的法律責任以及處理環境糾紛及其程序等的法規。
7、在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此外,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包括有關判例。
特點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有下述特點:
1、綜合性。環境保護范圍廣泛,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相當復雜,環境法不僅包括大量的專門環境保護法規,而且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勞動法、經濟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
2、技術性。保護環境須採取自然科學的、工程技術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環境法同上述各種手段密切相關,因此,在環境法里包含有較多的技術規范。
3、廣泛的社會性。環境法和其他法律一樣,受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但它的保護對象是土地、大氣、水、森林等自然環境,所以又受客觀存在的自然生態規律的制約。環境法作為一種法律部門誠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利益。
4、共同性。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更多地涉及經濟發展、生產管理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里反映某些社會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與其他法律相比,在各國的環境法中有較多可以互相借鑒的東西。
『捌』 環境資源法的目的和作用
環境資源法的目的,是指國家在制定或認可環境法時希望達到的目標或希望實現的結果。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環境法規對法的目的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以我國現行法律為依據,可以將環境法的目的總結為:
1、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這項目的在我國的《憲法》和《環境保護法》均有明確的規定。
2、防治污染和破壞環境資源,也稱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3、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
4、保障人體健康。
5、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資源法的作用,表示環境法存在的價值。可以從環境資源、環境保護和法律的重要性三個方面來認識。
1、環境法是國家進行環境管理的法律依據,是推動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環境資源工作發展的強大力量。
2、環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保障人體健康的法律武器。
3、環境法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調控手段。
4、環境法是提高公民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制觀念、促進公眾參與環境管理、倡導良好的環境道德風尚、普及化境科學知識和環境保護政策的好教材。
5、環境法是處理我國與外國的環境關系、維護我國環境權益的重要工具。
『玖』 環境資源法的概念及含義
環境資源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調整有關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關於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的各種法規和法律淵源的綜合。
1、環境法是法的一種。同其他法律一樣,環境資源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用特定形式頒布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施的行為規范或者法律規定。
2、環境法是某類法律規范、法律規定和法律淵源的總稱或綜合體。環境資源法不是指某一個法律規范、某項法律規定或某個環境法規,而是具有共同宗旨、性質相似、相互關聯的一系列法律規范、法律規定和法律淵源的集合。
3、環境法調整的是因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社會關系。可以把這種社會關系簡稱為環境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始終離不開環境或者對環境有影響的人為活動,始終以環境為媒介。
4、環境法調整的主要社會關系是因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環境所發生的社會關系。這里的開發、利用,是指對環境沒有或者少有污染破壞的、有利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這里的保護、治理,是指有利於環境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保護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