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勞動合同法的追溯力

勞動合同法的追溯力

發布時間: 2022-05-18 08:19:25

1. 勞動合同法是否有追溯力

法律不溯及既往,就是一個法律對其生效前的法律關系不具有溯及力

比如08年以前簽訂的勞動合同,不受08年新勞動法的調整!

2. 勞動合同糾紛追訴年限是多久

勞動合同爭議在訴訟前須進行勞動仲裁程序,對勞動仲裁裁決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訴。因此須區分仲裁時效期間和勞動訴訟期間。
1、仲裁時效期間
(1)一般仲裁時效: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2)仲裁時效中止:期間出現法定事由,仲裁時效會自動中止(如不可抗力或其他正當理由),中止事由消除之後,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3)仲裁時效中斷:仲裁時效期間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4)特殊情形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2、勞動爭議訴訟時效期間
(1)一般規定(適用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規定,當事人對仲裁終局案件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2)特殊情形:仲裁終局案件,依據為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和第四十九條。
勞動者:對於仲裁終局案件裁決不服的,勞動者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若對裁決不服,則必須先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若法院裁定撤銷,對於該撤銷裁定不滿,可以自收到裁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綜上所述,勞動合同的仲裁時效期間一般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勞動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勞動訴訟時效期間為十五日,自當事人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算。

3. 新勞動法頒布後是否對之前的勞動合同有溯及力

八章


第九十六條
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回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答、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十七條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十八條
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注意最後倒數第二段的話

4. 新的勞動合同法有沒有溯及力

新的勞動法沒有朔及力。 詳見下列: 第九十七條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 繼續履行;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 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 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 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 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解析】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性條款的規定。 本條規定了勞動合同法施行的過渡安排。從理論上說, 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的溯及力的問題。所謂法律的溯及力, 就是一部新的法律施行後,對它生效前發生的行為是否適用。 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按照法律的溯及力理論,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如果法律需要有溯及力,就應當在法律中明確。 本條規定就是回答勞動合同法哪些規定有溯及力, 哪些規定沒有溯及力。 從1994年勞動法通過, 我國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正式確立到現在已有十多年, 目前企業已普遍實行了勞動合同制度。 勞動合同法對現行的勞動合同制度進一步加以完善。 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後,現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 這是勞動合同法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 本條的規定就是要解決勞動合同法生效以後, 現行的勞動合同該怎麼辦、相關的制度如何銜接等問題。 本條的規定有以下四層含義: 一、本法施行後,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怎麼辦 勞動合同法將於2008年1月1日施行。 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論,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 應當有效,應當繼續履行。這樣,不至於形成新法施行, 勞動者都需要跟用人單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 避免勞動關系發生大的波動。 二、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如 何計算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 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 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 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 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本法施行後, 就要回答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從哪一次計算。 根據本條的規定, 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 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即勞動合同法生效前訂立、勞動合同法生效後仍在履行的勞動合同, 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內。 如一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了一個兩年期限的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生效時剛履行完一年,還有一年的合同期限。 如果這個合同期限到期, 該勞動者還與用人單位訂立一個固定限期的勞動合同, 這個正在履行的勞動合同,不計算在連續訂立的勞動合同次數內, 也就是說連續訂立是從新訂立的勞動合同開始計算。 三、本法施行前的事實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目前勞動合同制度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用人單位不願與勞動者簽 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發生勞動爭議, 處理起來沒有合同依據,不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針對這個問題,本法做了相應的規定。如本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對超過一個月還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第八十二條規定:「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 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對於本法施行前已存在的事實勞動關系,根據本條的規定, 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否則,也應當承擔本法第八十二條的法律後果。 四、經濟補償的年限如何計算 經濟補償是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 用人單位對在本單位工作的勞動者給予的貨幣補償。 它既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在本單位辛勤工作的回報, 也是對勞動者重新找工作期間的一種生活補助。 勞動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 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根據這一規定, 1994年勞動部制定了《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具體規定了給予經濟補償的情形和標准。本法根據實踐的情況, 結合勞動法制定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 在第四十六條規定了應當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七種情形, 在第四十七條規定了經濟補償的具體標准。與現行的做法相比, 本法擴大了給予經濟補償的范圍, 即除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要給予經濟補償外,對勞動合同終止, 也要給予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勞動合同期限屆滿, 勞動合同自然終止,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 雖然這種做法是為了解決勞動合同短期化的舉措, 但客觀上增加了用人單位用工的成本。對這部分成本, 原來用人單位用工時並沒有考慮。 如果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如果從本法實施前開始計算,顯然不合理。 因此, 本條規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 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 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同時,考慮到勞動部制定了《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對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做了具體規定, 目前企業也是按照這個規定來做的。另外, 198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 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 雖然這個暫行規定執行到2001年6月被廢止, 但勞動合同期滿支付經濟補償也要執行到2001年6月。 而且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 全民所有制企業招用農民合同制工人的規定》也規定勞動合同期滿, 也要給農民合同制工人經濟補償。目前這個規定還有效。 本法需要與現實的做法相銜接,因此本條規定, 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 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參考文獻: http://www.laodonghetong. org/957a.html

5. 勞動合同到期了,不續簽,需要給補償嗎

倘若勞動合同到期是公司不同意續期的情況下,員工可以能要求賠償。

《勞動合同法》第46條要求,有以下情形其一的,用人公司應該向員工予以經濟補償金:

按照《勞動合同法》要求,必須要做好經濟補償金。既然《勞動合同法》無追溯力,則其對十五年以前的時限無法律認可。因而,我們覺得第二類觀念是合理的,事實上,某些勞動案子,也是按照第二類觀念進行裁判的。

滿1年補一個月薪,按照員工合同到期前十二個月的平均收入測算,以得到手的薪水為標准。

總的來說,除了公司保持或提供原先勞動標准,員工依然不續期這樣的情況之外,公司必須要對員工做好經濟補償金,賠償的數額為滿1年補一個月薪。

6. 勞動合同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可以追溯嗎

勞動合同法屬於實體法,勞動合同法是沒有追訴時效的,追訴時效適用的是刑事案件,而勞動爭議屬於民事糾紛,仲裁的時效是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6)勞動合同法的追溯力擴展閱讀

我國實體法主要內容

概述

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1、民商法律

民商法與人民日常活動的關系最直接、最密切。人們的人身、財產等權益受民商法包括民商法保護,買賣、租賃,處理票據、保險、公司業務等活動等都要受到民商法的調整。公民學習民商法知識,有助於正確處理有關權利義務關系,正確認識並行使權利,依法自覺履行義務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行政法律

在現代社會,行政管理和服務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密切相關。學習行政法只是,了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加深對依法行政的認識,有助於增強行政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遵守行政法的自覺性。

3、經濟法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在國家監督與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市場的經營者,還是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其權利和義務關系大都是有經濟法調整而形成的。公民學習經濟法,有助於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觀念,懂得依法從事經濟活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刑事法律

同一切犯罪作斗爭,是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國刑法規定了刑法的使用范圍、犯罪構成和形態、刑罰的種類和使用以及各類具體的犯罪。

公民學習刑罰,不僅要了解必要的刑法知識,而且要深入認識運用刑罰懲治犯罪和保護國家利益與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辯證關系,敢於運用刑法武器同各種犯罪行為作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實體法

7. 合同違約追溯期限

法律分析:假如合同另一方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沒有按照約定條款履行自己的義務,那麼就算違約,需要承擔違約責任。而訴訟時效的意思是如果合同的一方當事人違約,那麼在法律規定的有效的訴訟時間內,被侵害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違約的一方必須履行合同規定的需要承擔的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8. 勞動合同追溯期限

法律分析:勞動糾紛訴訟時效又有普通時效和特殊時效之分,普通時效為兩年。特殊時效方面,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情形的,訴訟時效為1年。因涉外貨物買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仲裁的期限為4年。我國法律所規定的最長訴訟時效為20年。以下為詳細解釋,勞動糾紛訴訟時效參考民事訴訟時效內容: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是否具有溯及力

沒有溯及力,可供參考。

10. 關於勞動法的問題

我國勞動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體制,它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及以上兩法的司法解釋與實施細則,還包括國務院和勞動部(勞動社會保障部)的行政法規等組成勞動法體系。

勞動法(及勞動法體系的各種法律法規),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我國的勞動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為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需配合使用)

勞動法體系的調整對象,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離不開調整勞動關系這一核心內容。
明確以下幾點:勞動法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
《勞動法》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而制定頒布的法律。從狹義上講,我國《勞動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從廣義上講,《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勞動法》作為維護人權、體現人本關懷的一項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稱為第二憲法。
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以上內容,在有些國家是以各種單行法規的形式出現的,在有些國家是以勞動法典的形式頒布的。勞動法是整個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熱點內容
行政法合法性原則內主要容 發布:2024-09-21 08:24:52 瀏覽:9
主播受勞動法保護嗎怎麼納稅 發布:2024-09-21 06:57:41 瀏覽:337
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上班時間 發布:2024-09-21 06:27:36 瀏覽:56
中級人民法院錄入員有福利待遇嗎 發布:2024-09-21 06:21:10 瀏覽:129
居間人責任的法律規定 發布:2024-09-21 04:47:50 瀏覽:388
學佛念道德經 發布:2024-09-21 04:21:18 瀏覽:24
道德經鍾馗 發布:2024-09-21 03:56:07 瀏覽:294
司法各卷內容 發布:2024-09-21 03:42:49 瀏覽:630
中國律師咨詢網 發布:2024-09-21 03:07:35 瀏覽:878
法官與原告認識 發布:2024-09-21 02:26:10 瀏覽:837